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技巧小剧场(中国的青年人正在找办法去克服社交孤立感)
- 办公技巧
- 2023-08-14 17:16:44
- 0
前言
青年一代寻求彼此之间更强的情感联系,需要一个社会性的场所分享成长经验进行情感交流。
于是,一个古典意义上的东方“士林”应运而生——— 706是精神的栖息地,也是梦想的暂安处。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书旗 实习生闻娟
又到了周五,晚上9点多,加班后的汪行健沿着五道口地铁站向南走,他甩掉一身疲惫快速穿过不足百米的人行道,走进华清嘉园小区。在小区15号楼20层,两套大二居室被打通成一个600多平米的大空间,涵盖有住宿区、办公区、小剧场、图书馆和咖啡厅等,门口的“706青年空间”标识牌很醒目。汪行健就住在这里。
23岁的汪行健,在附近一家技术公司做产品经理,每周五晚上是他最开心的时间。所有居住于此的人在这时候会把这个空间内的每个角落都塞满,他们大多刚洗完澡,顶着一头湿漉漉的头发,同时组织多场自发性的活动:有桌游,有分享会,有读书会,有话剧排练,甚至还有人做占星的讲解,像极了一个大的集市。如果对这些活动都不感兴趣,你还可以拿把吉他跑到天台对着星空随意地弹唱,或者去二楼图书馆从近万册图书里随意挑选一本打发时间。
这就是706青年空间特色活动“生活大爆炸”的真实场景。
“大家很嗨,”汪行健说,“这个地方可以帮我解压,我每天都加班到很晚,但是我回来之后就有歌听,还可以跟着去唱两句,就很开心。”
最多的时候,这个空间可以住满60多个房客。住宿区像极了大学生宿舍,上下铺的格局,局促而简陋,每个床位每月的租金2000多元并不便宜。但这不妨碍越来越多的青年在706青年空间聚集起来。
“看中这里的氛围”,对于这些入住者来说,706就是那个精神的栖息地,也是他们梦想的暂安处。
706青年空间的天台
试水,探索生活更多的可能
3 万块钱在被称为“宇宙中心”的北京五道口能干什么?程宝忠和邬方荣给出的答案是开拓一个可以让青年人“畅快读书、探讨人生、大口喝酒、大声唱歌”的空间
邬方荣身边有很多朋友都出身名校,却不想按部就班地生活,但是他们也不太清楚到底需要什么,这种迷茫的状态使得他们需要一个“出口”,他们特别希望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乌托邦”,可以让他们一起讨论梦想,一起宣泄情感。
2012年3月,邬方荣找到好朋友程宝忠,拉着身边十位朋友攒了3万块钱,在位于五道口地铁站附近的华清嘉园,租下一个月租金9000元的两居室,并以门牌号为名创办了“706青年空间”。只想能找个地方讨论理想的他们,不经意间成为国内第一批试水青年公共空间的实践者。
成立不到4个月时间,这里就举办了40多场沙龙,钱理群等学者,还有很多知名媒体人甚至修行者都曾到现场和青年们分享知识和阅历,这里很快成了许多青年心中的“朝圣之地”。
可是,有点玩票性质的他们,虽然很享受这个过程,但是谁都不愿意全职去做这个事情。仅靠着几个合伙人凑的3万块钱远远不够,半年多以后,交不起房租的706撑不下去了。
彼时,正好有人组织了一个“健与行”的公益项目,邬方荣就跟着去了云南香格里拉游学。在一个别墅里,媒体人、学者、大学生,同吃同住,学瑜伽,听僧人讲法,“很好玩,有思想的碰撞,常常围着篝火讲到晚上两三点。”
两个月的心灵洗涤,让邬方荣看懂了很多事。从云南回来后,他又找到程宝忠,两个不甘心的人一拍即合,在网上发起了一次众筹。这一次,他们筹集了12万元。
准备重新来过的他们,租下华清嘉园15号楼顶层的一间二居室,上下两层加顶层露台,大概有300平米。后来他们又将相邻的一间同样格局的二居室租下来,完全打通,空间面积增加了一倍。因为怀旧,还是沿用了以前706青年空间的名字。
彼时的程宝忠和邬方荣,还有其他两个主创始人,和几个核心志愿者做的第一件事,竟是长达3个月的激烈争吵。吵累了就席地而睡,醒了就继续吵,“此前我们没有人全职做这个事,没有把他当成一个事业来做,但是现在有了这样一个空间,就需要有灵魂、有价值观的东西在里面,就要确定你的方向在哪里。”
