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办公技巧(真实的美国:礼仪促进和谐,有些禁忌很古怪)
- 办公技巧
- 2023-08-09 04:01:39
- 0
美国人习惯跟陌生人主动打招呼,平时,在路上走,一些从不认识的美国人,只要你的目光注视到他(她),他(她)会对你友好地微笑,并且友好地跟你打招呼:“Hello!”要是见过几面的,他们会点头说:“What’s up!”这几乎是老朋友之间打招呼的用语了。其实,你根本不知大哥姓甚名谁,至多不过是见面之交罢了。
在公共场合,例如机场或商场,找个地方坐下,和身边的美国人说声“Hi!”是常有的事。若有什么问题,他们都会尽力回答你。若是问路,如果距离很近,他们会带你到要找的地方。距离远的,他跟你说得很详细,怕你听不懂,甚至掏出纸笔画一张路线图给你拿着,让你走路中间再问人。这种礼节性的友善举动,到了华人多的地方就很少看到。尤其年轻的华人确有一种文人相轻的遗风,不是熟人,见面互相不搭界,看到中国老人更不想啰嗦,往往把头抬得高高的。你到中国城走走,这种感觉更加突出。中国城的中国人在大街上走动,所有的人几乎都是面无表情直视前方,或者低头走路,像找丢失的东西,即使和陌生人目光交会,也是视若无睹地瞪过去,只当没看见你似的。当然也不能说华人不如美国人礼貌,主要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虽然到了美国,也不能一下子改变。中国人传统讲究喜怒不形于色,谁整天满脸堆笑,见人就打招呼,没话找话讲,不就跟二傻子差不多吗?
美国人有时觉得自己确实失礼了,道歉的态度是很真诚和深刻的。有一次,我想过一个丁字路口,直行线的车没有打出拐弯的信号,当然我可以过,当我走到路的三分之一处,一个黑人开车突然拐向这条路上来,吓了我一大跳。那个黑人立即停下车,把玻璃车门摇下来,连忙说对不起。把车向后倒了两步,让我走过去,他才开车走,临走还跟我再次说对不起,再见!那年我回国,一位朋友来带我去吃饭,刚出家门不远,因为路上人多,一位开面包车的驾驶员挤着向前开,我靠路右边走,他还是撞到了我左半边身。他不但不道歉,还说:“你这人怎么走的?”从这点看,有的中国人确实蛮不讲理,尤其是明知自己理亏,还要下意识找自己有理的地方,有的甚至是无理取闹,胡扯蛮缠,制造了摩擦和纠纷。
美国是高度文明的社会,应当说也是一个礼仪之邦。他们继承和发扬了欧洲文明,在建国200多年的社会活动和生活中,形成了自己一套较为系统的礼仪。
美国是商业社会,在谈生意时,大小公司的老总特别注意给人有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据有关专家介绍,与人初次见面,留给彼此的第一印象只要3~5秒钟就可形成,而这种印象的持久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怎样才能留给人较好的第一印象呢?专家认为至少有四个要素:衣着大方,目光专注,微笑以对,握手得体。据研究表明,会面中留给人的印象中,60%来自仪表、仪态、眼神、穿着等非语言因素,30%来自你说话时的神态和语调,而只有10%来自于你具体说了些什么。也就是说,肢体语言非常重要。美国人从青少年起就注意培养这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在会面细节上也十分注意。与客人见面第一个动作是握手。握手时要怎样才好?要大拇指向上,其余四指并拢,与对方之手紧密接触,并有一定力度,以显示足够的自信和热情,当然也不能用力过猛。当有桌子相隔时,一定要绕开桌子,使两人之间没有实物障碍。不要边握手边拍胳膊和肩膀,这样会使人不舒服。当你正和顾客面谈时,你公司的董事长进来了,按照“谁先重要先介绍谁”的原则,你应当先向董事长介绍顾客,因为“顾客是上帝”。
