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使用办公软件技巧论文(原创散文: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与影响是全方位的,如思想、人格等。)
- 办公技巧
- 2023-08-11 22:21:47
- 0
覃孔彪 | 影响我涂鸦的几位老师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以,一个人, 只要有一个虔诚的学习态度,时时、事事、处处都有学习的机会,并可找到学习的老师。
一辈子的老师很多,知识的、能力的;学校的、社会的;工作的、生活的;……。有的是多年相伴,有的是一面之交,而有的还不曾谋面。
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与影响有的是全方位的,如思想、人格、风度等;有的是某一个侧面,如体育、音乐、数学等。有的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职业,是衣食的父母,是生活的饭碗;而有的则是剌激了一个人的兴趣与爱好,并或形成一种努力的方向,而且有时也就是一件事,一句话。
我的老师很多,决定我终身职业的恩师当然是邓执旺老师与韩庆英老师以及李书胜老师等,使我并将”化学“——这只饭碗一端到底。有一年,我们师范的几个同学到宜昌去看望韩庆英老师,在给韩老师与陈书记(陈德政,韩老师的爱人,曾任长阳县委书记,也是化学老师出身,现已过世)敬酒时,我说,只有我现在端的是您给我的饭碗,特别要感谢!长阳一中化学组及其它所有的老师都是我的老师。因我爱学习,脸皮厚,不耻下问,所以,不论是年长的、年轻的,我都从他们之中受过益。
以前,我喜欢在纸上涂鸦,后来,则经常在电脑前发傻,时不时写一些自娱自乐(为主)的文字,孤芳自赏。以致也有近仟件东西侥幸变成铅字或上网或获奖。一些化学界的朋友恭维我写的是化学诗歌或化学散文,突破了理科的古板,注入了鲜活,体现了理科中的文科。而使我有这一偏爱(从无形到有意)的主要有四个老师的影响。
杨志明老师——多能多艺的全才
我读初一时,杨志明老师在课堂上,提到“一本书主义”,说很多人将这作为一辈子追求的目标。到底是在什话题下说到的,是有意,还是无意;是肯定,还是否定,我记不清了。因为当时正处在文化大革命之中,按推理这是不能宣扬的。但这确实在我幼小(12岁)的心灵中埋下了种子。也不是说当时就有什么计划,而无形之中引导我在初、高中的有限(唯我跑学,并经常迟到-—因要做家务并带弟弟妹妹)的四年半的时间内除了完成少得可怜的一般教学内容或学习任务以外,主要做了两件事,看小说,办刊写批判文章。
对杨老师的这样一句话记得这样深,缘于对杨老师的个人崇拜。2014年暑假,渔峡口在进行教师暑期培训时,邀请我去就教师的素养与教研论文的写作与他们作一些交流。我就讲到,在上世纪70年前后,将渔峡口人印象最深的人排序,第一是毛主席,第二可能就是杨志明老师了。杨老师也就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可见,一个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是何等的重要!
