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办公技巧 > 正文

电脑办公小技巧搞笑表情包(职场小白必备的心理学效应,助你顺利度过入职尴尬期)

  • 叁碗诸角 叁碗诸角
  • 办公技巧
  • 2023-08-21 23:12:17
  • 0

冷漠的陌生人——责任扩散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特纳和达利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验,考验危机情境中,愿意出手援助的人有多少。他们招募了一批实验参与者,当实验参与者到达指定的地点后,一位女实验助手安排他们填写问卷,接着,女助手穿过门帘,到隔壁房间继续工作。几分钟后,女助手爬到椅子上取东西,不小心从椅子上跌落,尖叫一声摔在地板上,随后,女助手在地板上痛苦地呻吟:“天呐,我的脚,我搬不动它……”

主试偷偷观察,结果发现,当被试单独一个人时,70%的人会提供帮助,两人在场时,试图提供帮助的比例变成了40%;如果参与者中混有一位无动于衷的试验助手,只有7%的人愿意提供帮助。很显然,他人的存在和态度抑制了参与者的利他行为。

在另外一个实验中,拉特纳和达利在招募被试时说,他们对和大学生有关的话题很感兴趣,想了解他们是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城市环境,如何处理个人问题的。他们要求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为了避免尴尬,每个人被单独安排在隔开的房间里,通过内部通信系统进行交谈。这个内部装置每次只允许一个学生讲话,每个人一次可以讲两分钟,接着下一位学生继续。

学生被分成三组,第一组被告知他们只能和另外一个人交谈,第二组被告知他们可以和另外两个人交谈,第三组被告知他们可以和5个人交谈。实际上,每一位学生都是单独一个人,其他参与者的声音都是事先准备好的录音。

内部通信系统开始讲话时,所有参与者都听到一个男子的声音,他一开始讲话很正常,不久开始癫痫发作,当然,这也是事先录好的声音。这时,真正的实验才开始。拉特纳和达利想要观察的是,有多少学生会采取帮助行为,即离开自己的房间,通知试验者有人癫痫发作。

结果显示,第一组参与者反应最为迅速,第二组次之,第三组最差,也就是说,随着旁观者数量的增加,试图帮助陌生人的参与者变少,即使有反应,速度也会变慢。拉特纳和达利认为,是他人在场造成了责任扩散,主试才会延迟救援,或者干脆不实施救援,因为他们相信,“即使我不做,别人也会做的”。

这种现象并不能完全归结于参与者的冷酷无情,或者道德沦丧,而是心理学上的一种现象,即责任扩散,又称为旁观者效应。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利他行为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危险时,如果他身边只有一个陌生人,这个陌生人会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毫不犹豫地提供帮助;如果他身边有许多人,这份责任就被众人分担,救人的迫切程度下降,环境中的陌生人越多,每个人感受到的责任就越小,有的人甚至根本感觉不到受害者和自己的关系,每个人都怀着“反正别人会救他”的心理围观,结果往往造成众人围观,见死不救。

比如,一个少女落水,现场只有一个人,这个人一定会见义勇为,对少女实施救助,哪怕自己不会游泳,也会呼喊别人前来救援;如果现场有几个人、十几个人甚至上百人,大家可能都袖手旁观,没有人向前帮忙。所有人眼睁睁地看着少女溺水而亡。

在刑事犯罪中,尤其是团伙犯罪,责任扩散的现象更为突出,团伙犯罪比个体犯罪更危险,也是这个原因。团伙中的个体责任感被弱化,每个成员都觉得犯罪行为不是一个人做的,自己不需要承担全部责任。责任扩散让团伙成员感觉更安全,从而胆大妄为,肆无忌惮地犯罪。

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团伙犯罪占了半数以上。对未成年人来说,单独犯罪需要有巨大的勇气和决心,胆子不够大的人做不出来;团体犯罪则完全不同,责任扩散给予他们安全感,即所谓的“壮胆”,在最常见的三人团体里,一次犯罪的心理压力被三个人平分,而且,为了表现自己,确立自己的形象,表达对同伴的忠诚,团体犯罪的手段和单独犯罪相比会更残暴、更极端。

责任扩散是一种心理效应,因此,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责任分散现象存在,不管是现实生活,还是虚拟的网络世界。以色列的心理学家格雷格·巴荣就研究了互联网中的责任扩散现象,他发现,如果你想通过电子邮件询问答案,最有效的方法是将信件逐件分发出去,如果以邮件组的方式同时发给多个人,的确可以节省时间,但反馈的效果并不好...


