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办公技巧 > 正文

警察办公技巧(派出所工作“36悟”)

  • 叁碗诸角 叁碗诸角
  • 办公技巧
  • 2023-08-08 05:15:54
  • 0

【题记】从警35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与基层派出所打交道,工作中有太多的体会和感悟。在即将退休的时候,利用闲暇时间将其记录下来,既是对自己的一个交待,也期对后来者有所启发,同时也是向组织交出的一份答卷。 ——作者

1.200多年来,世界警务先后经历了五次革命,始终在社区警务和现代警务之间“拉锯徘徊”。经过否定之否定,历史最终选择了社区警务模式。现在,第六次警务革命,即互联网+社区警务模式,正在颠覆人们的认知,其显著特征是大数据无处不在。谁拥有数据,谁就胜券在握。2.以门禁系统为例,传统门禁只起到物理隔离的作用,而智能门禁却通过人脸识别时刻产生着大量数据。这些数据通过互联网的传输进入后台,与后台数据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有价值的情报和线索。这就是警务生产力。3.在警务信息采集方面,我们已经初步实现了机器代替人工,进入到警务自动化阶段,但离警务智能化、警务智慧化阶段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要实现智能化、智慧化,必须跨越数据建模和机器学习两大障碍,而我们现在仅处于数据碰撞这个原始阶段。从这个角度说,那些妄称已建成“智慧社区”的人,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4.“两队一室”改革,是大数据时代的迫切需要。派出所每天汇集的海量数据需要及时处理,仅仅依靠几个“内勤”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要有一个“团队”才能担此重任,这就是“综合指挥室”诞生的时代背景。它的主要任务归根结底是要完成对数据的处理,即对数据的收集、维护、研判、推送、反馈、质量监督等全流程实行闭环式管控,因此,合理设置岗位、定人定岗定责显得尤为重要。5.以防为主和密切警民关系,是社区警务的本质和灵魂,是派出所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社区警务工作的定海神针。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这两大法宝。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不动摇。6.“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也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前些年,公安工作更加侧重围绕“一切为了群众”展开,而忽略了“一切依靠群众”这个法宝,以至于形成单打独斗的尴尬局面。“枫桥经验”的精华正在于组织发动好群众,依靠群众开展自治,这是我们今后工作的一个方向,把“我为人民管治安”、“管好治安为人民”转变为“人民治安人民管”。7.现在的派出所和警务室无论建筑风格或装修格调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只有共性,缺乏个性,没有充分融入当地的人文要素,虽然规范但过于单调。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应该在强调共性、强调标识规范的同时,大胆追求各自特色。比如,在城市可以体现现代都市风格,在农村可以体现乡村田园风格,在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大量融入民族元素,在工矿区尽可展现工业风,在社区尽可追求庭院风格,着力打造具有“地标”性质的派出所和警务室。8.推荐四幅“放之四海而皆准”、适合派出所和警务室悬挂的书法题字:接待大厅“以民为本”,社区民警办公室“以防为主”,调解室“以和为贵”,治安民警办公室“以控为要”。时时警醒,谨遵执行。9.“派出所-警务室”二级架构模式由来已久。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物业小区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一些处于背街小巷的警务室,老百姓已很少上门办事。与其如此,不如变二级架构为“派出所-警务站-警务联络点”三级架构,即合并相邻警务室成立中心警务站,全天候开门办公;在物业小区设置警务联络点,物设“警务联络官”,实行“社区民警到点、辅警驻点、警务联络官在点”制度,方便群众随时找得着人。10.警务站和联络点要充分体现“就近”原则,尽量离老百姓“近点,再近点”。应发挥好“社情民意汇集站、矛盾纠纷化解站、联勤联控集结站、安全防范体验站、爱心服务接力站”五大功能作用,切实履行好就近接受群众求助、就近咨询公安业务、就近办理户政业务、就近接警处警回访、就近调解矛盾纠纷、就近登记“一标三实”、就近掌握社情民意、就近开展法治宣传、就近应对突发事件、就近组织群众自治、就近提供心理咨询等十项职责。11.