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办公技巧 > 正文

办公室公文阅读技巧有哪些(浅论公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 叁碗诸角 叁碗诸角
  • 办公技巧
  • 2023-08-07 08:41:30
  • 0

一、公文写作的基本方法

公文写作不像文学创作,可以通过生活实践,或运用丰富思维去长时间的“陈酿”,通常需要及时快速地完成,有时效性的要求。尤其是在各级领导机关表现的更为突出,那么,该如何提高公文写作速度呢?

(一)、领会意图,及时把握公文写作的方向

公文写作通常都有一定的目的和意图,这种目的和意图领导或交待的很清楚、或不甚明了,且多是原则性地指点或粗线条地勾画。动笔前准确领会领导意图,防止所写公文脱题离纲,文不达意,是提高公文写作速度的关键一步。

1、要分析清楚要素。起草公文首先要考虑行文目的。要分析清是向上级汇报还是向下级讲话,是内部交流还是公开发表;其次要明确格式和文体。要弄清是上行文、平行文,还是下行文,还要弄清是请示还是报告,是汇报还是总结,是演讲稿还是讲话稿等等;最后还要确定人称用语。公文是以第一人称写,还是以第三人称写,都要及时与领导沟通好、商定好,防止“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少走弯路。

2、要符合领导风格。“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撰写公文除要求实事求是、语言规范外,还需符合领导的办事风格、语言特点,不同的领导讲同一问题却有着不同的风格,撰写公文的语言特点、风格自然也不相同,喜直来直去的,则要用原汁原味的土话,实实在在地去写;爱生动文雅的,则要形象生动地、风趣幽默地作准备;好谈古论今的,则需引经据典、文言诗词并用,越古越有味道;同时还要注意控制篇幅的长短,该长则长,该短则短,力求使所撰写的公文符合领导的“口味”、对领导的脾气,达到快速过关目的。

3、要进行换位思考。文秘人员在起草公文时需快速进入角色。首先要把自己沉入到听众中去。从受文对象、发送范围切入,依听众的职业特点、思想状况及平时所掌握的信息,认真分析听众的心里,准确判断他们想听什么、需要什么,尤其是听众迫切想知道和急需想解决的问题,更要想周全、写到位;其次要站在讲话领导的角度上。从基本观点、解决问题入手,依领导的工作方法、思维习惯及单位近期工作动态,认真分析全局的工作,准确判断出单位目前需解决的问题和要实现的目标。两者相比,从中找出共同点去撰写公文,实现公文表意达到共鸣效果。

(二)、积累资料,全力打牢公文写作的基础

公文写作常被比喻为“来料加工”,这个来料就是日常积累的资料,资料全面详实的程度直接决定着加工出来的“产品”的合格率,文秘人员不但要勤收集资料,还要善于积累资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1、要积累单位的资料。对单位资料的积累要尽可能地做到全面详细,要有正面的,还要有反面的。一要积累单位的历史资料。如单位的组建过程、名称变更、隶属关系、发展过程、组织沿革、人事变迁、重大事件等;二要积累单位的公文资料。如单位历年的工作总结、工作要点、会议纪要、典型材料、重点工作、中心任务及当年的工作指标、工作要点、重大事项安排等;三要积累单位的数据资料。如单位的编制实力、现有实力、生产规模、完成指标、出口创汇、占地面积等。这些资料是公文写作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2、要积累驻地资料。首先要收集驻地的地理资料。如地理分布、气候特点、人口数量、区域划分、县市设置、经济特色等;其次要收集驻地的节日资料。如当地的解放日、民俗日、重大工程项目庆典日等活动的信息;再次要收集驻地的人文资料。如文物古迹的历代演变、名川大山的来历传说、历代名人传记、现今的旅游状态等。

3、要积累时事政策资料。要及时收集党和国家出台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也要收集上级单位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要及时收集党和国家号召学习的先进典型的事迹材料,也要收集本单位、本行业的先进典型人物事迹;要及时收集党和国家为本行业提出的发展方向,也要收集本单位超前发展的理念、层出不穷的新鲜词汇。这些资料皆可在一些公文中直接引用或套用。

(三)、模仿范文,快速打造公文写作的精品

1、模仿范文进行公文写作是公文写作者入门的有效捷径,也是提高公文写作速度、出精品的必然之路,正如古人所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更何况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有大文豪、大作家那样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手段。

