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办公技巧 > 正文

团委办公室管理技巧论文(中青年学者热议以党的二十大精神 深化共青团理论研究发言摘要)

  • 叁碗诸角 叁碗诸角
  • 办公技巧
  • 2023-08-07 09:29:43
  • 0
近日,一场主题为“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共青团理论研究”的学术沙龙在线上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位专家学者相聚云端,就共青团研究的选题、理论和方法等问题展开充分交流。大家一致认为,作为从事共青团研究的理论工作者,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找准与青年和共青团工作的结合点,精准把握青年与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推进共青团研究专业化、学科化、建制化,推动建构中国青年发展和共青团理论的自主知识体系。据悉,这场学术沙龙是由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和《中国青年社会科学》联合举办的。以下是与会专家学者分享的观点摘要。

郑长忠(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青年发展和青年工作研究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我们不仅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且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数字技术发展也使我们迎来了数字文明时代,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面向未来的人类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也逐渐走向定型。青年发展和青年工作,也随之进入到了一个新发展阶段。与此相应的,作为实践的理论反映的成果,青年发展和青年工作的研究,也需要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就需要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所形成的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青年与青年工作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世界青年发展和青年工作为研究对象,充分吸收和应用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着眼于中国实践和中国视角,力争形成解释和分析中国及全球青年发展和青年工作的原创性的学术概念、原理规律、理论体系,形成关于青年发展和青年工作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从而为更好指导中国青年发展和青年工作贡献学术界的力量,助力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为全球青年发展和青年工作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贡献中国理论界的智慧,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康晓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拓共青团理论研究的议题空间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下,当前共青团研究需要在以下议题方面聚焦发力,以期为党的青年工作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一是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青团改革和建设的重要论述。学界应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青团改革和建设的重要论述进行全面梳理,提炼其精髓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二是深入研究新时代十年共青团的改革经验及其逻辑。目前亟需从整体上、总体上对这十年来共青团改革的演进逻辑、成效进展、瓶颈困境、发展趋向等作出系统爬梳和理性分析。三是共青团的先进性需要进一步梳理研究。比如,共青团的先进性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表现形态在哪、指标体系如何构建、实现路径有哪些等,可从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层面深入研究。四是深入研究“助手和后备军”的功能定位。如何准确理解这一根本功能定位的科学内涵、本质要求、实践取向、衡量标准等,需要学界深入研究。五是研究框架的适用性。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建构基于中国共青团改革发展经验的自主的知识体系。

胡献忠(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研究员、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馆长)

党的二十大精神打开了中国共青团理论研究的新场域

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擘画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美好远景和路线图,也为共青团理论研究构建了新坐标,打开了新场域。理论工作者要立足共青团研究现状和青年工作实际,继续发挥以往优势,尽快补齐学术性短板,不断提升研究质量。一是从党的二十大精神中找共青团研究的切入点。学深悟透,搞懂背后的学理逻辑,找出研究的课题。比如马克思主义政党青年组织在新时代的发展规律,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与激发基层活力的统一性路径,现代化国家中共青团组织功能的适配性转换,等等。二是从历史视野深化共青团研究。研究历史就是研究细节、研究过程。深度研究共青团历史的某一条线、某一个点,从中挖掘出普遍性意义、现实意义。同时要贯通共青团百年的研究,要考虑从哪些角度去总结经验,如何看待这些经验,以及如何有效利用历史经验。三是跨地域、跨部门、跨学科联合攻关,共同破解共青团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与党史党建研究的大格局相比,团史团建的研究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相关方面通力合作。比如,理论工作者与实务工作者的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合、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结合、政治学理论方法和社会学理论方法的结合。

张振国(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博士后)

加强团史研究 坚定历史自信 增强历史主动

共青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过了百年奋斗历程,团史研究应是共青团研究的重要议题。从新时代新征程的时代视角来看,为党凝聚青年、构建起一个忠诚于党的伟大事业的青年群体,是共青团的使命与担当。从青年群体建构和青年文化建构的视角对共青团的百年历史进行新的建构,总结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对于推进当前的共青团工作是大有裨益的。地方团史要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传统史学的文献与考据仍是团史研究的根基,只有通过严谨的考据与推理才能为地方团史正名。团史研究成果的资源化是团史研究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百年党史新起点、着眼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作为党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百年团史见证着一代代青年群体的青春呐喊与砥砺奋进,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是党史学习教育中不可再生的“活化石”。共青团史研究应坚持应用导向,注重团史研究成果的资源化,为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汪永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

坚持基层导向,不断加强地方共青团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对深化共青团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对共青团的研究主要从价值关怀上去讨论共青团该“何去何从”,这就规避了共青团所处的具体环境及其运作的实然状态,这也就导致进入共青团运作的内部,会发现其和政策文本上的共青团有很大不一样。新制度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适应环境而生存,我们必须从组织和环境的关系上去认识组织现象。地方共青团处于双重领导体制之下,即“各级共青团组织由同级党委领导为主,同时接受上级共青团的领导”。共青团作为群团组织,既不具有行政权力,也没有执法权力,既没资源也没权力的共青团在实际的运作中,通过借助于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根据需要向具有行政权力或社会影响力的部门借助力量,来完成工作目标。地方共青团的借力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共青团通过正式的、制度化的方式向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借力,以此形成合力。二是利用情感、关系等非正式的、非制度化的方式借力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三是共青团和其他部门机构互相借力发力。地方共青团开展工作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协调资源的过程。

