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办公技巧 > 正文

办公写作技巧培训(写作不是单纯的堆砌文字,这三个作家必备技能送给你)

  • 叁碗诸角 叁碗诸角
  • 办公技巧
  • 2023-08-15 16:26:15
  • 0


rrrrr r rrrr

第七章 童书写作进阶

rr

不要被“进阶”这个词给吓退了。即使是入门级童书作家也可以且应当在其小说中融入意象、背景、声音及主题。不要被儿童文学只是“成人文学的精简版”此般观念所愚弄,本章所示创作工具将会给予你童书创作更上一层楼的能力。


rr

我们将会探讨使用卓有见效的意象,将五种感官纳入其中,以及创建意象主题同为丰富的故事背景。我们还会讨论作为一名作家,如何通过选择具体而明晰的语法、节奏,以及气氛,驾驭并且发展作品声音。最后,我们将投入发展故事主题的讨论——在你的童书作品中,你真正欲意何在,而又何以行至于此?


rr

意象和背景

rr

在超级文学圈有一种错误的观念,那就是儿童文学是“成人文学的精简版”。这大错特错。为了写出能让年轻读者有所共鸣的故事,你需要掌握小说的高级写作技法,使作品更上一层楼。不仅读者期待如此,作为一名心存抱负的作者,你应该以一个更高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有很多庸庸碌碌的作品在产出,不要致力于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


rr

创作的目的是,在文字间显现从容不迫。在这个过程中,你已经为人物和情节付出了许多,现在是时候把镜头聚焦到局部,在段落和语句的层面上精雕细琢了。


rr

不论你想要玩转意象与背景、反映故事的氛围,还是想折叠进你的核心主题,贯穿全书,请大胆尝试。在为故事谋篇布局时,很多作家向来不太深入或者多去思索这些已有的、复杂精深的技艺要素。通过思考这些进阶童书创作工具,你会比其他有志作家飞跃良多。


rr

意象

rr

能读到一本真正具有美感的儿童小说并不常见。甚至在小说创作中使用“意象”这个术语,也可能看起来有些自相矛盾,因为小说不是视觉化的产物。但事实上,你却正用小说里的每一个字,在读者脑海中描绘一幅图像。


rr

意象

rr

意象是指作品中使用描述性语言,促使读者在头脑中形成图像,达到渲染情绪目的的一种写作手法。你可以将意象编织进背景中,通过明喻(使用“好像”或者“正如”等词语的比喻方法)和隐喻(一种文学手法,将故事中有形的、可触可摸的东西比作难以触摸的甚至诗一般的事物),简单进行描述。


rr

小说中的意象应力求具体明确。回忆一下我们在第五章中对人物刻画的讨论(人物的细节刻画和多维人物)。这里我要说的是,一个强有力的人物细节刻画所产生的效果,胜过若干差强人意的描写。对于文学手法来说,也是如此。


rr

作家常会把信息一股脑儿地堆给读者,通常还是三个放一堆出现,以为这样读者刚好就能“收到了”。删掉冗余信息,相信读者。他们知道如何阅读,他们享有“读者”这个头衔。他们是这方面的专家,知道如何浏览一本书,什么时候捡拾起你“遗落”的珍珠:主题思想、和下文相联系的背景故事、有关人物身份的细节,以及更多。把大量信息塞给读者,塞进他们的脑袋,这是对他们的不尊重,通常是因为你对自己的写作技法还不够有信心。


rr

好吧,在写作技艺变得纯熟前,先“假装”做好。从砍掉小说中多余的意象开始。


rr

举个例子,一个心里没底的作者可能会这样写:“她用手揉搓着双肩,颤抖着,像幽灵咔嗒作响的链条,冻得如同身处一月里刺骨的寒风中。”


rr

这里可能有一些有趣的意象,并且明显可以看出,作者(就是我)对此颇为自我陶醉。但是,我把完全相同的信息——女友感觉到冷——在短时间内连续重复了三遍。我总能看到这种堆砌意象,实际却表达同一意思的情况。


rr

选择最具体的意象(也许是你最钟爱的,但是你不必一次把它们全部搬出来)来挑重担要更明智,而不是与其他的排列在一起,冲淡了前者的重要性。也许这看起来有些违反直觉,但你堆砌的意象越多,读者就会越感意思含混不清,不知所云。


rr

在何处使用意象

rr

你可以在下列情况中使用意象:


rr

·在对人物的细节刻画中。


rr

·动作场面(不过你要知道,过多华丽的文字会减缓故事节奏)。


rr

·内心独白(人物会使用哪些独特的隐喻描述她的想法)。


rr

·情感转折点(确切地说,抛却老生常谈的肢体动作,这一刻让人感觉如何)。


rr

·场景(在对话中寻找描述动作和手势的新方法)。


rr

·背景(后面将作详细解释)。


rr

不必严苛依赖于视觉画面,而使文字呈现意象。不要被“意象”这个名称所欺骗。实际上,我希...


rr

现在,在你的电脑显示器上贴一个便笺,提醒自己:


rr

我们依靠所有感官体验生活,无一遗漏。


rr

并且,尽量想想,每当你把人物置于某个场景中,如何利用这五种感官呈现意象?


rr

最后,不要惧怕玩票试水,以放松的心态,多多尝试。对于意象中的俗套,我通常最不留情面,坚决打击。有太多新鲜而富有创意(且声音饱满)的方法可以对照、描述各种事物,你没有借口再去炒冷饭(甚至炒的那还是个俗套的意象)。


rr

第一个闯入你头脑中的想法,很可能是那些极容易想到的,因为你的耳朵已经被这样的想法给磨出茧子了。这同故事中心思想、人物性格、剧情转折,以及小说中其他的元素一样。


rr

如果你感觉自己刚刚幸免于一场谋杀(俗套),或者在你舒舒服服地享着清福中(俗套),一个完全独创的意象似乎刚好从天而降(俗套),或许你已然落入窠臼。对每一个你恰好感觉有点儿窃喜自得的意象、人物细节,以及情节点,再度发散思维,辐射出五个新想法。其中的一个,几乎可以肯定,会比方才冒出的那个更有新意。


rr

阅读书架


rr

下面,让我们迅速浏览一些我最钟爱的意象。洛里·豪斯·安德森绝对是个语言奇才。在小说语言选取上真是让我佩服。在《纸片少女》中,主人公丽亚为刚刚死于厌食症的并发症的挚友凯西悲伤不已。


rr

我猜,凯西在太平间里。昨晚,她睡在那里的一个银色抽屉里,眼睛慢慢习惯了黑暗。


rr

“眼睛慢慢习惯了黑暗”是我见过的对死亡概念最为独特的描述之一。


rr

纳塔莉·斯坦迪佛的《机器女孩与幽灵男孩》是一个关于两个孤独的人儿,找到彼此间转瞬即逝的联系的故事。但是,正如比阿特丽斯开始感觉到乔纳有些不对劲儿,乔纳得知了一个家族秘密,这让他的精神世界土崩瓦解,也动摇了他和比阿特丽斯之间的情感维系。下面是他发现残酷真相的时刻:


rr

乔纳的呼吸变得快速而短促。我摸了摸他的额头。他把脸转向我,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满是惊恐。空洞洞,像两个冰封的池塘。一个男孩尖叫着、挣扎着,在冰面上使劲跺着脚;另一个困于冰层之下,无法逃脱。


rr

冰彻入骨,不寒而栗(双关语)!作家的目的是让笔下意象新颖而鲜活。在这里,史丹佛本可以止步于对乔纳空洞如封冻池塘般双眼的描述,但是,她更进一步,这才是这个意象真正与众不同之处。


rr

下面我们将通过艾琳·鲍的《没有影子的凯特》,看到一些对客观对应物的精彩描述。凯特看着林奈——这个心怀叵测的陌生人,来到镇上:


rr

流浪者和买马匹的人叽叽喳喳、喋喋不休的声音消失了。林奈回来了,像鹳鸟孵蛋一样在市场的一角闷声不响,盘算着事情。随之而来的还有恶劣的天气——天空溜进了低低的云睑下,被锁在了里面。


rr

我已无数次看到“云层低低的,压抑而沉闷”这样的描述,但是“云睑”这个概念更为轮廓鲜明,清新凛冽。没错,她是在讨论天气,但是,是以一种诗意的、风格迥然的方式。


rr

写作箴言应加以这样的注脚:如果你能做得很好,没有人会注意你说的是些耳熟能详的东西。旧貌新颜,使其更为出彩。


rr

众所周知,人物情感很难以颇具趣味的方式呈现。但爱琳·鲍却是驾驭情感的大师。在下面这个例子中,凯特失去了一个非常亲密的朋友。作者将她的悲痛以一种新颖(还是双关语)的方式描绘出:


rr

她独自一人,黯然神伤,如独挂高枝的一轮残月。


rr

我愿意回味咀嚼一下这里的意象,看到此,我知道我们读到了童书写作高手的作品。正如优美的诗歌一般,精彩的意象会让我在阅读中流连驻足,让我受邀小坐片刻,思索与回味。


rr

在接下来讨论背景时,我们将会看到更多有关意象的范例,因为背景是对意象的特殊展示。


rr

背景

rr

在当代儿童文学中,小说背景常常被忽视,因为其中众多场所(树屋、学校、儿时卧室、夏令营地、吸血鬼的大宅子,等等)人们再熟悉不过。但是,小说背景是一片极为肥厚的土壤,你可以在其中酝酿意象、主题,以及人物转折点。因而,不要错过任何一个营造故事背景的机会。


rr

背景

rr

背景是小说中,为行动的发生创造的布景,是所有细节信息的汇总。在维多利亚文学中,作家用连篇累牍的文字来阐明小说的背景设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枝末节。如今,读者们对文学作品中长篇累牍的背景描写耐性很差,但是,恰到好处的背景布置,依旧能够产生强烈的主题与情感冲击力。


rr

无论何时,在精心设计小说环境的过程中,作家总要同时兼顾各种细节。首先,要考虑背景的外部细节。在本章结尾,你将看到多个实例。但是,对于那些无人关注的细节呢?人物不住地留意背景环境,其中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吗?例如,每当我参加研讨会时,总会发现主办方把酒店宴会厅的温度调到零下几度。在参加会议的这些日子,不管我裹多少层衣服,都会感到阵阵寒意缓缓地、悄无声息地弥漫于我的一切行为与思考中。并且,彼时所感一直留存在脑海中。


rr

你可以将哪些细节融入背景中,持续不断地为人物设绊?一把靠背硬邦邦的椅子,一股不可名状的气味,地板下总是传出令人心惊肉跳的恐怖声响——小说背景中要不时地跳出不合宜的因素,搅扰人物,添点儿佐料。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将自己置身于这样的生活体验中。


