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招聘办公技巧怎么写(揭晓寻找人才的诀窍,看看高盛是如何招聘员工?)
- 办公技巧
- 2023-08-20 18:48:42
- 0
罗宾·纽斯坦因,后来成为高盛的合伙人,1982年时就职于芝加哥一家知名的商业银行,当她被告知需要下班后打印的东西必须在5点钟下班之前统一交给外面的打印社以便对方在第二天早上9点把材料送回到公司时,她决定换工作。对于纽斯坦因而言,这种按部就班的方式根本没有任何竞争力。纽斯坦因才华横溢,渴望成功,她在西北大学获得JD与MBA学位,拥有CPA资格。她就读于布朗大学时,父亲破产后身亡,这给她带来非常大的打击,她希望能够尽快获得成功:“我一定要赚够100万美元。”
一位朋友告诉她:“到华尔街去!”她给纽约信息中心打电话询问她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顶级投资银行的电话。所罗门兄弟公司的接线员将她转接到人事部门。“对不起,今年的招聘已经结束了,你明年再打过来吧。”她打电话的第二家公司就是高盛。
“拜托,帮帮忙,”她向接线员请求,“我想找投资银行的主管。我需要一份工作,请不要给我转到人事部去。”接线员按照她的要求给她转接到投资银行家那里,电话里说,“我是汤姆·沙坦。”
“汤姆,我是被转到你这里的。我在找工作,非常希望在投资银行工作,希望为高盛工作。”
“费思·罗森菲尔德负责投资银行部门的招聘。我给你转到她那儿去。”
“费思,我是罗宾·纽斯坦因。汤姆·沙坦让我直接跟您说。”在半个小时谈话之后,一切看起来很顺利,但是她所在的银行是高盛的客户,因此必须要征得目前任职银行的同意。但是她所任职的银行拒绝了。
后来鲍勃·康韦看到了纽斯坦因的简历,对她非常感兴趣,安排她接受高盛私募与房地产金融部门20名同事的面试。吉恩·莫斯给她开出的工资是9万美元。这超出了她的预期,但是纽斯坦因说:“有点儿少。我已经离开学校两年了。”
“你想要多少钱?”
纽斯坦因报出了一个数字,希望不会高得离谱,“10.5万美元。”
“我会再跟你联系。”
在纽斯坦因焦急等待了两天之后,她如愿以偿。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高盛的杰出是建立在一系列出色业务、思想与覆盖全球的野心之上的。其中最关键之处在于能够吸引与留住最优秀的人才。在公司所有竞争优势中,招聘是最强调结果的。约翰·怀特黑德说:“如果没有最优秀的人才,就不会成为最好的公司。而一旦召集到最优秀的人才,认真培训他们,将他们有效组织起来,鼓励他们,肯定会成为最好的公司。”
在大多数时候,投资银行的主要竞争者都是平等的。所有公司都致力于服务同样的客户;所有公司使用相同型号的电脑、电话,在同样市场打拼,构建同样的数据库,乘坐同一家航空公司的飞机,住同一家酒店,甚至连办公大楼都差不多;所有公司面对相同的监管条例;它们相互了解,能够迅速复制对方最新的服务。那么,面对这么多相似之处,一家公司如何才能在众多公司中脱颖而出呢?只有四种方法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保持竞争优势:更加有效的招聘、更强大的公司文化、更好的战略,以及承担更多的使命。
当纽斯坦因加入高盛时,一般要经历12轮以上的面试,很多人还必须接受合伙人的面试。几十年前,面试经常是随机进行的。杰伊·特南鲍姆,后来成为公司最有影响力的招聘专家——一些未来的领导人都是他聘请来的,如鲍勃·鲁宾,罗伊·朱克伯格,戴维·塞芬,鲍勃·慕钦,鲍勃·弗里曼,史蒂夫·弗里德曼等——都是在20世纪50年代偶然加入高盛的。特南鲍姆的父亲曾经是圣路易斯一家只有两个员工的证券公司客服人员。他父亲在进行铁路共用事业控股公司套利交易时,认识了格斯·利维。在埃德加·巴鲁克去世之后,格斯·利维在佛罗里达的博卡拉顿与老朋友打高尔夫球时,提起西德尼·温伯格的儿子约翰刚刚拒绝担任他的助手。“为什么不考虑下我儿子杰伊呢?”就是啊,为什么不呢?特南鲍姆曾经在爱荷华州销售过女装,在阿肯色州担任过市政债券销售员。去纽约工作是义不容辞的事情,父亲见到他时说:“收拾一下行李,杰伊!你要去高盛工作了!”特南鲍姆很快就开始在利维的套利部门工作。
招聘高层员工时不仅要为公司引入高级人才,也要考虑不犯错误。戴维...