杨志明老师,武汉市人,华师数学系毕业。大学毕业时因正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所以就直分配到宜昌的西伯利亚-—长阳县第九中学(渔峡口)。第一次见到杨老师,我还在读小学,是在一次(文化大革命)群众集会上。在渔峡口小学的大操场上,聚集了几千人,学生、单位、群众(农民)分块席地而坐。会前,各部门要唱歌,当中学的学生唱歌时,一个个子很大,蓄有大背头的年轻老师站到了前面,拿着一根小棍棍,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当时的印象,不知道这叫指挥),感到特别稀奇。后考到了初中,一进学校,就认得了他叫杨志明。还因他很特别,注重仪表,走路昂首挺胸,穿着干净平整,与其它老师都截然不同。
实际上,我在渔峡口中学读了四年半书,只知道杨老师是武汉人,什么大学毕业,是什么专业,根本不知道,那时也不兴讲这些。甚至不知道数学是他的看家本领。我在初中阶段与高中阶段,他都教过我数学,但都只教了一段时间(不到一学期),记得高中是教视图,学后,他指导我们几个学生画的一些三视图作为了学校的教学挂图。原因是当时学校师资不全,杨老师成了万金油,随时处处救火。他直接给我带过的课就有数学,俄语,书法,音乐,体育等,到今天还记得我当时一个“马步驾冲拳”的动作做不到位,他还用脚语给我纠正了一下。
杨老师在渔峡口影响最大的一是在一个穷乡辟壤普及京剧(样板戏)。杨老师爱好唱歌,善表演,尤其对京剧情有独钟,京胡拉得有板有眼,段子唱得字正腔圆。加之那时其它一切文化活动与文艺形式都作为封资修被封闭了,广播中与屏幕上除了样板戏,没有其它。这正好符合杨老师的特长,实际上当时在渔峡口真正懂得京剧的人很少,杨老师便成了全校甚至全区的音乐(辅导)老师,以致八个样板戏的大部分段子我们都会唱。一些农村排练样板戏的节目也请他去当指导,记得我就看施坪演过《智取威虎山》,渔坪演过《红灯记》,枝柘坪演过《沙家滨》,唱段都是请杨老师去教,非他莫属。每每集会(那时经常)演戏,不管有不有安排,最后都要在群众起哄要求下由杨老师执京胡,唱几段京剧,唱得最多的就是我同班的同学王兴兰等。到现在,我们每天在晚饭前后,都能听到从杨老师的宿舍里传出的铿锵有力的京胡声。
杨老师的第二个影响就是乒乓球。杨老师酷爱体育,蓝球、排球都打得有模有样,据他自己说,读书时,足球也爱好(当时长阳不兴或未听说)。尤其是乒乓球,动作瀟洒,擅长小球,诡计多端。那时渔峡口每年都举行全区乒乓球运动会,连社会上也参加。每次场地的布置,连乒乓球台的油漆、边线都是杨老师亲自做。自然,也出了不少乒乓球人才,在长阳拿个好名次是经常的或是必需的,如我的同学秦建波、陈勇就同时得过湖北省少年乒乓球的冠亚军,当时说“山里飞出了金凤凰”,这与杨老师的训练与影响是分不开的。
杨老师的第三个影响就是写字。文化大革命时都讲究规范(实际上极不规范)与程式化,政治生活就是喊口号,喊口号一是振臂高呼,二是写在墙上。写在墙上的豪言壮语或毛主席语录都要用正规的美术字或是楷书来书写,一般的美术字比楷书字要容易学,因为美术字可以利用工具做,所以,我们在初中时开了一门美术字课,当然是杨老师教,一般的宋体、黑体、斜体,见架、结构、收缩、平衡、变化等基本要领我们都从杨老师学得,并且还能到生产队去写。当然,在渔峡口镇上或是一些单位的标语、牌匾都是杨老师亲自去写的,而且,县里也经常请他去写。
杨老师上课非常注重语言与板书。语言的精练与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可称典范;板书更是一绝,他在黑板上从不多写或乱写一个字,上课时,必须把黑板洗干净,一节课下来,黑板上留下的就是一块板报。杨老师的行书写得非常好看,尤其是点画写得有力且变化非常多,后来我才逐步体会到从他的字中折射出的职业素养与人文修养,数学讲究点、线、面、体,数形结合。
