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办公技巧 > 正文

办公室保命4个技巧怎么样(职场上,如何成为一个被信任的人?这5条保命技巧要记牢)

  • 叁碗诸角 叁碗诸角
  • 办公技巧
  • 2023-07-03 18:48:56
  • 0

经常有圈外的同事以及学员问我这类问题:圈圈,如何可以获得老板/客户/xx的信任?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实际上,如果你要带团队,要你的团队愿意跟着你指的方向走,那么你需要团队信任你的能力和人品;

如果你想要晋升到某个更高的职位,要老板给你机会,那么你需要老板信任你能够做好这个职位;

如果你想要卖出产品或者服务,要客户下单,那么你需要客户信任你给他的解决方案是好的;

如果你想要创业,要融资,那么你需要投资人信任你未来能够成功……

所以,人跟人之间的关系,浅层的关系看起来是聊聊天、吃吃喝喝,但深层的关系其实是信任。

比如,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人,似乎认识很多人,跟谁都很熟,但到了真正需要帮忙的时候,好像他就求助无门,这其实就是没有建立好信任关系。

再比如,我招人的时候,看到简历上的公司是我有朋友在的,我会让朋友帮忙打听一下再决定,这个其实是因为,我信任这个朋友。同样,我自己也会接到同行朋友的消息,问我打听跟我合作过的一个人怎么样。

可以说,在你的人生中,如果想要收获更深层的友谊,想要有更多的事业伙伴,想要前辈或者老板愿意重用你,那么,让自己成为一个可被信任的人,一定是最核心的要点。

那么,如何成为一个可被信任的人呢?我以在工作或者职场为例,给5点建议:

1)谨慎和重视承诺

我们常说“一诺千金”,所以我们一定都知道承诺的重要性,如果你承诺了做不到,别人就会对你失去信任。

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还是会去承诺一些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呢?因为人性就是害怕拒绝他人的,我们都喜欢做“老好人”,因为这样很安全。

但“老好人”从中长期来说,反而让人觉得靠不住。

比如,现在有同事让你帮个忙,你觉得不好意思拒绝,就承诺了,这时候对方觉得你是个好人。但你其实非常忙,所以最后没有做或者没有做好,这时候反而是害了这个同事,因为他已经没有时间了,如果早告诉他,他还可以找别人帮忙。这时候,这个同事会有点生气,如果发生过几次,那么他就对你再也不信任了。

所以,我们不要做一个“老好人”。

实际上,“老好人”一时看起来是好人,长期其实是在做“坏人”。而一时拒绝了别人,看起来做了“坏人”,实际却是“真好人”。

说个生活中的例子,我们经常说“渣男”,实际上大部分渣男不是本身想要做渣男、故意伤害别人,相反,他们是想做好人的,只不过是一时的“老好人”,所以他们对谁都不拒绝,看起来是照顾别人感受、不伤害别人,最后就变成了对谁都不负责任的渣男。

希望我们都能够鼓起勇气,谨慎承诺、重视承诺,才能获得更多的信任。

2)目标导向,使命必达

我们数据直播课第一次播的时候,我们在第二天课程售卖就超出了我们的目标,按理说可以继续第三天了。

但是,当天晚上我和怡静(教研同事)复盘之后,还是觉得有提升空间,并且我们根据学员前两天的反应,判断第三天课程原先准备的内容可能不符合学员需求,当时复盘完是晚上11点,我自言自语说“明天就要播了,不知道来不来得及改”,怡静正好对着电脑在忙其他事情,头也没抬就接话说“没什么来不来得及,是必须要改”。

然后马上跟我分工,约定第二天什么时间给到我修改版、什么时间确认最终版,修改之后,第三天的学员反馈很好。

所以,在工作中,每个人明确自己的目标,以最终目标为基础来不断优化自己的工作,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就能让他人信任你,愿意跟你合作。

3)有回音有反馈

跟学员和同事们沟通的时候,很多同学比较排斥跟老板/合作方沟通汇报工作,有些同学是觉得,自己都安排好了,不会有问题的,定期沟通很麻烦,另一些同学是觉得,自己做的事儿很挑战,担心做得不好要被别人说,所以不敢沟通,就一直拖到最后一刻。

我之前作为下属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问题。但我后来自己做了CEO,切身体会到作为一个管理者的感受,突然意识到那些能够主动沟通的人有多么珍贵。

因为不管上下级也好、部门之间也好,彼此站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你认为事情进展顺利,可是站在另一个人的角度,他就会看到风险,因为你们的认知、所处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所以不要因为进展顺利,就认为不需要沟通反馈。至于担心做得不好所以不敢沟通,那就参照我们讲的第一条,不要做“老好人”,要敢于做“明面的坏人、真正的好人”。

那么有回音有反馈的标准是什么?对于他人交给你的工作,做到3小点:

关键里程碑时确认,

有风险的时候知会,

事情做完后复盘。

4)把感受放在事情之后

我们有时候,会以自己的感受出发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比如,这件事情我不喜欢做,所以就不做;那个人我不喜欢,所以配合度就差一些;今天状态不好,所以该完成的工作就拖两天再说;明天被老板批评了一下,所以就不想做下去。这些都是以感受为先,而不是事情为先。