特南鲍姆邀请米尔肯共进早餐,但是他先征求了格斯·利维的老朋友,伯恩汉姆公司负责人伯恩汉姆的意见(在经过两次合并后,伯恩汉姆公司变为德崇证券公司)。伯恩汉姆对米尔肯的评价是这样的:“他非常聪明,但是他的骨子里有阴暗的因子。如果能严加看管的话,他会取得非凡的成功。你确定希望他加入高盛吗?”
特南鲍姆说:“我们能够看住他。”伯恩汉姆回应说:“你最好仔细看管他。”特南鲍姆给米尔肯开出的条件非常优厚:公司提供资本金,他的工资也非常可观,并能够参与利润分成。非合伙人员工能够参与公司的利润分成并加上15%的超额利润,同时享受特殊奖金。这对后来加入公司的年轻员工来说,都是非常优厚的条件。
“不”,米尔肯说。他坚持两个条件:第一,他希望成立独立的部门;第二,他希望分得他赚取利润的30%。
“那不可能,”特南鲍姆说,“你开的条件太高了——我们请过一位股票交易员,知道除了分摊成本之外,其中的麻烦和争论有多少。”①于是米尔肯仍然留在原来的公司,为他的公司创造了惊人的利润,其报酬高达10亿美元。德崇证券公司卷入破产风波后,米尔肯被起诉触犯了州法律,支付了大量罚金,并遭遇牢狱之灾。
“不管你招聘时多么仔细地甄选候选人,一些本不应该进入公司的候选人还是能够混进来,”合伙人乔·埃利斯多年来一直担任零售行业的首席分析师,他说,“我非常高兴看到部分表现糟糕的人离开了公司,没有什么比这更能增强公司的实力了。”想增强公司的实力就要远离那些不够优秀的人。雇用糟糕的高级员工的成本是其报酬的10~20倍。合伙人兼前任研究总监史蒂夫·艾因霍恩说:“雇用德才兼备的员工——品行优良、举止庄重、正直——对于专业公司的成功非常重要,但是这点经常被忽视。我们希望给研究员成功的机会,吸引到有才能的分析师,告诉他们如何成为行业中的第一名。如果他们工作足够努力,非常了解他们的行业,精心服务客户,公司会给他们升迁的机会。他们知道如何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动力达到事业顶峰。”
艾茵霍恩以公司如何成功躲避网络泡沫冲击为案例,解释了这一政策的重要性。杰克·格鲁曼早期是经常被投资银行业证券分析师辱骂的信件投递员,后来曾经被高盛的投资银行家们考虑作为负责电信行业分析师的人选,并负责在这个日新月异的行业内的交易。格鲁曼具有投资银行家的视野,对于合规的看法与众不同。他希望能够脱离研究部的束缚,也不想对研究总监负责。艾茵霍恩回忆说,“将他引入到电信行业,凌驾于我们现有的分析师之上,而不是提拔我们培养起来的分析师,在我看来不够公平。并且,他是一个不太容易合作的人。”
艾茵霍恩解释自己为什么加入高盛:“高盛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描述——人性化、高强度、廉正——这也是我加入高盛的原因。除此之外,我没有考虑过别的。这听起来可能很老套,但是能够与你敬重并喜欢的人一起工作——不是部分人,而是所有人——是非常重要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类人彼此互相吸引。在高盛28年的职业生涯中我非常满意。”
汉克·保尔森,鲍勃·赫斯特与其他人坚持公司应该聘请格鲁曼。乔恩·科尔津不想在这件事情上引起冲突,因此他退出了招聘过程。艾茵霍恩能够影响招聘结果,但是在第二轮面试中,艾茵霍恩的观点被驳回,公司给格鲁曼开出的条件非常诱人:2500万美元。但花旗集团总裁桑迪·威尔开出的价格远远高出高盛的,因此高盛非常幸运,格鲁曼去了花旗。不久之后,他的雇主花旗所罗门斯密斯巴尼公司,支付了高达4亿美元的罚金,这是有史以来“分析师案件”中最高的罚金,严重的利益冲突在此案中被揭露出来。
从战略上看,怀特黑德认为招聘最优秀人才是成为最好的专业公司的唯一途径,他很早之前就开始系统规划招聘那些最有潜力成为投资银行家的人。为了确保成功,他亲自进行校园招聘,争取每年招聘一到两名新员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少有华尔街公司面试MBA,因此高盛的竞争者很少。致力于建造高盛坚固内部系统的使命感,怀特黑德招聘那些“强烈的”明确表示非常渴求成功的人。评选基于三个平等的标准:1/3基于由成绩及SAT分数衡量的智力水平;1/3基于课外活动中所展示出来的领导力;1/3基于成功的野心。
