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皮球办公技巧(隐忍还是暴走?面对工作冲突,“6大影响力模型”让你有第3选择)
- 办公技巧
- 2023-08-23 17:11:22
- 0
工作中,你有没有遇到过“不说憋屈,说了伤人”的状况?
比如客户拖欠尾款、同事频频工作失误,合作部门踢皮球,或者领导朝令夕改、明明答应加薪却食言等等。
面对这些情况,保持沉默,自己吃亏;直接说,可能引发冲突。怎么办?
看看下面两个典型的例子:
场景一
小A经常拖延工作,导致小B工作也被耽误,小B心里不爽快,但怕直说会和小A吵起来,就默默忍了。看着小A到下班才交付工作,拍拍屁股回家,而自己却要留下加班,小B心里气极。
终于有一天,小B忍无可忍在办公室和小A吵了起来。结果,领导把他俩都批评了。
场景二
新品要上市了,店铺的软装道具却还未到位。不少加盟客户投诉到销售部,销售经理气冲冲地跑到市场部,质问负责道具的员工:“店铺没有软装道具,怎么卖货?损失的业绩算谁的?”
恰好市场经理回办公室,看到自己下属被质问,立刻维护起来:“事情经过都还没搞清楚,干什么在这发火?”
销售经理一听,这还推脱起责任了?更火冒三丈,结果你一言我一语大吵一架收场。
就像这2个例子中所描述的,面对他人的工作问题,我们通常有2种下意识的做法:
1.隐忍接受,不管谁会为此遭受损失;直到忍无可忍大爆发,自己却成了不占理的人;
2.当面兴师问罪,把对方激怒,除了吵架什么问题也没解决。
其实,这两种处理方式都不是好选择,问题并不会因为你忍气吞声,或大发脾气就消失不见。
《第3选择》作者史蒂芬·柯维认为:除了反抗或隐忍,我们还有第3种选择——协同创造,找到共赢的方法。
可是我们往往没能意识到还有第3选择,或者就算意识到了,也觉得不太可能实现。
为什么?因为我们都有情绪!
当一个不好的结果发生,我们感到自己遭遇了“危机”!这时候,肾上腺素激增,大脑充血,情绪激动。我们除了下意识逃跑或以牙还牙,根本无法回归理智,去想一想还有什么更好的解决方法。
有没有办法不被情绪绑架?
一、情绪与事实无关,它来自我们对事情的看法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斯特提出,引发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实,而是人们对于事件的认知、看法、评价。
他的ABC心理模型,解释了“情绪的产生”。
A(Activating events)诱发性事件,也就是具体发生的事情;
B(Believes)信念,即我们主观上对A的评价、解释;
C(Consequences)结果,就是B引发的情绪和行为导致的后果。
也就是说,令我们感到“危机”进而情绪激动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认知。
小B的工作被小A拖延,因为小A过去也拖延过好几次,小B认定小A“人品不行,故意针对自己”,大脑在应激反应下,不是逃跑就是对抗;这一次,小B怒火中烧,她选择了直接对抗,与小A吵了起来。
销售经理被投诉道具晚到了,在开始和对方沟通之前,就在脑海里脑补市场部员工怎么消极怠工,怎么不负责。于是跑到市场部质问:“你们怎么办事儿的?!” 市场经理也被激得肾上腺素飙升,于是吵了起来。
在主观臆断下,销售经理和小B,都给对方贴上了各种负面标签,情绪激动,不是隐忍憋屈就是引发战争。最终都没有解决问题,还损害了职场人际关系。
二、下意识的基本归因错误,造成我们对事实视而不见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一些学者曾经做过的一个研究。学者们想了解人们是如何确定一个问题的成因的。于是研究人员描述一段违反道德的行为,让受试者回答:“你认为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这个研究表明,人们在对他人的问题行为进行解释时,很容易草率地得出负面结论,把原因归结到对方的个人品质问题上,而不是其他的外部原因。
换句话说,我们常常下意识地认为“你们犯错都是故意的,而我自己犯错都是身不由己”。
心理学家把这种错误的归因方法叫做“基本归因错误”,它的存在特别普遍,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下意识的反应。
“基本归因错误”让销售经理和小B把对方的行为问题,直接归因于对方的个人人品,或者个人动机上,才导致后续的一些列的连锁反应。
所以,只要中断这种下意识的“基本归因错误”,我们就能避开情绪陷阱,看清真相,回归理智。
三、 “6大影响力模型”,帮我们看清事实真相
《关键冲突》一书中,作者提出了“6大影响力模型”,用于解释人们做出某种行为时的潜在原因。看了这个模型就能明白,原来一个人做出一个行为,会有6种影响力在影响他!