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等都是符合一定规范的点的轨迹。人的一生就是一幅图画,也是由点、线、面、体构成,如果我们注重把每一点做好,则人的一生就可以圆满。那时,买不到(或不听说有)字帖,每一期(一个班每一个月一期)办刊,我们都要想方设法能否请杨老师写一篇(文章)字,到下一次换刊时将这一幅字小心揭下来,几个同学一分,拿回去照着(临慕)写。因此,耳闻目染,当年渔峡口的学生,写好字成为了一种自觉的习惯与风气,且字都写得不差,并都带有杨老师的痕迹(如长阳一中的覃守员、张少清老师等)。
杨老师能粗能细。按想象,具有上述特长的大武汉市人,似乎应是个弱身文秀,纤纤公子,但却不然。那时,物资匮乏,杨老师每每假期从武汉返回,采购带回的日常生活用品就是两大包,一百多斤,从资丘下船后,到渔峡口,七十五里山路,大半天就自己一人挑到,当时,不通公路,个人的事也不兴请人。学校勤工俭学,造梯田、烧石灰,开石场、抬石头,杨老师总是赶重的捡,我们都感叹:“杨老师好大力气”!一双大手,抡了大锤,又可马上拨弄丝弦,真是不可思议的事。
我读高一时,一进校,写了一篇作文《驳“国民经济停滞不前”》,现在想起来,当然是胡说八道。语文史思新老师安排李发诰同学用大白纸誉写挂在教室前面作为范文,并逐段讲评,使我受到鼓励不少。当时,是我研墨,李发诰用毛笔抄写,我就在心里暗下决心要将字写好。后我们全班到施坪支农半个月,回来办了一个油印的集子作为汇报总结,我写的一篇文章《女队长》安排成开篇之作,杨老师亲自刻写并配了女队长覃世先的素描头像,我们才知道杨老师的绘画功底也非常好,这也是我第一次将作文变成了印刷品。
为广泛宣传与展示学校的办学(当时称教育革命)成果,我们学校在渔峡口中学到渔峡口镇街上之间的路上筑了一大堵土墙(学生自己垒的),作为宣传园地,学生也能为将自己的文章写到这面墙上而自豪。在有一期上,我写了一篇《队长的胳膊》,是写我们生产队的一个记工员的,按辈份他还低我一辈。因那时的文化生活极度贫乏,所以这上面的文章有很多社会上的人看并传诵。因此,这个记工员还在家里专门为此请我吃了一顿饭,这也可能是相当我作文第一次得的稿费。
杨老师后来调到长阳师范执教,再后到长阳一中,又从班主任,到年级主任,到工会主席。从培养中师生全面发展,到开展职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杨老师本身的多才多艺,如鱼得水,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对我总有一种偏爱之心,鼓励我,激励我,包含我,使我多了一份安全感,以致能在一中顺利成长。
王继武老师——持恒专业的典范
王继武老师是我师范的数学老师,武汉大学毕业。实际上只教了我一年数学,在我分配到一中后一年,也调到一中教数学,师生成了同事,共事了5年之后,便调去了夷陵中学。
第一次见到王老师,是在文工团的大门过道上。我们中考上线后,体检设在县文工团。我们一进门,便碰到李作汉老师与王继武老师,他们当时是负责招生宣传并发动考生填报长阳师范的。李老师因在渔峡口教过书,他的原配夫人是我的老师,自然认得,所以打了招呼。王老师因不认识,当然也没说话。观察他大概三十岁出头,非常笃敦的一个男子汉,牵着他的儿子,手里拿着一本《哲学研究》,我当时就心想,这个老师大概是教政治的吧。直到进入师范开学典礼在介绍老师时,才知道他是教数学的,并且是带我们班的数学。