招聘网络大范围铺开;公司面试每一个感兴趣的候选人,因为一些人未来可能成为公司的客户。公司故意开价很低——与今天的15万美元相比——只有区区3600美元,即使通胀调整后还是非常低。怀特黑德坚持高盛支付的薪酬不能高于其他公司,甚至希望更低,因为公司能够以低薪聘请到最优秀的人才,这标志着高盛确实与众不同。怀特黑德执意聘请最出色的人才,对于那些自大的“明星”们不感兴趣——他在寻找那些能够坚持下来的团队成员。多轮面试——一些比较轻松,一些比较艰巨——是为了让候选人意识到高盛跨部门评选设定的标准,评估他心目中理想团队的概念,这很快成为高盛员工必备的与众不同的特性。
鲍勃·康韦回忆说:“约翰·怀特黑德知道招聘是我们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够更快更好地组织起来,更加勤奋,拥有更多技能,我们就能更准确地识别并吸引更加优秀的人才。如果能够持之以恒,我们将会成为更优秀的组织,成为美国乃至全世界最优秀的投资银行。约翰的真正意思是——‘招聘是我们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如果我们招聘做得不够好,那么在5年内,公司将会急速下滑,注定成为平庸之辈。’”
康韦对怀特黑德的话记忆犹新。按照原定计划,他应该去斯坦福商学院开招聘会,但是公司最重要的客户福特汽车公司出了件非常紧急的事情,康韦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去找怀特黑德。“约翰,我不是全能的,也分身乏术。你觉得我该怎么办?去斯坦福还是去福特?”
怀特黑德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去斯坦福!福特的事情我来处理。”
康韦说,“这类选择显示出领导者真正信仰的东西。就是这样的决定使得高盛的招聘非常高效。”公司招聘的关键因素在于任命合伙人担任考官。当康韦外出招聘时,他经常查看其他公司的名单,看看什么人代表公司出席。“每一次都一样:高盛总是派出最高级的团队”。高盛不是寻找MBA中的前1/4名——或者前1/10名。长期来看,前5%和紧随其后的5%肯定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公司只招聘那些最优秀的年轻专家,认真甄选那些具有领导力、激情及勤奋等工作特性的人。在最突出、最有能力的5%的候选人中,公司挑选出最能高效率合作的团队成员——开始是15~30轮面试,然后实习,通过直接观察,选出其中最优秀的1%或者2%的人。
高盛的招聘方法始于哈佛商学院,西德尼·温伯格在“二战”期间认识了后来成为商学院院长的唐纳德·戴维,当时戴维与哈佛财长、温伯格的最好朋友保罗·卡波特一起说服了温伯格开始在哈佛招聘。②温伯格很快同意每年招聘一名MBA。最早招聘进来的是约翰·怀特黑德,然后他开始负责投资银行的新人招聘。怀特黑德将全部精力放在哈佛商学院上,部分原因是他曾在哈佛读书,部分因为哈佛商学院是最优秀的商学院,曾经从公立学校退学的西德尼·温伯格是公认的“哈佛人”。
高盛希望招聘最优秀的学生,在其中寻找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机构领导者,他们必须具备某种特殊能力才能够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多年以来,哈佛大学一直都是公司优秀人才的重要来源,高盛的招聘范围也扩展到其他25家商学院。
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沃顿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与西北大学,高盛动用的招聘团队力量比任何其他公司都要强。任何一所学校,高盛一般都会派出12~15人的团队——通常由合伙人带队——每年都要拜访校方10次左右,因为校方最了解学生情况。这种持续的付出积聚了强大的能量。