2、模仿固定格式的公文。公文在长期的使用及不断的演变和规范过程中,渐渐形成了固有模式和一些特殊要求,其中部分公文还具有了相对固定的格式,如命令、通知、请示等,这类公文有着固定的开头用语、过渡用语及结束用语,这些用语就像组成了一个雕刻精细的书架,只要随时填入相应的内容就可完美无缺。对于这类公文的写作我们完全可以套用那些语言组织精练、结构严谨的现成公文来快速“移植”成文。

3、模仿单位或身边高手的公文。所谓高手就是单位的“大笔杆子”,他们在长期的公文写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具备了较深的理论造诣,且单位的一些公文皆是其殚精竭虑、废寝忘食的结晶,具有极佳的形式和模式,堪称范本;同时,单位的“大笔杆子”还十分熟悉本单位领导的特点和习惯。向他们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公文的起草程序、格式规范、处理过程;模仿他们的公文,可以快速领会公文的写作要领、技巧处理、写作要求;另外,还可了解领导喜欢的公文风格及对公文要求的习惯。对此,要悉心学习、仔细揣摩、借鉴掌握,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努力实现公文写作的跨跃式升级。

4、模仿名人大家的公文。鲁迅讲:“凡是已有定评的大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这就有力地为我们模仿公文写作指明了方向。当然,名人大家的公文因年代、历史等原因在格式上不一定符合现代公文的要求,但其行文的语言与文风依然耀眼夺目,是公文写作模仿的重点,要模仿他们简明质朴不枯燥,新颖生动不浮华,简洁精炼的语言;要模仿他们内容充实不冗长,文章短小不空洞,严谨规范的文风。


二、公文写作的几点技巧

作为一名公文写作的新手,面对一篇公文起草任务,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我该从哪里写起呢?严格来说,这样的困惑本身就表明,我们还没有对公文写作形成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动笔只是公文写作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在动笔之前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因此,之所以有前面的困惑,原因在于我们不了解公文起草的整个流程,不清楚每一步的具体工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自然会有身处密林、走投无路的无助感。

下面,我们将公文写作总结为“八个环节、十六个字”,掌握了这“八个环节、十六个字”,并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对于公文写作工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沟通

一篇好公文是领导的思想与起草者的思想反复碰撞的结果。公文不能光靠起草者,这与其所处的位置有关系、所从事的职业也有关系。但是,光靠领导也不行。两方面优势结合在一起,才能写出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操作性、前瞻性兼而有之的好文稿。领导和起草者优势互补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多沟通讨论。沟通讨论的过程,就是思想碰撞的过程。一旦产生了思想火花,文稿就富有新意了,就与众不同了。当然这种沟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可能领导在交给任务的时候,考虑得不一定非常周全。这时起草者在听的同时,不清楚的或者不明确的,特别是有关主题或思路性的内容,要问领导,或者提出你的设想。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交流、探讨、协调的过程。

2、提炼

提炼是写好公文的关键。通过反复看材料,反复思考,比较分析,看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提炼主题。要把提炼主题当作一种学术研究,全身心投入进去,用一种“研究 创作”的心态去对待。由于“第一想法”往往是比较普遍的、浅层次的想法,缺乏新意或者不够深刻,因此要反复思考,有时甚至要到殚精竭虑的地步。孔子讲“叩其两端而竭”,就是教人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在提炼过程中,有时可能会提炼出多个主题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比较一下,哪一个更准确,更有新意,就着手从哪一个角度去写。该重要表达的,就绝不吝啬;该三言二语带过的,绝不多讲一句。

3、构思

定出整个文章的框架,做到纲举目张、提纲挈领,对要表达的事物有充分的多了解,来龙去脉搞得很清楚,了然于胸,对如何进行表达胸有成竹,并体现在提纲上。

4、搭建

为既定的框架进行局部思路和素材的构思。这是构思与布局之间的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文稿的主题或主线不一样,结构不一样,相关材料的位置和顺序也不一样。古人有两句话,一是“学贵条达”,就是讲要有条理、能达意;二是“以序求约”,依靠顺序排列得当求得文字的精炼。这个精炼,不只是文字简洁,更重要的是逻辑严密。建议新手在列出提纲的前提下,把相同类或相近的材料先捏在一起,再进行修改,换句话说就是“同类项合并”。大概搭建起来后,就知道如何查漏补缺。