rr

正如随着场景的变换,我们每时每刻都应对人物的目标了然于胸一样。我们还要知晓,从人物踏入背景环境的一刻起,他对环境的看法如何。这些均需要通过作家的描述浮现。比如,我爱纽约城。我爱清真餐车里烟熏火燎的油脂味儿,我爱烤花生甜甜黏黏的香气,这香气似乎溢满我的每一个毛孔。当疾驰的地铁驶离站台,搅起一团湿冷的风,我的心也汹涌起来。这样的描述可能不够文雅,也不够矜持,但我是如此深爱着曼哈顿,我愿意挥霍大量的篇幅,描述有关它的一切一切。这时,你可以感受到我对这个城市深切的爱。


rr

很多人讨厌纽约这个城市,他们可能会毫不客气甚至愤怒地抛出“这个鬼地方”这样的字眼。在他们眼中,人行道上,可能人人都一副贼眉鼠眼的样子,下水道里,兴许到处潜伏着成群的大老鼠,各种物价看起来都高得近乎天文数字,尤其是旅馆里壁橱大小的房间。


rr

背景的内容为何,以及如何展现在读者眼前(将在“声音”部分做更多探讨),这些将准确反映人物的情感。因此,你需要在对背景的描述中,将情感电波传递给读者。当人物进入背景的瞬间,给读者些许线索,让读者了解人物对背景环境有何感触。


rr

此外,建立人物与背景的互动。在肮脏不堪的人行道上,他是狠狠灭了一个烟头,噔噔噔地离开了?还是在原始公园里,俯身拾起别人丢下的垃圾?人物与背景之间的互动是展现人物情感的另外一种方法。


rr

如果背景中需要出现道具,诸如快餐茶杯,或者祖母的老古董,让人物与这些物件产生互动。在表演中,称此为“事件”,让人物有点事做,他们不至于傻坐在那儿不停地讲话。这样的画面通常过于静止呆板。将人物置于动作中,即使他所做的事情微不足道。


rr

在人物与背景的互动中,重要的是记录人物的成长。最佳背景是整部小说中被重新造访之地。背景可能没有太多改变(除非大灾变发生前后),但是人物对其的每一次造访,都经历了生命中新的体验与成长。她与眼前的一情一景有着怎样崭新的关系?她如何与其互动?她发现了哪些,而哪些又消融在背景之中?


rr

古语云:“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1]值得一辩的是,这里说的其实无关乎河流,而是踏入河流之人。因为,我们永远无法作为同一个人,两次出现在完全相同的地方。


rr

在整部小说中,记录人物成长与改变的极佳方法是,追踪人物与某个地方之间不断发展变化的关系,特别是承载主人公深厚情感经历的地方。


rr

阅读书架


rr

在我们的阅读书架上,有太多有关背景设置的精彩范例可供参考!首先,让我们一起探讨“家”——这个故事背景,因为对于此,几个例子可以结合起来谈。对于“家”——这个故事背景,你可能想给予它细致非常的呈现,因为通常它是一个牵动情感的地方,人物在其中度过许多时光。


rr

家也是一个映射自我的地方。你不会走进一个公园,然后期待它为“到底你是谁”下个定义。而家则不然,这是你生活的地方,这里有你的家什物件,这里有你一冰箱的东西、你墙上的艺术作品流露出许多。选择家庭场景细节时,要细而又细。


rr

下面一例,来自布鲁·巴利埃特的《谁偷了维梅尔》,展示了佩特拉的家。小说中,我们不常走进这里,但作者已早早将此番描述摆在我们面前,教我们重新看待佩特拉其人:


rr

佩特拉的家就是龙卷风暴现场,这里,生活在嘈杂的圈圈中盘旋打转。帆布鞋、书、背包在不可见的气流中,穿过各个房间。总有什么吃的趴在人们脚下。一两口旧煎锅,一直晾在后门外的台阶上。几只猫儿啊狗啊,从抽水马桶里喝水,它们对每天早上装得满满的水碗已不抱什么希望。这个家里,每个人都扯着嗓子,彼此交谈。


rr

另一个极端是,下面,在詹妮弗·唐纳利的《北方之光》中,主人公玛蒂描述了妹妹贝丝在家里都做些什么。这栋房子的氛围迥然不同:


rr

为把房子里每一处空旷都填满,为赶走这片沉寂,[贝丝]唱着歌。


rr

在丽贝卡·斯特德的《穿越时空找到我》中,米兰达家有访客,实为罕见事件。这使得米兰达感到不自在,并且,她和家的关系——一个她从来未真正认真审视过的地方——发生了突如其来的变化:


rr

在楼上,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生命里的每一天几乎都生活在这里,而今,我仿佛第一次看到这间公寓。我留意到所有素来视而不见的东西:沙发上两处填充物鼓了出来,Nunzi先生抽烟烧出的洞洞,天花板上晃悠的大片大片剥落的油漆,暖气旁有一个黑点,从暖气里面滴答滴答出来的水已经把木地板弄花了。


rr

接下来,来看凯伦·库什曼的《炼金术与麦吉·斯旺》,麦吉第一次见到她的新家:


rr

这里,目之所及,她看到的是这样的伦敦:煤烟弥漫,泥水遍地,到处喧沸不止,臭味熏天,一条条街道,逼仄幽暗。现在,她困在弯曲巷这栋陌生而狭小的房子里。弯曲巷——赶大车的人知道要去那儿,笑得是那副样子。


rr

回到青少年小说,在《被拣选的人》中,卡罗尔·林奇·威廉姆斯刻画了原教旨主义摩门教大院的生活。在这里,凯拉享受着关于家所特有的一切:


rr

我们很幸运,我们住的拖车离这些树最近,我爱它们。我爱春天里它们嗅起来那种香甜的味道,我爱它们银绿色的叶子。我喜欢这样,夏日里,树叶浓密,把我给藏了起来。我喜欢这样,我可以在这里独处。


rr

在这里,我们不仅能够获得一些感官上的细节,而且可以即刻断定:只有当凯拉能够逃开拖车的暴政氛围时,她对精神归宿的真切之感,才会渐渐浮现。这片躲藏之地,唤起了凯拉身上极为特别的东西,而这同更大的主题——逃离,产生共鸣。


rr

有时,恰是人物定义了有形的背景空间,而非后者规范前者。在苏珊娜·拉弗勒的《爱无止境》中,奥布里刚刚失去了几乎所有家庭成员。下面的例子中,奥布里去看一个新认识的伙伴——布里奇特,这是她第一次到布里奇特的家。下面,是奥布里所注意到的厨房——是厨房,而不是储藏柜:


rr

后门通向厨房。厨房里有一张桌子,桌子旁边,小婴孩丹尼坐在高脚椅上,梅布尔在加高座椅上,晃着腿,还有一个温柔善良的妈妈,穿着软软的衣服,有一头软软的头发,看起来就是妈妈应该有的样子。我妈妈以前也是这个样子的。我的脚趾蜷缩在网球鞋里,不停扭动着。


rr

奥布里注视着这家人,他们占据了整个背景。而这,让她填满悲伤,还有对自家厨房的渴望。曾经,在那里,她能同时看到爸爸、妈妈,还有小妹妹。


rr

让我们补齐色相环上180度色调,下面是对另一背景的描述——学校——作者主要运用了人物来搭建场景。没什么悬念,这个例子来自杰克·维茨纳的《打莎士比亚的屁股》:


rr

在我的同班同学中,随机取样,兴许就有西尔维斯特·瓦伦丁,去年,这个人连着一个星期都穿女生衣服,很是轰动;罗科·麦基,帕克老师一提到月经或者结肠,他就在那儿笑;还有迪克西·克劳福德,这名同学帮着像罗科·麦基这样的坏小子起哄。


rr

这里,作者给读者发出信号:这是个典型的高中校园。我们不必走进一股剩菜剩饭味儿的学校食堂,也不必去闻走廊上浓烈的漂白粉味儿,或者撞上满是便条贴的浅灰色储物柜门。


rr

在描绘地点时,不要忘记时间。季节应当在你的作品中有些分量。我不仅仅想知道人物身处何处,还想知道其正处何时。下面,是《机器女孩与幽灵男孩》中,一段关于夏天的描述,令人意想不到:


rr

整个夏天在我们面前伸展,伸展,漫长,炎热,无穷无尽。九月,就像微小的红色警示灯在远处,忽闪,忽闪。不过,倘若我眯起眼睛,我可以不去理会它。我决定把眼睛眯一小会儿。


rr

在此描述中,我最喜欢的部分不仅是将九月比作红色警示灯这般新颖独到,还有此间所蕴含的张力——大难即将来临。我们旋即感到,某种东西正在路上,黑暗不祥,无可避免。


rr

另外,在詹妮弗·唐纳利的《北方之光》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春日那精彩绝伦、真诚热切之呈现:


rr

倘若春天有什么味道,那就像蕨菜,翠绿,清脆,新鲜;还有点儿矿物质的味道,就像泥土所成;明亮,仿若阳光唤其破土而出。本来应该由我来挖蕨菜,我和韦弗两个人。我们俩要挖满两桶——一桶留给我们自己吃,另一桶卖到鹰湾酒店(Eagle Bay Hotel)的厨师那里。可是,我只顾忙着自己吃了,不由自主。接连吃了数月的老马铃薯、罐子里的豆子,我极度渴望新鲜。


rr

注意感官细节。我们品尝到了味道,不是随便某种滋味,而是蕨菜和泥土的特别之味。


rr

下面,我们迅速来看一个来自《没有影子的凯特》中的意象。艾琳·鲍出其不意,运用了一个关于通感的比喻:


rr

集市广场安静得就如钟声响彻过后,空荡荡的钟铃内部。


rr

此外,我们的嗅觉和听觉被以下这般描述所震颤。来自朱迪·布伦德尔《不能说的秘密》中的例子:


rr

吸气,呼气;香水,烟;香水,烟。就这样,我们躺了很久。直到我听到海鸥在哭泣,悲哀胜过葬礼,我知道,已近清晨。


rr

看一看阅读书架中我们到访过的所有地点,感受与每一处所关联的情感(“客观对应物”是我们所习得之术语)。这便是在你创作时,应当设定的目标。


rr

构建小说世界

rr

构建小说世界是背景设置的一个特别子类,这是每一位作家都应考虑的问题。当你将读者投入到故事情境中,你需要读者相信你创造的故事世界。而当你创作的是类型特征很强的故事时(奇幻、科幻、反乌托邦小说,等等),这项工作则更为艰巨,因为这时往往需要读者进入一个距离自己生活极为遥远的世界。


rr

不能采取偏颇的方法构建小说世界。大多数作家不是极左,便是极右。他们要么没有为读者提供足够的信息——读者不清楚小说世界的规则;要么信息过多——读来就像维基百科词条,而非一本有趣的小说。


rr

前一类作家假定小说背景比较常见,诸如,真实的世界、狼人洞穴,或者外太空,那么他便可以寥寥几笔,交代一下小说世界。或许在他的想象中,读者对这些世界的规则再熟悉不过了,以至于无须给他们的阅读附加信息。就这样,作家浪费了将自己区别于任何其他写过现实世界或者狼人、外太空故事的作家。同时,他也欺骗了读者,因为他们想知道这个作家会呈现出哪些特有的想象力——这也是读者首先选择他的作品来阅读的原因。