巴荣的结论来自他的亲自实验。他假装成一名学生,然后在雅虎网站上申请了一个电子邮件地址,他用这个地址给自己所在学院的学生、老师和管理人员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内容非常简单,询问这所学院有没有生物系。

其中,一部分邮件是单独发送的,另一部分邮件是以邮件组的形式发送的,每一组有4个人。结果,单独发送的邮件有64%的回复率,其中三分之一还给出了详尽的回答,如联系电话。以邮件组方式发送的邮件只有50%的回复率,只有16%的人给出了详尽的答案。这是互联网时代的责任扩散现象,邮件组中的其他人就相当于现实生活中冷漠的旁观者,当有人“旁观”时,人们回复邮件的责任感被减弱。

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酒与污水定律

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显然,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决定一桶水的性质,真正起作用的是污水,只要有污水存在,不管木桶里原本是污水还是酒,最终都成了污水,这就是酒和污水定律。

这个来自西方的管理定律和中国的古语特别契合,如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一条臭鱼坏了一锅汤。污水、臭鱼、老鼠屎,这些都是负面的、糟糕的、坏透的东西,对于美酒、汤、粥来说,若想保持自身的纯粹,就要杜绝臭鱼、老鼠屎和污水的出现;如果发现,就要及时处理,若是有人觉得臭鱼、老鼠屎也能做粥品、羹汤的调味料,那可真的是大错特错了。

酒和污水定律特别适合团体中的人才管理。一个公司就是一个微缩版的社会,社会里有着形形色色的人。如果将公司里的人分类,有这样一个区分标准:人才、庸才和小人。人才是在某一方面有才能、有本事的人,这类人非常稀有,因此在团体中占据重要位置。庸才指的是才智平庸的人,他们是团体中的大多数,表现平平,不会有出彩之处,也不会犯大错误。庸才是团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时刻刻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小人指的是团体中无足轻重、很容易被忽视的人,他们喜欢煽风点火,喜欢兴风作浪,在少数人才和众多庸才的挤压下,小人希望做些什么引起他人的重视,希望用巧劲儿获得利益,于是他们散布谣言、蛊惑人心,引发团体不稳。

如果说人才是公司里的千里马,庸才是乖乖兔,小人就是污水,是臭鱼,是老鼠屎。职场小人缺乏对对与错、合理不合理的清晰认识,即使知道,他们也选择漠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如果他们最初的破坏行为得逞,就会将管理层的容忍理解为惧怕,进而变本加厉,时不时地弄点幺蛾子出来。

卓悦是投资部三个总监中唯一一名女将,在ALY公司向来有“铁娘子”的称号。她从大学毕业进入ALY,奋斗了十多年,才得以坐上项目总监的位置。卓悦的能力和她的坏脾气一样众所周知,不过,只有总裁理查德知道,她还是一个爱嚼舌根、爱搬弄是非的女人,这些年公司里大大小小的是非,每一件都能和她扯上点关系。这一次,她的老对手何城要去华东大区做代理经理,整顿分公司,卓悦又开始打起了她的小算盘。

何城离开,他在总部的工作由卓悦代理,没过几天,卓悦就拿着一份报表找到了理查德,“这是何总监离开之前交给我的项目,但是我觉得并不值得继续跟进,这家公司要求高,提点低,即使做成了也没什么价值。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何总监愿意在这个吃力不讨好的项目上耗这么久?”

理查德看了一眼文件,是何城从大年初一直在跟进的有机农场项目,其间因为农场水源污染问题被媒体曝光而不得不中止。“何总监既然肯花时间,肯定是事前评估过的,你只要按他的要求跟进就好了。”

“总裁,我看,恐怕没有这么简单吧!”卓悦的口气突然变得诡异起来,“公司每个月给他大笔的项目资金,可是何总监貌似并不急于出成绩,一个项目花了半年多的时间都搞不定,难道这些钱都进了他的私人口袋?”

看卓悦又打算兴风作浪的样子,理查德有些不悦,“这也是公司的规定,只要项目不结项,项目资金就会跟进,至于钱花到哪里去了,我想何总监最清楚,你就不用操这份心了,回去工作吧”。

理查德希望卓悦能安分守己地工作,毕竟她的工作能力很强,ALY需要她这样的人才,不过,如果她继续搞些小动作,伤害到公司的利益,理查德也只好忍痛割爱。果然不出所料,卓悦回去就放弃了跟进何城的有机农场项目,转而去做自己的项目,同时找来审计师查何城项目组的账目,直到何城千里迢迢飞回总部,理查德才知道,卓悦让ALY失去了一个大项目。

原来,何城一直和有机农场的经理人协商,ALY愿意投资有机农场的水污染治理,作为交换条件,对方必须将公司重组上市的项目交给ALY做,这是一次以小博大的交易。由于水污染的问题,双方在细节上一直无法敲定,何城需要做的只是等待,毕竟,有机农场只有先治理好水污染,才有谈上市的可能。

这个计划一直对外保密,除了何城本人,只有理查德知道。这下可好,被卓悦一搅和,有机农场方面开始怀疑何城的职业操守,转投另外一家公司寻求合作,ALY丢了一个八位数的大项目。给公司造成这么大的损失,不管是谁,都会被无条件开除的,这一次,卓悦也跑不掉。

何城在说明情况后,急急忙忙又赶回分公司工作,他没有对卓悦的去留明确表态,理查德比谁都清楚,即使不是现在,等何城回来,他们之间的交锋也不会少。思虑再三,理查德给卓悦下了最后通牒,希望她能以准备生育为由主动辞职。

