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办公技巧 > 正文

办公室工作技巧小学语文(小学语文专题——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

  • 叁碗诸角 叁碗诸角
  • 办公技巧
  • 2023-08-12 00:31:52
  • 0

一.记叙文的特点、分类及思路:

(一)特点:以情动人

(二)分类

1、写人的记叙文。

2、记事的记叙文。
3、状物的记叙文。
4、写景的记叙文。
5、夹叙夹议的记叙文。

(三)思路

(1)以记事为主的。
A、记一件事的,就可以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起因--经过--结果)来分段落,有时也可以按时间的推移或地点的转移来分段,叙述事件要生动形象;最后,画龙点睛,写出事件的意义。B、如果是写了几件事,就可以按事件来分段。

(2)以写人为主的
写人离不开事(事因人生,人因事显),但写事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这叙事是为写人服务,可以依据这几件事所表现人物的特点来化分段落;可以写几件事从不同侧面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品质;刻画人物要突出性格特点,展示人物内心世界,要注意材料详略安排。

(3)以写景状物为主的。
这要看写的是一处景物还是几处景物。如果写的是一处景物,就依写景的顺序(或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为依据划分段落;如果写的是几处景物,就可以这几处景物为依据来划分段落;还可以按照感情变化来组织材料,划分段落。

二、记叙文常见的命题方法

1.以人名或称谓命题:如《刘文学》、《焦裕禄》、《妈妈》;

2.以人物的身份命题:如《猎户》、《小报编辑》;

3.以人物和“我”的关系命题:如《我和同桌》、《儿时的往事》;

4.以人物的品格命题:如《闲不住的老爷爷》、《老乐叔》;

5.以我的感受命题:如《好榜样》、《可敬的蔡老师》、《他在我的记忆深处》;

6.以场景命题:如《欢腾的夜市》、《动人的一幕》;

7.以中心事件命题:如《买菜》、《钉钮扣》;

8.以线索物命题:如《一张贺卡》、《礼物》、《一件旧上衣》;

9.以事件发生的时间命题:如《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傍晚的除夕》;

10.以事件发生的环境气氛命题:如《锣鼓声声》、《柳絮飘飘》、《风雨情深》;

11.以事件发生的地点命题:如《光荣榜前》、《在电影院门口》;

12.把人物和事件结合起来命题:如《任弼时二三事》、《张老汉捐款办教育》。

13.写物寄意的记叙文,则常常以“物”(描写对象)命题,如《井岗翠竹》、《松树的风格》、《白杨礼赞》。

14.引用诗句为题:《霜叶红于二月花》《南州六月荔枝丹

三、理解记叙文标题的含义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总体来说,叙事写景抒怀类文章的标题一般具有深刻的含义,或者隐含有多重的意思。正确理解这类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能够帮助于学生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理清文章思路。因此,对标题的分析理解就显得尤其重要,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也就成了考试中考察的一个热门的知识点。

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技巧:

技巧一:析标题字词。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表层含义或作用。

技巧二:析标题修辞。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技巧三:析内容主旨。就是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意思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即深层含义。

技巧四:析背景、线索。有些文章,我们需要通过了解文章背景或梳理出文章的线索才能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这样的文章,在理解文章标题时可以通过分析文章背景或线索来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四、分析记叙文标题的作用

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从整体上来说,作用分为两大角度,即内容和结构,那么文章标题常见的作用有哪些呢?

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

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3.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4.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5.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7.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

(注:1—5为内容上的作用;6—7为结构上的作用)

1. 分析文章标题含义技巧

2.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思路与常见作用


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再过三天 ,小保姆一个月的试用期就到了。小保姆长得浓眉大眼,样子虽然土气点,手脚却很勤快。煮饭、洗衣、打扫房间,样样活儿都干得挺利索。毕竟是乡下来的姑娘,很实在,女主人对她的总体印象颇佳。不过,在最后三天中,女主人还想对她进行一项测试。