衡量公司对招聘重视程度的最好指标是招聘负责人在公司的地位。约翰·怀特黑德在任时,他是招聘负责人。当弗雷德·克里门达尔负责公司财务时,他负责招聘。彼得·萨克斯也是如此。最重要的是,招聘从来不会分配给初级员工或者人力资源部门。高盛负责招聘的人员会与每家商学院的教授及前一年在该校招聘到的员工一起,识别出最优秀的候选人,进行第一轮历时半个小时的面试。面试通常会持续一整天的时间。下午结束后,高盛的招聘团队集合起来,圈定最优秀的候选人,这样每个人都知道当晚在最高档酒店举行的鸡尾酒招待晚会上哪些候选人才是焦点。在晚会上,最优秀的候选人被精心介绍给那些专门乘飞机赶过来的合伙人。在两个小时酒会之后,高盛的招聘团队再次集合,决定哪些候选人将进入下一轮面试。第二天接到邀请的学生将参观高盛的办公室。
工资标准是认真确定下来的,标准基于该校前一年毕业学生的平均工资。公司严格遵守这个标准,从来没有过例外情况。高盛给的工资一般都低于其他公司。公司强调的是在高盛长期的职业发展机会,希望招聘进来的员工能够综合衡量各种因素,并且认为那些看重高薪的候选人将来会为了更高的工资离开高盛。对于公司而言,最坏的情况是将员工招聘进来,花几年时间进行培训,而其他公司开出的更高工资诱使这名员工最终离开高盛。
高盛是最先从顶级商学院招聘学生担任证券销售人员的公司。这对公司和招聘人员都能行得通,因为在高盛,经验丰富的销售人员的工资是华尔街其他公司销售人员平均工资的几倍。多年以来招聘销售人员是由理查德·门舍尔全盘负责的,他解释说:“成功的秘诀总是相似的。仔细挑选优秀的人员,培养他们。”门舍尔花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挑选能力超强、善于团队合作的人才。优秀的员工能够遵守苛刻的守则,门舍尔负责每个员工的职业发展,使这些员工保持对他及公司的忠诚。
门舍尔是证券销售人员的最后一轮面试官。他靠这种方式掌控所有招聘的最终决策,并且清楚地表示,与其他部门负责人不同,他没有耐心卷入那些派系之争:如果某人被强加为证券销售人员的候选者,门舍尔肯定会拒绝这个候选人。为了显示出谁是最终的负责人,他可能会让候选人等很长时间。他的决定是至高无上的。甚至在选举伦敦地区的候选人时,门舍尔仍然坚持最终决策权,挑选出来的候选人被要求飞到纽约,进行一天或者两天的面试,但是实际上只是与门舍尔进行一个小时的会面。在20世纪80年代最高峰时,门舍尔面试了来自35所商学院的900个候选人,但只选出了23个。他唯一的评论是:“优秀的人才加上高级培训,才能够生产出卓越的产品。”
费城地区的经理乔治·罗斯是一位卓尔不凡的观察员。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沃顿商学院上,与院长建立了亲密的私人关系,院长告诉罗斯商学院最优秀的学生都是谁。罗斯招聘那些拥有“极高发展潜力的”员工,包括埃里克·施瓦茨,戴维·福特,埃里克·多布金,及约翰·麦克纳尔蒂。
卢·埃森伯格先后在达特茅斯大学及康奈尔大学获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1966年,他恳请吉恩·默西加入联合基金协会时,默西问他是否愿意与鲍勃·门舍尔讨论在芝加哥或者圣路易斯开设分支销售机构的事情。埃森伯格出生在芝加哥,因此他非常感兴趣。薪酬上是这样的:基本工资为6200美元,加上20%的年终奖金,并且——以后可能会被安排到其他地方工作,因此他是纽约的“访客”——还有每周75美元在曼哈顿的生活费。当埃森伯格后来同意留在纽约时,门舍尔从埃森伯格的工资中扣除了之前用来偿还2000美元学校贷款中的75美元——削减了工资的25%。如此吝啬的成本控制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高盛非常普遍。
大规模招聘已经成为公司的传统。即使在60年代,鲍勃·门舍尔与每一位合伙人都参与面试,因为作为一个“家族式公司”,这是高盛的一贯作风。公司有很多机会评估应聘者的能力、兴趣与公司的匹配程度,并且应聘者能够在对公司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决定是否作出承诺。就像康韦所说:“当然,你可以说我们在面试上所做的努力有某种误导性。我们需要花很多时间完成多轮面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人才可能会流失,到其他公司工作,特别是那些拿到‘紧急’邀请函的应聘者,如果不在短期内接受邀请函,那么就会作废。”面试通常是随机进行的,主题和内容千变万化——从各种方面评估应试者的能力与品德,从多个方面考察应试者是否适合公司。