新的706青年空间要做成什么,寻找其发展方向,是他们头3个月的“要务”。
邬方荣的想法最终得到多数人认可:把这里塑造成一个古典意义上的东方“士林”,可以供青年人读书、交流、搞一些文化讲座,来点儿思想的碰撞。他们由此将新706定义成集咖啡厅,读书空间,公共办公空间,格子铺,沙发客,厨房等为一体的空间综合体。
随着慢慢摸索,706青年空间慢慢做出了影响力,他们成立最初的愿景也一步步成为现实。
正在做青年空间研究的首都师范大学盖琪老师,在谈及706青年空间出现的社会原因时说道:“当代青年和父母之间的代沟比较大,青年一代开始寻求彼此之间更强的情感上的联系,需要有一个社会性的场所去进行情感交流。”
NHK(日本放送协会)也注意到706青年空间:“中国的青年人正在找办法去克服社交孤立感,于是一种新型的公共空间出现,青年人可以在一起交流想法。”
很多人慕名拜访、参加活动,“我们变成了一个旅游胜地。”程宝忠回忆,人越来越多,随着活动增多,这里尝试着招商引资开始供应咖啡等饮品。有人晚上回不去或者想住在这里,青年旅社应运而生,出租床位也成了706青年空间最主要的营收来源。
在706青年空间举办活动
共享,青年空间的价值所在
这个房子里充斥着一种校园气氛,大家共同进餐,一起出去玩,里边有大屏幕、三个沙发、餐桌和一个小剧场,还有个小型健身房和一大块露天阳台。
居住在这里的年轻人绝大多数只有20多岁,邬方荣他们要对申请入住的人进行资格审查,还要进行电话“面试”,只有认可706理念的人才能被允许入住。
租客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刚毕业或即将毕业的高校学生,和正在经历GAPYEAR(空间隔年)的年轻人,比如互联网创业、IT业、拍纪录片等,几乎没有人从事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传统行业。
黄金鑫是706青年空间的第一批租客,他不是创始人,却对这个地方倾注了很多心血。最初706的空间设计改造、包括WiFi怎么去布置、装修,或者搭棚,再加盖一些东西,都是他在做,是一个非常全能的人。他同时是一个经历很丰富的人,做过计算机行业,保安也做,快递也做,最拿手的是和女孩子交往。
他住在这里的时候,706客厅里每天都在发生这样的片段:两个人在客厅聊天打发时间,黄金鑫走过来会说:“哎,这个妹子不错!”然后就会插入两个人的谈话,将气氛带跑偏到另一个方向。
“如果看图书馆的书你就会发现,大部分书都是哲学的、文学的。”入住有段时间的冯悦,属于那种无论聊任何一种很普通的话题,都会把这个话题引向哲学的方向,这还不够,他会突然不知道从哪里拿来一个黑板做道具,就开始给人讲起来。
汪行健曾经尝试过在他租住的公寓天台上露营,尽管后半夜一场突如其来的雨让他仓皇结束了这次行动,那次露营却成为他在这间公寓里最棒的一次居住体验,“它是这套房子最大的惊喜。”
天台上视野开阔,地面铺上了草皮,在夏季晴朗的夜晚,如果没有雾霾,可以呼吸着青草的气息,数着星星入睡。
“在五道口,甚至全北京也很难再找到这样的地方。”这个20多平方米大的区域并非汪行健一个人的“私人空间”,每个租客都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使用这块区域,同样有权享受的还有这个公寓的吉祥物——一只名叫卡门的猫。
除了天台,共享的东西还包括摆着复古真皮沙发的客厅,都敏俊家风格的大书房,WiFi覆盖的办公区域,可容纳十几人的餐厅,以及装有品牌卫浴设施的浴室。
尽管不断有新人加入,这些90后的年轻人们总能很快熟识起来,相约一起健身、游泳、唱歌,在天台旁边的阳光房里排练话剧,或者每周五晚上聚在餐厅里玩德州扑克。
空间共享只是一部分,租客之间的技能共享才是706真正的核心价值所在。706门口有一个小黑板,上面会把周一到周五的活动提前预告出来,每天晚上租户都会有人去做一个活动,有主题为“孤独的阅读者”的读书会,也有健身类的,像泰拳练习,还有人教舞蹈,老师都是租户。
有一天晚上,邬方荣找到汪行健:“你来这里住了一段时间,不如你帮我贡献一点东西吧。”不好意思回绝,汪行健试着做了一个小的分享,参加活动的有二十人左右,内容主要是分享一下他做产品经理的一些感想。整个过程很轻松有趣,汪行健已经计划着过一段时间再做一个活动。