清早,小保姆起床要去做饭,在房门口捡到一元钱。她想准是女主人掉的,就随手把它放在厅中的茶几上,像收拾一件杂物,随收随放,琐琐碎碎,她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当中的特殊意味:这钱藏着一个心计,对钱的漠视竟是一种抗争。

第二天清早,小保姆又在房门口见到一张钞票,是五元钱。她好生奇怪,女主人为何连续两天丢钱?她是个精细的主妇,怎么会丢三落四的?咦,会不会是在试探,在怀疑我的诚实?小保姆想到这儿,翘起了嘴巴,很生气:怎么能这样小看人?怎么能这样侮辱人?她越想越气,准备找女主人论理。然而,她仔细一想,又否定了自己的猜想。女主人刚从科长位上退休,富态中透着几分威严,待人接物很有风度。这样体面的人,怎么会玩“钓金龟”的小儿游戏呢?不会的。可是,再想回来,不是女主人,还会有谁把钱放在这儿?她迫切想知道究竟,于是眉头微微的蹙起,旋即用脚把钱拨进了茶几脚下……

晚上睡前,小保姆趴在卧室窗前窥看厅中动静,她想看看女主人是否来取钱。不出所料,女主人果然悄悄来到厅中,在茶几前趴下,把手伸到茶几脚下……这一镜头令小保姆看呆了。女主人在小保姆心目中受敬重的位置坍塌了,变成了一个粗俗可鄙的恶婆婆。她恨恨的咬了一下嘴唇,似乎在暗暗下定一个什么决心,随后便安然上床睡觉去了。

第三天清早,小保姆又在房门口见到一张钞票,是十元钱。她的嘴角立即泛起一丝冷笑,便把钱捡了起来,装进了自己的口袋里……当晚女主人找小保姆谈话 像当年找科员个别谈话一样 严肃 婉转 采用启发式 你在试用期的工作表现是不错的 这应该充分肯定 可是 唉!做人起头,路正长着呢!诚实是顶要紧的。你如果能够记住这一点,痛改前非,我还是想留下你的!

“你是不是说我捡了10元钱?”

“是呀!难道你不觉得自己有错吗?”

“不,我已经将10元钱还给你了!”

“咦,你啥时啥地还我钱了?“

“早上7点,公共楼梯!”

女主人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还想开口反驳,但“楼梯”两个字却让她像触电一样,浑身一颤。她一时脸红语塞,十分狼狈,心中暗暗叫苦:怎么让她看到了?

原来女主人每天早上7点钟都要下楼去锻炼,小保姆就把捡到的10元钱悄悄放在楼梯上。女主人下楼时,看见了10元钱,眼睛一亮,左右张望,看没人在场,便赶快捡起钞票揣进怀中,根本没有想到有谁也在悄悄地测试她……

1.联系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①小保姆的日常表现(限于十个字以内)是

②这钱藏着一种心计,联系上下文,这里的“心计”指的是

2、女主人对小保姆接连三次“测试”,小保姆的表现是: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女主人“脸红语塞,十分狼狈,心中暗暗叫苦”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4、题目“试”蕴含两层含义,仔细读文章,说说这两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样样活儿都干得挺利索

【解析】文章开头段落直接点明了小保姆的日常表现,如,“手脚却很勤快”“煮饭、洗衣、打扫房间,样样活儿都干得挺利索”,只要学生稍加概括,就可得出答案,要注意的是题干中的字数限制。

主人对她的测试

【解析】“这钱藏着一种心计”出现在文中的第二段,联系上下文,从第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女主人对她的总体印象颇佳。不过,在最后三天中,女主人还想对她进行一项测试。”以此推出答案。