20世纪80年代,像高盛其他新员工一样,彼得·萨瑟兰对于公司复杂的面试过程非常吃惊。“作为国际部主席,我得知自己是第32个面试官,面试一位没有经验的新人,并且之前我收到的有关这位新人的所有电子邮件都是面试的一部分,这是迄今为止,我见过的最复杂的面试。更吃惊的是:这种极端的行为在高盛非常普遍。为了得到最优秀的人才不惜一切。”
合伙人迈克尔·埃文斯补充说:“我们与其他公司最大的差异在于重视留住人才。高盛对于专家的关爱程度是行业中最高的。我们雇用最优秀的人才,通过培训与指导,努力留住他们。”公司对于团队合作的超常重视,形成了一种持续的不屈不挠的风格,埃文斯认识到其中潜在的问题:“我们这种方法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公司不能容忍步调不一的行为。”
高盛非常理解最优秀的人才彼此之间强大的吸引力,才华卓越的员工在变幻莫测的、复杂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曲线上展示出迷人的魅力,并认为成为无往不胜的团队中的一员是那么激动人心和令人精力充沛的事。当然,巨额的金钱奖励也非常有效,多年以来高盛给员工支付的工资远高于其他公司。高盛很快认识到,高标准、努力工作、长时间的磨合像磁铁一样将优秀人才吸引过来,他们保持对成功的渴望,特别是在他们相信是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在1990年的年度总结中,公司宣称:“我们将继续尽力招聘最优秀的人才,保证他们接受良好的培训,努力工作,创造支持与鼓励员工成长的公司文化。我们将全力提升员工的价值。这是在时间和精力上的巨大投资,但是必将硕果累累。”
当然,付出总要求有所回报。1990年MBA的职业指导提出:“虽然我们给员工各种机会,但我们也希望能得到更多。我们的员工在高压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周末也是如此。许多人天天在外出差。工作要求使他们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希望员工能够信守对公司的承诺,因为他们对公司的价值至关重要。”
合伙人彼得·费伊回忆说:“我们的招聘过程非常严格,因为我们致力于成为最优秀的公司——具备优良传统。招聘过程是不断完善的。”20世纪60年代,公司开始招聘哈佛大学一年级优秀新生,提供暑期实习机会。这提供了近距离观察每一位暑期实习生的态度、品行及进取心的机会。从每年招两名“暑期实习生”开始,80年代,公司实习生数量增加到几十人。招聘暑期实习生给公司带来低成本的甄选候选人的机会,也是一种长期评估候选人的有效方法。那些在高盛工作,然后回到研究生院继续读书的学生,成了帮助公司遍布各个学校,搜索其他优秀的、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在公司内谋求职业发展的人才的强大网络中的一分子。
70年代后期,招聘扩展到没有接受过研究生教育的本科毕业生。“高盛非常强调数据的精确度,”费伊说,“我们不轻信标准普尔等公共数据库,因此我们需要聪明的初级人员进行数据录入工作。所以出现了辅助项目,我们引入大量顶级学校的本科毕业生从事这项工作——很快发现他们能够做更多更有价值的工作。”
随着人才竞争的加剧,招聘甚至开始扩展到刚刚读完大学一年级、寻找暑期实习的学生。这些学生中的佼佼者被邀请参加三年的辅助项目工作,这些项目专门为那些希望进入商学院的大学生所设计的。那些在技能、工作动力、信守公司文化等方面表现最突出的学生将得到MBA培训生机会。表现最优异者将会被提升,承担更多责任。那些跟不上的学生将会被淘汰。公司会采用多种方式评估这些学生的能力、动力及责任感,最具有领导才能的那些人可能会成为合伙人,负责严格的、程序化的招聘过程。多种评估及直接观察方式相结合,出错的概率非常小,成功率出奇的高。这种系统化的招聘占据招聘总次数的75%~80%,另外20%~25%的机会留给那些“旁门左路”进来的人——比如罗宾·纽斯坦因。