身为演讲培训师的戚泽明,想帮助大家克服上台演讲时的恐惧焦虑,便发起活动,在一个月内帮助了8位住客顺利完整地进行一场演讲。
之前在雅思培训机构做英语老师的张颖卉,了解到大家都有提高英语水平的诉求,每周三会领着大家一起针对某个特定的话题进行演讲、讨论,再进行一些游戏,让大家可以用一种轻松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大家自由交流讨论的咖啡厅
转变,让每个人都找到自我
独自一人采访了一百多位外国人的姑娘
今年6月才入住706的Yanyan,在706做过一次《老外眼里的“中国底层社会”访谈稿实录》,当时她邀请了两位在华外籍嘉宾,从在农村地区的经历到北京地区打工子弟的调研,两位嘉宾从不同的视角分享了他们眼中的中国底层社会。
在英国学法律的她,毕业做了一份和法律不相关的工作,现在正在做一件和法律毫不相关的事情:一个叫“HowAreYouHere”(以下简称HAYH)的纪实访谈项目,通过采访在华的外国人,借他们的视角更好地理解“中国人”这三个字。去年至今,她独自一人走过广州、上海和海南,采访了百余位久居中国的外国人,北京是她的第四站。
出于一些原因,在开始HAYH之前,Yanyan有一段几乎与外界隔绝的日子。之前她在上海有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但工作内容的无聊和身边同事的无趣,让她产生了想要尝试新鲜事物的渴望。为此她辞去了工作,逼着自己反思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
当外在的条件一层一层剥掉,Yanyan慢慢地感觉到自己是个人,自我意识觉醒了,然后开始想人生的价值到底在哪儿。那个曾让她落泪的答案她已经不记得了,但通过这个过程,她找到了自己喜欢做、认为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事:“和人一对一沟通,并且去呈现他们的故事。”
“北京这一站,因为以前就认识的在北京的人,以及通过706认识的人,使得采访的内容包括对象非常的不一样。因为706的地理位置,周边的高校质量高,直接影响我的受访对象质量也很高。中文很好的受访对象明显比较多,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比较深。同时北京这一站在HowAreYouHere的转型上也给了我一些启发和灵感。”
从一开始怀着对群居生活的恐惧入住706,到因为有这么多聊得来的人,得到快乐和力量,而逐渐适应一种新的生活方式,Yanyan觉得,这对她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改变。
今年7月6日,706青年空间在小区广场举办了一场音乐节,每个人都可以在台上展示自己,刚下班回到小区的Yanyan瞬时被那种自由奔放的氛围感染,不顾自己一身职业装扮冲上台前唱起自己从不敢尝试的Rap,惊讶了在场的所有人。
Yanyan也惊喜于自己的这种转变,“706青年空间其实有一个更适合它气质的词——‘随便’。真的是太随便了,你可以和朋友在某个角落聊着不着边际的话,一不留神你的身边坐了好几个不认识的人,不用惊讶,他们就是觉得你们聊得比较有意思罢了。‘圈子’这个在当下社会属性很强的词在706被弱化了,人和人之间可以很近,很近。”
安静读书的图书馆
成长,想让赚钱变得“有趣”
程宝忠一直在思考,怎么样让 706 变成一个可以被投资的东西
与此同时,来自社会人士的捐献络绎不绝。一个三十多岁的央视制片人,上学时受到当时思潮的影响,很希望跟那时候的同龄人一起折腾点什么,但是很遗憾没有组织起来。他看到现在的年轻人,居然想建个“乌托邦”,想建一个有趣的东西,他觉得自己的理想有人在践行,就主动给706捐献了一万块钱。
像这样社会人士的捐赠还有很多,新东方老师、知名学者和教授,都或多或少尽自己的一份力气,在亲临706参观后,他们感动于还有这样一群敢于“做梦”的孩子。程宝忠很受鼓舞,“没有人求回报,不用说谁资助了,你都不用提他的名字就可以,他觉得我就是尽力给你一些钱,你去做就好。”