影响我对写写画画进一步提升兴趣并打下深刻烙印的是这样一件事。一天因打球错过了科代表统一收作业,下晚自习后我到王老师寢室(当时师范没有办公室)去补交数学作业,门开着,王老师不在。我便带有好奇的心理打量,寢室很小,一口木箱,一个简易书架,陈设简单,窄木床上的被子也并不整齐。办公桌上摊开着一个笔记本,上面依稀记得有一篇哲理的文章,后落列有抄录的日期,重读的时间,又重读的时间,并有一些批注与感想……。正看着,王老师来了,他见我,一笑,便谈起数学与哲学的关系,并说,要多读书,经典的文章要经常读,逐步提升对它的理解。我问,看来,您是在为写书作准备的,他一哈哈,说这你就说对了。王老师后来写了书没有,我不知道,但著作肯定是有的,因为他在夷陵中学申报过特级(听当时夷陵中学的邓虎城老师讲)。现在看起来,这事是使我产生了原始冲动的,也可能当时并不觉得,但无形之中传授了我做学问的方法。总之,王老师是酷爱学习的,因他退休后,我在宜昌云集路的天桥上碰到他,他手上仍然是拿着几本科学杂志。
王老师的数学讲得仔细,点拔透彻,落实到位。辩证的思想尤其体现充分,并能联系日常生活实际类比或迁移,所以具备现代教学思想。但凡头天看了一场电影(学校定期放露天电影),第二天一定要将能够联系到数学有关的情节挖掘一下。所以他的数学课堂灵活、风趣、幽默,讲到兴奋时,手舞足蹈。王老师的数学作业批改得仔细,只要看批注,不需要评讲,这样就节省了很多时间。检查落实的重要方法一般是每节课必考,上课前十分钟将上一节课的内容用一至二道习题考试一下,再上新课。做得较差的还要当面补差过关,以致我们有几个数学成绩较薄弱的师姐看到他弯路,害怕他从袖口中抽出一张纸条或问及数学问题。按说,对于中师(普师专业)来说,数学并不是主课,但王老师好像是把我们当数学系的对象对待的。他的这种执着精神与扎实的方法的确使我们受益匪浅。虽然他的这些做法在我们身上没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能够被以后的很多学生(当老师后)所效法。而其后在一中的实践中立即得到印证。长阳一中八四年高考的辉煌,特别是文科的历史顶峰,与王继武老师所执教的骄人的数学成绩是分不开的。
也是受王老师的影响,我爱数学。到一中后,我还坚持听了一年数学课,订了两年《数学通讯》杂志,并囫囵吞枣地去看。在师范读书时,我在黑板报上写了一个关于函数定义域值域的小文,受到王老师的鼓励与指导后,还投了出去,虽然石沉大海,但还是大姑娘坐轿,尽管没有入洞房,总有了一次坐轿的体验。
王继武老师酷爱锻炼身体。蓝球、乒乓球都爱好,经常与我们学生打成一团。象棋的水平高一些,这也可能是数学思维的特长。他每天早上天不亮,就与我们学生一起跑步,边跑时常边自言自语“锻炼身体,为党工作三十年,已经工作十年了”。
到一中工作后,我也得到王老师的关照与鼓劢。因出身低浅,开始工作上的压力与思想上的自卑是浓的。他开导我:“大学又有什么了不起,无非就是多读了几本书,你自己照样可以读”,并说“你带高三,我们带同一个班”。
这种关照与信任,对于一个浅资的年轻人来说,是永远难忘的。这也影响到我自己以后对年轻老师的培养与帮助(微薄),应该说也是无私或是毫不保留的。
前几天,我忽然接到王老师的电话,他说现在武汉跟随小儿子生活,师娘诗金菊老师已经去世,他身体很好,很幸福。他是通过另外一个学生找到我的联系方式的,说是看到我所写《初入一中印象》,勾起了他在长阳工作的回忆,还说他这一辈子教书值得,在长阳值得。在电话中,师生交谈甚欢。但我非常内疚,这样的好老师,我竟然多年失联,关机后,我才擦掉不知不觉淌出的眼泪。
陈廷柏老师——学贯中西的大师
陈老对我涂鸦的影响是一种直接剌激与间接诱导。
1979年,落实政策重返教育岗位(以前就在长阳一中任教)后,因当时英语老师紧缺,陈老师就教英语。1981年,国家决定三年后高考文科要加试地理,当时一中没有专职地理老师,副校长陈大纯老师是学地理的,但已教了多年的政治课,一般的几节地理常识课是其它老师兼带(作为副业)和已退休的谭元柏老师带的。这时,陈老师又毅然挑起对付高考地理教学的担子。并且在第二年,就在《地理教育》上发表了论文“泻湖刍议”,他把稿费通知单挂在寢室的墙上(不是炫耀,是防丢失)。我好生羡慕,心想自己何时也能有这样一张单子。的确,我当时就是这样想的。