2.第一次:根本没有意识到是测试,把钱放到茶桌上。

第二次:怀疑并验证了测试,有所生气,把钱放到茶桌下面。

第三次:生气并施计,把钱放在楼梯让女主人捡,反驳女主人不尊重他人。

【解析】此题主要是针对学生对文中关键信息筛选的考查。难度较低,只要学生能准确找到文中三次“测试”的位置,同时对语言稍加凝练,即可得出答案。

3.她捡钱被保姆看到,中了保姆的计。

由于不尊重、不信任别人而感到羞愧。

【解析】在做此题时,要分清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很容易从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她一时脸红语塞,十分狼狈,心中暗暗叫苦:怎么让她看到了?”。而根本原因,应该从本文主旨的角度去考虑。这篇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人与人在相处的过程中,应该多一份信任,少一份怀疑;多一份尊重,少一份侮辱。

4.一是金钱测试;二是信任、尊重的测试。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含义题,一般应该从两个角度答题: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主旨)。本文的标题只有一个字“试”,乍一看,有些难度,但只要结合全文内容,很容易找到其蕴含的意思。


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层层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地穿梭不停;超市里的霓虹灯在黑白电视机里闪着刺眼的白光,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呀。

我年少的心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

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市人呢?我想,如果父亲是城市人多好,那我也就是城市人了。

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写生,他们背着画夹,戴着旅游帽,洋气十足。其中有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就借住在我家。

有一天早上,她要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我缠着要和她一起出去,于是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我说:“我真羡慕你,生活在大城市里,像我这样活着实在没有一点意思。”她却说:“不要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太美好了,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她说:在四川的一座大山里,有一个小女孩,10岁那年,母亲病逝;12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了体力活。她每天背着个破布包,跑步去6公里外的学校上学。放学后,她还得割猪草,像男人一样在腰上缠上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钱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可她一共贷了8000多元的助学贷款……

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故事。黄春草却说,这个女孩就是她。我惊讶地看着黄春草,她的脸上非常平静。

黄春草的手指向远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惊讶地发现,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巨石下面。那块巨石像伸出的房檐一样,严严地遮挡住了阳光,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她说:“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余光。”

是啊,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地点,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一样。

1、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浯的理解。

(1)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

(2)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F面……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

2、请谈淡你对第十段“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这句话的理解。

3、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

4.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足;是杰出,还是平庸,在比较中,我们往往都会感到自己的处境不如意。亲爱的同学,读了本文后,你一定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新的认识,对人生有新的感悟,请以“感谢你,岩石下的小花”为题,写一段话。(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1)“质问”:表达“我”对父亲的不满,把自己不能过上城市富足生活的责任归结到父亲身上.

(2)第—个“竟然”强调小花恶劣的生长环境;第二个“竟然”突出了小花顽强的生命力.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2.“阳光”暗喻了美好生活(“阳光虽然没有照到小花身上”是指还没有过上美好生活,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是指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存在).这句话告诉我们看到了美好生活,就有了希望和梦想,就要去追求奋斗。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语句的含义的理解。对于重点语句的理解,一般要从表层和深层两个角度来理解。理解表层含义时,要注意,语句中的手法及关键性词语。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中心,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看到了美好生活,就有了希望和梦想,就要去追求奋斗。

3.形象点明了文章的工旨, 暗喻了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人(或者“黄春草”).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文章标题的作用。文章标题常见的作用: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3.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4.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5.富有哲理,引人思考。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7.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

4.示例一:记得上学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种子的力量》,是说种子的生命力极为顽强,在哪都能发芽,它象征着一种精神和意志,“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为什么能够茁壮成长起来?它靠的是什么?这道考题旨在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越是在艰难的环境中越能磨练人才。

示例二:啊!你,是你,果然这就是你;花,小花,岩石下的小花;我轻轻的从你身旁走过,那一缕芬芳擦过我的双肩,那一刻我震惊了,彷徨!犹豫!是踩还是不踩!感谢你,岩石下的小花我踩了!

