当前位置: 首页 > 办公技巧 > 正文

办公室文化传承技巧心得(如何担负起文化使命?基金会同事这样说……)

  • 叁碗诸角 叁碗诸角
  • 办公技巧
  • 2023-08-07 01:49:21
  • 0

友导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940年,毛主席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把文化与经济、政治并列视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并构成特定社会形态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完整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观。今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聚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问题,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阐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发出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最强音。

近期,友成基金会团队以集体阅读、摘录经典句段和撰写心得的方式共同学习了《新民主主义论》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同学们对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各有领悟,记忆犹新。我们以摘录经典语录和同学们学习心得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以飨读者。



文化的使命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是一个政党在思想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发展进程中,不仅担负着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重任,而且承担了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文化使命。

1940年初,抗日战争最艰难阶段,中国到底向何处去、应该怎么办,这拷问着每一个中国人。为此,毛主席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及时回答了时代之问、中国之问,给处于苦闷中的中国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重申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的课题,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

“我们要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但是这种新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子的文化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回溯了中国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总结了从五四运动以来“文化革命的统一战线”发展的四个时期的成就和经验,明确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这一回答,使得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既已提出,却长期不得其解的课题——中华文化向何处去、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终于有了科学的答案。

对此,有同学表示,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化,毛主席这篇文章给出了答案。“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理念不仅破除了近代以来非此即彼的“全盘西化”“言必称希腊”的文化迷思,更以鲜明的中国立场、科学立场与人民立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新文化道路。“民族的”,是强调文化的民族形式。这种文化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反对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它带有中华民族的特性,是以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科学的”,是强调文化的科学内容。这种文化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大众的”,是强调文化的大众方向。这种文化应该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群众服务,是最民主的文化。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主席还提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有同学表示,《新民主主义论》对文化的定义属于“文化政治”的范畴,文化不能脱离当下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而独立存在。“文化政治”涵盖了所有的经济社会文化领域,并且构成社会精神领域的灵魂,是一个社会安身立命的根基。

有同学则这样理解:文化是更为基础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层面的,直接关系全体人民对所有事物的价值观念,影响所有的制度设计,是一个民族的传统、底色和灵魂。而文化有其延续性,并且“日用而不知”,不是可以通过制度设计很快改变的,因此文化工作所需要的功力非常深。

从历史的视角看,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形成的优秀文化,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提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领导党和人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十分复杂,巩固思想文化阵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紧迫。

在今年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既是对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中华民族新文化探索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更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提出的中华文明向何处去这一关系民族国家根系命脉重大问题的科学解答。至此,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所提出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良性互动中得以圆满解答。

有同学表示,文化是家国的命脉。在人们的思考方式更加专注于自我的时代,各种利益、制度、价值、立场之间的冲突日益激化,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提倡更自觉、更坚定、不容质疑地为自身的正当性和自然权利辩护,甚至不惜为之一战,文化的力量更为凸显。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因此,我们要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


如何担负起文化的使命

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到:“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全面系统深刻揭示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五大突出特性的概括,极大地提升了对中华文明本质的认识,也深刻地回答了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为什么能够超越农耕社会而继续稳健地步入现代社会,并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有同学指出,虽然中国古人的世界在客观上只是“特殊”的、局部的,但中国古代文明的内心视野及其思想目光之所及,则是一个普遍性的世界。特殊的“文化中国”不仅仅给中国人,而且事实上给所有人提供了关于生与死、身与心、人与自然、存在与虚无、理智与情感、此生与不朽的“普遍意义”和“普遍价值”。古老的中华文化只有与现代相融合,才能建构起人们在现代化社会中真正的文化认同,才能继续发展和延续中华文明开放、多元、创新的文化特性,启发更多的人心底对他人文化和思想的理解和包容。正如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说:“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它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

如何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文化?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给出了答案:“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

有同学表示,发展什么样的文化,怎样发展文化,如何学习文化等一系列问题,毛主席都给除了清晰的解答与形象的表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简明扼要的8个字,高度概括了对于文化的学习态度,适用于实践,适用于任何时候任何场景。这8个字是需要持续学习反思的,我们要看到别人好的地方,同时也需要突破自己思维的禁锢,真正找到我们所需要的、适合我们的文化养分。

通过学习,有同学既看到了“在百年不遇的大变局的今天,如何发展中华文明/文化,是我们国家稳定和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看到了今天我们文化所面临的风险挑战:“今天出现的很多文化异像,是值得警惕的,例如对个人主义的宣扬,唯西方马首是瞻,躺平合理化,娱乐至死、低俗甚至审丑、审恶……既有国际间的角力,也有人民内部的矛盾体现,加之高级黑、低级红等让人分辨不清。如果处理不好,从小的层面讲,个人的价值感和意义感没有与时代的链接是个人的不幸;从大的层面讲,民族文化没有根基,没有自信,迷雾中找不到方向和出路,则将是民族的悲哀。”

怎么办?多位同学表示,最根本的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对此,有同学以自身所见所感更深刻领会这段话的深刻内涵:“我所学社会工作专业,专业理论和方法技巧都是从西方传入的,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大家逐渐发现会有很多水土不服的情况出现,比如乡村社区治理与城市社区治理有很大不同,宗族文化、村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面临的问题等等。而要做好乡村社区治理工作,一定需要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历史发展,将乡土社会运转高效的传统治理方式与现在的治理方式相结合,才能更可持续地开展乡村振兴。传承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走出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智慧和力量

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

《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以后,有力地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诬蔑共产党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各种谬论,极大地鼓舞了革命人民胜利前进的信心。沿着《新民主主义论》指引的方向,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通过浴血奋斗,打败日本侵略者、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历史的发展完全印证了《新民主主义论》的预见。

而今,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我们党领导人民沿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风雨兼程、砥砺奋进——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消解了以西方文明定义现代化的“思维定势”,为人类文明谱系贡献了新样态,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方案。

有同学表示,今天我们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那是不是我们就可以放松了呢?当然不是!我们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我们正坚定地走在和平崛起的道路上,但总有人不想让我们如愿,给我们内外部施加压力。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越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越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而且将文化自信的符号融入到每一个国人的印象中。

对此,致力于非遗传承项目的同学感触很深: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许多博物馆推出了深受年轻人喜爱的考古盲盒;一些年轻人更是倡导起了围炉煮茶,举杯慢饮的生活方式;各地的非遗被保护,年轻人走入工坊体验老手艺;宋朝的“点茶”技艺因为电视剧的播出逐步走入年轻人的生活……更多的人因为传统文化而骄傲、自豪,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有同学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求为我们在工作中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正致力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是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源泉。乡村人才振兴是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的社会存在是一种文化存在,所以,文化是人的特质。文化认同是身份认同的核心,良好的文化认同可以使人们心理建立更加稳定的自信和稳定性。那些来自于乡村,生长在乡村的人们只有在充分的认同乡村文化、乡村价值的前提下,才会更愿意认同和回到乡村去生活和发展。这也是我们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对于吸引青年人才回到乡村发展的现实意义。”

同学们一致表示,当前,面对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以及价值冲突,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奋发有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和中国形象,从思想层面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打造立足中国经验与中国理论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