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办公技巧 > 正文

论语办公技巧与方法(《论语》的智慧三:做学问的方法)

  • 叁碗诸角 叁碗诸角
  • 办公技巧
  • 2023-08-24 21:00:39
  • 0

不可否认,对大多数人来说,做学问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正如深圳大学的一个校长在毕业致辞上说: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把自己搞得才华横溢?当年光武帝如果不是为了守住江山,他能做到手不释卷和乐此不疲?能够像颜渊这样的乐在其中并孜孜以求的,毕竟是千万人中也难得一人。

关于这一点,我自己深有体会。读书时中考、高考前那一年,是特别痛苦甚至是深恶痛绝的。尤其是高中以后偏科,特别讨厌英语课,一见到那豆芽状的单词就深恶痛绝,以至于一点时间也不想浪费在上面。我初中和高中教英语的美女老师都曾为此委婉规劝过我,后来我连老师都给讨厌上。

但有一点同样不可否认,就是你必须得认认真真地去做学问——学作人做事。就以现在这个生存环境来说,你不会电脑上网,估计九成的工作都做不来。像我们新闻学的毕业生,找工作会写新闻还不行,如果不会摄影PS、排版或非编软件操作,以及办公软件操作等,一百份工作估计也有九十份做不来。就单是写新闻,如果不出得了会堂、入得了行业,严肃时一丝不苟,搞趣时能博人一笑,那也是有被人取而代之的危险。所以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学习,不得不将自己变得才华横溢。

由此可见,人为了生存,做学问是绕不开的——不管是为了学作人,还是学习知识好做事。既然绕不开,那就只能去学。怎么去学?庄子所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大家可不要误会,庄子并没有破罐子破摔或将就应付的意思,而是对于无法改变的现在,鼓励人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那怎才能积极去学呢?找到一个能够让你乐在其中的方法。人和人是不同的,所以方法不能一概而论,下面只讲讲《论语》里记载的一些方法。在展开来讲之前,我们先看一段对话: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这对话什么意思呢?孔子子贡:“子贡呀,你以为我现在的学问是多方面学习并且都记住的吗?”子贡就回答说:“是呀,我就这么认为的,难道不是吗?”孔子就说:“那当然不是了,我只不过是找到一个诀窍,然后将所学串联起来,才能够记得住这么多。”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做学问的终极方法:一以贯之。

要明白什么是一以贯之,我们首先得明白“一”是什么。关于这个一,《道德经》里有这么一段话可拿来参考: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道家认为这个一就是“道”。那道是什么?这些现在无须深究,只要记得这里的道是一种驾驭规律的手段或说“宝”便可。

在《易经·系辞》里,孔子也对“一”进行过探讨,即“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又九……”里面就有一个“遁去的一”,这个就代表道。这个说来话长,已经超乎百姓日用的范畴,暂且不展开来说。

具体些来说,在对待知识技能方面,这个一可以概括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若要更具体些,那就是抓住核心的东西(曾子解释为“忠恕”,但这两个“一”应当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前者包含方法论),贯穿整个学习内容和过程。这个核心大略可归纳为:学习要思考、学习要常用、学习要灵活深入、学习要持之以恒四点。

第一,做学问要思考。如何思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的意思,是指一味地学习(接受)而不去思考,就容易犯糊涂,一味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搞得自己疲倦不堪,甚至走进死胡同里。这样做的最终结果,不管学还是思都离“道”越来越远,一无所获。

许多时候我们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是这么一回事。比如我在《学问的态度》里讲到的新诗的怪象,新诗变成这个样子胡适可谓功不可没。他提倡不要格律,该怎样写就怎样写。实际上他并没有说不要押韵,只是这话就像黄河决堤,说出去后没能及时纠正,加上朝代变更等冲击,也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模样。这是后来的人没有思考导致的,或者并不是他所愿。因为说来也可笑,胡适他自己并不是诗人。一个不是诗人的文人两句话影响了中国诗坛几十年,以至于变成现在这个让人诟病的现状,难道不可笑吗?

在信息井喷的时代,我们只要打开互联网设备,就不由自主接触到各种新的信息。这些信息几乎都带着强烈的主观价值导向,如果不加以思考,别说明白事理真相,一不小心就被人牵着鼻子走,去做出一些后悔莫及的事情来。比如各种电话诈骗事件,各种传销事件及电视网络营销事件等。

写到这里,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事。大学毕业那年,大概是五月底六月初吧,同学陆陆续续都离开了学校,我也踌躇满志准备收拾包袱走人。就在离开前几天,对面宿舍的一个男生突然打电话问我在哪,有没有跟班里的一位女生借了一千块。那女生哭诉说,我打电话跟她借了一千块,然后手机关机人也联系不上。恰好那些天我一直在寝室,也有舍友同学看着,也知道我为人,来问过后都知道那女同学被骗了。骗的方法无非如此,打你电话先入为主,比如“你最近好吗?”或“你在哪?”,你听了直接一愣就不由得顺着问“你是哪位”,对方就回答“我你听不出来吗?”你想了想就报出一个名字来,那人就顺着你的话搭上了,最终目的就是借钱。这事我工作后也遇到过几次,无聊时会故意逗逗对方,有时没心情听了两句就直接挂掉。

