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办公技巧 > 正文

培训专员办公技巧和方法(教师培训如何展开?要有趣、有料更要有效)

  • 叁碗诸角 叁碗诸角
  • 办公技巧
  • 2023-08-21 00:12:44
  • 0

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能够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过当前仍有部分教师培训或许存在着一些不足,我们需要正视这些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让教师培训真正发挥价值。教师培训存在着哪些问题?教师对培训的需求有哪些?组织者应当如何开展培训?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的讨论——

教师培训的本意是为了帮助老师提升自我,不断进步。可是由于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考勤、拍照、考核、吐槽甚至成为了很多教师培训的常态,轰轰烈烈地进行,最后也许成了一场“打卡游戏”。教师培训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培训,因为教师作为教育者,不仅知道如何教,也懂得如何学。面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培训,如何提高效率、确保效果,让教师的角色从教者转变成学者再学以致用呢?如何让培训充满温度,让每个老师都能学有所得,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线老师,听听他们的想法。

以往的培训存在什么问题?

1. 时间安排不合理

假期到来之际,老师们希望通过假期来舒缓一下紧张的工作状态。可是接二连三的培训打乱了老师的假期计划,教师的内心对培训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触。有的培训甚至可能长达十几天,从早到晚排满了课程,整个培训下来,老师们精疲力竭。

2. 内容不接地气

有的培训内容缺乏实效性,造成教师学习缺乏兴趣。有些培训的内容理论性较强,与教学实际操作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教师听起来似懂非懂,接受度较低。有的培训内容和教师需求不匹配,新教师和骨干教师,不同学科老师之间的培训需求是不一样的,可是往往校本培训是所有老师一起,针对性较弱。还有部分培训的内容之间关联度较弱,有时不同的培训却有相似的内容,缺乏系统性。

3. 培训方法太单一

培训主要分为线上和线下培训,线上的培训多为观看录课视频,缺乏互动,较为枯燥。线下的培训主要是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师大多是被动地听,“满堂灌”成了常态,方法单一。并且线下培训多是大班进行,教师数量多,互动少,体验感不足。

4. 培训效果不显著

参加培训的一线教师人员名单多是由学校领导指定的,教师觉得很被动,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参加培训。培训结束后,教师“听着很激动,回去一动不动”,没有把讲座中的内容运用到实践,时间久了,慢慢就淡忘了,导致培训的效果微乎其微。

一线教师渴望什么样的培训?

1. 基于学习需求,能激发内驱力

培训内容能否契合到被培训者的需求尤为重要。设计问卷调查,通过大量数据采集、分析、知晓被培训者的需求,再根据需求设计培训内容。这种基于实际需求的培训才能牢牢抓住被培训教师的眼球,教师才会有意识地去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主题班会设计的培训中,可以先由导师做理论引导,布置主题后按照分工由组内集体备课,一小时后推选代表进行说课展示。没有上台展示的,晚上自行设计主题班会,第二天进行说课展示。这种实操性的培训,能让学员们在头脑风暴与交流学习中进一步加深对主题班会设计的理解,这样的培训是让人期待的。

2. 从小切口入手,能提升实效性

现在的培训中项目化、大单元等热门词层出不穷,然而许多内容并不能在短时间内让一线教师深刻理解,因此大家渴望能有小切口的针对性强的培训,从实际的日常工作中找出问题并解决。

比如在班主任案例专项研修中,教师能通过阅读案例、分析问题,从中学到一些解决方法与技巧,也能尝试着去解决自己班级里学生的问题。老师们通过头脑风暴寻找问题的矛盾点与冲突点,从不同层面分析成因。这样大家能总结案例中的闪光点放入自己的学习智库,同时能找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善的策略,无疑是具有实效性的。

3. 学习形式创新,能增强凝聚力

短时间的线上和线下培训,无法满足教师长期的学习需求。教师渴望能与同频道的其他教师组建长期的学习共同体,以增强研修的凝聚力。一旦自己出现懒惰的思想,可以受到周围积极氛围的影响,及时调整不良状态。

比如,班主任校本培训可以由学校德育领导牵头,组建学习共同体。每日读书打卡,增强教育理论输入,厚植教育情怀。在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后,教师可以记录日常育人故事,尤其是师生间的对话,以提高自身的“教育表达力”,并在校内班主任团队中进行分享与交流,这不仅能打通壁垒,还能实现新老班主任的互助成长。

培训组织者怎样做好培训?

1. 前期调研,明确“我想要的”

很多培训因为与老师的真实需求脱节,老师参与意愿不强,导致培训效果差强人意。在培训前,如果组织者对教师进行一次调研,了解他们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受欢迎度自然会提高。

比如,每次班主任培训前,召集班主任讨论,把目前困扰自己的班级问题写下来进行梳理,再汇总,合并类似的问题,最后由培训负责人把这些问题发给相关的专家,请专家在接下来的培训中有针对性地解答。

2. 分层培训,对接“我不会的”

不同教龄、不同职业规划的教师培训应当区别开来。比如,有的老师培训的目的是想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可以在培训时通过实际的案例,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具体措施;有的老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专业基础,想促进自我发展,他们的培训更需要了解实践背后的理论。分层培训让每个老师都能在培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有所得。可以设置培训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让教师有选择性地参与。

比如,班主任培训“见招拆招”,邀请班主任们现场模拟应对平时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主持人当场讲解为什么会这样应对,让班主任们知道这样做的原因以及结果。增强参与培训的班主任的互动感,让班主任能在模拟应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会本领。这样的培训不仅针对性强,效率高,而且趣味性较强。

3. 训后跟进,验证“我学到的”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跟进、反馈、改进,很多老师在培训的过程中深受启发,设想了很多回校后的实践,可是真正能够落地的设想占比并不高。因此,在每一次培训之后,要督促老师们把专家介绍的经验、方法、制度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并适时反馈运用时存在的问题,罗列梳理后再请专家对其予以指导,帮助教师建立起系统性的教育经验和理论。

比如,班主任沙龙中经常会有学习之后的跟进。每次沙龙稿的讨论点评之后,主持人会让参加的老师把自己的原稿在大家的意见之上进行修改,修改好后发给公众号或者杂志编辑挑选,选择结果也会在群里告知,让大家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职业动力和幸福感。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教师培训之路,漫漫亦灿灿,明朗而清晰。让教师培训更有广度和深度,让每位教师在培训中不断成长进步,感受到教师培训的有料、有趣、有效。

来源:人民教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