名字标签不少人都贴在左胸前,实际上应该贴在右边。因为当你和别人握手时,对方首先看到的是你的右胸前。
如何拉开话题?最好是谈谈天气、体育、艺术、音乐或近期上映的电影、电视,轻轻松松地拉开话题,不要谈涉及隐私的话题。
如何做好东道主?当有客人来访,不要让客人选择餐馆,因为作为主人,你应当事先有数,最了解哪家餐馆不错。走之前,可告诉客人到什么餐馆去就餐,让客人心中有数。
在与人谈话时,起码要有一半时间看着对方。因为西方人相信赫拉克里特斯的话:“看眼睛最可靠……滔滔热情话语的后面是什么,就看他的眼睛。”当目光闪烁或左顾右盼时,对方会感到非常不舒服,甚至对你所说的大打折扣。同时,对对方的话题要感兴趣。低头垂眼被中国人视为谦虚、腼腆,但西方人认为是可疑,要么是很惭愧,要么是想隐瞒什么,常常产生误会。
每一次社交活动,别自己待着,更不要一个人在那看书看报。这样,别人就认为你对这个活动没有兴趣,也就不会去“烦你”,让你一个人“舒舒服服”待着,你也就失掉了朋友和信息。
在公众场合,不管有人注意没人注意都不能忘了小节。不要挖鼻孔,不要剔手指甲、脚趾甲,更不要乱脱鞋子,不能把脚跷到茶几上。中国有一句古话:“暗室无人时,亦能端坐如初者,才是真正的君子。”这与美国人的要求是一致的。
在个人修饰方面,美国人也十分重视。衣服要求穿着得体、干净、整洁,着装搭配要协调。穿有图案的衬衣应该配单色长裤;穿有图案的外套,尽量穿单色的衬衣和裤子,否则别人看起来是怪怪的,或者显得很土气。穿短袖衫不要打领带,穿西服要熨烫平整,领带要相配,皮鞋要擦亮。最好不要穿短丝袜,因为美国人认为穿丝袜的男士是同性恋者。在美国,只有女性才穿丝袜。对女士而言,穿裙子时应穿连裤袜,或者至少不应让丝袜口露出来。项链等饰物和化妆不要太惹眼,“宁少勿多”是基本原则。
头发要经常洗理,不要让头发看起来油乎乎的,这是美国人最反感的。尽量请专业理发师修剪头发,自己不会理的,不要将就着剪,剪得很难看,觉得你这人“从头看就是怪怪的”。女士们不要把头发剪得过短,以免给人男性化的印象。男士每天应修面,即使留有一点胡子都会被视为不修边幅。
已婚人士应佩戴结婚戒指,美国人几乎人人如此。美国人会觉得不戴戒指的已婚人士很奇怪,认为你与配偶不在乎彼此。
如果你有英文名,请用英文名,没有英文名,一定要能用汉语拼音读出和写出你的名字来,这样,美国人也能读出和写出来,两者的距离可自动缩小。因为对老美来说,很多人对中文是一字不识,对中国话也是一句不懂。
在你主持的活动中,迎接来宾时,一定要微笑迎客,先主动与来宾握手,表示欢迎,并主动介绍自己。若参加他人举办的活动,应与来宾交谈,讲话声音要低而清晰,不要只局限在自己所认识的圈子中,主动去结识新朋友,与他们搭话,让他们感到自己受欢迎。你与他们交谈后,可以把你熟悉的其他人介绍给他们认识,当他们交谈时,你不可在一旁大声说话。在活动中,即使有其他中国朋友在说话,也请尽量使用英语。不用英语会使整个活动显得异域化,不吸引人,甚至令人生畏。但在中国人占多数的聚会时,主讲人往往先用英语讲话,再用华语讲一下。讲华语时,往往先用国语,再用粤语,在场人才能全部听懂。在这种场合,即使美国的市长,往往也学着讲一两句中国话,如“你们好”“谢谢”,活跃了会场气氛。
对别人说“Hello(你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美国人的见面礼。对别人说“Thank you(谢谢你)”更加重要,意思是,别人为你做事不是应该的。就是兄弟姐妹之间,甚至儿孙为你做事,都应感谢。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习惯说“Please(请)”“Thank you(谢谢你)”“Excuse me(劳驾)”和称呼别人“Sir(先生)”或“Madam(女士)”等等。在美国,无论你走到哪里,在你没有侮辱自己和别人之前,美国人对你都很客气,如果美国人对你不礼貌、不客气,90%以上是由于你没有说这些礼貌语的结果。最常见的场合你要有以下良好习惯:
在你向别人要求什么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说“请”字,你说了“Please(请)”,别人会很高兴地回答“Yes Sir”或“Yes Madam”。
进出门,别人为你开门,你要马上把门接住,要向人家说“谢谢”,同时,要为身后的人把住门,人家也会感谢你,否则就很不礼貌,甚至可能让人来气。
请别人移动一下,让你过去,不小心碰别人一下,有事要问人,都要先说“劳驾”。
如果你看见别人掉了东西,你不能说“喂,你东西掉了!”要说“先生(女士),你东西掉了!”如果你不会或没有说这些礼貌字的习惯,不论你是多么有钱,多有身份地位的人,都会遭人白眼相待。
在上楼梯时,要让女士先上,下楼梯时,年轻人可先下,站在楼梯外一侧,照顾女士和老人。不要堵塞门廊、过道和人行道之类的地方。美国人很不高兴别人挡道。
不要让你的孩子在公共场合的活动中随意跑动,那样会使人感觉孩子的父母不是好父母,只顾自己,不体谅他人。
要注意文明开车。最左边的车道是快车道,或者叫超车道。一旦超车,要迅速回到右边的车道。驾驶时如使用高灯,当有其他车向你行驶来或在你不远的前方行驶,应把高灯转回低灯。在路面较窄时,不要强行超车,不要抢道,不要闯红灯,不要超速行驶。在美国必须遵守交通规则,如果违规,警察(包括电子警察)也会严管重罚,还要上法庭,听从法官判决。下面作几个专项介绍:
一、名片使用规矩。在交际场合,名片是美国人普遍使用的。名片使用中也是有规矩的。名片一般为10厘米长、6厘米宽的白色或米色精制卡片。美国的名片普遍使用手写体印刷,也有使用印刷体。
名片上,姓名印在中间,不能缩写。除了美国高级官员,如总统、副总统、国务卿、司法部长、州长等人可以只印头衔之外,其他人必须印上全名,然后在姓名下面用较小号字体印上职务。
名片上印不印地址均可,但在大城市住的人写上地址更好。已婚男子的名片上一般不印地址,因为他的名片往往和夫人一起使用,夫人的名片通常注有地址。地址应印在名片右下角,字体略小。夫人的名片规格较小,也有夫妇同印一张名片的。美国许多父母希望其孩子尽早适应社交生活,所以从小便给孩子印制名片。这种名片通常只在赠送礼品时用一下。名片上应写孩子的全名,爱称和绰号不能使用。孩子的名片比成人名片的规格小,年龄越小,名片越小。男孩年满18岁,可在姓名前加上“先生”的字样。女孩年满13岁,可在姓名前冠以“小姐”。
名片的用途十分广泛,最主要的是用作自我介绍,也可随赠送鲜花或礼物,以及发送介绍信、致谢信、邀请信、慰问信等使用。在名片上还可以留下简短附言。按照美国社交礼仪,递送名片应注意到,一个男子去访问一个家庭时,若想送名片,应分别给男女主人各一张,再给这个家庭中超过18岁的妇女一张。但决不在同一个地方留下三张以上名片。一个女子去别人家作客,若想送名片,应给这个家庭中超过18岁的妇女每人一张,但不应给男子名片。
二、送礼与收礼。“礼轻情义重”是美国人送礼与收礼的基本原则。美国人觉得礼物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家的那份心意与友情。所以,在美国是不流行送厚礼的,可是美国人送礼非常注重包装,礼物一定要用彩色包装纸包装得非常漂亮美观,而且还会在礼物上附上一封短笺或卡片,并且注明收礼者与送礼者的姓名。因此,美国到处都有专门卖各种贺卡的礼品店,适用于各种不同场合的卡片及字句应有尽有,任君挑选。各大超市也都有出售适用于各种场合的卡片,非常方便。
美国人平常送礼是不流行送钱的,通常大多是长辈送给晚辈的毕业礼物,生日礼物,或者圣诞节礼物才可以送钱,平辈之间除了红白喜事有人会送钱之外,其他的场合是甚少用金钱代替礼物的。
