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高效办公技巧书籍(职场达人必备办公利器,5大策略,让你随时拥有高效工作状态)
- 办公技巧
- 2023-07-02 15:51:51
- 0
意识到每天的关键时刻——抉择点
做出最恰当的选择
忽略抉择点的坏处
充分利用抉择点的三个诀窍
结论:聪明地安排你的时间用途
作为一名前景规划顾问,道格的职责之一就是每月写一篇关于清洁技术最新发展的分析报告。他很热爱这项任务——因为这能让他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深度挖掘一个让他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一天,他正在写报告,写着写着就进入了忘我的状态——除了他面前的电脑屏幕和敲打键盘发出的声音,他几乎注意不到周围的一切。然而,当他的眼神不小心瞟到了桌上的时钟时,这种状态突然被打破了。上午已经过去了一大半,一丝轻微的反胃感泛了上来。他无可奈何地意识到,自己必须得停下来(即便他其实很想继续写下去),去回一封几天前收到的邮件——那是同事发过来的,想听听他对自己部门预算的想法。
道格惴惴不安地打开了电子邮箱,下决心一定要赶紧回复同事的邮件,但他眼前出现的却是十几条新的内容。一封某个项目组织者的邮件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位项目组织者想知道他近几个月何时有空可以安排一场会面。他先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这封信回复起来既直接又简单。但是就在他准备回复那封关于部门预算的邮件时——这封才是他真正需要立即回复的,而且回复起来比较麻烦——他的电子闹钟响了起来,提醒他15分钟后就得跟公司的CEO进行一对一会谈,他需要事先做些准备。
眼下,道格最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关掉电子邮箱,让自己集中精力考虑会谈的事,同时慢慢朝CEO的办公室走。但他充满了想要完成工作的欲望,只想今天就把那封预算相关的邮件搞定。让他的同事多等一天,他就要难受一天。
所以,道格并没有仔细考虑,而是在匆匆一秒内决定要继续回复邮件。他隐约记得,自己曾经成功地在十分钟内完成了一项跟这个差不多麻烦的任务。这并不寻常,但他的确做到了。他也曾经成功地在五分钟内就做好了和CEO会谈的准备。总之,天知道究竟是什么古怪又矛盾的脑回路让他鬼使神差地点开了预算邮件,但他的大脑就这么决定了:要回复预算邮件。
十分钟后,他才勉强集齐了自己需要的信息,开始回复邮件。又过了四分钟,他发现跟CEO的会谈马上就要开始了。他只能在内心里无声地咆哮,沮丧地匆匆离开了自己的办公室。未完成的工作仍然是一团糟,待会儿又要重新花很多时间来组织信息,然后给同事回信。但不管怎么说,他总不能在与CEO的会谈中迟到啊。
当道格开始与上司谈话时,他心情沮丧又烦闷,也没有做好任何准备。对自己从清早到会谈时的表现,他更是极不满意。的确,他在月度清洁技术分析报告上有所进展,但最后一部分还没写完。会谈之后,他又花了更多时间去琢磨这一部分到底要怎么收尾。最后,他总算开始写那封关于预算报告的回信了——但这封信也还是没能发出去。唯一令人欣慰的是,他回复了一封给项目组织者的邮件,告诉对方自己何时有空,好让他能安排一次几个月后的会面。
整个上午,道格完全处在自动模式,辗转于各个任务,却从没有策略性地决定如何更充分地利用自己的时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跟道格一样,并不能轻松摆脱这种自动模式。而脱身的诀窍,就是要意识到当我们拥有抉择点时的珍贵时刻——也就是各项任务的间隙——并抓住它们。
意识到每天的关键时刻——抉择点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处于自动模式下——我们的所思、所感、所为都是按照无意识的常规程序进行的。所谓无意识,指的是思维或大脑并非有意识去做事。当然,我并不是指我们的所有行为都是不假思索的,我的意思是,我们对许多行为都习以为常并且非常熟练,所以几乎不需要有意识地监控它们。
虽然我在前言中强调过我们的大脑并不是电脑,也不能永远按照预期持之以恒地工作,然而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大脑与电脑又非常相似:我们所做的几乎所有事情——从用牙线剔牙,到花一整天时间回复邮件——都是按照神经的常规程序来做的。这种神经程序和电脑程序其实并无太大差别,它引导着我们的思想、感受和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在自动地完成这些常规程序,而不会有意识地去考虑或反...