一个人的品质是多年养成的,公司永远在挑选有用的人,而不是选一个差生进行再教育。企业没有培训的义务,不合适的人,不能融入公司文化的人,对公司的人事架构有伤害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使其尽快离开。去除组织里的臭鱼,对企业有好处,对当事者也有好处。

任何公司里,都会有几个难搞的人物,他们可能工作能力非常强,但是有才无德,好搬弄是非,传播流言,打压竞争对手。他们就像是一个苹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传染其他人,导致整箱苹果都烂掉。

任何组织,不管其建立的基础是互相理解、妥协、容忍,还是依靠强权压制、强硬管理,破坏总是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能制造出精美的瓷器,莽汉的一个拳头就能将其摧毁。如果公司里到处都是莽汉,有多少能工巧匠也于事无补。

公司里大多数人都是普通员工,即资质一般的庸才,这些人有一定能力,懂得生存法则,无须太多精力管理,管理者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少数精英人才和少数低劣人员身上。少数低劣人员便是组织内部的污水,管理者要在污水引得整桶酒发臭之前,悄悄地将其消灭,保持美酒的滋味甘甜,口感纯正。古人说,亲君子,远小人,便是这个道理。

在黄帝时期,具茨山里住着一个神仙,名叫大隗。据说这个大隗能帮人答疑解惑。一天,黄帝去拜访大隗,想向他请教有关治理天下的事,半路上,黄帝迷路了。他跟一位牧童问路,牧童听说黄帝要去见大隗,很高兴为他指路,还跟黄帝介绍了许多大隗神的故事。

黄帝感觉这位牧童也像是神明一样,懂得许多大道理。于是,黄帝就问牧童如何治理天下,牧童说:“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意思就是说,治理天下其实和放马差不多,只要去除其中的害群之马就可以了。黄帝认为牧童说得很有道理,于是拜牧童为师。

公司里有一两个另类的人物可以理解,毕竟,每个人的工作理念和工作目的都不同,想要所有人都保持一致,也是不可能的。在清除害群之马之前,一定要先搞清楚情况,不然的话,很可能将公司里的野马当作害群之马给除掉。

所谓野马,就是有非凡的才华,但在某些方面有欠缺的人,野马可能不太受欢迎,但是对公司有利,对整体利益有利。这时候,管理者要有容人之量,将野马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看作宝库。有才能的人总是有很多毛病,这是人类的通病,明智的管理者能容忍他们的缺点,为野马奔腾提供条件,让野马为自己创造更大的利益。

害群之马是什么样的呢?就是不能真正做事的野马。这样的人不能将心思集中在工作上,给上司出难题,给下属使绊子,妨碍他人工作,还给整个团队带来麻烦。组织中这样的人,就像是酒中的污水,除了让美酒变质,毫无意义。

如果将人才、庸才、小人变成苹果,装进箱子里,人才是品种最精良的那个,庸才次之,小人则是携带细菌,即将腐烂的苹果。挑选苹果的人一定会第一时间将烂苹果挑出来扔掉,企业管理也是如此,“慎于始”是对待职场污水最好的方法。不容忍一切破坏性行为,用强硬的手腕对污水进行震慑。及时发现,及时清理,如此才能保证企业的稳步发展。

盲信必盲从——权威暗示效应

人是非常容易受环境影响的,在周围信息的暗示下,将他人的行为、言语作为自己做判断的参照,尤其是当权威——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的人——出现时,权威说的话更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当事人会倾向于听从权威的意见,如果自己的意见和权威的意见相悖,当事人愿意接受权威的意见,改变自己的想法,这就是权威暗示效应。

盲目地听从权威的想法,很容易造成误差。毕竟,权威并不总是正确的,就算是专家,也只是在某一领域中拥有超过常人的成就,专家并不能对所有事情进行解释和判断。权威暗示效应让人掉入一个逻辑怪圈,假如一个人是历史方面的权威,对历史完全不了解的人则会认为,他懂得一切关于历史的问题,不管是明史、清史还是隋唐五代史,甚至认为,他在战争史、文学史方面也是权威。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人们看重的到底是权威的学识,还是权威的头衔?他们将过去一年时间里发表的12篇著名大学教授撰写的论文收集起来,然后修改了作者的名字,将作者所属学校修改成非著名的,然后将文章以手稿的形式重新投递给发表过这些文章的期刊。结果非常讽刺,在没有被编辑发现的9篇文章中,8篇文章被评审为不合格,遭到退稿。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头衔的重要性。

实际上,影响人判断的就是头衔,而不是才学、品德这些不可捉摸的东西。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某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这是一个不可捉摸的概念,学问又不能用秤称,用尺子量;如果说某人在某名牌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在某大学里担任教授或者在某研究院担任研究员,人们会毫不怀疑地认定,此人必定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哪怕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也很难改变人们的认知。