5、收集

选择相关内容进行铺述,也就是占有材料的问题。材料占有的丰富与否、材料质量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文章的质量。收集材料是写好公文的基础,也是基本功。平时要做好材料的收集工作,可以称之为“日常储备”。在起草综合类材料之前,一般都有一段时间收集材料,包括阅读资料、调研、谈话讨论等,可以称之为“专题储备”。两者不可或缺,为了写好一篇综合性公文,有时甚至需要倾尽储备。

6、取舍

如何把观点和材料统一起来,有一个对材料的遴选问题。缺乏材料固然写不好,但材料太多不善于取舍,同样也写不好。当今处在信息爆炸时代,仅仅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得到相当多的材料。因此在材料筛选方面,关键在于要有主心骨,明白该取什么、该舍什么,这样才能“得要”。对待材料问题上,吸收不多不行,消化不了更不行,能自己进得去又出得来,才不会被材料所压倒。三条原则:一要切题。二要准确真实。三要好中选好。

7、撰写

有了前面的各种准备,可以去写的时候,要有自信心,胸有成竹,一气呵成。要按照框架设计的预定目标往下写,一时缺的东西,宁肯初稿写好后再补上,也不要停顿。写时要热处理,写成后要冷处理。如果时间允许,草稿写出后,不要急于改。可以先暂时把它放在一边,然后再回过头来冷眼反观,设身处地分别站在讲话人和受众的角度去看,看出毛病,而且感到非改不可,这就有了改好的心理条件和思想基础。要转变“良工不示人以朴”(意思是比喻有贤德的人一定要把人培养成材或所做的事一定要完美。)的想法,勇于听取别人意见,特别是听取一些经验丰富的同事意见。

8、锤炼

按照公文“准确、简洁、生动”标准要求对语言进行不断锤炼,语言表达水平其实是起草人思想水平、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体现。不妨作一些强制性训炼,在写之前查阅大量资料,一旦执笔写作,则将参阅资料一概收起,用自己头脑加工过的东西和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样想沿袭现成的官话、老话、套话也无处寻觅。久而久之,就学会用自己的比较成熟的语言进行公文写作。

三、调查报告的写作

一般来说,调查报告的内容大体有:标题、导语、概况介绍、资料统计、理性分析、总结和结论或对策、建议,以及所附的材料等。由此形成的调查报告结构,就包括标题、导语、正文、结尾和落款。

1、标题

调查报告的标题有单标题和双标题两类。所谓单标题,就是一个标题。其中又有公文式标题和文章式标题两种。公文标题为“事由文种”构成,如《浙江省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情况的调查报告》。文章式标题,如《××市的校办企业》;其二是标明作者通过调查所得到的观点的标题,如《调整教育政策,增加教育投入》。所谓双标题,就是两个标题,即一个正题、一个副题。如《为了造福子孙后代--××县封山育林调查报告》。

2、导语

导语又称引言。它是调查报告的前言,简洁明了地介绍有关调查的情况,或提出全文的引子,为正文写作做好铺垫。常见的导语有:①简介式导语。对调查的课题、对象、时间、地点、方式、经过等作简明的介绍;②概括式导语。对调查报告的内容(包括课题、对象、调查内容、调查结果和分析的结论等)作概括的说明;③交代式导语。即对课题产生的由来作简明的介绍和说明。

3、正文

正文是调查报告的主体。它对调查得来的事实和有关材料进行叙述,对所做出的分析、综合进行议论,对调查研究的结果和结论进行说明。正文的结构有不同的框架。①根据逻辑关系安排材料的框架有: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式结构。这三种结构,以纵横式结构常为人们采用。②按照内容表达的层次组成的框架有:“情况--成果--问题--建议”式结构,多用于反映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成果--具体做法--经验”式结构,多用于介绍经验的调查报告;“问题--原因--意见或建议”式结构,多用于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事件过程--事件性质结论--处理意见”式结构,多用于揭示案件是非的调查报告。

4、结尾

结尾的内容大多是调查者对问题的看法和建议,这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调查报告的结尾方式主要有补充式、深化式、建议式、激发式等。

5、落款

调查报告的落款要写明调查者单位名称和个人姓名,以及完稿时间。如果标题下面已注明调查者,则落款时可省略。

具体如何写好调查报告,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要在提炼主题上下功夫

主题准确鲜明,有新意,这是对所有文字材料的共同要求,调研报告也应当这样。主题是调研报告的灵魂。主题准确鲜明,就是揭示的问题对指导当前的工作、回答现实问题有针对性。要做到主题准确鲜明。