《纽约时报》记者查尔斯·杜西格在他的《习惯的力量》中告诉大家,普通人的行为所能达到的漫不经心程度,或许比我们能意识到的还要高得多。他解释道:只要有恰当的暗示,我们往往就会盲目地做出回应。举个例子,假设你需要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买些日用品,当你开车去超市时,你很可能不会仔细关注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比如踩刹车的力度到底应该有多大,或者什么时候应该看看周围。你完全可以轻松完成这些动作,于是你几乎全然专注于别的事,比如努力回想你的购物清单。当你把车停在超市停车场,然后从车里出来的时候,如果你跟大部分人一样,那么你大概根本想不起来把车钥匙放进口袋里。之后,你也许会疑惑自己到底有没有带钥匙——当然,大部分情况下你还是带了——这就暴露了你在放钥匙的时候是多么漫不经心。
我们每天所做的大部分事情一般不经大脑,只是由我们的习惯指引着,几乎不需要什么有意识的思考。这并不是件坏事。就像杜西格所解释的,我们的习惯很有存在的必要,它们能够节省大脑的能量。我们要让自己的大脑从这些行为中解放出来,才能解决不断产生的新问题。再举个例子,当我们克服了不会跳交谊舞的难题之后,就能按习惯动作进行,接下来才有精力和舞伴聊天。但你要是想在第一次学探戈时跟人聊天,那绝对会是一场灾难——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舞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必须集中注意力完成每一个行为——比如我们的每一步该落在何处——那我们还能做什么呀!
实际上,每一天都是由一系列习惯性的神经常规程序组成的,我们一般称这些程序为“任务”:早上起床、穿好衣服去上班、搭乘各种交通工具到工作地点、打开电脑、回复电子邮件、吃午餐、参加员工大会、跑步、做晚饭、洗漱然后上床睡觉。问题就在于,我们经常会从一个任务跳到另一个任务,却不仔细想想下一步最好该做什么。我们只是条件反射似的做出反应,或者是跟着直觉走,不管它们到底对不对,这就导致了无数时间和能量就这么白白地浪费了。
要想制造出“高效两小时”,第一个策略非常简单,这个策略就是学会意识到一天当中的几个特殊时刻。在这种时刻,你有机会也有能力决定自己将如何度过接下来的时间。这种时刻就是当你完成或中断了一个任务的时候——比如刚刚打完一通电话——而接下来你就得选择下面该做哪一个任务:是回电子邮件呢,还是准备参加会谈?
我的经验告诉我,大家都习惯于在这种时刻——或者说抉择点——匆忙略过,好去做某些让你觉得自己“很高效”的事。匆忙地掠过一个抉择点——也就是不同任务的间隙——也许能给你省出五分来钟的时间,但是,完成不该完成的任务可能会浪费掉一个钟头。不过,这五分钟的确会让你惴惴不安,因为在这种时刻,我们能够非常清楚地意识到每一秒的流逝,而在那浪费掉的一小时中,因为我们基本上处于自动模式,所以不会觉得难受。可惜的是,很多人都把时间浪费在了那些并不重要,或者在那个时间段根本不能好好完成的工作上了。
另一个困难就是,既然我们会如此频繁地进入自动模式,那么每天其实并没有太多机会能让我们有意识地决定下一步该完成什么工作。所以,意识到这些抉择点并抓住它们就显得极为重要。在接下来的几页里,我会告诉你该如何做,但首先,让我们来了解神经常规程序是如何工作的,为什么人们会如此轻易地误用抉择点,这对我们大有裨益。
做出最恰当的选择
在学术界有一种理论影响范围很广,它认为人类在很多方面都是“认知上的懒惰者”。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倾向于选择在思维层面阻力最小的那条路。正因为那些无意识的、已经很熟练的神经性常规程序相对而言更容易完成,而那些需要慎重考虑的、有意识的抉择则需要更多思维上的努力,所以,作为认知上的懒惰者,只要有可能,我们就会更倾向于依赖自动的神经性常规行为,而不是有意识的抉择。
在一步步完成神经性常规程序时,人人都会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在韦氏词典里,关于“忘我”这个词有这样一条定义:“一种状态,在此状态下你不会意识到周围发生的事,因为你正在想着其他事。”如果你正在准备一份PPT,就很可能意识不到有两个同事正站在你的座位附近;如果你正在认真阅读一份报告,也许就意识不到自己饿了,或者已经到了午餐时间。当神经性常规程序在运行的时候,你既不会有太多的自我意识,也不太容易意识到在这个程序之外发生的一切。