在一个求职节目上,一位从法国留学归来的求职者被问晕了。求职者一上来,就被现场的一位专家考法语,结果他连两个最简单的法语单词都没有听懂,接下来,求职者又被问到,是否知道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姆?是否看过法国电影《四百击》?求职者一问三不知,当场,一众专家们开始怀疑他的法语水平,开始质疑他的社会学学位是否真实。最终,当主持人要求专家鉴定求职者的学历证书时,他的“BAC 5”证书被证明不是硕士学历,而是普通专科。很显然,这位专家犯了一个严重的低级错误,可惜,求职者由于太过紧张,还没来得及反驳,已经在现场晕倒了。

单纯观看节目的观众一定会认为,这个人声称留学欧洲,在法国待了十年,却连一点真东西都没有学会,连文凭都可能是假的,难不成,此人是现代版的方鸿渐?带着大把的钞票在国外混混日子,然后买了个假文凭回国交差?

观众为什么会得出这些结论呢?因为节目里的“专家”也是这样认为的,于是,所有人都不自觉地听从了专家的意见,将这位求职者当成了一位赝品海归。尤其当“野鸡大学”的文凭在国内满天飞时,现场的主持人和观众都不自觉地肩负起社会责任,准备对这位求职者进行打假。

回头想想,这位专家真的专业吗?他的意见真的可以决定一切吗?一位在法国留过学的专家的话可以形成绝对的权威吗?显然不能。只不过,作为唯一一个懂法语、去过法国的人,这位专家在现场具有绝对的威慑力,几乎没有人会质疑,求职者听不懂他用法语提的问题,是因为这位专家的发音不准;求职者不知道杜尔凯姆和《四百击》,是因为他只知道Durkheim和《Les Quatre Cents Coups》,而不知道它们的中译名。

生活中,不被权威人士忽悠的方法就是坚持独立观察和思考,看待问题,要从时间、地点、人为因素等各方面进行判断,而不是简单地听信专家的话,听从权威的意见。如果长时间不进行独立思考,别人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上司说东就径直往东,从来没有自己的想法,长此以往,势必产生惰性,目光短浅,思维僵化。

每一位医学院的学生在大学本科的最后一年都会进入医院实习,学护理专业的陆怡也是如此。她和同学进入学校的附属医院实习,第一个星期,医院就接收了一个患急性阑尾炎的病人。医院马上安排抢救,陆怡则被安排做内科手术专家王医师的助手。

病人情况比较严重,出现了严重的化脓现象,对于王医师来说,再严重的情况他都处理过,这个手术也是一个小case。手术进行了两个小时,终于完成了所有程序,只需要将伤口缝合,就大功告成了。陆怡心里一阵窃喜,实习期的第一个手术,就这样顺利地过去了。不过,在她检查器具时,好像发现了一个不妙的问题,托盘里原本有10块纱布,怎么只剩9块了?

陆怡连忙和王医师说:“王医师,好像少了一块纱布,要不要再检查一下?”王医师低头缝合,没有理睬她的话。陆怡有些着急,拉着王医师的胳膊说:“请您再检查一次,我准备了10块纱布,现在只取出9块,恐怕那一块是落在病人腹腔里了。”看王医师依旧无动于衷,陆怡有些愤怒地说:“医生要对病人负责,您不能这么草草地缝合。”

王医生停下手里的动作,抬起头,面无表情地看了陆怡5秒钟,然后微笑着举起左手,露出了手心里的一块未用的纱布。“第10块纱布在这里,这下子,我可以继续缝合了吧?”陆怡长吁了一口气,继续忙手里的工作。

手术后,王医师宣布要召开一次实习生会议,陆怡担心王医师肯定会当众批评她的无礼,没想到,王医师竟然当场表扬了陆怡。“医生也好,护士也好,既要有专业技能,也要有职业操守,更重要的是,不能害怕权威,总医师怎么了?总医师也有犯错的时候,你们的工作就是时时刻刻盯着手术台上的医师,不让他们犯错!这一点,陆怡做得很好!”

鱼无水,不成鱼——安泰效应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大力神叫安泰,他是海神波塞冬与地神盖娅的儿子。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各人有各人的绝技,同时有着各自的弱点。比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英雄阿喀琉斯,他是海洋女神忒提斯和凡人英雄珀琉斯所生的孩子,出生后,母亲忒提斯倒提着他的一只脚将他浸入冥河,因此阿喀琉斯全身刀枪不入,唯有没有浸过冥河水的脚后跟是他的弱点,最终,他的弱点使他丧命——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暗箭射中脚踵而死。

大力神安泰的命运和阿喀琉斯有些相似。他是一个提坦巨人,还是利比亚之王,他力大无穷,战无不胜,最大的爱好就是生吞狮子、强迫过往的外乡人与他角力并杀死失败者,胜利之后,安泰还会将死者的头骨放在波塞冬的神庙屋顶上炫耀。他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不能离开大地。因为他是地神的儿子,一旦离开大地,离开母亲的滋养,就会失去一切神力。