另外,在美国送礼可绝对不能将“酒”送去亲友的办公室里,“酒”是一种只能送去亲友家里的东西。在美国住久了也会发现其实与美国人相处挺省事的,君不见遇有办公室的同事过生日时,只要买张生日贺卡写上几句祝福的吉祥话送给他,他就心满意足,非常高兴了。如果能够再单独或与其他同事一起请他出去吃顿午餐,他就更感激不尽了。很多时候,如果不知道该送什么礼物好的时候,送一束鲜花或一个小盆景永远都是非常受欢迎的。
美国人收到礼物时,其表示礼貌和感谢的作风与我们中国人大大的不同。美国人收到礼物时,一定要立刻当众拆阅附在礼物上的短笺并将其内容念给大家听,接着便当众拆开盒子看礼物,然后就是表情非常兴奋激动地拥抱送礼者,感谢他的仁慈与礼物,最后还会将礼物传递给在座的每一个亲友欣赏,众人又是此起彼落地对着这份礼物赞美不已。(摘自《世界日报》《美式礼貌》)
在美国第一次见面就送人礼物是很少见的。用加州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商学院教授Lois Olson的话说,中国人送礼表达的意思更多的是“欢迎”和“很高兴认识你”,而美国人送礼表达的意思更多的是“谢谢你”。
在公务交往中,很多美国公司对接受礼品的价值有具体规定,除了促销用的圆珠笔等小礼物外,很少正式送礼。即便送,也常常是认识以后,在过圣诞、新年时寄张贺卡,或事情办完后寄一张感谢卡,非常特殊的情况下送一瓶酒,一束花或一个果篮。
很多公司规定,员工可以接受的礼品价值上限是20到25美元。少数公司规定极其严格,例如沃尔玛雇员连客户的一杯咖啡都不能喝。
一些公司对员工送出礼品的价值也有严格规定。美国金融业自律组织全国券商协会规定,券商送客户的礼品价值不能超过100美元。
这并不是说美国就不存在用美酒佳肴和豪华旅游来拉拢关系的现象。只要涉及钱、权的地方就有发生这种现象的可能。每周四晚上,曼哈顿高级餐馆里总是坐满了用公司信用卡消费的证券业人士和律师。很多公司都会买热门体育比赛的包厢邀请客户参加,也有的在很好的旅游点举办客户会议,或陪重要客户到有名的高尔夫球场打球。但这些活动里哪些算“过分”,哪些算“适度”,全国券商协会没有像对礼品一样有具体规定,只是说此类活动不是太经常或太铺张就属于正常商务活动。(摘自《美中时报》《美国人送礼也有学问》)
三、预约与守时。美国人办事讲求效率,重视自我时间有计划地安排。因此,除了至亲好友,他们绝对不希望有人突然来访,打乱他们的计划。如果外人不打招呼,贸然前去,必定不受欢迎。因此,要拜访一个美国朋友,事先的约定是必须的,否则,将成为不速之客,甚至吃闭门羹。
如果不是熟朋友,绝不要轻易去拜访。同时,约会应该提前一两天写信或打电话预约。如果去,有些礼貌周到的会写信通知对方,同时还把写好自己姓名和地址的信封贴足邮票,附在寄去的信中,以方便对方不费事就可以寄出回信。如果到不熟的人家去作客,在收到对方的答复时,往往还要再回一封信,表明自己将准时赴约。这在资讯化的当今社会,透过E-mail,应该是随手可为,方便多了。
失约与迟到是非常失礼的行为。一旦临时有事不能赴约,就要尽早通知对方,并表示自己的歉意。前往赴约时,最好准时到达。迟到,根本上就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反过来看,去得太早也不好,尤其是在那些规模较大的正式场合,守时更为重要。万一去早了,应在外面等几分钟再进去。
四、西餐礼仪。西餐的桌上礼仪特别多,如你想当个令人愉悦的客人,餐桌礼节是你必修的课程。纽约市的专业形象顾问汪燕指出,华人吃西餐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该切的时候不切,不该切的时候又过度切割”。汪燕建议,牛排可以一次切下一小部分,再分成两三小块的分量进食;龙虾则一定要经过切割后再进食。她说,带骨的牛羊排等,如果只剩下骨边肉,不妨用手拿起来咬食,千万不要执意再切割,否则不但事倍功半,一不小心还会让骨头在盘里滑来滑去。