但当常规程序结束的时候(例如,当你剔完牙或者读完报告时),或者被什么人或事打断之后(例如,当你正在准备PPT时,一位同事来向你求助关于某个项目的问题),自我意识就会浮现出来。从沉溺于神经性常规程序到停止这一程序,这之间的转变很可能会让你感到不适。
想想这样一个例子吧,有一位儿科医生,她每天都要为几十个病人做检查。她出入于一个个检查室,几乎进行着同样的一套行为:向病人打招呼,洗手,走近生病的孩子,一边为孩子做检查,一边问照顾孩子的人一些问题。她脱下自己的手套,在电脑上把信息输进病人的档案,并继续与照顾孩子的人谈话。她逗着孩子玩了一会儿,然后把打印出来的门诊病历交给照顾孩子的人。虽然她的确非常关注自己的病人,也认真听了照顾孩子的人所讲的信息,但她的很多行动还是处于自动模式。
但是,如果当她结束检查之后,发现下一个病人取消了预约,她会怎么样?可能会有那么一刹那,她兴高采烈地觉得自己偷得了片刻空闲,于是打算去护士站跟护士们聊聊天;又或者她会觉得惧怕,因为这样她就没有借口再拖延那份早就该填完的保险文件了。无论如何,她都会发现相比在进行检查病人的常规程序时,眼下她能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状况,而且可能更不知所措。因为当她检查病人时,她不需要做出决定,选择接下来的15~20分钟里自己要做什么。她只需要接着看下一个病人就可以了。
像这个儿科医生一样,我们发现当神经性常规程序停止或被打断时,在这一刻我们会茫然而不知所措。但为什么会这样?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人们经常用到的两类重要的思维功能: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和自动的、无意识的行为。旧金山州立大学的一组研究员认为:意识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在我们的自动式神经常规活动遇到困难的时候做出决定——尤其是当不同的刺激性神经常规活动指导我们去做相互矛盾的动作的时候。
例如,对着电脑屏幕看一封电子邮件和转过头听你妻子讲她的聚会计划(我还从来没有这个福气),这两个动作就是相互矛盾的。这是两个相矛盾的常规活动,其中一个让你像僵尸一样沉浸在与收件人的虚拟对话中,而另一个则要求你回应并参与一场跟你配偶进行的现实对话。
这两种行为——盯着电脑和转过去面对我们的配偶——是相互矛盾的,所以才会需要这种有意识地评估并做出决定的能力来帮助我们解决这种冲突。当察觉到某种冲突需要我们注意时,我们大脑中的某个特殊区域——前扣带皮质区——就会变得活跃起来。有些学者认为这一区域相当于某种警告系统,能够唤醒我们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活动。有意识的反思似乎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只有当我们更加无意识的活动导致了相互矛盾的行为,需要我们做出决定时,这种反思才会活跃起来。由此可知,抉择点通常是作为冲突——无意识的自动行为之间相冲突、行为和目标之间相冲突——的结果而出现的。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往往发觉自己在被拉扯向不同的方向。
正因为抉择点通常出现在矛盾的时刻,所以它们往往会令人不快。在前面的例子里,边构思边写邮件,与转过头面对你的配偶,听听她想要讲些什么,这两个任务如果分开来,你大概都很乐意去做;但一旦你必须从两者之间选择其一,我敢打赌,一两次之后你就会觉得烦躁,并发现抉择点真是令人不快。