有一次,希腊第一英雄赫拉克勒被安泰截住,两人展开厮杀。在搏斗过程中,赫拉克勒发现了安泰的秘密,他用计使安泰离开了大地,然后将他高高举起,在空中将他杀死了,死前安泰哀叹道,“我将死于空中”。后来,人们将一旦脱离相应条件就失去某种能力的现象称为“安泰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安泰效应告诉我们要依靠团队,依靠团队成员,尤其是在职场里,一个人的个人能力再强,也不可能轻松应付所有事情,许多时候,工作需要多人合作来完成,没有他人的合作,单枪匹马始终是软弱无力的。所谓水失鱼,犹为水;鱼无水,不成鱼,便是这个道理。

公司项目部的两个小组竞争当地政府的一个建筑施工项目,老总的意图是希望借此机会,从李密和白殊这两个项目总监中选出一个总经理候选人,从下半年开始帮他分担工作。为了准备这次项目,李密和白殊带领的两个小组开始加班加点地行动起来,两个当事人都希望拿出最漂亮的方案来,帮助公司争取到这个项目,各自的组员则担心一朝天子一朝臣,战战兢兢地为了自己的前途努力。

李密和白殊的工作风格不太一样,李密喜欢单打独斗,每次做项目都是他自己先对整体进行规划,然后进行分工,让下属完成各自的工作,他有些独裁,有些霸道,不喜欢询问下属的意见,但是按照他的方法工作,非常有效率。“我的要求就是,每个人把自己的任务完成,任何人不可以拖后腿!”他从来不会问下属:“你们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他的组员也很听从他的安排,每项工作都能按部就班地完成。

和李密相反,白殊个性随和,平易近人,他喜欢和下属一起工作,和大家一起讨论项目的细节,交流意见。每次做项目时,他都和组员一起加班熬夜,细致地敲定策划书的每一个问题,因此,白殊一组做出来的策划案虽然少了李密的大胆冒险,却严谨细致,毫无破绽。

两个星期后,公司进行内部甄选,提交给政府的策划书只能有一份,因此必须从李密和白殊二组的策划案中二选一。最终,老总选择了李密的方案。他非常熟悉评审会主席的风格,他是个大刀阔斧干工作的人,太过细致的方案反而会让他觉得谨慎小心,缺乏创意。

会后,老总把白殊的计划书给了李密一份,“白殊的方案做得很细致,关于施工方面,他把所有的细节都考虑到了,你仔细看一下,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找他请教一下”。李密向来心高气傲,如今白殊成了他的手下败将,更没有向他请教的道理了。李密信心满满地说:“完全没有问题,我都做好准备了,您就等我的好消息吧。”

果不其然,评审会主席对李密的方案非常满意,评价其“有胆识,有魄力”,不管是对技术的分析,对市场的把握,都很到位。可是,策划书中关于实施方案的细节遭到了专家组的质疑,有一位评委甚至直截了当地质问李密,“你们公司到底有没有人懂施工?这样的方案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人员,你们想过吗?”

由于在施工方面存在致命伤,李密的方案最终没有通过。回到公司后,老总把李密叫到办公室,狠狠地训斥了一顿,“我之前有没有叫你和白殊交流一下,他的方案里有关于施工的所有细节,你可以借鉴一下,是谁跟我说‘完全没有问题’‘等我的好消息’的?现在呢,你打算怎么解释?”

施工细节的确是李密的弱项,他从来没有在施工现场工作过,方案做出来也是组员在跟进,他很少到现场勘查,了解施工的各个细节。此时,李密才开始后悔,如果在答辩之前能就施工方面的问题和白殊讨论一下,这个方案或许就通过了,公司也不会因此失去一个大项目。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从原始社会开始就用聚居的方式生活在一起。人不能离开生活的环境,也离不开众多人组成的社会,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工作、学习,环境的滋养、集体的协作都是必不可少的。

释迦牟尼曾经问他的弟子说,怎样才能让一滴水不干涸?弟子们冥思苦想,始终无法想出答案。一滴水那么微弱,一阵风就把它吹干了,一撮土就会把它吸干,放在太阳下,不一会儿它就会消失不见,怎么可能不干涸呢?见弟子们苦思无解,释迦牟尼笑着说,“将水滴放到海洋里,它就永远都不会干涸”。弟子们恍然大悟。

一个人智商再高,能力再强,眼光再独到,也只是一个人的力量。一个人的力量就像那滴微弱的水,环境的变化,如风吹、日晒、土埋,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将其消灭,但是,小水滴如果汇聚在一起,组成江河,组成大海,其力量是不可小觑的,曾经势单力薄的小水滴也会凝聚巨大的能量。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在没有别人帮助的情况下独自成功,在大多数时候,团队协作是必需的,因为团队拥有的资源更多,在信息、资金、关系等方面,团队都比个人占据优势。而且,团队协作能让一个人的优势得到充分展示,其他人的存在则会弥补个人的不足。