我们来具体看一看这个模型是什么意思。
模型顶部的动机和能力是行为构成的两个条件。因为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必须既有动机,也有能力,才能完成。
比如我主观上想吃饭,我才愿意去吃饭;而光想没用,要是我没有吃饭的能力,比如刚拔牙还在麻药中,那我也吃不成。
左侧的“个人、社会、结构”,是影响“动机、能力”的3个方面,个人指代行为人本人,社会指代社会关系,结构指代外部客观环境。由此组成了影响人行为的6种影响力。
1.个人动机影响力——痛苦与快乐
个人动机影响力,是我们基本归因错误的时候,很容易下意识认定的原因:一个人的性格、品性、动机方面的原因。
一件事令人愉快,就有做的动机;令人不快乐,我们就不想去做,这是很自然的事。如果一个人的性格偏好自由散漫,或者好逸恶劳、意志力薄弱,就更不愿意去做不快乐的事了。
但如果我们只相信个人动机这一方面的影响,这个判断就很容易失去客观。
2.个人能力影响力——长处与短处
个人能力影响力,是要完成一件事需要具备的个人能力。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有时不是不想做,而是不擅长,不会做。
比如小A要完成工作,但每次都拖延,有可能是因为个人能力不足,而不是故意拖延。
又比如,你心情不好,男朋友却一点都没觉察到,可能因为对方的“共情能力”真的比较差,而不是不关心你。
此时,如果我们在下判断的时候,能从单一的个人动机原因,多想一下“会不会是对方个人能力不够”,就会发现自己没这么生气了。
3.社会动机影响力——表扬与压力
社会动机影响力,表示来自人际关系对于个人动机的影响。他人表扬,我们做得更起劲;他人施压,我们就会不乐意做某事。
家人的一句抱怨“怎么天天加班?”,也许一位努力勤奋的员工因此没有加班,耽误了工作。
上级的一声催促,可能一位严谨的同事没有再排查一遍工作,遗漏了一处错误。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小看社会关系对个人动机的影响。
4.社会能力影响力——帮助与阻碍
社会能力影响力,指的是一件事并非独自一人能完成,需要他人的协助共同完成。
比如为了道具生产,需要其它同事提供相关文件、资料,需要供应商负责打样生产,仓库负责出库运输等等。
而相关他人是否有能力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步骤,也影响了对方的行为结果。
5.结构动机影响力——奖励与惩罚
结构动机影响力,表示外部环境的奖惩机制对一个人行为动机产生的影响。
比如公司对发货的错发率有考核,出错率高奖金可就泡汤了。那么市场部员工要求仓库管理员优先发货,会引起发货顺序被打乱,就可能会出错,仓库管理员当然不会轻易配合。
如果此时市场部员工认为仓库不能灵活通融,是管理员个人动机问题,故意拿鸡毛当令箭,就会造成误会。
6.结构能力影响力——沟通与障碍
结构能力影响力,则是指客观外部条件对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比如距离、硬件设施、工具、数据等等。
比如,两个部门分别在两栋办公大楼里,老板希望两部门多配合多沟通,但实际的物理距离,让两部门想多沟通也做不到。
工具的缺乏会造成员工干不好活,比如店铺对会员的管理总是特别低效,原因是没有会员管理系统。数据的缺乏也是同理,品牌部的宣传投放不精准,原因是公司没有对他们开放销售及会员数据权限。
认识“6大影响力模型”,让我们明白其实对方和我们一样,很多时候做出一个行为,可能受到了多重原因的影响,是“身不由己”而不是故意。
明白这一点,当我们遇到他人工作问题带来的麻烦时,就不会轻易对这个人下判断。
当我们不带标签和情绪,与对方展开沟通,交流才能真正有效。这也是第三选择——协同共创,达成共赢的前提。
四、回归理智,协同共创,解决问题
当沟通开始,我们需要在尊重、平和的氛围下,询问对方事情的经过。在对方开始描述事情经过的时候,我们要仔细倾听,跟对方一起探讨这个结果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然后针对这个潜在的原因,一起找解决的方法。
1.动机类影响力造成的问题如何解决
在“6大影响力模型”中,我们知道动机类影响力包括:个人动机、社会动机、结构动机。
做一件事对一个人来说是快乐还是痛苦,他人会表扬还是施压,能得到外在奖励还是惩罚,都会对一个人的动机产生影响。
在对方讲述事情经过时,如果你发现对方的行为是动机类影响力造成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要去改变对方的动机。
(1)错误的解决方式——威逼利诱
我们常常能听到领导直接命令员工说:“我不管你的想法,这件事必须照我说的去做!”