在自我意识更加警醒的这些时刻,我们也开始注意到其他的各种事件,比如那些我们本来打算做却忘记做的事情,又比如时间的流逝。努力地控制正在做的事可能会让你觉得辛苦。一项研究表明,你越是需要注意自己的思绪、情感和行为,你就越觉得时间的流逝很缓慢。然而,这种不够“高产”的时间流逝,并不意味着你就浪费了很多时间。这只意味着我们恰巧更能意识到时间的存在而已。我认识的大多数人,当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时候,如果他们意识到时间在流逝而自己却毫无进展,他们都会感到焦虑或充满愧疚。正因为这些抉择点会令人不舒服,我们往往才选择尽快跳过它们。
而这,往往正是让事情搞砸的地方。
忽略抉择点的坏处
神经性常规行为停止的那一刻,就是我们能否实现“高效两小时”的关键点之一。正是在那一刻,你能够决定该如何最大化地利用自己的下一个时间段。现在是检查电子邮件、然后在下一项工作之前尽可能回复所有邮件的最佳时间吗?或者,如果你有两小时的自由时间,是不是让自己专心于某项需要长时间集中精力的项目会更好呢?到底怎样做,才会有更好的效果?是现在就为一场两小时后开始的会议做准备,还是在临近会议时再准备,能让自己更清楚地记住准备在会议上讨论的问题?在结束一项任务之后,有意识地思考一下接下来自己要做什么。不论你接下来还有多少时间,这样做都会决定你对时间的利用质量。
有意识地去思考如何利用我们的时间,这并不是什么石破天惊的想法,但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很少这么做。诸如负罪感、焦虑感,或与之对立的那些情绪——取悦他人的愿望、渴望等——都会激励我们去做与这些情绪相关的任务。但这并不一定是对时间的最佳利用方式。结果就是,当我们意识到时间正在一分一秒地流逝,或是因为情感的冲动而想做某个特定的任务,或者被一种不断增强的犹疑不决感淹没时,我们通常会不假思索地抓住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任务,然后一心一意地做起来。而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并没有专心完成这个任务的时候,我们就会直觉性地缩短在这项任务上投入的时间——并试图尽快着手另一项任务。
有时我们运气不错,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的那项任务正好就是那一刻最该做的。但如果这种做法真的靠谱,那么,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那种在某某事上(这里可以是任意内容)“浪费”了一整个下午的后悔感就不会再存在了。
抉择点可以存在几十秒,或者几分钟。想象一下,如果每次面对抉择点时,你都能花上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你从这个任务转换到下一个任务,情况又会怎样?运气好的话,你一天甚至能碰上10个抉择点。那么,这一天你一共要在抉择点上花5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花时间考虑过接下来应当做什么之后,你就会选择那些或是对你而言非常重要,或是适合在接下来的时间段里完成的任务。而与此相反,假设你想要做得“高效”一点,匆忙地跳过了这些抉择点——这些“毫无效率”的时刻,那么很可能你接下来进行的任务并没有那么重要,或是不适合在这段时间里完成。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况,你又会浪费多少时间呢?损失也许会非常大。这才会真正导致时间被毫无效率地大量浪费掉。
为了更加“高效”、更迅速地度过这些抉择点,我们很可能会错过有意识地引导自己的努力和能量的机会。不过,我们完全可以学会用不同的方式面对这些时刻。
充分利用抉择点的三个诀窍
最大限度利用自己的抉择点,关键在于动脑筋好好反思一下,在这一刻,对我们而言究竟什么最为重要。在这一点上,我其实不太同意某些时间管理专家的看法。他们说,我们需要深挖自己的灵魂才能知道哪些东西对自己而言最重要,最值得投入时间。而我相信,大体来说,知道哪些工作最重要并不难。
如果在度假期间问大家这个问题,我相信每个人都能轻松回答。因为我们本来就知道什么最重要。但当我们面临着一天的压力,似乎每时每刻都得解决一些紧急任务时——回复那些打着惊叹号表示它们有着很高的优先级(通常是对别人而言,对我们来说却未必)的邮件,发现错误之后需要赶紧解决的问题,忙着应对那些不断涌现的日常麻烦等——你就很容易忘记什么事才是最重要的了。我们把那些重要的事拖到日程表的末尾,因为那些事务看上去就像史蒂芬·柯维在他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那本书里形容的一样:“虽然重要,但并不紧急”。