“两队一室”改革重要的是要实现三个“一点”:综合指挥室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准确筛查、准确研判和准确推送,实现情报信息“准点,再准点”;社区警务队通过警力下沉、警力前置,实现离老百姓“近点,再近点”;案件办理队通过优化配置、团队协作,实现打击犯罪“快点,再快点”。12.派出所和警务室可以通过十个方面的细节打造,进一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具体是:一、爱心伞,二、放心角,三、扫扫码,四、送给您,五、悄悄话,六、歇歇脚,七、天使车,八、百宝箱,九、喝杯茶,十、提个醒。13.仅仅房子建得好不是“枫桥式”派出所,仅仅警营文化抢眼也不是“枫桥式”派出所。枫桥派出所之所以能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是因为动员组织了大批诸如“红枫义警”这样的群众队伍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实现了共治共享的目标。因此,大力培育孵化各类群众组织,积极推动群众自治,倡导“人民治安人民管”,是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的核心所在。14.对于公安工作来说,守正创新就是守群众路线之正,创群众工作方法之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须臾不可偏离。当下,更应该把“一切依靠群众”进一步发挥光大,真正把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依靠群众的力量,推动社会治理向纵深发展。每个社区民警手上都应该有一支或几支像“朝阳群众”“西城大妈”“红枫义警”这样的群众队伍,形成“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局面,如此,我们的工作将无往而不胜。15.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自治。在城市写字楼,可以搞楼宇警务;在物业小区,可以搞小区自治;在农村,可以搞院坝自治;在场镇,可以搞“十铺联防”,等等。以设在这些地方的警务联络点为平台,组建一支支骨干治安力量,在社区民警的帮助指导下,开展群防群治工作,以民力济警力,以民力助警务,改变过去单枪匹马、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16.广大农村地区非常适合开展院坝自治,即以村民端着饭碗就能聚在一起为半径,以院坝为中心设置警务联络点,推选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村长或社会贤达任院坝长,在社区民警的指导下,制定适合当地实际的院规坝约,以此规范村民的日常行为。社区民警以警务联络点为平台,开展法治宣传,组织巡逻防范,调解矛盾纠纷,掌握社情民意,落实便民服务,把联络点建成村民“家门口的派出所”。17.中国农村是个熟人社会,当有矛盾纠纷发生时,通过找矛盾双方当事人的熟人做工作,往往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熟人劝和-院坝调解-庭所对接,是当下农村化解矛盾纠纷的有效途径。所谓“熟人劝和”,是通过找到矛盾双方当事人的熟人做工作,消除彼此误会,达成共同一致;所谓“院坝调解”,是民警主动上门,在相关部门和热心群众的配合下,促成矛盾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所谓“庭所对接”,是基层法庭和派出所密切配合,相互补台,最终完成司法确认的整个过程。18.茶馆不仅是喝茶聊天的好地方,也是调解纠纷的好去处。与其把调解室设在办公室,不如将其设在茶馆。茶馆里不乏爱管“闲事”的人,派出所如果把他们组织起来,稍加培训,便是一支花钱也买不来的“和事佬”队伍。遇到矛盾纠纷时,民警把双方当事人请到茶馆,一杯热茶、一盘瓜子,再加上一帮热心肠“和事佬”的好言相劝,无需民警多费口舌,一场纠纷大概率可以化干戈为玉帛。19.调解纠纷是个技术活,需要掌握节奏和技巧。比如“一壶茶调解法”,一壶茶喝七杯,杯杯是乡俗与乡情:第一杯,以茶暖人心。先喝茶聊家常、问生活,平静心态,稳定情绪。第二杯,以茶说人生。通过心理疏导,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为调解奠定基础。第三杯,以茶述纠纷。倾听当事人的陈述,辨别事情真相,明确当事人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主要诉求,以求达到共情。第四杯,以茶找支点。共同讲事实、摆道理、明政策、寻法律,从中找准解决问题的支点。第五杯,以茶举事例。以案说法,以事讲法,通过举一反三,让当事人对解决问题做到心中有谱。第六杯,以茶置梯子。找台阶,拉距离,拟方案,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着手解决实质性问题。第七杯,以茶达协议。双方互敬一杯茶,体现互谅互解,争取形成书面协议,确保纠纷成功化解。20.每一位社区民警都应扮演好“七大员”角色,即“人员场所的管理员、社情民意的收集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群防群治的组织员、法律政策的宣传员、便民利群的服务员、各类事故的安全员”,充分发挥好社区警务“桥梁纽带”和“平安前站”的作用。21.推动任何一项工作,都要主题鲜明,载体恰当。