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办公技巧 > 正文

办公新闻拍照技巧(谈谈全角度拍摄公文写作法)

  • 叁碗诸角 叁碗诸角
  • 办公技巧
  • 2023-07-04 12:28:04
  • 0

为了引起大家的思考,我先讲个故事给大家听听。

《秘书之友》2006年第11期曾经发过笔者的《如何选择最佳写作角度》一文。这篇文章的小标题是:“从最能反映出新闻价值选择最佳写作角度。”从事新闻写作的同志都知道,对新闻价值的写作角度的选择高度敏感。同样一件事,站在不同角度去写就会有不同的效果。横看成岭侧成峰,角度观点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决定写作角度的选择。在写作中,选择最佳写作角度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所在。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年,我在采写一个英雄群体勇救落水农民时,被救出来的农民是个死的,当时许多同志都摇摇头说,没有新闻价值。我换了个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便找到有价值的地方。我围绕被救者为什么会死这一矛盾的焦点,通过对新闻事实的深入细致地采访和调查,找到了新闻价值的所在。若早一刻钟抢救,落水者极有可能不死。若当时有人勇敢地跳入水中救他,就有活的希望。我进一步采访发现当时他落水后,没有一人愿意下水搜救。原因:一是不会水;二是井水太深(有30多米)太宽(井面宽有4米,属于大口井),一人下去很难能上来;三是井水异常的凉(秋天,在北方的内蒙古已是接近冬天,井水刺骨的凉);四是怕死。当时,站在井边有20几个壮男壮女,无一肯下水救人。他们愣了好半天才想起附近有驻军,这时,才有一位青年撒腿奔向军营,呼喊着救人。部队接到救人的报告后,当即派出7名干部(包括医生)战士,迅速赶到出事井边,奋勇地跳入水中救人。由于水凉,有两名战士和一名排长腿、脚抽筋,但他们仍然坚持在水下不停地搜索救人。经过40多分钟的水中搜救,终于将落水者托出了水面。等待在岸上的医务人员立即对他进行了人工呼吸,但毫无结果。他死了。即便是死的,在场的群众和死者的家属都非常感动,异口同声地赞美军人的思想崇高,道德高尚,见义勇为。

据此,我写了为什么不早点救人的新闻调查。题目是:《举目睽睽 见死不救》。一方面,用重墨歌颂了人民解放军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另一方面,用轻墨鞭打了那些见死不救的胆小鬼。寄到当地报社后,即在头版醒目的位置刊出。全文不过五百字,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这就说明,同样的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写,就会产生决然不同的效果。如果角度选不好就必然写不好。选对了角度当然就会写好。由此引出一个话题,就是如何选择最好的写作角度。多年来,笔者一直在研究实用文写作技巧与方法,并且出版了《实用写作技法》一书。同时,也在潜心研究摄影技巧,并且撰写发表了《秘书应当学会摄影》一文。所以,我对选择最佳摄影角度有深刻的感受。在国内报刊上发表了数十篇摄影作品。在拍照过程中,我特别注意选择合适的角度。拿拍摄人像来说,可以正面拍,也可以侧面拍;可以俯拍,也可以仰拍。而选择一个配有背景的好角度,拍出人物美好表情与神态,这对摄影者来说,至关重要。写作同摄影一样,要讲究合适的角度。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才算合适,用什么样的角度来表现文章主题,往往能决定一篇文章的优劣和成畋。