rr

后一类作家,在自己的想象中,完完全全构建出一个小说世界,但是她不懂得如何将此传递给读者。在这个世界里,她设计了法规体系、交通系统、科技、宗教、先进的医疗,甚至发明了一整套语言体系。她太想把这一切酷酷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展现给读者。但是,在这一通竹筒倒豆子似的信息轰炸之后,他们可能已无聊至极,因为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事件发生。一个舞台可以拥有最绚丽的布景装饰,但是使其生机盎然的,必然是演员和他们的表演。


rr

倘若你担心小说里的世界缺少足够的背景信息,那么把手稿拿给一个值得信赖的读者,看看他会提出什么问题。比如,他还想更多地了解哪些情况?文中哪些后勤组织问题硬生生地打断了他的阅读思路?你需要用丰满而充实的内容,解决读者的疑虑。在众多奇幻故事中,背景并不是植根于读者所熟悉的现实世界,因此,他们可能会产生更多疑问。这也是一些超自然、奇幻,以及科幻小说的手稿较长的原因。在创作这些类型时,作者为读者提供越多信息,便会防止读者产生越多问题与疑虑,小说世界也越显真实。只是,千万避免将海量信息一股脑儿地塞给读者,这样会破坏故事节奏。


rr

如果你有走极端、倾倒信息的倾向,那么尝试以一种读者不觉臃肿或者不感缓慢的方式介绍背景。我的经验向来是:作者提供的信息应以读者“应知”为基础。只展示出读者确实需要了解的信息,并且在它们产生重大影响之前抛出,或者让它们出现得正当时。


rr

在苏珊·柯林斯的《饥饿游戏》中,凯尼斯在“抽签日”醒来时,内心充满恐惧。这时,作家花了少许时间来告诉读者“饥饿游戏”贡品的选择机制,以及为什么凯尼斯的小妹妹不可能被抽中。事实上,凯尼斯已经尽其所能,以确保这种情况不会发生。


rr

在“抽签日”真正来临的时候,我们了解到这一天到底意味着什么,也意识到了被抽中的可怕后果,并为娇弱堪怜的小樱感到担忧。


rr

总而言之,我们对凯尼斯感同身受,满怀沉重,因为她不仅传递出了有关“抽签日”的信息,并且还有她的情感状态。但是,众多有关施惠国这个国家的情况,我们尚不清楚,并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不会知晓。但是,这完全没有问题,因为,迄今作品所提供的背景信息,及时所需,已经足够将我们拉入“抽签日”的情感氛围中了。“抽签日”的严重后果已沉淀于我们脑中,因为我们已事先看到这一刻对于主人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rr

故事世界的构建要符合逻辑性,并且保持前后一致,但从故事的开端到结尾,此路向来漫漫。这意味着,作者要在手稿的前50~75页中,描摹出这个世界的所有法则。然后,将其贯穿始终。


rr

下面这个以神奇法力为重头戏的手稿,问题重重:人物拥有一系列明确的法力,但是,在故事高潮处,当所有法力均显示失效的节骨眼上,他却胡乱得到了一股之前从未出现过的力量,这力量来得正是时候,帮助他脱离困境。在构建小说世界时,这是在偷懒与逃避。作者要清晰界定人物的能力群,无一例外。如果在你的小说世界中,人物没有飞行的能力,那么在高墙之侧,他们便不能突然跃起,一飞而过。


rr

当人物出现在某个特殊情节点上时,由于作者对小说世界的构建,读者应能预见即将发生的事件……且应当是准确无误的(亚里士多德关于结尾的“必然性”理论)。比如,如果你早先在故事中设定:主人公实际上是一条美人鱼,每当看到大海,便会恢复原形。如此,当她和家人到缅因海岸旅行时,读者料想将会发生人鱼变形的混乱一幕,他们需要领会到这个信息点。这样的结果不可避免,尽管接下来发生的事还是会令人感到新鲜和意外。


rr

对小说世界的构建,涉及作品中事件和事实的权重与平衡。目前你需要展示给读者哪些信息?读者需要了解哪些基本情况,才能融入情节发展?


rr

最后,不要以为你所写的若是我们生活的或者与其相近的现实世界,就万事大吉了。每部小说均需要一个语境。记住:美国南部小镇上的政治和宗教体系与一个大城市相比,会截然不同。每个地方皆百态横生,作者需要在小说中为读者建立某种背景基础。


rr

你可以界定哪些社会要素?每个社会均有其秩序法则,从种姓制度到任人唯贤的管理制度,不一而足。你笔下的社会是如何运转的,你的人物又在社会频谱的哪一层面?这个社会重视个人自由,还是过分钳制个人?哪种经济体系在有条不紊地运行?在任意特定的时刻,这个世界里的热点社会问题是什么?人们在其中为何兴奋,有何焦虑,又缘何惊恐?谈及更大的图景,这个社会中是否有宗教信仰?


rr

为读者界定这些要素——因为它们将使小说世界看起来更加真实可信。


rr

阅读书架


rr

构建小说世界,让我们从现实主义小说开始。以下部分选自达内特·哈霍斯的《小紫罗兰几乎被闪电击中》,其中并未描述小紫罗兰在佛罗里达的家乡,但其确传达出些许在这个荒僻落后的小镇,人们怎样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在梅丽莎从底特律搬到这里后,小紫罗兰不太高兴:


rr

我真不敢相信,我就这么杵在这儿,听梅丽莎大谈特谈住在底特律什么样儿,那个地方多棒多棒,多忙多忙,学校多大多大,吹,吹,吹。然后,她说:“你们这些人在这儿能做点儿什么呢?这个地方就像,不毛之地。”


rr

我乜起眼睛,不要侮辱我出生的地方。“米歇尔哈莫克是个好地方,”我说,“要不是什么假正经的话,这儿还挺多事儿可以做的。”


rr

这里的小说世界构建,传达出一种地点感,暗示了事情在米歇尔哈莫克小镇是如何运作的。暗含的重要信息便是,即使这里不是什么大城市,人们从来不管它叫作“什么也不是”,这里不欢迎装模作样、自恃清高的人。(所有这些,均从小紫罗兰极赞的世界观中,慢慢渗透。)


rr

倘若写历史小说,你需要在构建小说世界上做大量工作。在朱迪·布伦德尔的《不能说的秘密》中,我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纽约城有所感知。下面这段描述,有历史细节(地铁票为五美分),但也给人一种紧张感,因其促使读者想起战争期间的匮乏:


rr

能够住在皇后区,我们真的够幸运。在这儿,你把五美分塞进投币口,就能坐地铁到曼哈顿——全世界人人梦寐以求的地方。摩天大楼里,人们彻夜亮着灯,因为现在可以这么做。


rr

诸如此类细节与描述,真的让历史重新活过来,此外,如果你想写出纯粹、地道的历史小说,这样的内容必不可少。文字读来看似轻松随意,但为提供此般背景信息,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


rr

在更为常见的奇幻作品小说世界的构建中,我从斯科特·韦斯特费德的《丑人儿》中选取了片段。这里,塔利正在游览一个名为“锈迹”之城的废墟,塔利凝视着这业已消亡的古老文明,陷入沉思,她所生活的社会即是从其灰烬上建起。或许,你会认出她所描述的倾颓世界是哪里:


rr

此时此刻,夜幕中,塔利感到,废墟之上,一种前所未有的真实感。跟随学校参观时,老师们总是试图证明“锈迹之城”的人是多么愚蠢可笑。你几乎无法相信人们曾以这样的方式生活:


rr

毁林燃木,开拓土地;燃烧石油,获取电热;用武器燃烧大气层。但是,月光中,她能够想象人们挣扎着,攀爬着,爬过一辆辆火光四溅的汽车,逃离这个一点一点正在倾塌的城市;逃生路上,成堆的金属瓦砾,摇摇欲坠,人们惊惧不可名状。


rr

这不仅帮助读者定义塔利所在当下之文明,还为其社会带来一种历史感,当你意图创造一个三维世界时,这样的小说世界构建向来重要,从无例外。世界有其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正如人物之所有。


rr

在M.T.安德森的《喂食》中,我们看到泰特斯谈到了拥有喂食权的公司,他们可以决定食物的内容。泰特斯听之任之的态度,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其本人(及其所处社会)的价值观:


rr

当然,每个人都爱这样“哎呀呀,哎呀呀,可恶的企业,哎,它们实在太可恶了”。我们都这么说,我们也都知道它们控制了一切。我是说,这不太好,谁知道这些坏家伙捣什么鬼呢,每个人都不喜欢这样。可这是我们得到所有这些玩意儿的唯一方法,在这儿大呼小叫也没用,它们还是会控制一切,不管你乐不乐意。


rr

你可以读一读史蒂文·哈珀(Steven Harper)的《超自然小说创作》(Writing the Paranormal Novel),由作家文摘出版社出版,里面详尽列举了关于小说世界构建的各种问题和练习。倘若你在创作历史小说,K.L.戈因(K.L.Going)的《青少年小说的创作与营销》(Writing and Selling the Ya Novel)是部出色的指南,清点了你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样由作家文摘出版社出版。不用被这两本书的书题所限,你可以运用其中的头脑风暴工具,来进行任何类型的儿童及青少年小说创作。


rr

运用以下练习,真真正正使小说的地理位置感在细节中充盈起来。


rr

本节练习

rr

刻画意象


rr

给每个人物设计一个意象、一种情绪、一个符号,你可以把它们埋设在人物生命弧线中的重大转折点。它是一颗放在口袋里的石子吗?在焦灼的时刻,被人物给抚摸平缓了?还是鸟的意象?一种特定的气味,就像隐隐约约间浓浓的、咸咸的海的味道?找到你能交织进这些内容的地方。


rr

正确的时间,合适的背景


rr

在你的故事中,选取六个时刻,其间,背景能够为情节点或者人物转折点增添额外意义。在这些背景中,充满客观对应物或者意象,反映了事件发展如何。


rr

牵情动感的背景


rr

选取一个时刻,人物在一个背景中有某种感受(或者人物对背景的感觉)。使得人物在另一个时间点,重返同一个背景,彼时,他对此背景的情绪、想法、印象大不相同。为什么这两个时刻的互相比较与对比很重要?各自展现了人物的什么方面?这如何融入人物的整体情绪弧线?


rr

背景清单


rr

在布置每个场景中的背景时,使用下面的栏目,确信考虑全面:


rr

哪一天,哪一年;


rr

设置感官细节(气味、温度、亮度或者暗度);


rr

设置氛围(教堂肃穆,嘉年华喧嚣);


rr

背景的外部细节(不仅仅是颜色、装饰,将背景物的年代感、保养情况考虑进去;清洁程度,或者失修破损情况,尤其如若物品在建筑物内部,等等);


rr

背景中的周边(墙那边的噪音,外面的天气,头顶飞机的隆隆声——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我们在背景中的感受)。


rr

[1]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之语。


rr

措辞和声音

rr

把所有糟糕透顶的部分删掉,让剩下的语句听起来轻松自然。


rr

——洛里·豪斯·安德森


rr

在我教授的所有写作技巧要素中,声音当属最谜样费解的那一类。作家们一味求解小说中的声音到底是什么?通常,我所能想出的最佳答案便是:“它是创作中某种难以言表的东西!”