主题和载体互相呼应,相得益彰,犹如生病吃药,吃药是主题,喝水是载体,两者缺一不可。以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为例,公安部的载体是“百万警进千万家”,某地的载体是“百所百品”,某地的载体是“警旗在社区高高飘扬”等,有了载体,主题就能够得到很好地彰显而富有特色。没有恰当的载体,就好似吃药无水,全靠生吞,要么卡在喉咙,要么堵在食道,达不到应有的疗效。22.社会治理提出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的新要求,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首先,要画好“竖线”。理清自上而下的千条线,不能交叉、重叠,否则会出现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现象。其次,要画好“横线”。现在,85%以上的城市人口都居住在物业小区,绝大部分农村人口都居住在乡间院坝,因此,管好了物业小区就能管好城市,管好了院坝就能管好农村。基于这个理念,划分网格应该以物业小区和农村院坝为最小单元,一把“尺子”横到底,过大管不住,过小力量不足。最后,网中要有人。要配齐网格长、网格员,同时大力培育群众自治组织,有序开展各项工作。这样的“网”才能长盛不衰,富有生命力。23.社区民警口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践行枫桥,摆在首要。党建引领,警旗飘飘;塑造警魂,喊响口号。矛盾纠纷,分类分级;多元化解,民不转刑。人防智防,天罗地网;发动群众,共治共享。服务百姓,距离为零;一点一滴,总是关情。依靠党政,网格治理;警务融入,我中有你。人地事物,单位组织;胸中有数,守牢阵地。随时留心,倾听民意;耳聪目明,捕捉警情。提供线索,服务打击;由人到案,立足本职。两队一室,理顺关系;警力下沉,就地处警。一标三实,项项落实;突出重点,摸清轨迹。台账簿册,规范整齐;信息传送,一键搞定。明年今天,十佳评比;持之以恒,肯定有你。说难不难,说易不易;与君共勉,再接再厉。24.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重在“创”的过程,而非“评”的结果。“创”的重点是打造具有鲜明特征和一定影响力的各类“品牌”。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产品、扩大品牌效应,是创建活动的关键所在。“品牌”创建具有三个要素:一是取名好。只有取好名,品牌才能立得起。“老娘舅”调解队就比“夜猫子”巡逻队更有品位,更符合审美要求。二是机制好。勤务怎么运行、工作怎么持久、后勤怎么跟上等,都要有一系列制度予以保障。三是效果好。发案是否下降,安全感、满意度是否提升,是否有可持继性、可复制性等,是验检“品牌”的重要标准。25.在社区智能安防建设推进过程中,往往遇有群众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的情况发生。有条件的派出所可以利用学校、活动中心、科技馆等社会资源,建立安防体验中心,通过文字、图片、影像、实物呈现和现场亲身体验的方式,创新设置防盗抢体验、防诈骗宣传、消防常识普及、急救知识普及、智能化防控等功能区,让群众亲身感受反诈App、智能门锁、红外报警、人脸识别、RFlD、无人机、高空抛物监控等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好处,让群众不断增强自防意识、掌握防范技能。总之一句话:把智博会办到群众家门口。26.抓紧开发运行集队伍管理、基础工作、指挥调度、执法办案等于一体的派出所综合系统,是进一步深化“两队一室”改革的前提条件。没有这套系统作支撑,派出所综合指挥室的效能很难得到充分发挥,“两队”的运行也势必步履维艰,“一网考”变得遥不可及。因此,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布局谋篇,抓紧试点推广,是当下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上,逐步改革派出所工作的考核机制,变现在的“事事考、层层考”为“派出所每月考工作过程,分县局每季度考群众安全感,市局每半年考群众满意度”。27.实行“两队一室”警务机制后,在值班安排上,可从综合指挥室、案件办理队和社区警务队中分别抽调民警组成值班组,实行“四长制”,即指挥长由值班所领导担任;值班长由综合指挥室民警担任;社区警务队副队长负责带领社区民警开展社区工作,就近处警、调解纠纷等;案件办理队副队长负责安排值班当天的治安接待、案件办理、巡逻防控、机动备勤等。在警情处置上,采取“分级制”。在案事件处理上,打破原有的“首接负责制”,按照案事件类型发挥两队优势进行办理。“社区警务站”值班民警依托警务站就近出警,除对本辖区开展巡逻外,还负责支援本队社区民警,同时负责处理纠纷、求助、走失、噪音扰民等一般警情。当社区民警在出警处置过程中遇到事态升级时,案件办理队民警立即出警支援,平时状态下,负责处理治安、刑事案件。在勤务安排上,打破以往的临时指派制,制定“三级勤务抽调”机制,即常态化勤务,由案件办理队机动力量组民警负责;重大、警卫勤务,由案件办理队其他警力和综合指挥室警力梯次补进;辖区内勤务,统筹安排周边属地社区民警承担。28.