不可否认的是,看似细微的用餐礼仪,往往可以借以彰显自我价值,通晓社交常识更是迈向成功的要素之一。即使是顶尖聪明的人,若在公众场合张嘴嚼食,分不清餐具方位,或是不懂得如何与别人轻松谈话,都可能被人看轻。了解基本的餐桌礼仪,不但可以避免发生窘境,更可以优雅从容地享受用餐乐趣。以下是一些基本餐桌礼仪:
入座、餐巾礼仪。一般来说,男性应将内座让给女性同伴。女性应该面朝外,而男性应该朝内,因为男性应该只想注视全餐厅最美丽的事物。如果是同性友人,应让客人先选座位,如果是熟识的好朋友,则无须过度拘泥。女士尚未入座时,男士不可先坐。要养成由左入座的习惯。入座以后,应将餐巾置于膝部。如果你在用餐时需要离开座位,应将餐巾折起来摆在座位上,同时也是向侍者表明,你只是暂时离席,稍后就会返回。
解决餐桌失礼行为。如果你只是犯了一个轻微错误,没有妨碍到他人或是弄脏他人衣物,你可以假装没有这回事情发生,继续用餐。假如你弄翻了一杯饮料或是打破餐厅的物品,务必谨慎地告诉侍者帮忙处理残局。这么做的目的是避免打扰其他客人,同时避免招致公众目光。如果你将汁液溅洒到其他客人身上,一定要马上递一份餐巾给他,诚恳地向他道歉,同时表示愿意支付必要的衣物清洗费用。假如你不小心将红酒溅到主人的桌巾上,可于私底下向主人提出支付清洁费用的意愿,如果他拒绝,你可以在事后补送一份礼物,代表你的心意。
要特别注意的是,好朋友是不会让对方难堪的。如果你发现同桌用餐的朋友脸上沾上了食物,你可以悄悄地引起他的注意,有技巧地暗示他清理面部,避免他在其他客人面前感到难为情。
打喷嚏要赶快用餐巾挡一挡,并说声“对不起”。若要擤鼻涕,应用自己的手帕或纸巾,轻轻擤下,可别像奏乐似的要所有的人都欣赏你。打嗝也应向他人说声“抱歉”。万一咳嗽或有人呛到,在场的人要若无其事般的自然,免于当事者尴尬。当然有人被东西噎着时,这时救人要紧,礼节可暂摆一边,是可被包容的。
现在全球提倡禁烟,要点烟时应注意下列的礼貌:看桌上有无烟灰缸,如没有就表示禁止吸烟,如有也不代表可以抽烟,应先征求左右邻座的同意,这也是尊重他人生命权的表现,空间太狭小,空气不佳时也不是抽烟的好环境。
吃有骨头的肉时,可以用手拿着吃,如果想吃得更优雅,就用刀。用叉子将整片肉固定(可将叉子朝上,用叉子背部压住肉),再用刀沿骨头插入,把肉切开。最好是边切边吃。必须用手吃时,会有洗手水附上。当洗手水和带骨头的肉一起端上来时,则表明“请用手吃”。用手指拿东西吃后,将手指放在装洗手水的碗里洗净。吃一般的菜时,如果把手指弄脏,也可请侍者端洗手水上来,注意洗手时要轻轻地洗。
吃面包可沾调味汁。吃面包沾调味汁吃到连调味汁都不剩,是对厨师的礼貌。注意不要把面包盘子“舔”得很干净,而要用叉子叉住已撕成小片的面包,再沾点调味汁来吃,是雅观的吃法。
喝汤的姿势要端正。喝汤时最先要注意的是姿势必须端正。将汤匙拿至嘴边时,上身易向前倾,变成“吸汤”,所以会发出声音。要把汤送到嘴边吃下,这样便不会发出异响。喝汤时脊背要挺直,脸不可朝下。西洋有句俗话:“想惹人嫌,不妨出声喝汤”,原因就是这样的。喝汤时,汤匙要横拿,略略倾斜以汤匙前端靠近嘴边,要诀是要把汤倒入嘴里了。喝汤时需由内往外舀,右手拿汤匙。左手按住盘沿是最基本的姿势。英国人认为,喝汤时左手放在腿上,才合乎礼节。舀汤的方式多采用英式,由内往外舀。不过,汤的分量尚多时,勿需由最里侧舀向外侧。舀起后,汤匙底部先在盘沿轻擦一下,再送入嘴里。否则,汤汁极易滴落桌面或下巴,很不雅观。汤匙不要舀满。尤其是第一匙,千万不可太满,因为,这一匙负有确认汤热度的任务。而且汤匙舀得太满,不易凉,分两口吃又违反礼节,假如一口吞下去因太烫而吐出时,可就当众出丑了。纵使汤的温度适中,舀的时候还是不超过汤匙八分满为原则,不然也很容易滴落桌面。无论汤多烫都不可用嘴吹凉。用口把汤吹凉是最不雅观的行为,绝对禁止。可用汤匙舀起一些,待稍凉时再喝,就可避免这现象发生了。汤剩不多时可将盘子往外斜着舀。汤喝得只剩一些时,左手可以拿着盘子往外倾斜,再用汤匙舀起来喝。不过,不能全部喝完。因为要想喝完,一定会发出汤匙摩擦盘子的声音。当然,把盘子整个拿起来,将汤倒入嘴里的做法更是要不得。