就拿我来说吧,但凡是稍微了解我的人,都能轻松地说出写书、写论文、写博客对我而言很重要,学会如何倾听并提出有用的问题也很重要,创造出新的研究和教学方法对我来说很重要,组建一个能帮我实现这一点的团队也很重要。这些任务能让我实现自己的价值,帮助与我共事的人取得成功,还能让我的事业更进一步。当我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做这些事的时候,它们就会让我压力重重——这也证实了它们的重要性。然而,当我周一早上坐在电脑前时,引起我的注意的是什么?无数的请求、我对他人的承诺,以及那些不由分说地浮现在我大脑中的截止日期。但在开始其中任何一项任务之前,其实只要花上几分钟,就可以想起这一天什么事对我而言最重要。
当你面临着一个抉择点时——不管你是刚开始工作,还是完成了一项任务后,感觉(也许仅仅是一刹那)突然有些不太对劲,疑惑着下一步该做什么时,你手头就出现了一个机会。你可以让自己大脑中有意识地处理问题的那道程序高速运转起来,做出正确的取舍,决定该如何利用接下来的时间做那些对你而言最重要的事情。
有三个诀窍能帮助你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抉择点:
·珍惜每一个抉择点。
·提前为抉择点做好相应计划。
·不要随便开始一项新任务,除非已经有意识地决定了它确实值得做。
让我们详细地看一看这三个诀窍吧。
珍惜每一个抉择点
一天当中,出现抉择点的机会并不多,你也无法次次预测到它的出现时间。但这一刻一旦出现,你就能够运用自己的意志来选择一个新方向。因此,每一个抉择点都很珍贵。你应该珍惜它们、尊重它们。
我所说的尊重,是指要意识到抉择点的出现,并尽力抓住它;要承认它的存在,而不是无视它,继续埋头往前冲,一头扎进你的无意识思维指引你去做的下一个任务里。要退后一步,重新思考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然后决定接下来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抉择点能够让你与眼下最关注的事保持一定的“距离”,能让你做出更有策略性、更有意识的选择。研究表明,制造出心理学上的距离会带来更高层次的思考——因为你胸有大局。如果我们与某个决定的心理距离太近,就会倾向于看重眼前最关注的东西。
研究表明,人们会放弃几个月后或一年后拿到更多钱的机会,以换取眼前明显要少得多的钱,即使他们非常清楚眼前能得到的可能根本不值一提。一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普通人往往宁愿今天就拿到一张75美元的礼品券,也不愿意在三个月后拿到大概118美元,或者在一年后拿到185美元。显然,不管是118美元还是185美元,都比75美元值钱得多,但只要这75美元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可能就无法抗拒了。
虽然这个例子里的心理距离比我提到的这种花几分钟从工作中后退一步的距离要大得多,但它还是向我们说明,如果缺乏距离感,我们的决定就可能变得非常不理智。我们在眼下做出的决定,往往要在一段时间后才会显示出结果;但当我们局限于眼前时,往往就会丧失全局观。人们并不难做出很有逻辑性的决定,但若我们与眼下这一刻的心理距离太近的话,就很容易高估它的价值。
让我们再回到之前提过的那个儿科医生的例子中。在刚才的情境里,她刚刚得知一个病人取消了检查,现在候诊室里没有病人,她发现自己意外得到了20分钟的空闲时间,这种情况大概一周会出现一到两次。她的脑海中立马冒出了那堆必须尽快填完的保险文件,此外,她还要为今天上午指导的一个医学院学生填一些材料。
换成其他时候,她很可能就会找台电脑坐下来,开始烦躁地解决其中一个问题。她会告诉自己,这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要是现在完成了这项工作,下午就能早点下班回家了。毫无疑问,她肯定会被那张乏味又令人头晕目眩的表格缠住。2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而她必须放下手中还没有做完的事,无比沮丧而又匆忙地去见自己的下一个病人。此外,在检查病人的头5分钟里,她很可能都会神思恍惚。