【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贴近生活,体现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做这类型的题时,要注意,不能偏离文章内容。

A

阅读短文,回到文后问题。

六个馒头

①高一那年,我们学校组织去千岛湖春游。

②新来的李老师一宣布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教室里马上被大家的喧闹声炸响。同学们纷纷问起一些关于春游要注意的事项和所交的费用等问题。最后,李老师问了一句:“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很长时间,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站起来,谁也没有注意到角落里来自山区的那个女孩子,她犹豫着举起手,手指颤抖着却没有张开来,嘴张了几张却没有声音。但她还是站了起来,用极低的声音问:“老师,我可以带馒头吗?”一阵其实并没有恶意的笑声刺激着女孩,她的脸通红通红的,低着头默默地坐下,眼泪沿着脸颊流了下来。李老师走过去,抚摸着她的头说:“你放心,可以带馒头的。”

③出发的前一天,女孩子拿着饭票在学校食堂买了六个馒头,然后低着头好像作贼似的跑回宿舍。宿舍里几个女同学正在收拾春游要带的零食,一边唧唧喳喳地议论着什么。女孩子直奔自己的床,迅速地用一个塑料袋把馒头装了进去,女同学的议论声似乎小了一些,女孩子的a眼圈红了。

④出发的那天下起了雨,女孩子没有带伞,只好和别的同学挤在一把伞下,为了不因为自己而使同学淋湿,女孩子不断地把伞往同学那边移,等到达目的地千岛湖时,女孩子身上的背包也已湿漉漉的了。大家纷纷冲向饭馆吃饭去了,女孩子一个人呆在招待所里,从背包里取出馒头。可是,由于塑料袋破了一个洞,湿透背包的雨水将馒头泡透了,女孩子就这样一边流泪一边嚼着被雨水浸泡过的馒头。

⑤女孩子还没有吃完一个馒头,同学们就回来了。她没有料到她们会回来得这么快,来不及藏起湿透了的馒头,只好匆忙地往还没有干的背包里塞。班长突然说:“哎呀,我还没有吃饱呢,能给我吃一个馒头吗?”女孩子不好意思摇头也没有点头,班长已经打开她的背包啃起馒头来。其他几个同学也纷纷走过来拿起馒头一边嚼一边说,其实还是学校食堂做的馒头好吃。转眼,女孩带来的馒头都被同学们吃完了,女孩子看着空了的背包只有无声地落泪。

⑥第二天,到了吃早饭的时候,女孩子偷偷一个人走了出去。雨已经停了,女孩子的心却在落泪,本来可以不来的,干吗非要央求父亲借钱交春游费呢?女孩子一边后悔一边默默地落泪。班长找到女孩子,拉起她的手就走,说:我们吃了你带来的馒头,你这几天的饭当然要我们解决呀!女孩子喝着热腾腾的粥,吃着软软的馒头,b眼圈红红的。  

⑦后来总有人以吃了女孩子的馒头为理由请她吃饭,使她不再嚼干涩难咽的馒头,使她可以和所有其他同学一样吃着炒菜和米饭。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她默默接受了同学们不着痕迹的馈赠,默默地享受着这份单纯却丰厚的友谊。  

⑧回来之后,女孩子变了。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明媚的笑容,更加努力地学习,积极地去帮助别人。后来,这个女孩不仅是班里学习最好的一个,也是人缘最好的一个。  

⑨因为女孩子知道,同学们给她的是金钱所不能买到的善良和真诚。她们的友谊就像春天里最明媚的那一缕阳光,照射在她以后的人生道路上。

1.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

2.第3段a处和第6段b处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女孩子怎么样的心情?请结合上下文分析。

A.眼圈红了:

B.眼圈红红的:

3.第5段中其实还是学校食堂做的馒头好吃”一句表明了同学们怎样的用意?

4.结合上下文,如何理解“六个馒头”的含义。

参考答案:

1.①以极平常的馒头为题目,引起读者的兴趣 ②六个馒头是本文的线索(故事围绕这六个馒头展开)③六个馒头凝聚了同学之间丰厚的友谊,使文章主题得以表现。

2.a:自卑而敏感的她觉得同学们在背后议论自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心里很难过。

b:领受了同学们善良的帮助,感动、感激。

3.要帮助她,还要呵护她的自尊心。

4.一方面指的是女孩子春游时所带的六个馒头,另一方面,蕴含着同学之间珍贵的友谊以及相互之间的尊重。

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B

访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原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大贡献了。"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选文有改动)