1、要摆脱别人没说过的不敢说、别人没提过的不敢提的顾虑,着眼于调研研究中了解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尝试,大胆立论,旗帜鲜明地反映、回答建设中需要解决并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2、要克服旧框框、老观点的束缚,紧紧抓住被调研对象的特点来提炼主题和观点,尽力避免使用老话、套话和尽人皆知的陈旧观点。

3、要打消生怕反映情况不全的担心情绪,从占有的材料出发,突出主要方面,防止面面俱到,冲淡主题。

4、要以小见大,命题尽量小一点,内容尽量充实一点,切忌用大题目、大观点统小材料,大帽子底下扣个小身子。

5、要把反映问题和找出解决办法结合在一起来写,不仅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回答怎么办,切忌只反映问题,不拿解决办法。主题确定之后,还要精心安排调研报告的整体布局,精选能体现主题的观点和素材,使文章形成一个严密的、合乎逻辑的整体。

(二)、要在“吹”清思路上下功夫

思路不清,什么材料也写不好。“吹”思路的过程,实际上是思考、研究、深化、条理的过程。思路“吹“得清,文章才能写得好。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下去搞调研的时间很长,跑的单位很多,抓到的材料也不少,但没有写出好的调研报告?

原因可能很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调研出力大,研究用功少,思路不清就急于动手,边写边想。结果往往是泛泛议论多,深入分析少;罗列现象多,揭示规律少。因此,动笔之前,必须在“吹”思路上舍得花时间、下力气。

“吹”思路的重点是紧紧围绕调研得来的全部材料,“吹”调研报告的主题思想、结构形式、基本观点、选用的主要事例。“吹”思路时,要各抒己见,各显神通,要遵循高、新、实的原则。

所谓高,就是要超脱自己的职权范围,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立足局部看全局,胸怀全局论局部。

所谓新,就是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善于把上级的精神与调研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形成新的见解、新的观点。特别是经验性、情况性的调研报告,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更要力求新鲜。就是揭露性的调研报告,总结经验教训,也应该用新的眼光去看待早发生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

所谓实,就是在“吹”思路时,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中求新,使主题和观点既新,又新得实在,新得准确,新得合理。如果脱离实际去片面地追求新,就会写出华而不实的调研报告。

(三)、要在综合分析上下功夫

一个调研报告能否写好,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环节是对调研来的情况和问题,进行深刻透彻的综合分析,把调研到手的零散的东西系统化,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把表面的东西本质化,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为领导机关干部,必须掌握综合分析的基本功,养成综合分析的习惯,学会综合分析的本领。分析好,大有益,综合分析更有益。掌握了这种科学方法,观察问题就能见其一又见其二,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所谓综合分析,就是把搜集到的材料,来一个集中透视,过好筛子,把能够体现主题思想,能够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东西留下来,经过加工提炼,写进调研报告。有些情况和问题确实是明摆着的,但对“明摆着“的问题,不见得每个人都能看得清楚,认识得深刻。这就需要借助分析的解剖刀,清除视觉上的盲区,力求把情况和问题看得全面一点,深刻一点,辩证一点。综合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一把钥匙,在实践中,需要把握以下三点。

1.站在上面向下看,看方向对不对。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及上级的有关规定,衡量所调研的情况、经验和问题是否符合党、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指示精神。例如在“过紧日子”的问题上,有的把“过紧日子”理解为“过穷日子”,不想办法解决基层喝水难、洗澡难等问题;有的则按照“过紧日子”的精神,经费不足不向国家伸手,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有的抓基层注重“送水”,有的抓基层注重“打井”。这些,用上级的精神衡量,就知道哪是对的,哪是错的。

2.站在外面向里面看,看新不新。就是用近期报刊上发表的重要评论,用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对照所调研的经验和体会,看是改革创新,还是照抄照搬,或者是半抄半创。

3.站在全局向局部看,看有没有指导性。就是站在全国的高度,看调研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观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看哪些有普遍指导意义,哪些没有普遍指导意义;哪些结论和观点在全局有用,哪些结论和观点只在局部有用。总之,只有经过深刻透彻的综合分析,才能写出有质量、有指导意义、有实用价值的调研报告。