后我在作有关教研论文写作的交流时,谈到写作的动机时,其中就有“挣稿费”的趋使。也真是如此,当我偶尔能够在一些报纸上补白一角豆腐块,得到几元几十元辛苦费时,第一次购买电脑,我的目标就是要写点东西将电脑钱赚回来,开始还并未是想去做学问或是研究什么。果真,一年多,发了近二十篇文章,还真将买电脑的钱挣回来了【当时,长阳一中注重教育教学研究,鼓励老师们写作,得了(教育教学文章)稿费,学校根据稿费通知单金额再补2倍,上不封顶】。再后来,则是多想在杂志上弄点大的东西,但凡完成一个理论与实践相融的文稿且又得到承认后,自己的哪种惬意,别人是不能理解的。
陈老师一生坎坷,但不向命运屈服。儿时家境殷实(才可能读书),学习成绩优异,同时考取两所大学,后选择中央政法大学至毕业。国民党溃退时,没有选择赴台而成了长阳一中一名教师。反右运动中,因“政治历史问题”下放农村二十余年,且妻离女散。在农村,并未沉沦,边劳作,边习英文;自学德语,研习古文。用知识与学问充实自身,完善自我,这没有极大的毅力与对知识巨大力量的认识和对社会抱有极大的希望是很难办到的。后陈老师与我们几个小年青说:“下放了二十年,使我有空读了二十年书”,完全没有报怨之心,这又要有何等的宽阔胸怀与包容心理。在黑暗之中总是能看到曙光,并促使其不断奋发向上。使之陈老一重返岗位就执教重点高中的英语;后又改教地理,且教有成就,也是边教边学,当然,更是凭着博学的功底。退休后,返聘多年,班主任当到六十三岁;编写校史,建亭勒石,续延青春。他是长阳诗协的发起人之一,出了两本格律诗联,实是学贯中西的大师。
陈老师的确具有大师的气质。一袭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文人装扮,黑妮工人帽,平整的黑长毛妮大衣,内衬老红色的长围巾,黑皮鞋擦得透亮(在我们刚参加工作时,物质匮乏,能穿翻毛黄皮鞋本身就是极奢侈的事),就差没拿手杖。走路轻缓稳健,见人总是微笑,实是和谒可亲。陈老说话幽默,谈吐文雅,在办公室经常与郑秀梓老师(语文特级教师)调侃,当然不是与我们一般人的低级趣味、花边新闻、二五八将,而是之乎也者、文言虚词、诗词歌赋,使我们也受熏陶不少。
陈老对工作非常认真,治学严谨,追求完美。但凡要上课的前一节课,他就不与任何人说话,而是再细细品研早已写好的教案,并且还读出声,他自己谦虚说“老了,记不到了”,实是一种认真敬业的精神。那时,经常开展班团活动,需要自己布置环境,不像现在,电脑制作,喷墨彩绘,既好看又便捷,而是完全由手工操作。所以,我们经常请陈老师题励志标语,作对联,陈老师非常认真,仔细斟酌后,总要嘱附一句“请覃政忠老师写”,因覃政忠老师是书法家,的确,美语、好联要配上好字,才是完美的。
陈老师对年轻老师也非常关心。虽然外表庄重,但完全没有丝毫的高傲。他经常用自身的经历鼓励年轻人“只要认真学习,坚持不懈,一定会有成就”。特别是对我们这些出身低浅的,完全没有门弟之见。当时,因年令大,视力自然减退,刻钢板是一个极困难的事,特别是像在蜡纸上描绘地图更是一个极精细的工作,所以年轻的邓士木老师等经常也主动帮助他作刻钢板这样一些直接的事,而他总又是经常买一点小礼物回赠,对年轻人非常客气,似乎不能亏欠别人。
陈老师在84岁去世后,武汉、北京的学生都派代表(不是亲戚)专程回来吊唁并守灵整夜。这在一中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作为一个普通老师,可见他人格的高尚与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宋兴宏老师——身正学高的楷模
如果说杨志明老师对我的涂鸦产生萌芽,王继武老师则是一种催化与引导;陈廷柏老师产生了剌激与诱导,而宋兴宏老师则是对我形成了一种鼓劢与指导,从而产生了一些自信。