1. 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

2. 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面是关于"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A. 通过对话,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B. 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

 C. 通过对话,交代了"访兰"的具体内容与"我"认识到野生兰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D. 通过对话,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

 选项是(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纯朴

2. 这里的"味"既指气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气质。(意思对即可。)

3. 父亲喜爱兰草并不是为了供人玩赏,供人玩赏的兰草就失去了真性,降低了品格,变得低俗。(文字不要求与答案完全一致,意思对即可。)

4.描写野兰的生长环境,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为后文赞美野兰作铺垫。(意思对即可。)

5. C,"我"惋惜是因为野兰生长在深山幽谷而不被众人所知,并不是因为认识到了它的特性。

6. "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了"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一"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从而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答出"对兰草品格的敬仰"和"把兰草人格化"(或"突出兰草的象征意义")

7. 一个人只有保持纯真质朴的品性,不献媚,不低俗,才能为人们所敬重,才能有益于社会。(文字不要求与答案完全一致,意思对即可。)

C

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痴心石

三毛

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看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的看。树太大了,不好整棵的运走,于是工地的人拿出了锯子,把树分解。我鼓足勇气,很不好意思的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那个主人笑看了我一眼,说:“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我说我拿不动,可是拖得动。

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拖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

以后的很多年,我捡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重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西。我和父母,其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我以为,父母是不了解我的。

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怪癖,可是他们包涵。我也并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于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

有一次,答应了跟父母和小弟全家去海边。结果前一天晚上又去看书,看到天亮才睡去。

全家人在次日早晨等着我起床一直等到十一点,母亲不得已叫醒我,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又怕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总之,她很艰难。半醒了,只挥一下手,说:“不去。”醒来发觉,父亲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

中午起床,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回父母家中去。妈妈迎了上来,责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嗳,在阳台水池里替你洗东西呢。”我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也不回头,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力的。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找毛巾,说要擦干什么的,他要我去客厅等着。

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两老手中捧着两块石头。

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拣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妈妈说:“我挑挑拣栋,才得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说完把石头递给了我。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你不是以前喜欢画石头吗?我们知道你没有时间去捡,就代你去了,你看看可不可以画?”妈妈说。

看着比我还要瘦小的父母,看着这两块没有任何颜色可以配上的、世间最朴素的石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父母的爱——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

我将那两块石头放在客厅里,跟在妈妈身后进了厨房,然后,三个人一起用饭,饭后爸爸看的“电视新闻”开始了,妈妈在打电话。我回到父母家也是属于我的小房间里去,赫然发现,父亲已将这两块石头,移放在我的一部书籍上,那套书,正是庚辰本《脂砚齐重评石头记》。

1.根据文意,回答下面两道题。

(1)小时候,为什么“我以为,父母是不了解我的”?

(2)“我”希望父母了解吗?为什么?

2.从“我”没有与家人一起去海滩的这件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出三个特点。(6分)

3.作者为什么用“痴心石”作为文章的题目?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1)因为父母很少和“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或“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那些怪癖”)。

(2)不希望;因为“我”不想父母干涉。

2.①只按自己意愿行事(任性);②不顾家人的感受(自私);③不守诺言;④喜爱阅读;⑤受父母宠爱。

3.因为“石头”是文中传递情感、表达爱意的一件物品,用“痴心”修饰“石头”,表达了父母对“我”的爱达到沉迷的程度,这种爱是无声而永恒不变的。

阅读短文,回到文后问题。

高贵的施舍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整条右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
母亲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只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惟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chuǎn)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几络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额头上。
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
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面和脖子擦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的工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对母亲深深地(jū)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母亲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他20元钱。
我不解地问母亲:“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放在屋前?”
母亲说:“这堆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
我嘟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
母亲摸摸我的头说:“对乞丐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可就大不相同了。”
此后还来过乞丐,我家那堆砖就被屋前屋后地搬来搬去。
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电视上那些老板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个老板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老板用一只独手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如果没有您,我现在还是个乞丐;因为当年您教我搬砖,今天我才能成为一个公司的老板。”
母亲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
独臂老板要把母亲连同我们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市人,过好日子。
母亲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为什么?”
“因为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
老板坚持说:“我已经替你们买好房子了。”
母亲笑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