不仅如此,“706青年空间”创办四年多,使他们在全国有了一大批追随者,这些人在武汉、成都、厦门、深圳等城市相继开办了同类型的“青年空间”,还有很多城市的人不断找到程宝忠咨询怎么开办“青年空间”。
自2016年6月起,作为706创始人之一的程宝忠,利用两个月时间,去到十几个城市,走访这些出自同宗的“青年空间”。虽然他没有刻意做宣传,只是临到了才在朋友圈发条状态让“大家伙来见面聊聊”,可每次至少都有几十人坐在台下听他讲关于“706青年空间”的故事,这让程宝忠很感动。
但是,他们或多或少地,都遇到一些问题,这种“瓶颈”让作为青年空间始作俑者的程宝忠感同身受。
“既悲观,又乐观。”他对电话那头的另一个创始人邬方荣说。
不只是他们自己,巡回演讲所到城市中遇到的每个人,都在问程宝忠同一个问题:如何盈利?
这确实是个困境,也是程宝忠一路走下来觉得“既悲观又乐观”的原因。
这些追随者把706当作一个标杆。但是包括706本身,虽然也新开拓了“生活实验室”“生活大爆炸”“达人旅行”等项目,但是总体来说现在做的一些尝试仍很初级,没有给这些人供给更多的可能性,他们都在很累很苦地做一些事情,却很难盈利。重庆的青年空间很大,有1500平方米,没有亏钱却也赚不到钱。
虽然他们的热情依然高涨,但是不能总靠“情怀”吃饭。
每月2000元一个床位的价格,在同类型产品中已经算得上很低的定价了,但对706每月7万元的房租成本来说,仅仅能维持收支平衡。
他们想把事情做好,也要维持正常生活。至今,他和邬方荣每月都只拿5000元左右的工资,有时他们甚至要向朋友、亲戚借钱,用以补贴706青年空间的租金,巨大的盈利压力始终像块巨石压着程宝忠。
行业内很知名的一家投资机构找上程宝忠,见面后的第一句话就是“五年之内开200家店”,这让程宝忠顿时没了继续谈下去的兴趣。
“虽然非常想尽快融资,但是这种纯商业模式不是我们706想做的。”
基于想要让赚钱变得“有趣”,他们设计了符合706格调的产品,重新定义了旅游方式。
旅行的每条线路都要有一个故事。他们找到一个在台湾生活的外省人,她从小在国内的一个乡村长大,小时候来到台湾后,并不是特别理解自己为什么在台湾生活。于是她在台湾做了环岛旅行,真切体会台湾是什么样子后,才认识了台湾。
程宝忠找到这个女孩,希望能把她的故事做个路线出来,让她带着人重走一遍这些路线,变成真正认同台湾文化的一种感觉。
“而不是说台湾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我希望每条线路都是有灵魂的,是有故事的。这是我们自己做的产品。”
这是程宝忠想要的赚钱方式,这是文化旅游,也是一种教育,可以在旅行中学到东西,“会赚钱的,只不过是慢一点。这是我们商业项目上的一个方向,也是我们一直以来要坚守的东西。”
一个投资人问程宝忠,“706到底是什么,你们要做什么?”
程宝忠只能再一次重复着说了无数遍的“706不是简单的青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咖啡馆,也不是个书店,更没有抄袭西方的《老友记》……”
“如果有一天,‘706青年空间’变成一个人人熟稔的词条,听到的人会‘哦哦’,不需要再向每个人解释什么是‘706青年空间’了,那这事儿就算成了。”这是706青年空间里的每个人都在念叨着的共同愿景。
— END —
本文刊发在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本文由 京廊文化根据互联网搜索查询后整理发布,旨在分享有价值的内容,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不参与任何商业性质行为,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部分文章如未署名作者来源请联系我们及时备注,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链接: /bangong/15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