我有时候还会靠个人面子:“哎呀,看在我的面子上这事儿就办了吧。”
又或者用奖励刺激的方式:“按我说的去做,改天我请你吃饭!”
这三种方式并不是不能用,可能短期有效,见效也特别快,所以我们特别爱用。但是基于长期来说这个方式是不利的。
因为现在我们谈论的,不是请别人帮忙,而是对方的工作出现问题了。如果我们不能让对方意识到目前这个行为会有什么后果,以及他需要承担什么责任,那么下一次他还是会选择按老方法行事。
(2)探索自然结果,让对方承担责任
面对动机类影响力造成的问题,我们需要耐心地跟对方一起探讨自然结果,让对方意识到他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以及他需要承担的责任。
什么是自然结果?自然结果就是一个行为按自然发展,下一步产生的结果是什么,而不是人为干预制造的结果。
市场部员工下单以后,没有和仓库管理员进行交流和确认,那么这个自然结果就是仓库管理员有可能把这个单子压后,导致最后店铺道具晚到。
小A对工作的拖延,造成的自然结果是处在她下游工作环节的小B需要加班完成工作。
一个员工多次无故迟到,领导按公司规定对他进行处罚,也是自然结果。
与之相反,“如果你不做完作业,今天的甜品就取消。”这就不是自然结果,而是人为干预。
我们需要让对方明确地意识到他的行为,会对他自己、他人、组织、甚至社会造成的影响。让他自愿自发地为自然结果承担起责任,而不是因为人为的奖励或威胁,从而有动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并且长期有效。
(3)揭示对方难以觉察的结果
有时候对方会对自然结果难以觉察,才导致行为的发生。所以,我们需要帮助对方,一起探索他没有觉察的自然结果。
比如小A她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拖延给小B带来了麻烦。小B希望能正常下班,业余可以学习、照顾家人;如果加班,就耽误了正常的业余生活。这个结果是小A没有在脑海中认真思考过的。
再深一层次,如果小A经常拖延工作,小B就会对小A失去信任,对她们双方的关系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另外,小A每次工作拖延,让小B只有更少的时间去处理工作;时间少,这个项目的质量一定会受到影响。而这个项目由她们二人共同负责,工作质量受影响,她们都会被批评。
这都是小A没有觉察的自然结果。
(4)找到对方最在意的关键自然结果
在谈话过程中我们要随机应变,因为并不是每一种结果对方都是在意的。
我们要找到对方最在意,最能让他产生触动的那个关键结果,进行突破。
比如小A对自己的行为,会对小B个人造成什么结果并不在意。但是,她很在意自己的工作成果。那当谈到拖延会对双方共同负责的项目造成质量上的影响,也会影响两个人在年底的考核,这个点让小A触动到了,这就是最核心的关键自然结果。
探索自然结果,找到对方在意的关键结果,能改变他对于一件事的看法和重视程度,就能改变他的动机,继而让他在行为上作出调整。
2.能力类影响力造成的问题如何解决
能力类影响力包括:个人能力、社会能力、结构能力。能力类影响力造成的问题,并不是对方主观能动性差,不想做。而是他缺乏个人能力、相关合作人缺乏能力,客观环境上缺一些条件。
(1)共同发现能力障碍,找到个人、社会、结构三方面原因
在解决动机类问题的时候,只要找到关键自然结果,就能有效改变对方的动机。
但是在解决能力类问题的时候,个人能力、相关合作人能力,客观环境上的资源条件三个方面,无论哪一方面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他无法完成任务。
所以,我们需要和对方一起挖掘以上三个方面,具体有哪些障碍妨碍了他完成承诺,并一一解决。
(2)引导对方共创解决方案,有参与感才有动力
当我们找到了能力障碍,怎么解决?我们直接给对方一个方法或建议吗?