享用咖啡和红茶。喝咖啡和红茶时,如果用的是方糖,应当用方糖专用夹子(没有夹子时用手),而不是用茶匙去取方糖。应当拿杯子喝,不要发出声响。喝时最好用一只手拿茶盘托住茶杯,以免咖啡或茶汁滴到衣服上。喝的时候茶匙应放在茶盘上而不能放在茶杯里。不能拿茶匙一勺一勺地舀着喝。当别人在敬茶时,必须放下手中的餐具,停止进食,而不能继续吃喝。盛红茶的杯碟,应放置在身体的右边或正面,待放砂糖及牛奶后,以茶匙搅匀,然后将茶匙放在茶杯外边的碟内,并将杯耳移向右方,用右手执杯耳饮用。这里顺便一提的是在普通饮下午茶和进茶点时,千万不要一手执茶杯,一手执食物,喝一口吃一口的交替不停,这样实在非常碍眼,很可能被人批评为没有教养。吃食物时必须要放下茶杯,饮茶时必须要放下食物,这是应有的常识。至于吃西点,在出席正式场合的时候一定要用叉子,吃时应由食物靠近自己这边的左角开始切割,但对于太脆或者已经碎了的饼食,叉不起时,那么可以用叉面铲铲起来吃,可是普通的三明治,切割是不方便的,那就用手拿起来吃好了。
喝酒千万别过量,客人大约以三杯为标准,更不可在桌上闹酒,上桌时主人可举杯感谢大家共襄盛举,客人可别借花献佛。
何时离席。用完餐,主人应留意是否客人均用完餐,主人方可把餐巾放在桌上,客人才可放回桌上,但可别放得太凌乱,也别把餐巾折叠还原,因为这个举动有抗议作用。主宾尚未离席,陪客不可先走,除非你有事先告知主人,之后方可离席,但离开时别声张,悄悄离开,避免影响餐桌气氛,在座如有长辈,应向长辈告辞,然后退一步再转身离去。(摘自《世界日报》《吃西餐礼多人不怪》)
对于美国的礼仪东方人是不太适应的,但“入乡随俗”,中国人到了美国慢慢就学会了。一旦回国,往往会流露出来。在中国人看来,这个人是“假洋鬼子”。实际上,正是中西文化和礼仪在中国人心理和行为上融合的反映。不过美国近年来从联邦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都颁布了数量众多、五花八门的禁令。虽然这些禁令大部分起到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的作用,但是也有一小部分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甚至令人啼笑皆非。在加利福尼亚州小镇萨克拉门托,地方政府最近颁布了一道禁令,禁止游客在乘坐过山车的时候发出尖叫声。无论乘客感到多么惊险刺激,他们也只能用沉默的方式表达。而在田纳西州的小城莫非波罗,市政厅颁布一道禁止职员身上有任何气味的规定。因此,如果你忘记带止汗剂,你就可能违法了。市政厅一位职员表示:“如果你身上散发出任何气味令周围的人感到困扰的话,如果有人对你作出投诉的话,那么我们将会依法办事。”最近,华盛顿州中学作出禁止学生喝倒彩的规定。校长克鲁布斯表示,虽然这条禁令看起来愚蠢,但是它实际上能够有效地遏制学生闹事行为。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地方政府不断地规定民众不能做哪些事情,使得一些民众认为美国已经成为一个“禁令之国”。
本文由 京廊文化根据互联网搜索查询后整理发布,旨在分享有价值的内容,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不参与任何商业性质行为,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部分文章如未署名作者来源请联系我们及时备注,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链接: /bangong/12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