1.注音或写汉字

气chuǎn( )如牛 jū( )了一躬 西装革履( ) 衣袖( )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高贵—— 慷慨——

3.母亲为什么不直接对那个可怜的乞丐给予施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我”请求母亲,不要乞丐搬砖头了,母亲却说“对乞丐来说,搬和不搬可就大不相同了”母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何理解“高贵的施舍”这个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喘 鞠 lǚ xiù
2、高贵——低贱 慷慨——吝啬(小气)
3、她要教会乞丐凭自己的力气挣钱
4、意思是:不劳动就接受别人的施舍,对乞丐来说是降低人格的举动,是可耻的;劳动后接受给予者的钱财是凭自己的能力所得,是光荣的。给予者和接受者之间是平等的。
5、“高贵”的本义是气质高雅或地位优越;“高贵的施舍”的含义是“不同寻常的,能激励人自强自立的施舍。”

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飘香的生命

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可一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这时,有人提醒:“这是桂花香吧。”

这才恍然醒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旁的桂树旁。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激荡魂魄。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偷偷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的凋零。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个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才回家,而那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钟就关的,而原来关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着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本就是如此啊!

1.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嗅( ) 沁( )人心脾 凋( )零 静谧( )

2.把下面的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3.“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和“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4.《飘香的生命》写出了作者对生命的什么感悟?

参考答案:
1、xiùqìndiāomì

2、听完这个故事,我们的眼睛怎能不湿润呢?

3、“眼睛都湿润”的原因是“为了那默默行善的老人”,“心湿漉漉”的原因是“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着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4、生命的美好在于默默地奉献(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等待录取通知的那个夏天

①那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一个夏天。

②我的高考成绩很不理想,仅高出本科录取线3分。如果幸运垂青我,我会走进大学的校门,而一旦稍有闪失,我就会名落孙山。

③我的忐忑在逼人的暑热里不断发酵、膨胀,我开始失眠。接着,我的饭量迅速减少,一点胃口也没有。不久,我就瘦得皮包骨头了。

④父亲常年在外,有一天,他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陪爸爸到乡下转转吧。”父亲说。我不大情愿,但又不愿让父亲失望。

⑤我们骑着车,穿过郊区……

⑥父亲似乎有用不完的力气,总骑在我前面。后来,我们到了一条河边。说是河,水却枯了,裸露的河床是一片开阔的沙滩。对岸一片树林,蓊蓊郁郁的。父亲说:“咱们到那儿乘凉。”沙子被日头烤得炭一样烫,脚刚踏上去,就被烧得跳起来。

⑦我唏嘘着,下意识地调转车头。父亲说:“都大男子汉了,还那么娇气?”说着,顾自在前边深一脚浅一脚走,虽吃力,却沉稳。我无奈,只得跟随。脚上的感觉渐渐只剩下了热,后来,连热也没有了,只有麻木。半个小时后,父亲上了岸,我还有段距离。我不能不钦佩父亲。父亲向我招手,给我加油。我也上岸了,一霎间,我有点想哭。

⑧树林里的确是个好地方,荫凉很厚,而且有风,把疲惫一点点地舔了去。坐下来拿出双脚,才知父亲和我都有了轻微的灼伤。父亲说这算个什么呀,他小时候天天就这样光脚跑,一点事没有。但是父亲还是从附近掐了一些草,揉碎了,敷在我的脚上。

⑨父亲说:“现在感觉怎样?”