rr

这样的回答确实有帮助,虽然很多人依旧懊恼不堪。在本章中,我希望对我一贯的解释做出补充。但是,无论我在这里洋洋洒洒讲再多,对声音的处理仍旧是作家们最难驾驭的创作技巧之一。


rr

往往是一名作家在对小说的声音摸到头绪、豁然开朗后,才是真正的升级进阶,一切就绪,准备出版。这里说的是真正准备就绪,而不是“哎呀,我已经为这部小说费心竭力太久了,眼睛都要出血了,所以我想我得准备出版了”这种“准备就绪”。


rr

小说的声音不可能形成于一夜之间,当它最终浮现时,也不会有气球五彩斑斓、漫天飞舞,号声嘹亮、锣鼓齐鸣这样的热烈场面出现。往往是有一天,你坐在电脑旁,敲打着键盘,感到比以往更踏实,找到了某种稳稳的幸福。


rr

对小说声音的解释好像没那么模糊不清了……


rr

分解声音

rr

要把小说声音讲清楚,最好的方法便是展示作品实例。但是,在我们走进阅读书架前,我将先在你的头脑中播下种子,丰满充实、有血有肉的小说声音有哪些组成部分。


rr

声音包括:


rr

·措词:在表达自己时,故事叙述者及人物所用的语汇。


rr

·意象:在描述事物时,人物所使用的形象和比喻。


rr

·句法:人物如何组织句子——冗长还是短小?是波涛汹涌还是如涓涓细流般流淌?抑或时断时续?


rr

·节奏:人物说话或叙述的频率如何?她会用多久或急促或缓慢地去思索、描述,抑或讲话。


rr

·心情:小说的声音应随着人物或者叙述者的情绪变化,以及场景中事件的发展而改变……在现实生活中,伴随情绪或开心,或伤心,又或者愤怒之类的不断变化,我们有时像是不同的人。


rr

·简洁性:我一再提示诸位注意的是:简化作品。粗陋笨拙的文字是声音的大敌。作家们经常用复杂难懂的语言,绕着圈子来描述一些再简单不过的内容。在这一点上,我听从斯特伦克和怀特[1]的意见:“删掉冗余”。


rr

重要的不是你在看什么,而是你看到了什么。


rr

——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rr

上文聚焦于“应如何形成作品声音”,这里再谈谈对它的不当处理:


rr

·被动语态:童书作品的声音需要新鲜刺激,直接迅速,这样才能反映孩子们的生活。永远不要让被动结构溜进你的作品(如“这个派对是由几个少年参加的”)。


rr

·整齐划一:语言繁冗使小说读来枯燥无味。在使用过去完成时(“had”作为助动词),你要特别小心,尤其在过去时中使用闪回倒叙的手法时。打乱行文的整齐划一,这些“had”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


rr

·拐弯抹角:为什么能用一个单词表达清楚的,非得用三个?永远用最直截了当的方式切入主题,例如,你说“每日”,而不是“每一天”。每一个简练的措辞都有重要意义。


rr

·老油条做派:我读到的大多数人物,“小小年纪”,说话煞有介事,活像在办公室里混迹多年的老油条。没有一个活脱脱的十几岁男孩会说出,诸如“值此之际,获得一辆新车,我万分兴奋”这样的话。用心聆听,请让这些十几岁的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说话。


rr

而且,每个人的声音应各不相同。如果人物对自己缺乏信心,她的任何陈述性语言可能都像存在疑问:“我嘛,你知道的,真的挺喜欢软心糖豆的吧?我猜?”如果人物信心十足,他将用陈述和命令式的口吻说话。一名信徒多数时候言毕,可能都会感到犹疑不安,希望得到某种肯定,吃下定心丸;而社交界女王则可能会频繁打断小跟班的话。


rr

这就是我给作家抛出的问题——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声音塑造挑战。不要被它吓倒,畏缩不前,而要在此中受到激励与启迪:


rr

每个人物必须有着独一无二的声音和语言模式,如果我把对话标签从场景中抽离,仍然能够辨识出言者何人,分毫不差。


rr

故事叙述者和作者的声音

rr

除了人物声音,你还应该关注小说中另外两种类型的声音。倘若以第一人称视角写作,主人公即是故事的叙述者,此时,下文所讲内容对你并不十分适用。不过,若以第三人称视角创作,作品便出现了叙述者的声音。有些叙述者极为刚愎武断。当我思考这些唐突的叙述声音时,雷蒙·斯尼奇笔下的叙述者浮现在脑海中,他们的声音强势霸道,闯入读者的阅读世界,侵扰读者。相比之下,大多数第三人称的叙述者平易温和,非常像一台录音机,公正客观地记录一切,不会介入故事的发展。


rr

假使你向来喜欢用胆大妄为的叙述者做试验,那就请吧。只是要记住,除人物声音外,这是小说中另一种声音,需要去塑造。有些读者(时常包括我自己),可能会发现这种入侵性的叙述声音,会干扰他们的阅读,把他们从故事世界中拉出来。但是,如若你的故事需要这种支配性力量,当然值得一试。


rr

另一个问题是,找到作家自己的声音。当然,小说中的每一个声音都来自于你,正如艺术家的每一幅画作都是其创作的结晶。但是,哪些是仅属于你的独特风格?这是另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挑战:


rr

当我拾起一本书,封面撕掉,只剩书页,并且其上没有作者的名字。此时,我应该在阅读完一段文字后,便可识别出作者是你。


rr

重复:声音是小说最后需要达成的事情,无须凝思屏息,即刻攻破。今天,书架上魅力最为持久的作者,均有着自己独特鲜明的声音。从高中起,我便不再痴迷于绿日乐队[2](嗯,可能是从大学时候才开始不怎么听……好吧,上星期可能还在他们的音乐里陶醉了一阵),但是,我仍然可以在刹那间,捕捉到比利·托·阿姆斯特朗(Billie Joe Armstrong)的独特声音,即使我并不熟悉电台里他们的某首歌曲。


rr

作者的声音不只与其所用词汇有关,而和他具有的风格禀赋紧紧相连。或许,有的作家以构建曲折往复、巧思妙想的情节而著名;有的天马行空,有着描绘意象的天赋异禀。或许,你笔下的人物会有着如此的情感厚度,以至于在最新作品推出前,读者开始囤积纸巾和巧克力,准备坐下来,有滋有味细细阅读。


rr

对于你目前正在创作的这部小说,想一想如何融入个人风格,打上个人烙印。小说中的哪些元素最让你兴奋不已?现在,你正在处理哪些核心主题,哪些主题你希望或许在稍后的创作事业中继续探索?


rr

所有这些努力聚合起来,作为一名作家,锤炼你的精品集,而不只是单单完成一部小说的创作。


rr

作者、编者语录:写孩子的声音


rr

盖瑞·施密特(Gary Schmidt)的《那又怎样的一年》(Okay for Now),尼尔·舒斯特曼(Neal Shusterman)的《符号在这儿》(The Schwa Was Here),以及《安特西与时间》(Antsy Does Time):如果你忘了一个真实的男孩说起话来什么样儿——有多可笑,多机灵,多执着,多么热切讨人开心——这三本书会提醒你。对于青少年作品:推荐戴维·利维坦(David Levithan)和蕾切尔·科恩(Rachel Cohn)的《爱情无限谱》(Nick and Norah's Infinite Playlist)。这两名作家从来不摆架子,或者以高高在上的口气同青少年们说话,他们捕获了一个无尽的城市之夜所能包含的撼动世界及定义世界之时刻。这个魔力是由以粗糙、摇滚明星般的作品声音实现的,还有利维坦和科恩交替完成各自章节。


rr

——安德鲁·哈韦尔


rr

阅读书架


rr

在整个指南中,这可能是我最喜欢的选段分析部分了,体会作品声音,实为阅读一大乐事,而分析声音亦为一项极为愉悦的体验。


rr

阅读书架中,我最钟爱的作品声音其一来自亚当·吉德维茨的儿童读物《韩塞尔和葛雷特的格林世界大冒险》,故事叙述者强势霸道。在讲述中,他控制不住地去重写韩赛尔与格蕾特的故事,然后每隔几页就跳出来作一点评。对于这种行文叙述,我还真不怎么容易消化,但是这部作品却笔下生花。下面,便是故事讲述者戏谑嘲讽口吻的样本,描述了可怜的韩赛尔和格蕾特试图简要描述下他们的困境:


rr

同时,他们解释道,他们两个来自不同的家庭,从各自的家里逃跑。一个人的家里,父母砍断孩子的脖子;另一个家里,一个邪恶的女人想尽办法要吃掉孩子。男人朝他们点点头,就像对待狂人那种点头示意。


rr

哈!下面是展现叙述者幽默感的另一个例子:


rr

因为,杀死一个男巫的最好方法是:把他和毒蛇放在一起,在一口满是沸油的大锅里,烹了。


rr

显而易见。


rr

充满嘲讽意味的旁白是我的最爱。除了揶揄嘲讽,带有地方色彩的故事声音也是我无法抗拒的,特别是若其来自美国南方。不过,作家们请注意:方言特别容易用过了。假使你的手稿里,每个动词都掉了一个“g”[“我在创(Chuan)作!”],你太用力了,人物到底在说什么(我想你知道我在说什么)?