其实直接给方案,一方面容易让对方有抵触心理;一方面即使对方会去做,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我们都是有自由意志的人,谁都不喜欢被支配。创造力才能更好地激发每个人的动力。
这个时候最佳的方式是邀请对方一起来共创解决方案:“如果这个事情要能顺利解决的话,你觉得怎么做比较好?有哪些方面需要我提供帮助?”
让对方针对他自身、相关合作人、客观环境三方面的能力障碍,说出他的解决建议。此时我们要做到不评判、不否定,敞开地和对方探讨建议的可行性。
比如道具晚到这个案例中,市场经理找道具员工来探讨事情原委,发现员工并不是不愿意做,而是供应商在生产道具时遇到了问题导致延期。这就是属于社会能力带来的障碍。于是市场经理询问员工打算如何解决问题。
经理:“你觉得如果要你去解决这个事情,你会怎么做呢?”
员工说:“剩下没发完的道具,我会联系仓库尽快发货,让物流加急,如果有额外费用产生的话,还需要领导您批示。至于目前店铺里没有道具,情况比较紧急。能不能请平面同事帮忙,增加平面氛围来弥补?我可以一起出设计方案。”
于是经理说:“额外费用你可以做一个预算给我,我来看一下。你去把平面的同事叫来,我们一起开会讨论应急方案。”
如此,让员工自发地承担责任,完成工作,市场经理的目的就达到了。邀请对方与我们一起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他完成任务的动机也会越高。
3.与对方约定后续承诺计划
当你们找到了问题的潜在原因,对解决方案双方达成了共识。还需要和对方约定下一步的计划,以确保新建立的承诺能够顺利实现。
此时,可以多问一句:“下一步,你打算怎么做?什么时候能给我一个结果回复呢?”
和对方约定好什么时间,完成到什么样的程度,什么时候给到你反馈。然后,在完成的过程中,跟对方保持联系,询问进度,看事情有没有按约定正常地推进。
同时,及时向对方表达赞赏和感谢,鼓励对方正确的行为,也是推进他们按计划行事的一个关键要素。
总结:
在职场中,遇见有人没有实现承诺的行为,我们要避免下意识地“基本归因错误”,草率地认为是对方人品问题,陷入负面情绪中,不是隐忍,就是暴走。对解决问题以及职场人际关系,都没有益处。
理解人的行为可能会受“6大影响力”影响,找到第3选择——在理智、尊重的氛围下,与对方一起探讨真正的潜在原因,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里有三个步骤:
1、动机类问题,探索、揭示自然结果,找到关键结果,让对方改变动机;
2、能力类问题,找到个人、他人、客观条件三方面的障碍,让对方共创解决方案,把障碍一一解决;
3、达成共识后,约定下一步行动计划,做好过程跟进。
解决冲突问题时,只要我们的理智在线,任何时候,我们都有第3选择。
我是@青禾说生涯,品牌营销专家,职业生涯咨询师;在职场升级打怪的路上,与你同行,欢迎点赞关注!
本文由 京廊文化根据互联网搜索查询后整理发布,旨在分享有价值的内容,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不参与任何商业性质行为,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部分文章如未署名作者来源请联系我们及时备注,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链接: /bangong/22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