(四)、要在搞好“结合”上下功夫

把综合分析的成果,深刻、鲜明、系统地反映出来,写出高质量的调研报告,还必须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

写文章包括调研报告,只有讲清问题才有质量,对调研的问题讲得越清楚,报告的质量就越高。要讲清问题,就少不了虚实结合。就事论事讲不清,从理论到理论也讲不清。只有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讲得清楚,说得明白。写好调研报告的诀窍就在于此。为什么到同一个单位,调研同样的问题,写出的报告质量却有高有低?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能否掌握“结合”的诀窍,是一个主要原因。凡是善于用观点统率材料,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讲清问题,写出的调研报告质量就高,对工作的指导作用就大。

“结合”的要求能讲很多条,集中起来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使报告中的观点和材料,自然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概言之,就是“三有“:有血有肉,血肉交融;有虚有实,虚实相生;有粗有细,详略得当。调研报告生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好不好。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撰写调研报告中,又集中地体现在观点与材料的结合上。“结合“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如下五种。

1.选用完整的典型事例说明观点。比如,某市教育系统为了说明当时老年知识分子负担过重的情况,他们选了一个年过60、身兼12职、并有心脏病的特级教师的事迹,写了一份调研报告,集中说明了“老牛“虽有余力,过累亦将拖垮的主题思想,《人民日报》原文转发。

2.用数字性的材料说明观点。这是写调研报告的一大特点。几乎所有的调研报告都有数字,有的用一两个,有的用几十个。有一个《穷村庄打开致富路》的调研报告,全篇2800多字,却用了33个数据,确实是内容丰富,事迹过硬。

3.用对比性的材料说明观点。有用数据对比的,有用语言对比的,但是最好是用事例对比。比较典型的是某报纸发表的一篇题为《要想由穷变富,全在干部领路》的调研报告,选用一个县两个村,自然条件一好一孬,生产发展一快一慢的典型材料。从对比开笔,到对比结束,十分鲜明、生动地说明了主题思想。

4.用典型事例和综合性的材料结合起来说明观点。在一件工作、一个教育、一项任务完成之后,多是采用这种“结合“方法说明问题,写出调研报告。

5.用群众语言说明观点。在绝大部分调研报告中,都有群众语言。有的选用一两句,有的选用几十句。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词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就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有人说,写机关公文用群众语言多了,会给人一种不严肃、不实在的感觉。这是一种偏见。严肃不严肃、实在不实在,不在于群众语言多少,而在于群众是不是讲了这种语言,以及用这些语言能不能正确地说明观点。如果确系群众语言,又能说明问题,选用到公文中,是可以增强感染力和真实性的。

(五)、要在力求新鲜上下功夫

调研报告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新意。反映的情况、总结的经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新,就没有多大感召力和使用价值。党中央历来号召全党,要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写调研报告理应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在“新“字上下功夫,就要努力做到选用的材料新,概括的观点新,总结的经验新,提出的要求新,探索的规律新,使人看了能受到新的启迪。达到这些要求,需要具备下述三个条件。

第1条是,敏锐性。凡是思想上、政治上敏锐的人,其鉴别能力、洞察能力都比较强。这种人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新经验,识别快、接受快、反应快,写出的东西,提出的要求,发表的意见,一般都有新意。这种敏锐性是从学习中来的。只有对党的方针政策,对上级领导的决策,对别人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学得及时,消化及时,遇到客观事物,才能够迅速辨别新旧,判断是非,作出反应,提出见解。

第2条是,比较性。常言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一比就知道哪个好哪个差,哪个对哪个错,哪个新哪个旧。掌握比较的方法,就有可能抓住新情况和新问题,总结出新鲜经验,提出新的意见和建议。比较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是:拿今天的情况和问题与昨天的情况和问题作比较;拿先进方法和经验与一般性的方法和经验作比较;拿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与成就和兄弟单位的工作与成就作比较。这样一比较,即使自己反应迟钝一点,也能从中找到差距,看到发展,发现特点,并从中选择需要的事例、观点和经验。

第3条是,创新性。事物天天在发展,历史天天在前进。各项工作,表面上看起来年年都是“老一套“,实际上年年都有新内容;就是所谓的“老一套“,也有新发现。就看你有没有能力去发现,有没有胆识去撰写。

2023年3月31日 (讲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