rr

让方言平滑过渡,不去喧宾夺主的最佳方法是:掌握一定节奏。此外,你可能想要不着痕迹地插入一些精当的语汇,在场景中恰如其分。英格丽德·劳在《奇异功能》中将之完成得很漂亮,首先,他在句法上做文章:


rr

没有人谈论任何有关我生日的事情,一丝一毫也没有。事情不大,说得不多。


rr

然后,是措辞。有时,一个小小的词语,出现在合适的地方,正是你众里所寻之物:


rr

这哪里只是个小小的聚会。这完完全全就是个满汉全席嘛。


rr

你能判别出米博思来自南方吗?注意,劳是如何避免坠入俗气的“Nobody had said nothin”的南方口音,或者其他明显的南方口音特征。相反,她稍稍收住了缰绳,而效果依然明显。


rr

让我们掉头转舵,驶向:青少年作品。正如我们已然所知,洛里·豪斯·安德森在措辞上别具天赋。在《纸片少女》中,她将其自然无琢的声音发挥得更为精妙。有时,主人公丽亚听起来就像个神经紊乱的“垮掉派”诗人,特别是当她头脑中的世界分崩离析的时候。这里,她在讲由于厌食症被关进医院:


rr

……第二次他们把我关起来,我感觉糟透了,糟,糟,糟。


rr

我爸妈真是疯了,皱眉/哭脸,疯,疯,疯。死亡,腐烂的女儿一股臭气,不管清洁工怎么用力擦,也散不掉。我父母互相推诿指责,你推给我,我推给你,丽亚豆子,跳呀跳,病歪歪,饿得要死的丽亚豆子,她有什么错吗,这全是你的错,错,错,错。


rr

在这里,丽亚的失望沮丧在重复中翻滚搅动。同样激烈的语气,出现在汉娜·莫斯科维茨《断骨重生》中的人物乔纳身上,尽管他是那种对摔断身上每一根骨头这个任务轻描淡写的人。在一次成功的断骨尝试后,此番语调旋即出现:


rr

硬碰硬,摔在地上,会流血,很不幸,这是副作用。我正过脑袋,晃晃脖子,只是确认一下这还行。“摔得好,绝对的。”


rr

张力蕴于其漠然的态度。语气生硬粗糙,冰冷无情。但是,我们知道,汹涌澎湃的情感恰恰潜藏于表象之下。


rr

最佳声音不仅使得小说张力满满,惊喜亦怡情。在马修·奎克的《有点儿像摇滚明星》中,人物安布尔·阿普尔顿可谓杰作。她魅力的一部分便是无法控制自己。她对“审时度势”没有概念。这部小说声音很棒,不过其上下文常常使小说更加出众。下面,主人公在谈论她的学校生活……


rr

“你的四分卫用一个称呼女人的恶心的单音节词喊我——我甚至都不打算重复——然后暗示说他和我妈有染,所以我扇了他一巴掌,”我说,之后还加上,“托尼王子。”


rr

“是弗奥里尼校长,对你来说,年轻女士。”


rr

……这可是对校长说话!你有胆量和一个身居要位的成年人这么说话吗?安布尔·阿普尔顿敢。她的台词创作得很妙,但事实是,她在如此不合时宜的情况下说出了这些,才使得这个场景足金百分百。


rr

以轻松愉快的笔调结束本章,我随机选取了《纸上城市》中的样本。约翰·格林个人魅力十足,是个聪明之极的作家,作品极富风格。看他的那些蜂拥而上、满脸崇拜的粉丝,就知道他的文风是多么轻松自如,明白晓畅了。


rr

下面的例子中,雷达,一个死党型人物,正在对叙述者Q说关于一个女孩的什么事儿,当时他们正在打电子游戏。格林的耳朵真是敏锐极了。我敢打包票,格林在生活中是边打游戏边聊天的老手:


rr

雷达断断续续回答着,用一个人打《复活》时那种方式。


rr

“我甚至都不知道她为什么离开,是说——小精灵在六点方向,不,哥们,用射线枪——因为失恋?”“我原来还以为她——地窖在哪儿,是左边吗?——对这种事儿免疫了呢。”


rr

再举几个令读者感同身受、真切生动的十几岁男孩的声音。下面,Q描述他自己:


rr

我父母都是治疗师,这意味着我调整得可真好啊。


rr

哈!最后,就在插科打诨、嬉笑怒骂中结束吧,要不这么做,我就不是我了。下面是某种典型的十几岁男孩在校园舞会这个话题上的自我厌恶:


rr

租一件燕尾服对我来说似乎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从它之前的租客那里感染上某种可怕的疾病,我可不想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生了阴虱的男孩子。


rr

想想看这里的语气,一分钟!


rr

让作品发出清晰而响亮的声音

rr

如果你曾经在塑造声音时卡住壳了,可以尝试用录音机录下文字。这个小方法对我很奏效。毕竟,人类在能够书写以前,就开始使用语言和手势,将故事口口相传,并成为一种传统。把这种方式称为“讲故事”,并非毫无缘由。


rr

再次重申:声音,通常是作家终极打磨的写作技巧之一。正如在阅读书架中,我们听到各种精细微妙、纷繁复杂的声音。只要你力求情节的铿锵紧迫、充沛明快,并让人物与情感驱动创作的奔流前行,如此,在对小说声音的驾驭上,你将渐入佳境,发现自己的独特禀赋。


rr

永远记得:小说这座文字大厦,是用一字一句搭建起来的,组句成段,组段成章,字字句句都应是作者精心拣选的结果。


rr

作者、编者语录:完善作品声音的最佳建议


rr

对声音有个概念,我会建议让别人为你读你自己的作品。这通常会是一个痛苦的体验。这突出了所有缺乏精致,亦不优雅的表达,起伏汹涌的句式,以及你在脑中发错了的所有那些小小的机言妙语。


rr

——丹尼尔·纳耶里


rr

大声读出来。对于对话,一些听起来不像人物会说的——或者任何人都不会说的话,更容易听出来。对于行文叙述的声音,范围更广,因为人物可能会想很多她不会说的事情,并且,较之说出来,她可能以一种更为深沉诗意,抑或大胆等等的方式去想事情。不过,听来仍应和她说话时如同一人。大声读出来,这会帮助你听出什么时候声音迟疑吞吐,或者到底是不是太过了——太过重复,太过古怪不自然,太过矫揉造作。


rr

——黛安娜·兰多尔夫


rr

本节练习

rr

疯狂组句子游戏之声音


rr

我将攻其不备,给你一本严格意义上讲,并非出自我们阅读书架上的小说来做练习。这本书甚至都不算是青少年小说,尽管部分是。这就是胡诺特·迪亚兹(Junot Dlaz)的《奥斯卡·瓦奥短暂而神奇的一生》(The Brief, Wondrous Life of Oscar Wao)),一本成人市场图书,发生在奥斯卡青少年及走向成年的岁月。这同样是一部我读过的最为声音驱动的一本书。首先,我将让你小试一下句子。你会怎么表达一个男孩的书呆子特点毁掉了他追求年轻女孩的尝试?


rr

请在这里一试


rr

现在,我们来练习句子构建,以《奥斯卡·瓦奥短暂而神奇的一生》中的一段文字作为基础材料。按下列要求,找到三种不同方式,表达同一个想法。


rr

声音1:他那[“年轻的”的同义词][“书呆子气”的同义词][“毁掉了”的同义词]追求年轻女孩的哪怕[“一点儿”]机会。


rr

声音2:他那[“年轻的”的同义词][“书呆子气”的同义词][“毁掉了”的同义词]追求年轻女孩的哪怕[“一点儿”]机会。


rr

声音3:他那[“年轻的”的同义词][“书呆子气”的同义词][“毁掉了”的同义词]追求年轻女孩的哪怕[“一点儿”]机会。


rr

结果证明,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同一个想法。下面,胡诺特·迪亚兹是怎么处理这个句子的。看看你是否用了同样的遣词,他的遣词有没有让你惊喜。迪亚兹这么说:


rr

青春萌动的书呆子,让他仅有的那么点儿追求年轻女孩的机会也化为泡影了。


rr

人物语言的措辞


rr

下面是一个常用词语或表达的列表。人物不能全都用完全相同的词汇。这毫无故事声音可言。请放开手来,自由自在地给你的人物设计独特的词语以及怪声,使他们能够区别出来。把这个名单作为起跳点。倘若本练习给你带来灵感,想象其他常用且不发声的词语,为每一个人物发展一个特殊的同义词库。譬如,我的主人公可能会说“酷毙了”,而不是“很好”;她来自波士顿的表亲可能说“棒呆”;她更为另类的朋友则说“棒得也没谁了”。你不会想要让人物笨拙地模仿自己,还给他们挂上时髦的金句,不过这个练习应该使你开始考虑,从确定措辞方面,开始个性化每个人物的声音。若有帮助,你可以一张电子表格来追踪人物的语汇。下面,一个一个来看,每个人物会如何说:


rr

好;


rr

坏;


rr

可爱;


rr

丑陋;


rr

友善;


rr

卑鄙;


rr

无聊;


rr

激动。


rr

强调声音


rr

在你作品的第一章,强调所有词语、意象、细节,以及短语。如何才能放大已有声音的音量,并且为余下的带来活力?


rr

[1]美国威廉·斯特伦克(William Strunk),著有《风格的要素》(The Elements of Style)一书,该书备受E.B怀特推崇。


rr

[2]绿日乐队(Green Day)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美国朋克音乐复兴时期的重要乐队之一,旋律简单上口,其专辑犃犿犲狉犻犮犪狀犐犱犻狅狋获得第47届格莱美最佳摇滚专辑,“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American Idiot”“Boulevard of Broken Dreams”等歌曲广为传唱。


rr

故事中的主题、核心主题,以及核心问题

rr

故事装备了人们的生活。


rr

——罗伯特·麦基


rr

主题将小说黏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人物、情节、意象、措辞这些要素打进一个完整的包裹中。小说主题相当于论文中的论点——传递给读者这样的信息:这里有一个故事,会令人心旷神怡,震颤激动,并且面对成长的挑战,并且,更为重要的是,故事将使你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经历的苦难与煎熬。


rr

一些作家在下笔前,头脑中会浮现一个核心主题;另一些人在创作及修改故事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深层的主题结构。通常,作家脑中没有关于主题的任何概念与想法的情况非常少见。毕竟,坐在电脑前敲击出五万字的小说,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与能量。不过,若你仍在为寻找小说主题而绞尽脑汁,本章及下一章将会有所帮助。


rr

小说主题

rr

主题属于故事的核心概念,是你所探索的大去向,是你对生命的困惑与解答。主题深化和聚合了小说叙述中所有其他元素,从情节到意象,自人物至故事高潮,无一例外。而且,主题还把读者考虑在内——谁在阅读你的小说,你希望读者对其产生怎样的认同?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在第三章中探讨的“抱枕箴言”。不要把主题同道德训诫混为一谈,主题几乎从来不会直截了当地陈述出来。在最历久弥新,魅力恒远的小说中,主题润物而无声,不知不觉间在读者心上镌刻下深深印记。


rr

另外,主题还需要设计得让特定读者群能够与之相联系,人皆感知。


rr

普遍性

rr

最好的主题具有普遍性。这样的主题会考虑进读者的经历(或许可以读一读我在“读者思维模式”一章中的例子),以及人类的总体经验历程,以便使故事基本上能够指向所有读者。这并不意味着作者一定要创作一个简单的、没有深度的故事,而是指你的作品能够在更大的图景中发挥作用,使大多数读者对其识别与认同。


rr

关联性

rr

这是童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青春期前后的孩子们,喜欢与别人相互联结,寻找共同点,一再确信他们并不孤独。他们希望故事人物、核心主题,以及事件感觉像是在直接同他们交谈。


rr

小说完稿后,人物一开始或许还没有自觉意识到整部小说的主题,但是,作为作者,你要从小说一开始便对此了然于胸。事实上,你的人物可能永远不会一字一句、直截了当地说出你的核心主题是什么,但在读者合上小说时,你的核心主题应在你精心雕琢的言语措辞间,为推动情节发展而精挑细选的事件里,以及你对情感转折点与读者核心情感体验的驾驭中,响亮有力地表现出。


rr

主题源于作者内心

rr

当作家心中萌生出核心主题,即他渴望表达对这个世界的想法,希求探索回答有关生活或者人性的核心问题时,作品的主题也随之而生。这不是回答高考问题——这里的答案没有正确或者错误之别。作品的主题更像是个人论著中的论点:


rr

这就是生活,我眼中的生活。我心中的核心主题就是在这些特定人物的迥异生活中,逐渐舒展开来的。


rr

一个核心主题或者核心问题,一定蕴含着纷繁各异的棱角、深浅不一的色调、丰富厚足的内容,以及驱动整个故事向前奔跑的源源不断的动力。但是,不要妄图在某一特定主题上,创作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之作,穷尽对这一主题的探索。我不相信有这样的书。我更愿意读到你对某个主题的个人看法,那些我们所有人作为普通人会为之感兴趣的主题。


rr

秉此态度,无论你已有的核心主题或者核心问题多么深刻有力,在创作中,你都应该保持开放的心胸、开阔的视野。我希望你精心构思故事的过程,能够使你有所改变,能够对生活抒发出更为深刻的见解。


rr

最重要的是,这种改变与积淀,是对作家本身的犒赏。写作并不是通往财富与名誉的捷径,因此,一定是其他因素推动着你在这条道路上求索前行。成为小说家的渴望,源自你的内心,源自你对生活的探索、对真相的获知,以及将这些洞见在作品中表达出来的冲动与渴望。再次重复,往往那些思想僵化、抱着某个观念或者训诫不放的作家,才会写出最为臃肿笨重、沉闷呆板的故事。


rr

精彩的童书主题


rr

下面是童书市场中,一些精彩的故事主题示例:


rr

成长主题


rr

走向成熟、长大成人对你意味着什么?


