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按键使用技巧(全面屏不懂按键的「爽」)
- 办公技巧
- 2023-08-14 14:08:03
- 0
#爱否精选#
随着屏幕技术的不断演进,好像一切影响这块屏幕的因素都要被干掉。首当其冲的就是按键,按键一个个被干掉看似势不可挡,那为何又有那多人呼唤模拟真实震感的震动马达呢?
————————
本内容经授权转载自「爱范儿」;由爱否科技精选推送。
作者 / 李超凡
来源 | 爱范儿(ID:ifanr)
前两年有一段视频曾在网上火起来,一个不到 10 的小女孩拿着一台 Game Boy Color 在屏幕上不断戳,却对屏幕下方的按键熟视无睹。
为什么这块屏幕按了没反应?
这就是伴随各种触屏设备成长的「触屏一代」,他们甚至可能连按键是什么都不知道,而实体按键正在走向消亡。
而在很多 80 后 90 后的童年里,按键这种机械结构不仅开启了我们与科技产品的接触,也留下了很多美好回忆。
男孩们攒下早餐钱跑到游戏厅里拍打着按键和拨动着摇杆,对八神庵的一招一式了然于胸。
爸妈为了让我学英语买了第一台随身听,英语没学好,但一直记着机身上按键时的咔咔咔咔……那种快感就像捏泡沫纸一样让人欲罢不能。
那时候大多数人的第一台手机都不是触屏机,很多人练就了不用看键盘就能盲打的技能,随着触屏时代来临,这项技能也逐渐在江湖绝迹。
可当实体按键被逐渐「消灭」后,不少设备还会通过震动反馈模拟实体键盘带来的触感,就像爱范儿这篇文章说的:
不支持震动反馈的虚拟键盘,是没有灵魂的。
神奇的按键
尽管一台使用按键的设备已经不可考,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按键都是电子产品必不可少的一个机械结构。按键也大大简化了人们对科技产品的认知,将那些复杂的功能通通变成一个按键。
1888 年柯达公司给布朗尼相机(The Kodak Brownie)制作的广告,就是以按键作为卖点:
你按下按钮,其余的事我们来完成。
You press the button, we do the rest.
在 19 世纪,拍照还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不仅相机相当笨重,拍照时常常还要以分钟为单位计算曝光时间,一般消费者也玩不起。而柯达则希望用一个按键将繁琐的拍照操作傻瓜化,让拍摄变得大众化。
每一次按下按键,就能得到一张照片、播放一首歌曲、切换一个电视频道、抵达一个楼层……这种即时反馈能带来一种满足感,用一位网友的话说就是:
按键弹起来的声音,大概有种「安然无恙完成了」的感觉吧。
也正是由于按键带来的愉悦感和舒适感,很多电子产品都会加入各种各样的按键,尽管有些按键本身并不具备实际功能。
比如美国很多电梯的里的「关门」按钮其实是假的,电梯门不会因为你按了这个按钮更快关闭。这就是所谓的安慰剂按钮(Placebo Buttons)。
类似的安慰剂按钮还有不少,比如自动售货机的按钮和马路信号灯下的「行人通行按钮」,而去年风靡一时的一款减压神器,就是一个装上了各种按钮的立方体。
虽然这些按键只是摆设,却能带给人一样的满足感。
据《华尔街日报》2003 年的一篇报道,90% 安装在办公室里的中央空调温度调节按钮都是摆设,不过按下时通风管会发出相应的声音,结果不少员工都减少了对空调的抱怨。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Ellen J. Langer 认为,人们对控制的感知十分重要,它能减轻压力,而按键是让用户感知对产品控制一个很好的载体。
因此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把对产品的控制和按键捆绑在一起,比如很多电影里津津乐道的「核按钮」实际并不存在,还有关于苹果公司和 iPhone 有个著名的玩笑:
苹果 CEO 库克的桌上有个小按钮,每次发布新手机的时候都会按一下,两年以上的 iPhone 立刻变卡。
虽然智能手机发展到现在甚至连实体 Home 键都砍掉了,手势交互逐渐成为主流。但按键在交互中的触感依然不可替代,只是不再通过物理按键来反馈。
实体按键消亡,可我们对按键的本能还在
随着 2017 年 iPhone X 的发布,陪伴 iPhone 走过 10 年的 Home 键也正在成为历史,消灭产品上实体按键早已经被认为是未来手机的主流趋势。
2007 年初代 iPhone 面世时,乔布斯用一句话介绍了 Home 键:
它会带你回到你所在的地方。
It takes you home from wherever you are.