只可惜,许多职场人,尤其是初涉职场的员工,并不懂得这个道理。一些高学历的大学毕业生,过分看重自己的优势,看不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意义,他们喜欢特立独行,单打独斗,不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也不想将成绩与他人分享。当实际工作遇到“瓶颈”时,才发现自己的单打独斗总是徒劳无功,甚至根本无法解决问题。

工作总是涉及方方面面,单靠一个人很难掌控全局,最能干、能力最强的人,也需要别人的帮助,唯有善于合作,才能实现共赢。今天的工作,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掌握所有的技能,因此,在工作中应当注意合作,让自己融入团体,同时借助团体的力量取得想要的成绩。

人云亦云的鹦鹉——从众效应

生活中的从众行为随处可见。商家用明星的光环效应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在之后的消费行为中,许多人则是从众消费,看朋友买一款飞亚达手表,自己也买一块,最后,闺密圈里都流行起戴手表来;赌博的时候,从众更加明显,所有人都在观望时,托儿上前下注,旁边的人见托儿赢得轻松,觉得十拿九稳,也跟着下注,最后肯定输得精光;文学作品中也有从众现象的描写,如《皇帝的新装》中阿谀奉承的大臣和曲意逢迎的路人,他们慑于皇帝的威严,选择了从众的做法,认定裸体的皇帝正穿着一件华美的衣裳。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从众倾向,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为了证明自己的合群、不孤立,人们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想法和态度。而且,心理学家用实验证明,即使有人想要坚持己见,在众人的压力下也会逐渐放弃自己的想法,认同他人的意见。

最经典的从众实验便是阿希实验。1952年,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邀请了一群大学生参与到他的实验中,他告知参与者,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视觉。于是,大学生按照顺序进入实验室。一位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发现已经有5个人坐好了,那么,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实际上,前面的那5个人都是实验助手,在接下来的实验中,他们负责混淆视听,影响大学生的判断。

阿希的实验非常简单,他拿出一张画有竖线的卡片,然后让所有人猜测,这条线段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段中的哪一条等长。线段的差异很明显,正常人很容易判断。在正常判断两次后,5个实验助手开始捣乱,他们认定了一个错误答案,然后等待真正的参与者说出他的答案。这时候,参与者非常迷惑,不知道该相信自己的眼睛,还是认同大多数人的看法。这样的判断一共进行了18次,统计结果显示,33%的人是从众的,76%的人至少有一次从众判断,当然,也有24%的人一直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没有从众。

从众效应也叫羊群效应,羊群都是由头羊带领的,其他羊只负责跟着走,从来不会自主思考。因此,当头羊找到了丰美的草地,羊群就能美餐一顿;如果头羊找错了路,整个羊群也会陷入迷途。如果头羊一不小心从悬崖上跳下去,其他羊也会效仿它的行为,哪怕前方等待它们的是死亡,它们也不会自行评估。

从众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地效仿别人,从而导致大批投资者在同一时间内购买相同的股票。在管理学上,一些企业很难对信息充分了解,因此无法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做预测,只能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做决策,这种信息不断传递,每个人都在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从而产生了从众。

每个人对一件事情总有看法,喜欢,不喜欢,或者无所谓,终究有一个答案,那些说着“我对此没什么想法”的人只是巧妙地掩藏着自己的内心,到了表决的时候,如公司内部投票,民主选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区别在于,这个意见到底是根据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来的结论,还是脑筋都没动,别人怎样选就怎样选,随大流的结果。

其实,并非所有从众行为都是盲目的,不加思考的,很多时候,人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想法,不得不“随大流”。因为没有人能对一件事情百分之百地清楚,在面对不太了解、没有把握的事情时,“随大流”是最安全的方法。而且,面对众人的压力,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不容易,团体内始终保持与众不同的人,往往会遭到背叛和孤立,当群体中的异类被清除后,团体成员的行为和思想会更加一致。从众效应说明,群众的眼睛并不是雪亮的,大多数时候,普罗大众在从众效应影响下已经失去了基本的判断力,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贾青从原来的公司离职时,恰好唐本在SS公司担任商务部副总,而SS商务部正在招新人,贾青在唐本的介绍下前去应聘,后来在商务部做助理。因为很久之前就认识,没事的时候,他们会一起聊聊天,八卦一下同事之间的新闻,唐本则以前辈的身份告诉她一些“办公室生存法则”,提醒她哪个同事不能惹,哪个上司要小心。

工作了几个月后,贾青对公司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唐本在公司的情况也有所察觉。她发现,唐本和同事的关系似乎并不好,尤其是和商务部总经理傅聪的关系,他们两人不太合得来,在许多问题上都有分歧,若不是因为唐本是大BOSS苦心挖角找来的人才,傅聪恐怕早就不客气了。

办公室的人都是墙头草,看谁得势就巴结谁。唐本刚到SS时,所有人都看着新贵眼红,巴结奉承,费力讨好;近日,傅总连续找来两个大客户,一些人则马上转向,死心塌地地跟着傅总,等着唐本这个空降兵被扫地出门。贾青有点左右为难,她一边想和唐本搞好关系,另一边也不想得罪傅总,如果和唐本始终站在一条战线上,万一唐本被挤走,她的日子也不会好过的。