rr

人际关系


rr

你对他人抱以怎样的态度?你如何同他们互动?他们对你又产生什么影响?


rr

如何做人


rr

做一个好人意味着什么?何为勇气与信念?如何才能过一种快乐而充实的生活?


rr

道德伦理


rr

亚里士多德在其《伦理学》中,提出的主要问题是:“一个人应该怎样去生活?”出色的人物设置,会竭力解决这个问题。过一种正直恰切的生活,让此观念融入人物的个性中。


rr

权威与权力


rr

控制与权威这些要素在社会中如何发挥作用?


rr

信仰与宗教


rr

在自我之外,还有哪些存在?还有哪些元素比自我更为重要?(注意:你不能写成有关宗教的书籍[同样,也不能是有关政治的]。故事的关注点应该放在,这些较大的信仰体系是如何影响着人物的成长与故事的发展的。)


rr

在何处体现主题

rr

主题应当在出其不意的地方出现,使用我们之前讨论过的“黄金地段”概念,激发你的灵感,找到最适合体现主题的地方。小说最开始的几个段落中,无论浮现在首句中,还是只是铺垫,给主题些许空间。


rr

假使你在章节紧凑牢扣上有困难,想一想如何将事件与主题相连接,这通常通过人物内心独白或者对话,并以一个强烈的音符结束,与主题产生共振。这会使读者记起你的核心主题,进一步激励其继续阅读下去。


rr

不要忘记,将故事主题与情感转折点或者情节线上的主要事件叠加。如果你已赋予一个意象或者背景以重大意义,找寻某种方法,将其与热点事件结合。每当重大事件发生,请思考如何在核心主题的层面上增强事件的影响与效果。


rr

阅读书架


rr

我想,这恐怕是我们最后一部分的阅读书架了。迄今为止,你应该对我们的阅读书架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在重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我努力找到些许章节可以示例何为核心主题,或者能够将核心主题独立出来展示。目前为止,你已经直觉性对选段和概述中各种主题有所感应。下面,它们最终清晰可见。


rr

苏珊娜·拉弗勒的《爱无止境》是一个女孩的一场旅行,她失去了家庭亲人,正经历着心在滴血的痛苦时期,接受事实,与自己的情感和解。在向最好的朋友的妈妈坦承自己的心情后,她得到些许解脱:


rr

我依偎在布里奇特妈妈的臂弯里,她轻轻地摇着我,我把头靠在她的肩膀上。在我最终还是离开的时候,她的衬衣上一片泪迹。眼泪,我不需要再把它带在身边。


rr

在倾倒出悲伤后,她意识到她可以放下了。我们同样在奥布里外婆那里获取部分主题。下面,直陈了故事的核心主题,这通常是惹我生烦的一件事。不过,既然是儿童作品,倒不必这么苛责,你可以更加清晰地阐明主题,而在青少年作品中通常不应这么做。有时,帮助这些小读者明白作品的全部寓意,也没什么不好。


rr

当奥布里试图弄清楚妈妈为什么离开,为什么妈妈在整个家走到绝望的边缘时离开了她,外婆说:


rr

不管我们多么爱一个人,或者认为我们了解他们,也永远不可能知道他们内心深处到底是什么样子。


rr

这不仅适用于奥布里的妈妈,在奥布里学会如何安置她的伤痛,并去理解其他人物的心路历程时,同样适用她自己。


rr

表面上,英格丽德·劳的《奇异功能》讲的是人物获得神奇力量。但是,其主题要较此宽阔许多。故事的核心是:一个女孩一方面想长大成人,另一方面又不愿事情变化得像已然发生那样那般迅速。这里,在米博思试图去救昏迷的父亲后,她认真思考着自己的决定:


rr

我走出希伯伦那所教堂,跑向了爸爸,可是,或许——我是在逃离其他什么。逃离我那意想不到的,并非所愿的——奇异功能。


rr

在汉娜·莫斯科维茨的《断骨重生》中,乔纳强迫自己摔断骨头,来应对一个破碎的家。这对读者来说,理解起来不太容易,直到乔纳分明了本书的核心主题:


rr

你可能读到过,断骨重生,会更强。这有点儿自然仿生学的意味。摔断一条腿,长出一条更好的腿。摔断全身,重生出一个更好的身体。


rr

受伤愈重,变得愈强。


rr

乔纳的行为并不是什么热血涌动、肆意置险、伤痛成瘾。在心底的最深处,他拼命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情感世界免受伤害。断骨,是一种奇怪而毁灭性的防御机制。


rr

在詹妮弗·唐纳利的《北方之光》中,核心冲突为:玛蒂,一个内心细腻、梦想远大的学生,被大学录取,但是她贫穷的农民家庭不准她去读书。她缺少在纽约生活的费用,父亲对大学这个事物心存疑虑:她为什么非得去读那些书不可?她是觉得比镇上其他人都高出一等吗?严酷的现实与玛蒂追寻智性生活的强烈渴望不断发生撞击,在诸如下面这样的思忖时刻,这种冲突感最为淋漓尽致:


rr

为什么赫基默县的小镇不曾在任何人的书中提起?为什么总是其他地方、其他人比较重要?


rr

还有下面:


rr

有知识,是一件非常孤独的事情。


rr

这里,我们看到了玛蒂生活的核心矛盾——知识对现实生活,智性追求对体力劳动——在可爱有趣的内心独白中慢慢展现。《北方之光》及其主人公玛蒂,在主题上尤其能引起青少年回响与共鸣,因为,基本来讲,他们都开始对生活有所感知,对现实世界变得好奇,并向着自己的大抱负成长前进。尽管时至青春期,艰难险阻往往会愈加强烈。


rr

在斯科特·韦斯特费德的《丑人儿》中,塔利生活在一个视美丽与完美为最高美德的地方。当她意识到一群亡命之徒藐视社会,不去做“变美”手术,并且要在荒野之地度过余生时,她感到厌恶。之后,她来到烟城,亲自感受那里的生活,结果却被那里与她所生活的粗浅世界所产生的对比震惊:


rr

烟城的自然之美,使得塔利的顾虑烟消云散。每天,山川、天空、毗邻的山谷,似乎都在变化,以一种完全新鲜的方式,展现它们的壮观。自然,根本不需要一场手术来变得美丽。它正是美之所在。


rr

第一次,塔利质疑“变美”手术,擦掉所有伤疤,所有磨损:


rr

在这里,在烟城,器物会逐渐陈旧,瑕疵凹陷,划痕破损,它们承载的是历史。


rr

这些,她以前从未思索过——不完美,让事物,让人们有了故事——而这也使她对生活和美意味着什么产生了全新的看法。


rr

外表与现实这对矛盾,是苏珊·柯林斯《饥饿游戏》里的中心主题之一。书中,同名比赛在全国直播,观看殊死搏斗的盛况,要比决斗场上献出的生命更为重要。


rr

纵观全书,我们看到凯尼斯担心摄影镜头,变得抗拒,因为她知道全世界都在观看,她百变造型、闪亮迷人,还要以其他方式存在于公众眼中。之后,她回到了家,第一次开始思考在经历了种种后,生活在聚光灯之外意味着什么:


rr

当我慢慢地,彻彻底底地洗掉脸上的妆,把头发编回辫子,我开始变回原来的我——凯尼斯·艾佛丁——一个生活在“夹缝地带”(Seam)的女孩,丛林里打猎,Hob上买卖。我盯着镜子,努力记起我是谁,又不是谁。


rr

这是我最喜欢的儿童与青少年作品主题之一。青少年总是担心其外表如何如何,以及其他人会怎么看待他们。在我们的电视真人秀与狗仔队文化中,柯林斯为读者挖掘了其中尤为丰富的主题资源。


rr

另一个丰厚的主题便是消费主义,以及日益泛滥、迫近读者的信息洪流。这是M.T.安德森《喂食》中的一个核心主题,由一个成年人物(在青少年作品中很罕见)表达出来。此刻,叙述者的恋爱对象——维奥莱特——一个反社会者,由于喂食故障,躺在那里,奄奄一息。在这里,维奥莱特的父亲,对喂食还有整个社会暴怒,把所有的愤怒倾泻到泰特斯身上:


rr

“我们美国人,”[维奥莱特的父亲]说:“只对消费产品有兴趣。我们不关心它们是如何生产出来,或者之后会怎么样。”——他指着自己的女儿——“之后,一旦我们抛弃它们,一旦把它们扔得远远的,它们会怎么样。”


rr

这一时刻,迫使泰特斯最终面对他那溜车一般的轻松恣意、由喂食鼓噪起的玩乐感,可能有阴暗的一面。重申,不要习惯于让核心主题从成年人物口中直接说出来,不过,利用这个书架片段,理解主题可以多种方式渗透进故事中来。


rr

对阴暗面的处理

rr

近年来,人们对青少年作品中的阴暗面和痛苦的写实处理争论不止。在我们的阅读书架中,洛里·豪斯·安德森的《纸片少女》即是此类“问题小说”的实例。在该小说中,作者刻画了一个女孩为饮食失调做出的挣扎与斗争,触目惊心,折磨异常。


rr

有些人坚持认为,青少年在小说中接触到这些令人忧心不安的因素,将会触发他们将其付诸行动。如果说在电子游戏或者电影中接触到暴力画面,会使人们更具有暴力倾向,那么一些人主张书籍也可能对青少年造成污染,也未尝不可。