在高盛,本科毕业生从早上8点工作到晚上6点,晚饭的时间非常短,然后继续工作到晚上9点或10点。直到凌晨——甚至早上2点时——办公室仍然非常繁忙。工作狂处处可见。
招聘本科生比招聘MBA的风险更高,如今绝大部分候选人在进入商学院之前已经有过3年参与辅助项目的工作经验,有一部分人本科时就已经在公司工作过一个或两个暑假了。即便如此,高盛还是会花大量时间面试与评估每位候选人。当新员工到高盛时,他们将被迅速灌输公司的文化与纪律,这是头等大事。
从公司内部提拔高层员工是高盛长期以来的传统,这对于团队合作的文化至关重要:忠心耿耿;把公司放在首位;为高盛奉献毕生精力。不管个人表现得多么优秀,高手云集的团队肯定不如经验丰富的团队优秀。团队合作需要时间与磨炼,谁适合担任哪种职能,谁担任团队的领导者能够使团队更好地运转。“优秀人才的流失具有极强的破坏性,”理查德·门舍尔说,“一方面是因为中断了与客户的关系,但更严重的是突然失去了彼此的亲密感、信任、团队间的协调等最优秀公司的标志性特点。”有能力与野心的员工应该认识到他们一旦对公司许下承诺,公司会保护他们的职业生涯不会被外来者干扰。只有当理智、智力与感情三者融合在一起时,才能构建整个公司。高盛一直都是从公司内部提拔人才,很少有例外情况发生——除了在非常环境下,比如进入新市场或者快速扩展新业务时。
对公司高度的忠诚有时会演化为挑衅性的行为,并且不止一次。70年代末在斯坦福大学的招聘会上,一名高盛招聘人员询问一位女性候选人:“假如你需要很长时间从事一宗复杂交易——这对你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你会为了工作而离婚吗?”这个粗鲁的问题激怒了斯坦福大学的MBA们,这件事也很快传到了约翰·温伯格的耳朵里。
鲍勃·鲁宾为此辩解,“但是,约翰,他还很年轻。他只有25岁,不可能不犯错误。”
“嗯?我25岁时,已经率领海军打仗了。25岁的人应该足够庄重,拥有一定的判断力,而不是像个傻瓜一样说出那种话!”
这一事故是非同寻常的,但并不是唯一的一次。20世纪70年代,公司告知詹姆斯·小科菲尔德不能入选的理由是他是非裔美国人。科菲尔德起诉了公司,最后庭外和解。公司当年也因此被斯坦福大学拒之门外。持续的成功能够打造公司的优势,但也容易滋生出问题或者暴露出新的弱点。在70年代末的年度投资银行计划会中,约翰·怀特黑德非常担忧地强调:“我今晚脑子里只有一件事情。这让我非常困惑,我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它已经对我们的竞争对手造成了巨大伤害,也会危及高盛。我发现一种严重的流行病,甚至会摧毁一家专业公司。我们非常聪明,能够阻止它在我们公司的蔓延。这种流行病有个我们不喜欢的名字,但是我必须得说出来。这就是……骄傲自大。如果你们有任何能防止骄傲自大的方法,请告诉我。谁想第一个发言?”
有一个人举手。怀特黑德转过头去看着这位年轻的银行家。“你想说什么呢?”
“约翰,只有一种有效的方法能解除你的忧虑。”
“是什么?”
“招聘平庸的员工。”
① 几年之后,特南鲍姆的儿子致电给米尔肯——在他父亲推荐下找工作——当时米尔肯正处于垃圾债券事业的顶峰。米尔肯非常直截了当:“如果你想来就来吧。我欠你父亲的。如果你打算在这工作,接下来5年中你需要每天早上4点开始与我一起工作,也就是纽约时间7点钟,工作到晚上5点或6点,每周7天,并且要随时等待我的电话。这段时间你必须听我的。之后,你会体会到商业的冷酷,也会赚到一些钱。”年轻的特南鲍姆没有接受这份工作。
② 20世纪20年代,高盛是最早招聘哈佛MBA的公司。大衰退中止了招聘过程。
本文由 京廊文化根据互联网搜索查询后整理发布,旨在分享有价值的内容,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不参与任何商业性质行为,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部分文章如未署名作者来源请联系我们及时备注,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链接: /bangong/20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