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糖果办公技巧(专家:你吃的糖是你以为的4倍!商家如何喂你多吃糖得糖尿病的?)
- 办公技巧
- 2023-08-14 12:49:42
- 0
撰文 - kk
如果你有一点时间,可以花几秒钟思考几个问题:
早上吃的麦片有多少糖?
中午吃的外卖有多少糖?
Coffee break 喝下的咖啡、果汁、奶茶,大概有多少糖?
......
面对这些问题,世界上 80% 的人都给不出正确答案。因为我们其实不大清楚,每份食物到底含有多少糖......很多人在这种不自知的状况下,吃下了过量的糖!
为此,英国 BBC 广播公司特意拍摄了一部关于糖的纪录片《糖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Sugar),告诉你:你每天究竟吃了多少糖。
01
你其实不知道每天吃了多少糖
纪录片一开始,就出 4 张巨大的桌子,上面摆满了各种诱人食物,让人有一种走错片场的错觉。
很快,主持人带着 4 位志愿者出来。
原来,这整桌子摆着的,是志愿者们 每周吃下去的食物。节目组根据 4 人的饮食习惯,把他们经常吃的食物,分别摆在不同桌子上。
4 人在找到自己的桌子后,按要求 猜测自己每天吃下多少糖。
结果,每个人猜测的糖摄入量,都与自己每日真正的吃糖量,相差甚远!
第一位志愿者是一位有糖瘾的 年轻母亲,她以为自己每天只吃掉了 24 克糖,但实际上她每天吃掉了 112 克糖,是 建议值的 4.6 倍。
第二位志愿者是一位印度裔的 年轻男性,他的家族每天都会吃掉很多高糖零食,他知道自己每天吃掉很多糖,但是他从没有想过自己每天吃掉的糖,是 正常值的 4.8 倍。
世卫组织推荐量为:每日不超 24 克,即图中的 6 茶匙
第三位志愿者是一位每天奔波在路上的 销售经理,虽然她不喜欢吃甜食,但是她经常吃 外卖 和 半成品食物 。她在不知觉中每天吃掉了 92 克糖,超标 3.8 倍。
最后一位志愿者,是一位 嗜饮料如命 的大胖纸,他每天不停地喝饮料,直到喝光冰箱里的存货。这个恶习让他年纪轻轻就患上了 脂肪肝,他每天要吃掉 156 克糖。
这位老兄每年光吃糖就要吃 57 公斤
看到这,你可能会想,这不就是节目组为了制造节目效果 找的托?
不!在纪录片中,主持人在伦敦街头,端着各种美食(如:炒牛河、果汁、麦片等),找路人进行随机测试。
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人,对食物含糖量的估计,都比实际含糖量少很多!
对含糖量一无所知,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02
糖,无处不在
为什么会这样?
糖 就好像无孔不入的水,以不同的形式进入我们的食物,闯入我们的生活,危害我们的健康。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主持人和 专业营养师 进行了一波大采购。
她们两个拿回了两大包常见的食物,包括麦片、果汁、饼干等等。
紧接着,在营养师的指导下,主持人仔细阅读了这些食品配料表。
结果发现,那些她以为没有糖,吃起来不甜的食物,其实都含大量糖分。
就连那些标榜着 天然、绿色、健康,甚至「无糖」的食物也存在大量糖。比如:看似健康的蜂蜜就含有 35% 的蔗糖,而 新鲜果汁的含糖量竟然不输可乐!
更可怕的是,营养师指出,很多 咸味食品 也含糖,比如:麦片、奶酪......甚至是 番茄酱 都额外添加糖。这些看似不含糖的食物,让我们在 不知不觉中吃下过多的糖。
03
食品工业的甜蜜陷阱
喂我们吃这么多高糖产品的 背后元凶,又是谁呢?
为了调查这个问题,主持人这回跑到英国萨里郡的一家 食品研发中心。这个食品研究中心正在为一家食品公司研究新的 番茄酱 配方。
在这里,主持人从研发人员那里学到了一个叫做 极乐点(bliss point) 的概念。
被操纵了的极乐点
极乐点是什么呢?
食品研发人员发现:任何咸味或者口味平淡的食物,只要加上 一定比例的糖,就可以起到 画龙点睛 的效果,销量也会大增。但是如果超过了这个恰好的比例,消费者也会因为太腻而不喜欢。
这个 恰到好处 的比例就叫做 “极乐点”。
为了找到这款番茄酱的极乐点,食品研发中心找来 一帮志愿者 进行测试。这些志愿者在尝试了不同含糖量的样品之后,选出了自己衷爱的那一款。
最终,研究人员 汇总独立数据,做出了符合大众口味的番茄酱。
为什么糖,能起到这种画龙点睛的效果?