⑩我笑了笑。我很久没有这么轻松地笑了。

⑾父亲说:“再难的事,一咬牙,也就挺过来了。”

⑿休息了一阵后,父亲还未尽兴。我们骑上车,又启程了。

⒀这次,我们进了一片农民收摘后的果林。父亲说:“这树上肯定还有果子,你能给爸爸摘一个解解渴吗?”我点点头。我很快发现了一个果子,但长得很高。我不怕,脱下鞋子爬树。爬到了粗大的树杈上,再爬,树枝越来越细,心里面越来越虚。我不能再爬了,但我多想把果子摘下来。这时,父亲在下边叫我:“下来吃果子了。”我循声望去,父亲的手里竟托着好几个果子!我爬下树,心灰又自惭。父亲拍拍我的头:“长果子的树不止一棵啊,总有适合你摘的.”

⒁第二天,父亲走了,我的心情却好了很多。我开始冷静地想一些事情,心中渐渐踏实了。

⒂一段日子后,父亲又回来了。父亲拎着网,说:“咱们去河里捉鱼吧。”父亲过去捉鱼捉得上瘾,只是这些年调往异地,少有闲暇,很少下河了。

⒃我们沿着过去经常捉鱼的河走着。该下网了,可父亲不下。父亲说:“走,往上游走。”这是我极熟悉的一条河,却又是我极陌生的一条河。人工的防护堤没了,花坛和草坪没了,代之以古朴的桑树、老槐,一人高的藤草,和愈来愈分不清路的小径。一股沟汊,两股沟汊……蜿蜒着,交汇起来。水清得像空气一样透明,螃蟹在临水的洞口和水中的石块上悠然地爬行……

⒄我有些沉醉了。

⒅父亲说:“多走几里路,不一样了吧?”

⒆我使劲点点头。

⒇忽然,父亲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递给我。

(21)我接过来,意外的惊喜让我一下子痴得手足无措:我被第一志愿录取了,幸运之神站在了我的身边!

(22)父亲说:“祝贺你,孩子!以后,还要走得再远一些,像这河,追求无止境啊。”

1.认真阅读文章的标题,想想看,你从标题中的得到了哪些信息?

2.本文围绕“我不愿让父亲失望”而陪父亲到乡下转转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

第二件事是:

第三件事是:

这三件事叙写了“我”在父亲的诱导下的过程。

3.文章中加横线的三句话,是父亲对“我”饱含深意的教育和启发,第一句话告诉我 ,第二句话告诉我

,第三句话告诉我的是

参考答案:

1.文体:记叙文;线索:等待;时间:夏天;事件:等待录取通知书。

2.过沙滩;摘果子;去捉鱼;心理变化

3.遇到难事,不要灰心气馁,而要勇于应对;成长的道路千万条,总有适合自己的路;越往前走,“风景”越美。

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成全一棵树

  ①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它们栽在门前。

  ②母亲栽种完毕后,她的一个孩子从门里一拐一拐地出现了,“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她又瘦又小,一点也不强壮,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③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④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⑤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它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⑥每一天,孩子都要拎了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他自己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⑦小树一天一天长大。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它的哥哥姐姐们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⑧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最小的孩子也去学校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没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读书。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⑨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了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冬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

  ⑩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他们都叫他阳光。

  ⑾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他的家乡,母亲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就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⑿他是坐着一辆小轿车回来的。但他没有让车子进村。从村头他就下来自己走路,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⒀远远地他首先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那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依着树。他的心里一热,急急忙忙冲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他的母亲搂在怀里。他发现母亲是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⒁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门外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那些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⒂母亲望着已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她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儿,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了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去偷偷喂那树啊!”

  ⒃他一下子怔住了。许久许久,他突然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1、第④段画线句“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请联系上下文,品读出母亲此时复杂的目光。

2.第②、④、⑧、⑨、段中“一拐一拐”共出现5次,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

3.文章标题“成全一棵树”,有怎样的含义?

参考答案:

1.那棵树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母亲担心它不会长成一棵大树。

孩子做这件事可能没有结果,也没有意义。

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母亲为孩子的将来忧虑。

2.一是强调他是个残疾的孩子;二是突出孩子的自强

3.以树喻人。体现了小孩不向命运低头,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及母亲对他的关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