在最近一次会议上,唐本和傅总又争执了起来。唐本认为,金融危机导致全球市场紧缩,商务部应该按照上半年的业绩情况对下半年的销售计划做调整,傅总则认为不用调整,2008年时,情况更加严重,但是年终销售指标也完成了,这次也不会太糟。

最终,这个问题交给大家讨论,轮到贾青发言时,她选择了支持傅总的做法。一方面,傅总是公司的元老,SS初创时他就加入了,他比唐本更了解公司的情况;另一方面,大多数人都选择认同傅总的想法,她不敢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不”。发言完毕,贾青偷偷瞄了一眼唐本,看着他有些诧异又有些失望的眼神,贾青知道,他们的“统一战线”完蛋了。

没过多久,唐本彻底和傅总撕破脸,大BOSS也很苦恼,一个是元老,一个是新贵,一山不容二虎,一直这样闹下去,公司运作都会出现问题。无奈之下,他只能二选一,留下一个人。鉴于傅总在公司多年,功劳苦劳都比唐本多,唐本是新人,虽有海外背景,但他对公司的情况还没有完全掌握,最终,唐本被迫出局。

唐本离开后,傅总重新整理了商务部的人事安排,曾经誓死效忠他的人都得到了好处,贾青没什么变化,依旧做她的商务助理。不过,她和唐本的关系走到了尽头,他们不再是同事,恐怕连朋友都做不成了。

从众有好处,也有坏处。好的方面是,从众可以让人适应社会,适应团体的游戏规则,保证生存,有效地避免因个人判断失误带来的恶果;坏的方面是,从众严重抑制了个性发展,使人失去独立判断的机会,员工没有主见,墨守成规,每一次选择都盲目地随大流,很可能因没有看准形势而让自己成为从众的牺牲品。

作为公司的小职员,随大流是一个安全的生存法则。不过,随大流永远都没法出彩。有人的地方就有选择,想要每一次都安全着陆,就永远是一个小人物,安全但不会被重视。想要在众多员工中脱颖而出,就不能一味地随大流,而应该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当然,坚持自我的代价可能是被关注,被重视,也可能被视为异类,被同事孤立,最惨的情况就是失去工作。

一步一步,步步为营——登门槛效应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会轻易接受一个唐突的、难度较高的要求,相反,人们能够接受小的、容易完成的要求。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给人留下前后不一致的印象,就会接受更大的要求。这时,对方就会像登门槛一样,一级一级地向上登,一点一点地提出更多的要求,最终会顺利地登上高处。这个就是登门槛效应,也被称为得寸进尺效应。

20世纪6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做了一个经典的实验。研究人员到两个居民区去,劝第一个居民区的家庭主妇允许在她们门前的院子里立一块大告示牌,上面写着“小心驾驶”——这个告示牌毫无美感,会影响院子的美观,结果遭到了大多数人的拒绝。

在第二个居民区,研究人员先向各家各户的家庭主妇提一个小要求,请她们在一份呼吁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两个星期后,研究人员再次找到这些主妇,询问她们是否愿意在自己院子里立一块告示牌,上面写着“小心驾驶”。实验结果证明,在请愿书上签过名的大部分人都同意立告示牌,而没有签过名的人则只有17%的人愿意立告示牌。

这个实验证明了登门槛效应的存在。人们拒绝一个困难的、不情愿的请求非常容易,但是,一旦人们同意了一个小请求,就会继续满足后续的请求,如果拒绝后来的更大的请求,当事人会陷入认知上的混乱,“既然我支持安全驾驶,为什么不能允许立一块提醒安全驾驶的警示牌呢?”在内部压力下,当事人会同意接下来的请求。如果因此产生了关心社会的知觉,还可能将这种知觉变成态度,将态度变成行动,成为一个积极倡导安全驾驶的志愿者。

人们常说,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想要建成罗马,需要的不仅仅是埋头苦干,脚踏实地的努力,还需要精心的设计,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方向比埋头苦干更重要。将出发点到目的地的过程一一规划好,然后一步一步,步步为营,定能看到你想要的结果。

泡泡最近忙得头昏脑涨,每天睡眠不足,食欲下降,精神不振,走路坐车都昏昏沉沉的,“真想跟主管请一天假,躺在床上舒舒服服地睡一天”。可是,这个季节正值旅游旺季,公司每天都有大堆的工作等着人做,办公室里少了一个人,其他同事的工作量就会增加,如果一个人请假,其他人都要请假,为此主管严格规定:“没有特殊事儿,这两个月,谁也不能请假!只要请一天假,月末奖金取消。”

一大早上,泡泡一个人当两个人用,接了几十个咨询电话,说话太多,大脑都缺氧了,泡泡决定鼓起勇气,和主管商量请假的事。泡泡敲门进了主管办公室,悄悄地问了一句:“朱姐,今天心情好吗?”