宋兴宏老校长,学高身正,才华横溢,我在另外的记议中已叙述过。他十分爱才,惜才,又没有门户之见。特别注重老师的业务素质培养与学校的文化建设。我与田开琪应该说是一中恢复重点中学后进入一中任教的学历最低的老师,虽然后来我们有很多同届同学、师弟师妹都进入了长阳一中,但他们都是在取得了高一级文凭之后,作为人才引进的。宋校长对我们关怀有加,从最基本的要求开始指导。他组织我们年青老师参观吴先毅老师的寢室(那时学校没有办公室),请吴先毅老师介绍书籍、资料的归类与整理方法,卡片的摘录技巧与运用(因那时还不曾听说有电脑)。并亲自主讲教研文章的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可以说,长阳一中当时一大批青年老师的迅速成长与宋校长的学校文化建设的思想及其自身的引领作用是分不开的。
而宋校长对我产生的直接激劢的是两件事。一是宋校长亲自组织了一次全国教研论文征文活动,当时学校大多数青年老师都参加了。宋校长先安排郑秀梓老师进行教研论文的写作培训,然后组稿,亲自审稿、改稿,并召开大会对论文点评予辅导,并对我的作文的标题与小标题的设计作出了肯定。因此,我在以后的文章中的确非常注重标题与小标题的拟定,多采用并列或递进的排比句,有时还兼顾了尾韵,使其小标题单列,就有一种诗的韵味,可以剌激人们(编辑)往下看的欲望。这一次的论文征集,学校有三十多篇文章被收录在一个全国公开出版的论文集里,以致我们学校好多老师评职的文章都是取自于这个集子。第二件事是,宋校长在给自己的岳母立碑(所作《思母赋》催感人心)时,看了我给我父亲所作的碑文之后,还说写得可以,这也给了我极大的鼓劢。我们经常说,对学生要多赏识教育,其实,老师、成人也是需要鼓劢的,因为听到美语、看到美女能产生愉悦是人的天性。后来,宋校长将我的打油诗收录的自己(公开出版)的诗集《信笔今韵》中,这又是一种激劢。
宋校长是长阳教育界公认的笔杆子。早年在宜昌地委宣传部工作,是专职的文字秘书。后调任宜昌地区教研室主任,再后是湖北省首次办重点中学而又由于夫妻分居而调往长阳一中任校长的。他所写的《论德育的十大关系》获全国特等奖,由教育部副部长在北京亲自颁发奖证,这是何等的荣誉。退休后,主编的巨著《长阳县教育志》获湖北省优秀方志。发表的文章不胜枚举。至于说宋校长的高尚人品,管理才能,风度与口才,是我等没有能力评价与描述的。
我后经常将我所写的一些小文、打油诗不羞传给宋校长予汇报。每次都得到老校长的鼓励,并指导,建议怎样修改,应注意什么。并推荐我看哪些书(如格律新韵等),怎么发展。说实话,按宋校长提引,我看过一些书,格律诗词的平仄、粘联、对仗口诀我记得很熟,别人的诗我也看得懂,偶尔也能拼凑出一二则符合格律模式的生硬的短句;但一是我对音韵不熟,不能得心应手,二是毕竟是化学思维,现在也没有时间去钻研比对,三是甚至觉得打油受接受的人更多,而且抒发情感直接,非常痛快。真是辜负了宋校长的一片心。当然,以后在退而又休时,还是要作一些努力的。在这里作一个“明日复明日”的托词。
宋校长现在仍笔耕不止,以致我们能经常看到他的大作。但愿他老人家增加肢体运动,身体更强健,以使我们能读到他的诗文更久远。
群像矗立 恩重如山
常言有说:一斗米的仇人,一碗米的恩人。而我对我的语文老师,当然也是感激不尽,有很多事,也记忆犹新。
我的启蒙老师是杨德畔老师(宋校长的亲家),他经常在课堂上表演他写的快板,在我们的识字等语文教学中总是编一些儿歌、顺口溜之类的让我们记,我们学生都非常喜欢,并自觉竞争、比赛。这也影响到我当了教书匠之后,也把化学的一些知识编一些短句便于学生记忆与理解,学生也非常喜欢,效果还不错。年长月久,形成了我自己的教学风格,还集成了化学诗集《入诗入化》,并变成了印刷品。由于是按教材,完整且成体系,成了全国的首创与唯一。