这样的骗局放在现在,估计连老人和小孩都骗不了。我的同学好歹也是本科大学生,为何反而会受骗?主要还是不思考的缘故。有心人在一个恰当的时机,恰恰切中你的心思,你就不由得被他牵着走,跟学历高低并无关系。那个女生家里环境并不好的,那一千块听说是她实习一个月的工资。那时我听着心头就是一痛,如果可以我宁愿承认并还她一千块,让她不要流泪。但不能,在上一篇《学问的目的》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只有仁者才懂得怎样爱一个人。我的一个学长将这种心态叫做“圣母”,是要不得的。人总要经历雨雪风霜才能“成人”,正如子夏所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思考的一个重要体现就在于“内省”。像我的同学这样,如果我为了不让她伤心流泪,不顾事实承认借了她的钱并还她一千块,她很难吸取到教训,对我的误会也会更深。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学会做人,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内省可以让我们在生活的磕磕碰碰中吸取教训,从而学会与人相处,与自然相处。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有句话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说的是同样的意思。做学问若对人对事不加思考,只是看一个表面,听一些谈论就下定论,必然有失偏颇。就像现在的各种媒体,各种娱乐化却标榜正书的史书之类的,基本都这个德行。这一点古人有个词说得好,叫“盖棺定论”。一个文人学者,不应追逐资本而哗众取宠,更不应玩弄文字而愚弄无知。文人有自己的风骨,学者有自己的原则。

扯远了,扯回来。孔子说这句话有个典故,即众所周知的“朽木不可雕也”。他的弟子宰予大白天在课堂睡觉,他说了这句话。大家以为他在骂人吗?不是的,因为宰予身体不好,他听一会精力不足就只好趴着休息一会。所以以材质不好的“朽木”来比喻,并不是大家平常理解的那样。孔子这么说就是提醒自己,如果只是看见他睡觉,而不顾及他身体不好就横加责备,那就真是“诛”而不是“何诛”了。

第二,要学会活学活用?怎么理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里的“习”是实践,是经常用它的意思,不是温习。我记得以前老师教我们是“温习”的意思,想想当时学英语的那种痛苦,如果常常温习,你觉得能高兴得起来吗?简直就是要命。这句话许多书籍解释都有误或解析为“实习”,这个有些打擦边球的意思。所以我这里二级标题不说实践,而说活学活用。

孔子的意思是,学习到知识技能,那就要去用它。如果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深刻理解且有新的启发和收获,你会不会觉得很有成就感?这就是乐在其中诀窍之一。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许多这样的感悟,运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去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和帮助别人,不但从中获得成就感,还能让自身的知识更加牢固,运用更加灵活。这个例子俯拾皆是,大家可回想一下,以后在《读书札记·论语篇》里再展开来讲。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也是做学问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上面说的在实践中出新知,就是这么回事。一个人能够做到这点,至少也是一行一业中拔尖的专才。这样的人放在企业里,都是领头羊,是“意见领导”。

关于这两点,联合起来简单总结就是“知行合一”,即“笃行”。

第三,学习要灵活深入。怎么说?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习不能死古板,不然会很痛苦且事倍功半。正如上面所说,接受知识不思考就会犯糊涂,思考不学习就会搞得疲惫不堪,容易将自己逼到死胡同里。这点孔子是有切身体会的,所以才说没日没夜地去想,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这样是没什么益处的,不如踏踏实实去学。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是孔子教育弟子的方式,换个角度来说,也是指导我们做学问的一个良方。比如我们遇到一个难题,首先要去想它,想而想不通以至于百爪挠心,这时再去问再去翻答案,那印象是不是就深刻多了?如果你一不懂就翻答案,有了依赖不说,容易得到也容易忘记。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这里说的是一种推断联想的方法,这是做学问很重要的一个方法。人的精力有限,而知识无穷无尽,要做到真正的全才博学多识,几乎不可能。对于我们不知道的人事,我们可以采取执其两端而取其中的推断联想的方式,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和解决途径。比如一个字我们不知道怎么读,但我们可以根据“六义”造字法的原理来对号入座,再找同类字通过音义的比较去推测正确的读音,结果往往八九不离十。又比如一些悬疑案件,许多时候都是根据蛛丝马迹来推断出更多的线索,然后再“顺藤摸瓜”、由点及面去还原事实。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切磋琢磨是做学问夯实根基绕不开的一个方法,唯有这样才能够深入辨明,也唯有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甚至举一反十。

第四,学习要持之以恒。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做学问没有别的捷径,要想学有所成,勤奋努力再加上持之以恒是绕不开的。

综述,学问就像一棵茂盛的大树,树叶何止千万?如果要每一片叶子都记住,才算是认识这棵树,那不现实。但我们抓住了主干,自然就能认识这棵树,也就轻轻松松地知道所有叶子的基本特征。因此做学问不能死古板,学习要思考才不会落前人窠臼,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加深体会并得到发扬,但持之以恒是决定条件。正所谓“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