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工作写材料技巧的书(写材料当有“料”)
- 办公技巧
- 2023-08-12 15:06:52
- 0
写材料是机关干部的一项重要基本功。一份材料当有“料”,这个料,主要是指客观实际。有了大量切合客观实际的“料”,就具备了写好材料的“源”。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机关干部写材料不是基于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料”,而是习惯于搜网络、查报纸,翻新往年的、借鉴友邻的、克隆他人的,从一些二手三手甚至失真的“料”中东拼西凑。这些无料之文,有时看似妙笔生花,实则对工作有害无益。
有“料”的材料是什么样子?分析那些有“料”的材料不难发现有以下共同特点:有点有面、有理有据、有综合有分析、有过程有结果;列举的现象真实、讲述的道理透彻、行文的文风朴实、提出的建议中肯、制订的措施管用。
1944年7月,毛泽东同志要求7个地方的中央局和分局负责人调研根据地工作的十个方面问题。时任北方局代理书记的邓小平经过两个月的认真调研,逐条加以回应,既有情况反映,又有解决措施,报告全文不过700余字,平均每条只有70多个字。
1950年7月,毛泽东看了邓小平写的一份总结报告后赞许道:“看邓小平的报告好像吃冰糖葫芦。”邓小平的总结报告之所以被誉为“冰糖葫芦”,原因就在于主题明确,简明扼要,讲问题一针见血,讲意见切实可行,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力依据和有益参考。这堪为材料有“料”的典范。
写材料到哪里去找“料”?长期待在办公室写材料,不下基层调研,不到一线锻炼,自然找不到“料”,写出的材料也必然是空洞无物、无病呻吟。
1930年5月,为了准确摸清中国的富农问题和商业情况,毛泽东同志抽出近1个月时间在寻乌调研,走访了当地47家商店和94家手工业店铺,与群众一起劳动、谈心交流,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写出了著名的《寻乌调查》;1961年,为了寻找摆脱国民经济困境的办法,陈云同志花半个月时间到农村访农户、下田地、看猪圈,查找问题症结,写成了《青浦农村调查》。
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实践充分证明,基层、一线是最有“料”的地方,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基层是找到“料”的最可靠方法路径。
让材料有“料”,还是一个边撰写边修改边实践边充实的过程。老导演严寄洲有一个习惯,每拍完一部电影,他会到北京3个电影院看看反应。第一场去首都电影院,那里的观众多数是知识分子;第二场去东单大华电影院,看看普通市民的反应;第三场去天桥电影院,看看有些农民工观众的反应。
这一做法,为后来剧本的改进积累了经验。写材料也要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基本规律,经历“实践—理论—实践—再到理论”的反复过程。如此,形成的材料才能反映真实情况、揭示事物本质、解决实际问题,方可总结上升为发展规律和经验,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来源:解放军报
本文由 京廊文化根据互联网搜索查询后整理发布,旨在分享有价值的内容,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不参与任何商业性质行为,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部分文章如未署名作者来源请联系我们及时备注,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链接: /bangong/13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