我之前说过,一个团队就好像是一辆车,方向盘、油门、发动机等等各司其职,最后这辆车的性能就能发挥到最佳。

但我们设想一下,假如方向盘突然有天觉得,哎呀,天天转太无聊了,然后某次打方向盘的时候,它就少转个半圈儿。一旦方向盘做了这样的事情,这辆车的其他零件发挥得多好都不行,这辆车都会背离原先的轨道,再也去不到想要的地方。于是,这辆车的方向盘就必须被换掉,因为我们不相信它了,继续留着它,整辆车都跑不动。

生而为人,我们当然不喜欢失败,不喜欢被批评,不喜欢被误解,这是正常的,我们肯定这些感受的合理性。但是,感受的合理性,跟把事情推进下去,这两者并不矛盾,它们可以同时存在,只是顺序要明确。

比如我今天被客户投诉了,但投诉的问题不是我造成的,你肯定感受很不好,但我们要做的,是先把客户问题解决了,然后再去处理自己的感受,反之,如果以感受为先,不想帮客户解决问题,客户继续爆炸,最后结果就是灾难了。

如果我们都以感受为先,那他人在跟我们合作的时候就会很担心“我会不会让他感受不好了”“他会不会因为感受不好而不配合做事”,最终得不到信任。

5)把关系放在规则之下

我们通常会认为,要让人信任,我们需要跟他人有好的“关系”。比如,如果你的同事帮助了你,你可以选择下一次帮助他,也可以选择请他吃一次饭,你们的距离拉近之后,会更好地合作。

这个是对的。

但是我们要确保,你跟他人的所有关系,都需要放在规则之下。

比如说,你跟一个同事成为了好朋友,你们有很好的私人关系,但是在合作的时候,你发现他一直在做一件有损团队、有利自己的事情,这时候你会陷入矛盾“是否要告知相关管理人员呢,他是我的好朋友啊”;再比如,你跟一个同事关系很好,他问你的工资是多少,这时候你会陷入矛盾“是不是应该告诉他呢,他是我的好朋友啊”。

有这些疑问,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搞清楚关系和规则的顺序。实际上,所有的关系,都需要建立在规则之下。

想象一下,如果在一个组织里面,我们把关系凌驾于规则之上,那么会出现什么样的场景呢?因为关系高于规则,那么所有人都会追求关系,我们跟老板搞好关系就能得到升职,我们跟同事搞好关系就能得到配合,我们跟财务搞好关系就能拿到更多预算……

这样一个关系导向的地方,最终一定会变成一个充满办公室政治的地方,我们会发自内心地厌恶它。想象一下,如果我是一个关系导向的人,两个同事做了一样的成绩,但我给关系更好的同事更多的奖金,你们还会相信我、愿意跟着我工作吗?不会了。

所以,无论你跟同事有多好的关系,记得一定要把这种关系关在规则的笼子里。

好了,前面5点讲完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些点,好像都跟一个原则有关,叫做“成果思维”。

我们最近组织了圈外管理者参加管理训练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思维方式就是“成果思维”。成果思维的意思是,我们把成果作为一个原则,来引导我们的行为。

比如我们前面提到,你的好朋友在公司,他做了有损团队的事情,如果你从“成果思维”的角度出发,这件事情就很好处理了:假设出于关系你帮他隐瞒了,最终他继续损害团队,那么团队受损,而他持续做坏事没有得到惩罚,就会做更大的坏事,最终你害了团队害了朋友,这个结果就不是你想要的。

再比如我们前面说的被客户投诉了,感觉不爽,如果从“成果思维”出发,也很好解决:假设我感觉不爽,不去处理客户问题,那么客户就会爆炸,最后结果就是双方一起爆炸,最终结果是公司损失了客户和口碑、我损失了老板的信任。

所以,谨慎对任何人做出你的承诺,而一旦做出承诺,就需要使命必达,过程中给对方回音和反馈,同时把自己的感受和关系都放在成果规则之下,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够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人,从而得到更多人的帮助。

反之,我们会不断消耗他人对自己的信任,当信任消耗到0的时候,就是我们再也得不到他人的关心、爱护和帮助的时候。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下,有本书叫《人生算法》,里面提到那些伟大的成功人士是怎么做决策的,发现他们有一个共性,就是不受情绪和情面影响,朝着自己的目标坚定行动,具体来说就是7个原则。这跟我们今天的主题不谋而合,这7个原则是:

1)从不维护自己的正确(比如乔布斯“反复无常”,是因为他如果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马上就会改变决定,而不会维护曾经的“正确”)

2)从不在乎他人的评价( 叔本华说“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3)从不受制于他人的情感波动(并非说自己的情感不波动,而是不受他人情感波动影响)

4)从不忌讳残忍的坦诚(不做“老好人”)

5)从不同情自己的遭遇(不要顾影自怜)

6)从不停止疯狂的探索(不要被问题吓到,上天给你机会的时候,往往是连着“问题”一起给你的,你解决了问题,才把握到了上天给你的机会。所以,尽情探索吧!)

7)永远追寻伟大的意义(有伟大的使命感,虽然可能会忽略个体的感受)

愿你们都能够得到更多的信任和帮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