rr

尽管我确定一些孩子可能会被这些负面因素所吸引,比方说,在书中或者电影里看到某个割腕场景后,可能会想尝试一下。但是,我同时也相信,故事的净化与升华力量远远大于它们诱发伤害的可能性。艺术创作的目的是,让人们了解生活的来龙去脉,并且更好地生活。受众沉浸于此,为的是获取崭新的视角,愈合旧伤,习得新知,悲悼旧日,欢庆新生。在艺术中,人类体验着新鲜事物。人们需要走过暗无天日的长长隧道后重新拥抱光明的喜悦。在艺术中,人们找回人性之所在;在艺术中,人们重蓄自己的创造力。


rr

人物竭力解决恼人的问题,与伤痛不已的主题奋力搏战,这些启发读者疗伤、成长。一本起到情感净化作用的小说,可能会为正在苦苦挣扎的读者带来喘息的契机、思考的空间。这就是为什么我迷恋“问题小说”,只要它们不粉饰,不说教,不训诫,以真诚的笔触,带读者走近现实。我相信,小说能够以一种绝佳的方式,安然而意味深长地探索生活的起起伏伏、辉煌与寂寥。


rr

“问题小说”或许会给迷惘徘徊的读者带来新的角度、新的答案、新的观点……新的希望。因此,倘若你正在写这样一部小说,不要畏首畏尾。直面青少年现实问题的情绪小说、黑暗小说市场,并不是一片死寂。请谨记,归根结底,你有责任为读者揭示生活的真相,引领他们穿越心中的黑暗。


rr

有时,生活让人受伤,让人无处可逃。但是,小说具有升华情感的力量、展现新鲜视角的能量。将此铭记于心,你的读者也定会心有意会。


rr

查阅你的作品

rr

小说主题将会帮助你从最基本的层面去思考你的作品。在雕琢作品的过程中,努力将你的想法与创意概括进“一句话推销”中,这适用于在问询信中推销自己作品的长度,以及浓缩成2~4页的梗概。把你的故事讲给其他人听,寻求他们的反馈。


rr

当你考虑创作一个新作品时,这项工作尤为重要。因为通过这样做,你可以看到故事的“卖点”有多吸引人,你的主要关注点在何处,人们对你的故事创意反应如何。


rr

在前文我已经反复说过,现在还要再唠叨一遍:如果你无法厘清你的故事在讲什么,把故事创意由三句话构成的营销卖点,转变成一份3页纸的故事梗概,之后再变换成一部300页的小说,仍然无济于事,混乱的想法依旧。


rr

永远要回到这两个问题上:


rr

·然后呢?


rr

·那又怎么样呢?


rr

在你创作时,请致力于带给读者一个如此趣味无穷、具有普遍意义的核心主题,使得人人都希望通过故事读到你对生活的独特见地。大量的投稿都无法清晰地回答出:“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你提出了怎样一个无解的生活问题,抑或事物存在的理由?让你的核心主题复杂而多维,峰峦叠嶂,一望不尽,这将为故事打下深厚基础。


rr

本节练习

rr

青少年们——写给亲爱的我


rr

你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你会在故事中告诉孩童时代抑或青葱岁月时的你一些什么?你怎样将核心情感体验融入你想对读者讲的故事中?给你自己写一封信,给年轻的自己讲讲生活——讲讲时光倒流,你希望那时便能领悟的生活的智慧。一些核心主题或许即在此时浮现,能够用在你的小说中。


rr

你的人物和主题


rr

目前为止,你可能已经发展了某个意象,这个意象浸润了故事核心主题,已经变成贯穿始终的一块试金石。如果意象还未和人物相关联,同样为每个人物设计一个主题性意象(包括反面人物)。每个人物的主题性意象如何自始至终,不断出现(特别是在关键的黄金位置,以及故事转折点处,诸如触底时刻、高潮,等等)。


rr

最后的意象


rr

我们探讨过小说开头部分的“黄金位置”。小说结尾同样存在“黄金位置”,就在最后一段及最后一句话。于最后一段话中(尤为注意最后一句话),融入反映核心主题的意象(或许是上一个练习中,你为主人公设计的那个),以与主题呼应的基调作结。


rr

权威性与真实性

rr

好的作家应致力于以熟练自如的笔触,讲述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的故事。是否具有这种创作特质,恰好将满心抱负的作者与出版级别的作家区别开来,并且的确这三个词汇[1]来源于同一个语言学词根。


rr

权威性这个概念可能比声音更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权威作品初看起来似乎简简单单,然而实际绝非如此。权威可信的作品会驱使读者(或者热望成为作家的写手)去想:“我也可以写成他们这样!”因为,这看上去太简单了。但是,一个作家对写作技法的全面领会与深厚功力却暗藏于文字表面之下。


rr

权威性

rr

权威性是指一名作家在达到熟练自如地运用写作技法后,对作品的自信与把握。有人说成为任何学科的专家,都需要经过大概10000个小时的实践或者学习。另一些人认为,人们需要经历四个阶段,才能精通某个技能,从“无意识的不胜任”,到“有意识的不胜任”,再到“有意识的胜任”,最后达到“无意识的胜任”。(关于此概念的更多内容,请阅读http://kidlit.com/2010/12/22/dealing-with-rejection。)还有人认为,作家们必须经过笔耕不辍、艰苦卓绝的反复练习,“废稿万千”,才能写出达到出版水平。(更多内容,请阅读http://kidlit.com/2009/11/02/amillion-bad-words。)在此之后,作家对作品具有了权威把握,即他们能够凭借直觉,自然而然地进行创作,而不用时刻受缚于各种方法技巧。


rr

真实性

rr

作品的真实性指作家忠于自己的内心,忠于自己对生活的见解,并且有能力把其真实的思想与情感编织进故事中。


rr

学习如何驾轻就熟地处理词语选择、意象、声音,以及形成个人写作风格,是写作技巧中比较难以掌握的部分。通常,作家只有在对人物和情节处理得当,成竹在胸后,才会将关注点投放在以上艺术成分。


rr

但遗憾的是,我发现这些技巧并不会一蹴而就。无论你相信:一个天资平平的小说作者,需要在辛勤耕耘十数年后,作品才能出版;还是你依旧在“万千废稿”中摸爬滚打。无论哪种情况,你知道你有能力,你看到你写得不错,但还是没有出版商的青睐,都令人感到沮丧。


rr

前文已经谈到,而且我将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更多重复:写作是一项技艺,也是一场旅行。它是每当你坐在键盘前,奋笔疾书,全心投入的事情。坚持不懈,一如既往。随着时间流逝,你始终在不断精进。你需要付出时间与辛劳。


rr

正如我最喜欢的音乐人之一——本·福尔兹[2]唱的:


rr

时间吞噬了时间。


rr

权威性和作者的自信紧密相关。权威写作完全不是炫耀写作技巧。实际上,当我知道正在阅读的作品出自一名经验老到的作者或者一名讲故事高手的时候,作品技巧本身的顾虑消失了。我不会去注意作品的技术细节、写作程序,不会为晃来晃去的修饰语或者过多的对话标签而烦恼,也不会质询人物选择的优劣。因为确实没有什么刺眼的部分突显出来,除作者使用了可能特别值得注意的词语或者意象以外,这会让我身体后仰,发出赞叹“太妙了”。每个词语和每句台词,作者精心挑选,简练达意。


rr

我把专业级别的作品比作一件能够完美无缺进行运转的小装置。我真的不会意识到或者去注意其中任何一个正在运转的零部件。当然,除非某个零件损坏,使我突然意识到它的存在。


rr

要做到这一点,归根结底,作者需要简化作品。一篇权威可信的散文,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因为其本身并不惹人注意。当我阅读一部简洁流畅的作品时,它的权威性渐渐融入故事背景中,架起读者通往故事和人物的通道,浑然一体,不着痕迹。


rr

一抽屉的手稿(作家用来练笔、积累经验的作品,不用于出版),大把的创作时间,以及一浪接过一浪、潮涌般的批评之声——所有这些,将帮助你成为一名权威可信的出版作者,而非只停留在一名胸怀抱负的作家。在探寻写作技艺的过程中,确保尽可能多地学习,并保持积极活跃的写作状态。


rr

创造力见诸笔端

rr

作家们往往会变得非常缺乏远见。他们如此热衷于追赶,试图玩起出版游戏,以至于忘记了他们更重要的角色:创作者和真相讲述者。如果我们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连续数星期在笔记本上敲打键盘,无法讲出很多生命真相或者探索很多宏大的主题。


rr

这些被编织进作品的主题,以及小说中的话题,应该反映出作为一个人,你对何种事物充满激情。你的核心主题应该是你真正想挖掘的东西,你要探索的核心问题是你热烈追寻的。你不可能总是使一个故事有血有肉,充实丰盈,如果你不去花时间认真生活、观察、对事物充满好奇的话。


rr

创造力几乎是一个无法界定的概念。它意味着某些每一个个体均不相同的特质。但是我们所有人都拥有它。有些人唱反调,说他们自己本身的创造力可能已经从身体里移除,他们充满憎恶或者恐惧。创造力是一种能量。从物理角度而言,能量守恒定律阐释了能量不能被创造,也无法被摧毁。但是,可以转化。


rr

这就是你作为一名作家的职责:把你所知的世界上的所有能量,你的全部体验和观察,一切语言和形象,通过你的视角,传递出来;通过你的声音,把他们转化成动听的故事,因着你自己也因由他人。


rr

哲学家彼得·克斯坦鲍姆(Peter Koestenbaum)这样形容:


rr

创造力是驾驭某种普遍性,使其在你眼前流淌而过。


rr

人类需要去创造。世界本身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地方。我们如其他人类一样,或简单或复杂地进行创造。我们也创造着一些框架,像数学、科学、文学、艺术这些学科,来帮助我们给生活以背景。我们用自己的故事和周围的世界相连,我们把自己的故事奉献给世界,以便其他人可以同样去分享自己的故事。我们生而去理解与被理解。我们生而忠实于内心,讲出真实的故事。


rr

请呵护创造性的自我

rr

不过,富有创造力的工作实为不易,无论在身体、精神及情感上,均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就是为什么作为一个有创意的人,你要关心呵护自己,悉心守护你的创造力,不论在从事创作的时候,还是在生活的其他方面。


rr

茱莉亚·卡梅伦(Julia Cameron)的《艺术家之路:通往更高创造力的灵魂通道》(The Artist's Way: A Spiritual Path to Higher Creativity),其中有一个观点我认为对创意工作者至关重要,那就是——装满你的创意源泉。


rr

艺术家们必须学会如何自我丰盈与滋养,必须提醒自己,随着创意源泉的逐渐消耗,我们要有意识地将其慢慢补充,重新装满。


rr

艺术家们通过关注与留心周围事物,做到这一点。卡梅伦建议作家们每天记日记,以及做一项她称之为“艺术家之约”的练习——这些看似琐屑无聊的活动,实际上能够激发你的想象力。卡梅伦这样写道:


rr

神清气朗的头脑,怡悦情操的能力——与生俱来,它们帮助你集中注意力于某项事物。集中注意力是将事物联系到一起的行为。


rr

这也恰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感到一股创作的冲动,为什么我们生而为人,又为什么会聚集到一起,东制西造。因为,我们与世界相联结,我们生活在此时此刻。卡梅伦还补充道:


rr

人们常常认为,富有创造力的生活,根植于幻想中。但事实却令人们较难接受:创造力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特别是那些清晰明确、细察入微的事物,或某些具体而特定的想象。在我们丢掉了模糊的自我、含混的自我价值与不确定的生命情态时,我们开始站立在一个特定的时刻。彼时彼刻,我们与具有创造力的自我沟通相连。


rr

斯蒂芬·桑德海姆的名言智语已在本书中引用过。还是在歌曲《不断前行》中,人物唱到印象派画家乔治·瑟拉:


rr

请张开我的双眼,告诉我如何去观察这个世界。留心每一棵树,领会每一束光,专注于此时此刻。


rr

这便是艺术家的角色与责任。艺术家不仅一定要自己观察生活,他还必须使他的读者、观众,抑或听众,停下脚步,以新鲜的方式看待生活。作家亨利·米勒(Henry Miller)曾写道:


rr

在观察的同时,逐渐培养对生活的兴趣——对形形色色的人,对纷繁复杂的事物,对文学,对音乐保持雅致的兴趣——世界是如此丰富,就让自己的心纯纯粹粹、简简单单地和这些富饶的宝藏、美丽的心灵、有趣的人,一起悸动,一起跳跃。


rr

而且,呵护你的创造力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那么一本正经地制定一套方案,冷冰冰地执行。有时,无声而胜有声,你不需要刻意做任何事情。或许深长地凝视太空,去一个景色美不胜收的地方,或许给你的孩子、宠物或者同伴一个紧紧的拥抱。冯内古特曾在一个访谈中说道:


rr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就是无所事事、四处游荡的,别让任何人告诉你事情不是这样的。


rr

在我的生命中,能够从事这样一份工作,和作家们在创意层面上合作互动,这既是我的荣幸,同时也意味着重大的责任。我不仅对自己的创造力心有存忧,我还引导着那一长列客户在创造的道路上奔跑,这一长列客户名单承载着他们的梦想,闪现着他们的灵感,寄托着他们的职业追求。我发现,如若我停止充溢自己的灵感之源,不去花费时间让自己对生活充满自然的感触,不去做那些看似无关痛痒的训练,不具备创造力,那我也将无法和客户心心相知,会意他们的作品,也无法为客户做以最好的代言,为他们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rr

发现你的核心主题

rr

倘若你还在为核心主题苦苦挣扎,你该怎么办?这个问题马虎不得,是创作中重中之重的问题。否则,你将在接下来的小说创作中,无所适从,漫无目的。


rr

遗憾的是,我无法给你一个答案。核心主题一定要源自作者的内心。下面的引述可能会释放你的思维,激发你的灵感。作家及哲学家霍华德·瑟曼(Howard Thurman)曾说道:


rr

不要问这个世界需要什么,问一问是什么让你的生命鲜活,放手去做,因为,这个世界所需要的是人们活出自我,让生命绽放。


rr

玛格丽特·杨(Margaret Young)是20世纪20年代的一名歌手,曾被引述:


rr

首先,你必须做真正的自己;然后,做你应该做的事情,为的是得到你想要的。


rr

安妮·拉莫特(Anne Lamott),创作了很多自传性作品,在其写作指南《关于写作——一只鸟接着一只鸟》(Bird by Bird)中,说道:


rr

一个作家追寻真相,但是他所经历的创作中的每一步都是在讲述谎言。因为,倘若你在编造,这即是谎言。你在以探寻真相的名义,编造故事;然后,你用你的心,把编造的故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传递出来。


rr

同时作为作家与演讲家的埃卡尔特·托尔(Eckhart Tolle)写道:


rr

只有当“我是谁”这个真相得以知悉,你才会得到真正自由。


rr

E.E.卡明斯(E·E·Cummings):


rr

成长,成为真正的自己,需要勇气。


rr

在2005年斯坦福大学开学典礼的致辞中,史蒂夫·乔布斯告诉人们:


rr

不要让其他人各色嘈杂的观点,淹没了你内心真正的声音。


rr

特蕾莎修女曾说:


rr

诚实和坦荡使你容易受到伤害,但是无论如何,还是要做一个诚实坦荡的人。


rr

作家格洛丽亚·斯泰纳姆(Gloria Steinem)写道:


rr

真相会让你获得自由,但首先,它会让你不堪其烦。


rr

是什么让你生命的绽放、活出自我?做真正的自己意味着什么?这个世界想听到怎样真实的声音?你需要用心来讲述哪些真相?怎样的事实会让你感到由衷地自由与解放?你是谁,你又在等待、在期许成为怎样的自己?什么让你脆弱不堪,让你懊恼不已?


rr

即使真相让我们烦躁,让我们懊恼,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想,如若我们以真诚的心面对自己,倾听来自内心的声音,便会找到属于自我的方向。这其中的懊恼与激怒,正是我们在传递某种需求与局限,同时这种情绪也是对我们的警示,警示我们已经偏离了最初的梦想、最初的航向,如若你也这么想。


rr

在童书创作中,你知道,你不仅应无愧于“艺术家”的身份,展示出真实的生活;还应为了那些读者——那些对你的故事充满渴求,并会为其或伤心惊惧,或愉悦激动的读者,道出生活的真相。但首先,你必须清楚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我笔言我心,以此指引自己。充满创造力的生活往往是沮丧与恐惧、信心与信念、游戏之悠游、灵感之涌现,以及最为重要的,追寻个人与艺术之真相,所有这些情绪与体验的热烈交织与混合。


rr

逐渐成长为权威作家

rr

人们在做出任何创造性的努力时,无疑充满了恐惧,但往往尤为惧怕在创造中成长改变、脱胎换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作家困顿于自我,在拒绝声中无法自拔,事业处处碰壁的原因。茱莉亚·卡梅伦在《艺术家之路:通往更高创造力的灵魂通道》中说:


rr

我们渴望成名——即刻成名——但这并不是创造力得到发挥的方式。在创造的过程中,我们会感到狼狈尴尬、惴惴不安,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前进。很多时候我们看起来不那么坚定有力、光彩夺目——不管是在自己还是别人眼中。我们需要停止对自己的苛求。你不可能同时拥有火花迸发的创造力和看起来很好的外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rr

作家约瑟夫·奇尔顿·皮尔斯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rr

想要过一种充满创造力的生活,我们必须抛却对犯错误的恐惧。


rr

我想,正是因为这种恐惧心理,如此多的作家在创作中本末倒置,在写作会议上,他们对拍卖、问询信及投稿好奇,而不是问一些关于写作本身的问题。


rr

这也是为什么我痛恨“如今哪些作品盛行”这类问题的原因。当然,这也没错。读者会对畅销书自由评断,而且理应如此。


rr

一名作家需要记住,出版是一种商业行为,并且如果你的作品有商业潜质且销量很好,这可能更好。但是,当你进行创作、注意力集中在技法上时,你需要判断能够带给你灵感的故事类型——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你曾经渴望读的故事,现在你想读的故事。


rr

留心市场因素,但是不要成为它的奴隶。很多时候,作家只去关注他们认为的图书市场的需要,而不是去探寻他们自己真实的声音与观点。


rr

作者、编者语录:对下一代童书作家的期许


rr

这本指南细致透彻,给读者很多期待。我不是唯一一个推动作家向更高水平跨越的人。因为,随着童书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其理应作为一种类别成熟起来。下面,是作家及出版业专业人士对下一代童书作家提出的期许:


rr

我愿意看到更多童书,为睿智通达、捧书不倦的读者而创作。


rr

——丹尼尔·纳耶里


rr

在童书出版中,作品有潜力拥有这样长的上架时间,因为每年都有一波新的适龄读者。我愿意看到更多作者慢慢花些时间,将他们的作品尽其所能打磨完善,在努力利用潮流趋势销售作品之前。一般来讲,我愿意看到少有作家在趋势上下工夫,就是这样。如果你足够幸运,已占得先机,在想法上属“当下热门”,那么你的作品将很快被出版,这意味着较少的和编辑修改时间。之后,你的书要么即刻走红,要么马上惨败,即使走红,会持久吗?我希望看到书籍出版后,口口相传,经年累月,因为它们能够承受时间的考验。我看到有远见的作家如约翰·格林和A.S.金会推动市场去接受——青少年读者们能够应对复杂的故事讲述模式,以及富有深度的主题。那种复杂细微的故事首次交付于有能力的读者群体,为这样的读者群写故事,让人激动。


rr

——安德鲁·哈韦尔


rr

有太多作品追着市场趋势跑,寻找一夜登上畅销榜,这样的作品日趋充斥市场。无论什么是流行风,我们需要继续出版多样的各种类型的高质量书籍。流行趋势永远在那里,不停地被追逐。好消息是,好文字总是蹿到榜首,随着内容传播愈加数字化,作品质量只会越来越重要。


rr

——亚历山德拉·鲍尓泽


rr

将真诚可信的作品带给读者

rr

正如厄休拉·诺德斯特隆所言,作家的职责是“深入挖掘生活本质,讲述其中真相”。如果你想为读者还原生活、并在其中表达个人想法与见地,那么你必须忠于生活,深入生活,真真正正地生活过,在其中观察捕捉,去粗取精,凝练精华。你还要忠于自己,忠于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样你才能坦诚直率地面对这些小读者们。他们仍在了解这个世界——所以,请以你的睿智与才思,引导他们开阔眼界,走入新的高度。


rr

在你最终准备妥当,将要把作品递交给经纪人或者编辑时,清楚投稿程序正如同了解童书市场及写作技法一样,对作者帮助颇大。本书最后一章将简要介绍如何写投稿问询信,以及如何与经纪人和编辑初次接洽。


rr

我把童书写作技艺部分的丰富内容,夹在两个以商业为导向的章节中间,因为我认为,一名图书经纪人的独特视角将会带给作家朋友们关于出版市场的实践知识。我们一方面立足于童书产业的商业出版,另一方面牢牢根植在小说技艺的创意层面。我希望这本指南能够同时激发作者在创作方面和出版方面的热情。因此,在本书的最后部分,我将再次回到童书出版的实际操作部分,为本书画上句号。


rr

本节练习

rr

确认自我权威性


rr

创作之举充满各种问题,自我怀疑、失望嫉妒、自我批评,以及各种形式的其他蓄意破坏行为。在作家们使自己的创作潜力被充分发掘之前,他们通常需要从某处集聚信心,以辛苦挨过那一万个小时,抑或“废稿万千”之阶段。写下五条积极的肯定性话语,来应对你最大的疑虑,且帮助你集中注意力于创作中权威性的内核。在每个创作时段前,穿插进这项练习,用几分钟时间,略记下这些肯定性话语。


rr

[1]Authority,authenticity,author。


rr

[2]出自本·福尔兹(Ben Folds)的歌曲犜犻犿犲。


rrr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