我们为什么爱吃糖?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主持人又带着 1 名志愿者来到 英国雷丁大学。
这名志愿者在喝了一杯高糖果汁后,接受 脑部核磁共振 检查。
结果发现:果汁里的 糖 ,触发了她 前脑皮层 的 奖励机制,释放出愉悦的信号。
研究人员解释:大脑释放这种愉悦的信号,是人类漫长进化过程中培养出的习惯。
在原始社会,人类处于 “战斗或逃跑” 状态,只有不断摄入高能量的食物,才能随时准备应对挑战。含糖的野果成了获取热量的好选择,人也因此 爱上了糖。
然而,现代的人类早已告别了 “战斗或逃跑” 的生存环境,不再需要那么多糖分摄入。相反,如果不减少吃糖量,迟早会 因为吃糖 出现肥胖、脂肪肝、糖尿病等一系列代谢疾病。
一方面,现代人越来越关注含糖量的多寡;但另一方面,食品厂商为了销量,需要添加 更高剂量的糖。
因此,食品厂商煞费苦心,开始在 营养成分表 上做起了文章。
食品营养成分表的猫腻
主持人发现,超市大部分的包装食品的营养成分表都 很难阅读。不是印得密密麻麻,就是藏在包装角落,让消费者很难找到。
而且,她们还发现,有些商家在营养成分表上 耍小聪明。
比如 番茄酱,就把 计算单位 从 100g 换成了 15g,制造让消费者 感觉含糖量很低 的假象。
04
政府监管不利,沦为帮凶
和你一样,主持人也很好奇:
为什么政府监管部门,不限制食品含糖量?
为什么对待糖的态度,不能像对待 烟草 那样,醒目标出“糖有害健康”?
最差,政府至少也可以规范食品行业标签,减少误导吧?
带着这些疑问,主持人走访了一趟 “英国食品饮料联合会”。
可是令她失望的是,联合会的 官员 根本不认为食品含糖是什么大事。她认为:单纯地标出含糖量也不能阻止英国人变胖,她还觉得现行的 标签要求已经足够清晰,不会影响消费者的决策。
在得到这些答案后,主持人面色越来越难看,最后悻悻然地离开。
走出联合会办公大楼后,主持人强忍着愤怒,
说了这么一句:
政府美其名为监管,实际上是食品业者的帮凶。
那么,作为一个生活在满是高糖陷阱的 普通人该怎么办?
05
我们可以自救
言微人轻的小老百姓,很难改变 食品厂商 和 政府部门 的决策。不过我们还可以 自救。
记得文章开头提到的 4 名志愿者么?在这部纪录片最后,他们通过 戒糖,重获健康。
这 4 名志愿者,在猜测每日吃糖量后,集体去了 英国纽卡斯尔 的医院。
他们在专业医生的帮助下,进行了严格的 身体检查,她们的体重和体脂都超过正常值,还出现代谢问题。
有糖瘾的年轻妈妈出现了 糖前期。
拿饮料当水喝的大胖纸,出现了 非酒精性脂肪肝。
印度男子和销售经理,也暴露在 心脏病 的魔爪下。
为了摆脱 肥胖 与 疾病,为了更好地活着,他们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始戒糖。
6 周后,除了印度男子在戒糖期间 偷偷喝酒 外,剩下的 3 人都 成功摆脱了糖的影响。
有糖瘾的年轻妈妈 摆脱了糖前期,销售经理的 心脏病风险下降,而喜欢喝饮料的大胖纸,不但成功减肥,非酒精性脂肪肝致死率,也 降低 40%-70%。
写在最后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是否对糖有了新的认识?
糖 真的很可怕,它会让你 上瘾,让你在 不知不觉中发胖,它还会带来各种 代谢疾病,缩短你的寿命。
更糟糕的是,你不知道自己每天吃下了多少糖。
为了利润和讨喜的口味,无良商家使出浑身解数——研究极乐点、在营养标签耍伎俩、说服政府不作为...
希望看完这篇文章后,你能够开始关注食品中的糖分,成功摆脱糖的魔爪。
- end -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回复「吃」获取一份低碳水食谱!
本文由 京廊文化根据互联网搜索查询后整理发布,旨在分享有价值的内容,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不参与任何商业性质行为,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部分文章如未署名作者来源请联系我们及时备注,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链接: /bangong/14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