朱姐被她问得莫名其妙,反问她:“怎么了?”

泡泡说:“如果您心情好呢,我就跟您说一件事;如果您心情不好,那我就改天再说。”

朱姐突然来了兴致,笑着说:“我现在心情还不错,不过不知道10分钟之后会什么样,你有什么话,赶紧说吧。”

泡泡说:“朱姐,你不知道吧,我今天在地铁上昏倒了,差点不能来上班。”

“怎么回事儿,怎么会晕倒呢?”

“您也知道,每天上班下班,本来挤地铁,挤公交就很辛苦嘛,这几天又一直加班,搞得我低血糖又贫血。今天早上上班,才坐了两站,我就晕倒了,幸好旁边的好心人搭了把手,把我送站台休息室去了。”

朱姐听着泡泡不急不躁的讲述,关切地说:“这么危险呢,下次可得注意点,我看你这小身板,弱不禁风的,你可要注意饮食,注意休息啊!”

“您说得太对了,朱姐,我还真想休息一下呢,顺便去医院检查检查。可是,咱们这最近不是忙吗,您还说不让请假,请假就扣奖金,我也不敢休息啊!”

朱姐不好意思地说:“我说不让请假,不也是让你们别偷懒,好好工作嘛!这样吧,明天你休息一天,顺便去医院做个体检。”

泡泡喜出望外,没想到朱姐会主动给她放假:“可是,我的奖金?”

朱姐突然黑着脸说:“按规定,请假扣一天工资,月末奖金取消!”

“啊,真的吗?”泡泡吓坏了,声音一下子提高了八度。

“放心吧,奖金不会少了你的,明天好好休息吧!”

泡泡请假成功,正是得益于登门槛效应。日常生活中,如果你要求某人做一件大事,又担心对方不愿意,就可以试着用登门槛效应,步步为营,循序渐进,一点点引导对方,直到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比如,和女孩子约会,女孩通常很矜持,第一次邀约,肯定会用“工作忙”“没时间”作借口拒绝,如果男孩够聪明,就会说:“工作再忙,饭总要吃的吧,一起吃顿饭,吃完你再继续忙工作。”只要一起坐下来,第一次吃饭,第二次就会看电影,第三次就会一起逛公园了,随着感情的加深,表达爱意也不会被对方一口回绝。

这种方法,推销员最懂得如何运用。走在大街上,你一定会遇到这样的人,带着微笑向你走过来,说“不好意思,先生/女士,耽误你一分钟的时间”,一分钟而已,许多人都会驻足听对方讲述;接下来,对方会请你填个问卷,再送你一个小礼物,然后开始向你推销产品,有的人实在不好意思拒绝,只好不情愿地买了。

现在,不管是大街上的推销员、店铺的营业员,还是保险公司职员、信用卡中心的职员,抑或理发店的理发师,他们都学会了登门槛效应,而且懂得在适当的机会将自己的意图用登门槛的方式表达出来,一不小心,就会落入他们的“陷阱”。这不,大学生白敏就成了登门槛效应的受害者。

白敏在理发店经常会遇到推销产品的理发师,由于上了理发师的一次当,白敏每次遇到推销产品的理发店马上就抬腿走人,或者干脆告诉对方:“我不需要任何产品,也不需要任何护理,你给我剪短就可以了。”

很长一段时间,白敏一直在住所附近的理发店做头发,有一次,白敏到理发店剪发梢,新来的理发师一边帮白敏剪头发,一边介绍说:“我觉得您挺适合烫个大波浪的卷发,那种发型让人看起来比较有气质!”白敏向来不喜欢卷头发,觉得打理起来很麻烦,便不假思索地拒绝了。

剪完头发后,理发师建议,用卷发棒免费给白敏做一个大波浪的卷发,让她体验一下。白敏一听免费的,于是答应尝试一下。卷出来的效果不错,白敏一下子从土气的大学生变成了气质女生。当下,白敏决定烫一个卷发,就按照理发师卷出来的效果烫。

折腾了4个多小时,烫发工程终于结束。可是,烫出来的根本不是什么大波浪,而是满头的密密麻麻的小卷,看起来就像是日剧里的欧巴桑。原本白敏只是想花30块钱修一修开衩的发梢,结果花了500多块钱烫了个卷发,而且还是一次糟糕的烫发。白敏生气地和理发师吵了一架,从此再也不去那家理发店做头发了。

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指出,推销员的目的非常明确,他们做任何事的目的都指向销售商品。而之前的一分钟、小礼品,都是为了促使消费者做出承诺,一旦承诺,人们会为了保持自身的一致而做出购买行为。

如何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如何避免被登门槛效应控制呢?保持头脑清醒是第一要义,即使做出承诺,也要保持底线,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如果推销员推销产品,且是你不感兴趣的,要果断地拒绝。当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一开始就拒绝,看到推销员向你走来时,微笑着挥挥手,告诉对方“对不起,我没有时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