但是在这一刻,她要明智得多。她从自己高速运转的思维中退开一步,和眼下最直接的问题拉开距离。然后她笑了笑,告诉自己:“我已经为这些事情预留了时间,与同事沟通对我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与同事精诚合作会让我拥有更好的工作状态,更令我乐在其中。”想明白了这些之后,她便走向护士站,跟同事们聊了起来。这些女人知道怎么在一起找乐子——我们的儿科医生也知道,跟她们聊天不仅能增进同事间的感情,还能让她换换脑子。回到诊室之后,她肯定能更高质量地完成检查病人的工作。
提前为抉择点做好相应计划
令你受干扰或分心的事都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做了再细致的计划,你的工作也常常会被一封紧急邮件或电话打断,不然就是某个同事跳出来要“问你个小问题”。大家很可能没法知道这种情况发生的确切时间,但我们知道,这些干扰的发生概率很大,而每一次打断都会创造出一个抉择点。
所以,为什么要等到这种情况发生之后,再去计划自己该如何应对它们呢?当你的思维被意外打断时,你往往会选择匆忙应对,而不是珍惜由此产生的抉择点。你很可能会任由自己无意识的大脑迅速地指引你去解决下一个任务,而不是花上一点时间,做出有意识的、有策略的选择。而这么做,很可能会让你浪费更多时间。
提前计划如何应对突然而至的抉择点,这能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抉择点,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时间。有多项研究显示,为可能出现的障碍提前制订应对计划,更有可能让人们按自己希望的方式行事,而不是匆忙应付了事。已经有很多研究证明,如果提前计划自己在碰到某些情况时应该如何处理,那我们将会在减肥、控制情绪、健康饮食等方面做得更有成效。
这种提前计划的学名是“执行意向”。
“执行意向”指的是当某种情况发生时,人就会按计划执行某个与之相关的特定行为。这是一种“如果……就……”的处理方式,“如果有某种情况打断了我的工作,我就会这样做。”注意,一定不会起作用的一种“计划”就是:用意志去抵抗某种冲动,或向自己保证绝不会再重蹈覆辙。“计划不去做某件事”常常会失败,而关键的一点就是,你做的计划是要让自己在这一刻进行一项新的活动——一项你乐意做的事。计划一项新的活动,往往会更容易成功。
还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当我们在脑海中设想某一个行动时,所利用的神经回路其实和真正去做这件事时的神经回路相同。这些证据告诉我们,设想当某个障碍出现时,我们应该如何行动,会让神经回路提前做好准备,从而能够更顺利地执行计划。这也许可以帮助大家解释,为什么设想自己成功地做出了某个动作(加上刻苦训练),能够帮助人们在运动上获得成功;为什么在脑海中想象如何动手术,能够帮助受训的医生们提高手术水平;为什么设想我们在即将到来的工作面试中出色发挥,能够提升我们的表现;以及为什么设想肌肉的活动,能够增强肌肉力量。
“执行意向”这个概念也可以用来创造更多的抉择点。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想象在工作日中可能发生的一些场景,并由此形成应对计划。一旦这些打断你的场景出现,你就可以停下来利用这个抉择点。假设一周总有那么几次,你会被跑过来问你“一个小问题”的同事打断,你可以提前决定:当你被打断的时候,你就把那一刻变成抉择点。这些打扰你的情况能帮助你从忘我状态中走出来,从引导着你完成各种任务的神经性常规程序中解脱出来,让你重新评估一下,自己是否需要换换任务。我有时会陷入一些不值得大费周章的工作中,外界的打断反而能给我提供机会,让我反思该如何利用时间才更加明智。
