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办公技巧 > 正文

爱因斯坦办公技巧(站在巨人的肩膀丨《爱因斯坦传》)

  • 叁碗诸角 叁碗诸角
  • 办公技巧
  • 2023-08-14 01:16:28
  • 0


爱因斯坦这个名字,按照现在的流行说法就是:超级大IP。这位科学巨匠在科学方面的巨大成就,使他成为了继牛顿之后的又一座科学的巅峰式的人物。

我们对他似乎非常熟悉,因为爱因斯坦这个名字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似乎又对他有些陌生,因为我们熟知的是他的诸多让人仰望的科学发现。但这背后的那个名为“爱因斯坦”的“人”却是模糊不清的。

从爱因斯坦儿童到青年时期的成长轨迹,按照现代的观念作为切入点,看看能否找寻到能够帮助我们自身成长的参照。

丨分裂式熊孩子

之所以这么评价他的儿童时期,是因为他的童年可以从自然生长和学习生活两个侧面来作为切入点。爱因斯坦3岁多才会开始说话、反应迟钝;但脾气暴躁且不合群,是被小伙伴主动排斥的那种类型。不过却在学习方面体现出了超强的能力,小学阶段便已经完成了对欧几里得平面几何的学习,13岁时啃完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16岁前完成了学校的全部课程。在这里也需要特别记录一下“人云亦云”的一个典型案例:以前坊间总是流传着爱因斯坦小时候成绩也都是一分,人家最后不也成了科学家的励志“毒鸡汤”。实际上是因为德国小学的成绩评价体系跟我们是“反的”,也就是“一分”相当于我们的“满分”。

丨定制化成长

因为少年便对哲学有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所以爱因斯坦的精神世界可以用“坚毅”来形容。他的求学之路在当时的环境下,既有跟随大环境的“随大流”,也有自己坚持的“兴趣点”。因为他对物理学的兴趣,所以使得他常年专注于物流学方面的学习。由于偏科,自然是没有考上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但也是因为偏科,他在物理学方面的出众,却得到了考官的偏爱从而得到了旁听的机会。经过一年的“复读”,终于进入到了这所大学里面。

丨对标型研究

写过论文的应该都会知道,在写之前就是大量的阅读文献。从学士到博士,现在对于论文最后的参考文献数量都形成了定量的标准要求。那么为何要先阅读参考文献呢?这背后的逻辑从爱因斯坦青年时期的工作可见一斑。爱因斯坦早在1901年就已经尝试过什么叫“毕业就失业”了。他的求职之路只能用行驶在颠簸路面上的高速汽车来形容,速度有多快那么被颠起来就有多高,再重重的落下。大学毕业想要留校,未果;专业期刊上发表文章,未果;成为了代课老师,不久就闹翻。最后还是通过熟人介绍进而更改了国际,才作为一名“瑞士人”成为了瑞士专利局的职员。对于爱因斯坦的介绍,在瑞士专利局任职的经历往往仅有一笔记录。可是稍微探究一下,就能够发现这段经历的重要。也再次惊叹于什么叫“一切就是最好的安排”。正因为他供职在专利局,所以他能够海量的接触到最新奇的发明,了解到最独特的想法,5年的时间他得以浏览了大量的“参考文献”。

所以从爱因斯坦直到青年进入社会工作,他没有什么一鸣惊人,没有所谓一路逆袭。有的仅仅是自己对于兴趣的专注和思考,并且从未因为外界的干扰而停下脚步。这种专注和聚焦,通过5年在瑞士专利局的博览众长式的吸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成为了他日后成为物理学巨匠的基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