孙 鹏(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构建新时代共青团“工作理论”集群势在必行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共青团组织发展和共青团工作都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时代背景,诸如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进全面数字化转型等。共青团工作实践上所受到的桎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理论供给的不足导致认识上的落差。长期以来,共青团研究在宏观层面的整体性研究和微观层面的对象性、经验性研究较多,承担着直接指导服务实践的“工作理论”缺失较大。就层次而言,“工作理论”具有理论抽象的基本特质,但也具有更强的直接工作关联性和实践指导特性,更偏重于中微观层面,更强调从工作中直接总结提炼的更为接地气的理论,从性质上类似于社会学理论体系中的社会工作理论。发展壮大这样的共青团“工作理论”集群,符合扎根中国大地独立探索建构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追求,是完善共青团工作指导性理论体系的重要环节,能够为共青团实务工作者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的工作上的理论指导和支撑。

谭 毅(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博士)

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发掘共青团研究的新议题

目前关于共青团研究大致有阐释性研究、历史与工作研究、规范性理论研究、实证社会科学研究和批判性研究等几种类型。面向未来,共青团研究应该增加前三种研究类型的深度和逐步拓展后两种研究类型,推动多种研究类型在话语、方法上的互补与融合。要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发掘研究议题,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高度下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党的青年政策、深化共青团改革和建设、团史和青运史及其当代价值、共青团工作介入党的中心工作的路径、共青团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角色等领域开展研究,在保持议题关注稳定性的同时,适当贯通共青团研究与青年研究,推动形成关于共青团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在学科布局中寻找一席之地,提升共青团研究成果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对大局的贡献度。

刘 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首都高校党建研究基地办公室副主任)

构建中国共青团自主知识体系重在方法转型

构建共青团自主知识体系,重在实现方法上的守正创新。一是实现从“历史运动中的共青团”向“共青团的历史运动”的转型。既要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的视野下研究共青团的历史逻辑,同时也要在历史逻辑中关注共青团的组织理性和主体能动性,深刻揭示共青团的历史运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作出的原创性贡献,揭示共青团对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多重意蕴。二是实现从“单维结构”向到“多维结构”的转型。在“政党—共青团—青年”的单向分析范式基础上引入资本、技术、文化、社会、传统、国际等多元因素,构建立体化、复合式、交叉性的分析范式,拓展共青团知识体系建构的广度和宽度。三是实现从“解释型话语”到“标识性概念”的转型。任何一门伟大的科学革命都必然伴随着伟大的术语革命。停留在解释层面的知识体系是不完整的,共青团自主知识体系的现代建构,最重要且最具有挑战性的就是在共青团的历史实践、基层共青团组织的创造实践、广大理论工作者的学术实践以及中外政党青年工作的实践比较中,提炼出标识性概念和原创性话语,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政党青年组织的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张丛丛(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讲师、博士)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不断拓展共青团理论研究的社会学空间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共青团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重点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青年学者,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拓展共青团理论研究的社会学空间:一是实证研究的空间。比如,在开展共青团改革实践研究、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情况研究、党团关系研究、团社关系研究等方面,就可以通过深入了解团情、青情、社情的社会调查,发现、总结相关规律,运用科学的理论解释相关现象。二是纵向追踪研究的空间。比如,2019年开始的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工作,在2022年全面推开,我们可以对其改革的内容、效果进行动态分析和追踪研究,关注现象变化过程,挖掘其中的作用机制。此外,对于各类青年现象、青年问题、青年关切的议题,也可设计纵向跟踪研究。三是跨案例分析的空间。多案例的方法有助于获得更为严谨、一般化的理论,通过跨案例比较也有利于探求存在于不同地域的普遍性规律和特殊性规律,如进行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的模式比较分析等。

刘际昕(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共青团的青年整合

随着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全人类共同价值下,建构全球青年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回应世界青年呼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举措。中国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应主动承担世界青年之变下加强青年整合、构建青年共同体的时代使命。对此,共青团的青年整合亟待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共青团与建构青年共同体研究。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视角出发,统筹国内与国际,研究青年整合的全球性风险和世界意义,关注未来青年议题。二是共青团与青年整合的新空间场域研究。尤其注重对情感空间和数字空间的研究,充分挖掘新空间场域的特质与对青年整合的利弊条件。三是共青团与青年整合的理念研究。既要坚持组织嵌入的理念也要关注青年激活的逻辑,将全球青年群体作为共青团开展青年工作的资源池。四是共青团与青年整合的行动策略研究。在关注新兴青年群体和边缘性青年群体的过程中,注重青年群体间的有机团结,形成具有国际示范效应的青年工作创新。

(摘编自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和《中国青年社会科学》联合举办“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共青团理论研究”的学术沙龙专家发言 整理:聂北茵 蒋国栋)

责任编辑:许革,梅潇予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