如果你能提前做好应对计划,想象出更加可靠的新方法,就能制造出抉择点来。假想中的“如果这样,就这么做”的行动计划能让你更加充分地利用这些时刻。再举一个例子吧,让我们重新回到道格身上,就是之前提到的那个前景规划顾问。周日傍晚,他正跟家人一起共进晚餐,每个人都刚刚落座,闲谈才开了个头。突然,一个与某个工作项目相关的想法闪现出来,他很希望能离开饭桌,写下自己的想法,再花点时间多琢磨一会儿。但如果他这样做的话,他就会牺牲和孩子们团聚的时间。如今他的职业生涯正处于特殊时期,他常常会因为错过这种亲子时光而后悔。不过,他还是提醒自己得尽快想清楚这个项目。而在办公室里,永远有各色人等要占用他的时间,有各种邮件要回,还有各种日常任务要完成。
虽然很难为这种灵光一现的情况提前做好准备,但道格注意到,对他而言,工作方面的突发奇想往往都是在他完全放松下来的时候才会出现,特别是在他与家人共进晚餐的时候。于是,他就提前为这个场景做好了计划:如果当他正陪着家人时突然灵光一现,那么他就会花一两分钟评估一下那个想法的重要性。
在这个周日的晚上,他突如其来的灵感打断了饭桌上的谈话,一个抉择点诞生了。他从自己的思绪中退后一步,仔细审视全局:他正在家里陪伴孩子,很想好好享受这样的时光;但如果他不赶紧把这个重要想法写下来,就会有忘掉这个想法的危险。他决定让家人给自己半个小时,写下自己的一些思路,半小时过去之后,就让孩子们来叫他。他知道,30分钟绝对不足以让他完成自己的工作,所以他只需把想法简单概括出来,之后在工作时间再继续扩充。30分钟到了,他又回到客厅,陪孩子们搭了一座很棒的乐高城堡。
不要随便开始一项新任务,除非已经有意识地决定了它确实值得做
当你碰到一个抉择点时,立即开始处理下一个任务通常会导致你浪费大量的时间,这远比你用来决定下一个任务时花上的那几分钟时间多得多。关键就在于要抓住抉择点出现的那一刻,下面就是一些建议:
首先,一旦你完成一项任务,不要去想接下来自己可以轻松地做些什么,而要把这一刻标记为抉择点。例如,当我在结束了一节45分钟的训练课程后,我会对自己大声说:“现在就是个抉择点!”这句话足够让我整个人暂停一下。有时我还会站起身离开电脑,喝点水或者喝杯咖啡。在大脑高速运转了45分钟后,需要先让大脑的尘埃落定,才会更有能力决定下面该开始做什么,哪项工作才最值得花时间。
那你该怎么决定什么事最值得花时间呢?判断的依据之一就是自己当天最重要的任务。只要你给自己一点时间,退后一步思考一下,就能够轻松地回想起来。其实,你还可以做得更好,比如再考虑一下自己目前的状态,现在有多疲惫,接下来有没有其他事情需要你花更多的心理能量去做,以及你会在何种环境下工作。在接下来的策略介绍中,我们会进一步探索对这些因素的最佳利用方式,好让你能够最大化地利用每一个抉择点。
结论:聪明地安排你的时间用途
人们都容易在工作时全然进入忘我状态,这是由我们的神经性常规程序引导所致的,并不是什么缺陷。应该说,我们所做的很多事都是由相对而言无意识的、自动的大脑运转所控制的,忘我状态只是一个很自然的结果。但是,我们能否实现“高效两小时”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能否做出正确的、有意识的决定,来计划该如何利用你的时间,以及把时间用在哪些工作上。在完成不同任务的间隙之间,我们终于从忘我工作的状态中脱身而出,这些时刻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礼物,而我们完全应该审慎地利用这些时刻。
当你开始更清醒地意识到每天的抉择点时,你也许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从前是多么频繁地轻易屈从于自己的大脑,任由它随机决定下一步要完成的工作。明智地利用你的抉择点,这是第一个策略——也是挑战,而如何在工作时管理你的心理能量,则是下一个策略。
本文由 京廊文化根据互联网搜索查询后整理发布,旨在分享有价值的内容,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不参与任何商业性质行为,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部分文章如未署名作者来源请联系我们及时备注,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链接: /bangong/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