派出所可以向辖区居民发出“志愿者招募令”,组建“红袖标巡逻志愿者”队伍,并根据志愿者的年龄、职业、身份特征和巡逻时段、巡逻线路和巡逻方式的不同,推出“夫妻巡”“父子巡”“邻居巡”“同事巡”等系列“巡逻套餐”供志愿者选择,打破以往单一固定的巡逻模式。志愿者按照“点餐制”自选巡、“套餐制”固定巡、“包餐制”包片巡的方式开展巡逻。对工作认真、长期坚持的居民,授予“好居民”等荣誉证书。如此,辖区各种巡逻力量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29.“十铺联防”是指商铺就近每十户组成一组,形成联防,实现“一家吹哨、全员帮助、警力快处”的治安群防模式。派出所秉持“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理念,与临街商户逐个签订治安联防责任书,并由每个联防小组推选一名有影响、有威望、热心于治安工作的群众担任“十户长”。“十户长”根据治安需要,负责协助组织开展治安巡逻、隐患排查、安全宣传等工作。30.远亲不如近邻。打造以“邻里守望、邻里和睦、邻里互助”为核心的“邻舍警务”,是城乡社区警务的又一新路径。社区民警通过践行“千百万”群众工作法,即“千户访”精准入户机制、“百事帮”邻里互助服务队、“万家和”纠纷调解平台,把街坊邻居、乡里乡亲们组织起来,彼此以“老邻居”“老朋友”“好兄弟”“好姐妹”等身份,互帮互助,共同守护好平安家园。31.持续改进社区治理模式,不断创新“警格 网格”模式,将社区警务与综治网格深度融合,深入推进“信息联采、隐患联治、重点联管、矛盾联处、治安联动、平安联创、队伍联建”等机制,实现“矛盾在一线联调、治安在一线联防、人员在一线联控、问题在一线联治”,把“派出所”搬到群众家门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点对点、实打实、“零距离”服务群众,有效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真正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32.创新矛盾纠纷三级调解机制,按照“民警主导、公众参与、司法确认”的原则,对复杂、疑难矛盾纠纷实行“人民陪调”制度。“人民陪调员”从派出所辖区各行各业的干部群众中推荐、遴选产生,主要履行三级调解职责:一是物业小区(企事业单位)调解。就近就地化解一般类矛盾纠纷,实现“小事不出小区(单位)”。二是社区调解。配合社区民警调解处理关注类矛盾纠纷,实现“大事不出社区”。三是派出所调解。全程参与派出所重大矛盾纠纷的调处化解工作,实现“难事不出辖区”。调解疑难复杂纠纷时,成立由3名“陪调员”、1名专职调解民警、1名社区民警组成的调解组(当事人可以指定“陪调员”),调解结果必须3人以上达成一致意见,以此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33.按照“1234567”的框架,大力开展以“警旗在社区高高飘扬”为主题的派出所创新实践活动:1个理念,即打造以人为中心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2个目标,即实现警力下沉和共治共享;3道防线,即筑牢小区、院坝防线,社区、乡村防线和派出所辖区防线;4支队伍,即以物业保安为主的巡逻队,以热心公益群众为主的劝导队,以法律义务工作者为主的调解队,以网格员、物业工作人员为主的社情队;5个机制,即在党政层面建立激励机制,在分县局层面建立减负机制,在派出所层面建立责权机制,在绩效层面建立考核机制,在横向层面建立协作机制;6大基地,即将一批派出所打造成基层党建示范基地、群防群治示范基地、智慧安防示范基地、安全小区示范基地、规范化建设示范基地、乱点治理示范基地;7个启示,即总结完善在党的领导、群众路线、部门协同、科技引领、以防为主、因地制宜、敢为人先方面可供复制的宝贵经验。34.“3D防控”是立体化治安防控的又一称谓,即通过无人机巡航或高空镜头,实现“全域盯防”;通过智能门禁或智能卡口,实现“重点盯防”;通过组织各种治安力量开展巡逻,实现“动态盯防”。传统与科技相结合,空地互补,人机互动是“3D防控”的重要特征,不可或缺。35.原则上,派出所综合指挥室的警力应占全所警力的20%左右。大致按“四合一”的架构进行组建,即指挥调度组,负责全所警力指挥调度;情报研判组,负责人、地、事、物、组织及案事件信息数据的接收、研判及推送;质效监督组,负责对指令执行情况全程质量把控;勤务保障组,负责队伍建设和后勤保障工作。在技术层面,应当搭建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实现“闭环式数据链”管理,即“人工或数据终端釆集信息-接收海量信息-人工或机器甄别研判信息-推送指令-执行反馈-质量把控”。其目的是将综合指挥室建成集信息自动汇集、情报高效研判、指令精准下达、执行全面反馈、质量全程把控、运行全面保障于一体的派出所综合型、智慧型“大脑”。36.派出所案件办理队警力应占派出所警力的30%左右。派出所可以根据治安和警力状况,设置若干办案小队,负责案件办理、治安整治、应急处突等。同时,在每个办案小队下面分别设置2个警组,即侦查办案警组,主要负责案件侦办和执法培训;机动力量警组,主要负责治安整治、治安巡逻、应急处置、协助办案等。派出所应当为每位民警配备移动警务终端,确保点对点指挥调度,实现精确制导、精准打击、精细管理的工作目标。

新媒体编辑:齐宝忠原稿编辑:齐宝忠审核:李意清 姚远

来源:原创 刘比年 派出所工作杂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