但 Home 键的作用远不止让你「一键回家」, Touch ID 和 3D Touch 的出现更让 iPhone 上的 Home 键成为瑞士军刀一样全能的存在。
到了 iPhone 7,Home 键已经不能按压,只能触摸,但仍然保留了原来的按键设计,这种不能按压的 Home 键迅速被 Android 机借鉴。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当你看到在手机上看到这样一个圆形按键,依然会本能地按下去,但是却怎么也按不下去,也没有按键反弹的声音,不免让人产生一种落差感。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苹果用了 Taptic Engine 的震动反馈来模拟真实的按键反馈,Taptic Engine 对于手指在 Home 键上的按下和抬起等不同动作都有对应的不同震动反馈,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交互的真实感。
Taptic Engine 最早应用在 iPhone 6s ,而在那一年发布的 MacBook 和 Apple Watch 中也引入了名为 「Force Touch」 的触控技术,同样是为了模拟真实按键的反馈,让用户有「按下去」的感觉。
一边砍掉实体按键,一边通过震动反馈等功能来代替按键带来的真实反馈,这看似是一种矛盾,但也说明实体按键带来的反馈是用户所需要的。
iPhone 的 Taptic Engine 模块
iPhone 上的震动反馈也不止于 Home 键,从上下滑菜单、铃声、设置选项都伴随有 Taptic Engine 带来的振动反馈,iOS 10 还将 Taptic Engine 接口开放给了第三方 app,于是在微博知乎上点赞时也能感受到震动反馈。
前几天 Google 的第三方输入法 Gboard 加入了震动反馈,同样能调用 iPhone 上 Taptic Engine 模块,爱范儿也第一件体验了这款输入法。
iPhone 的震动反馈原本就很细腻很出色,用在输入法上更是有了一种行云流水的爽利,带来暌违已久的畅快。
这种「爽」感正是来源于实体键盘的「敲击感」,来自马萨诸塞大学的一份研究显示,如果电子设备能够为虚拟键盘加入震动反馈的话,用户打字时准确性也会进一步提升。
除了苹果的 Taptic Engine ,LG V30 也引入了名为 HD TouchSense 的触觉反馈技术,可以模拟按压快门的触感,而索尼 Xperia XZ2 也采用了新的动态震动技术。
不过如今大多用户不会把震动反馈作为购买智能手机的标准,不是我们不再需要「按键」的感觉,而是大多数手机厂商的震动反馈都做得不理想。
正如爱范儿此前所说,大多数产品都无法对震动的强度和长度进行自定义,不论是按压虚拟按键还是来电提醒,都是统一而强烈的「嗡!!!」 一下敷衍了事。
虽然实体按键的消失是大势所趋,未来电子设备所有操作可能都能在一块屏幕上完成,但对于真实按键反馈的精准模拟确实能带来更好的体验,这是使用电子产品过程中一种看起来没什么用却能让你更「爽」的乐趣。
人们想要的不是按键,而是按压带来的确定性
在知乎「如何评价 iPhone 上的振动反馈?」这一问题下,有这样一个答案:
先进的震动能够带来更多的反馈,「好像真的在」做某些事。
这背后是人体对触觉的敏感,在人机交互中触觉带给我们的确定和把握,比视觉和听觉都要更强烈,而触觉是高度依赖介质的,无论这种触觉是通过物理还是震动反馈。
所以我们怀念不是按键,而是按压带来的确定性,就像摸一下钥匙还在包里的安心。物理学家笛卡尔曾在《世界》一书中就曾写道:
在我们所有的感官中,触觉被认为是最稳妥、最不具有欺骗性的。
如今人机交互的方式越来越多,实体按键甚至已经不是最主要的组件,但即便是用手势识别来代替按键摇杆的体感游戏,如果没有各种实感的反馈,代入感也会大打折扣。
因此即使今天我们已经习惯在触摸屏幕上点按,但实体按键带来的触感是无法取代的,就像有的人总觉得看实体书会比用 kindle 更有质感。如果有一天语音交互和全息交互成为主流的人机交互方式,那或许才是「按键」真正消亡的时候。
本文作者李超凡,首发于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这是一个关注前沿科技的专业媒体,欢迎识别下方二维码进行关注。
本文由 京廊文化根据互联网搜索查询后整理发布,旨在分享有价值的内容,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不参与任何商业性质行为,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部分文章如未署名作者来源请联系我们及时备注,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链接: /bangong/14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