在中学时,一是史思新老师将我的作文用大白纸誉写,挂在教室里,作为范文,使我受宠若惊。而他也曾在学校的墙报上刊写了他的诗作《抬头看》,是写当时农业学大寨的农村翻天地覆的变化(内容现不加评论)的,气势磅薄,使我们很多学生一下课就去看。二是田开苹老师对我与宋发智等几个同学的作文都是当面批改,还将他自己写的一些诗拿出来给我们看,并讲解,使我们受益菲浅。三是我的老家村里修了一条东风水渠,通水典礼时,全区各单位都去祝贺并念贺信,渔峡口中学是校长覃好耕老师发言的,贺信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方宗震大儒写的,用的文言文,会后,别人评价“到底不同一般”,我们听到后,便产生一种自豪感。
在师范读书时,一进师范,班主任李作汉老师便培养我们的自觉自立习惯。他说,他一进大学,老师就说,熟读一百篇文章,背诵三百首唐诗、宋词,就是这样要求的。当然。我们是中师生,他不是像要求大学生这样要求我们,而我们无形之中也对自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以致我虽然没有教习语文,但现在还能记住一百多首唐诗,连像《长恨歌》、《琵琶行》以前也背得很熟。当化学老师后,我对学生的要求是,2分种默写出元素周期表,首先当然得示范。可以说,化学老师不一定都能背得元素周期表。鲁仲之老师在检查了上一届的师范生实习归来后,在学校黑板上刊出了他的12首格律诗作《巡检七八届师范生实习纪行》,一下子在长阳师范刮起了诗的旋风。我们一个同学向直叁在集会上第一次用很蹩足的普通话发言,金道行老师大加赞赏,立即上台朗颂即兴的诗作《长阳话、普通话,长阳普通话》,使我们对金老师更加刮目相看。
我的老师,有的是模范老师,也有很多没有当过先进,没有什么头衔,一辈子默默无闻,但他们的很多事迹总为人们称颂。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但愿我们——老师们多做几件能使学生记住的事情。
…………
今作此小文,从某一个侧面,以偏概全,感谢我的所有老师。对于我的老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当然,我现在也是一名老师,传道授业,是我们的职责,我们不能完全报答我们的老师,也当然不能苛求学生(或将来)来报答我们,能回报是一种情份,而不是责任与义务。所以,我们不必内疚,也不需指责,这样,就能心理平衡。从另一个方面,我们尽职尽责,教好我们的学生,就是对我们的老师的最好报答。好比我们对我们的父母,相对他们养我们,总是亏欠。我们对自己的孩子,是竭尽全力,也不指望他们怎样回报,而他们又是要对他们的孩子尽心尽力,如此延续,这就是中国的文化传承,实际上,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对孩子的培养,是在书写历史,是在为历史文化作贡献,是在为实现伟大的中国复兴梦添砖加瓦。
现在,我偶尔涂鸦,多与网络交朋友。少了与编辑为了版面不得不忍痛割爱的纠结,可以随心地表达。也是为了消磨时光,战胜遗忘,预防老年痴呆。
论语:人到老年“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名利远去,只求平安!怀旧记忆,以尽微责。
借此,愿我,我们所有的老师们、朋友们身心健康,长命百岁!
本文由 京廊文化根据互联网搜索查询后整理发布,旨在分享有价值的内容,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不参与任何商业性质行为,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部分文章如未署名作者来源请联系我们及时备注,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链接: /bangong/13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