一、选择合适的角度必须转变对问题的看法

有人说看问题应该理智地看,辩证地看,历史地看。笔者认为,在实际生活中则要客观地看,实际地看。比如说,一个人走路的时候,就要分清前后左右有无障碍,还要看上看下,看看天,再看看地,了解天气的变化,有无风云雪雨;了解地理环境,有无沟坎陡坡和人为障碍。既要往前看,也要往后看,左右都要看,还要上下看看。如果没有障碍就可以顺利地往前行了。也就是说要想顺畅通过,就要前后、左右、上下都要看清楚看明白。
所谓理智地看,是指要客观地看,发展地看,全面地看。既要纵深地看,也要横向地看,还要旋转地看,即要多角度、全方位、全空域地看。笔者认为,有些事情没有做好的原因,就是因为你看问题的角度出了问题。如果真的弄懂了,看清楚了,看明白了,就不至于出问题。思想的的形成必须冲破习惯性思维的捆绑,冲破传统观念的桎梏。思想观点的改变最为重要。观点一变天地宽。我们在写作中为什么写不好或者写不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被习惯性思维所捆绑,被传统观念所束缚。说到底就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出了问题。
记得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在关于工业结构调整问题上有个讲话,说了现在的“退”,是为了将来更好地“进”。那时人们的思想保守,极左思想盛行,做什么事情只能“进”而不能“退”,对邓小平的讲话,有的人不理解就质问邓小平,咋能说“退”是为了“进”呢?邓小平说,这就和跳远一样,你在原地往前跳是跳不远的,只有回过头往后走一段距离,再往前走,加上助跑,才能跳得远。说的很有道理,大家就服了。调整工业结构就此全面推开了。这个事情告诉我们,解决问题要不断转换角度,从多个角度上去分析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要在对问题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去辩证的看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选择合适的角度必须具有一定的远见卓识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高瞻远瞩,大家都认为在理。其实不然。看问题的角度呈多样性、现实性。不是你站在高处就一定能够看得远。那是有条件的。比如说,你爬到世贸大厦最高处,你能看得远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天有大雾,多云阴天,你再好的眼力也看不远。所以说站在高处不一定看得远。看得远是有现实条件的。假如说让一个盲人站在最高处的地方,他照样什么也看不见。更不用说看得远了。只有正常人在正常条件下才能做到“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笔者认为,要想看得远,看得范围广,就得有所创新和创造,创造有利条件进行。比如,可以借助射天望远镜,还可以借助雷达,还可以借助显微镜,还可以可借助CT等现代工具,或是其他新办法。这些都给我们视觉的改变,让我们看得不仅更远更广,而且看得更加细致清晰。我们搞写作的同志应该高瞻远瞩,学会借助和运用现代工具改变自己的视觉,扩大视野,以此借力,以此发力。

究竟怎样看?我在工业部门工作多年,也多次到基层进行调研,写了大量反映工业战线改革发展的调研文章,对如何看问题有着深刻感受和体会。

一是跳起看

跳起看,视野更加宽阔。跳起看,是指从原地上跳起来,这样就比原地高出一些,肯定会看得远。如果在原地旋转看,当然看得范围更加广泛。能够跳起来看还不够,应该跳出原位看,就是要跳出原有的圈,站在圈外看。出了圈,你就知道你原来圈里是怎么的情形。从圈内跳到圈外看,再从圈外跳进圈内比较地看,必然看得深远,看得明白。

二是透视看

俗话说,扒了皮看见骨头。现代医学有核磁、CT和X光,看什么都不费劲。让医生诊治疾病多了更多的“火眼金睛”。只有把问题展现在大家面前,暴露在阳光下,借助于“核磁、CT和X光”等高科技手段,才能知道其中的内部结构,“五脏六腑”长在什么位置上,有没有不正常的“错位”。从上到下、由左至右、瞻前观后,全面地分析研究,就能看得细致入微。既可避免看问题的片面性,又可了解问题所在。“毛病”出在什么位置上。把情况搞清楚了,把问题找准确了,把原因分析透彻了,措施跟上了,问题必然得到解决。

三是比较看

有比较,才有鉴别。就是把问题放在一定范围中去比较看。从纵向看是个什么情形,从横向看是个什么情形,就知道问题或大或小,占多少比例,有多大优势,多大劣势。就知道差距与压力在什么地方。有比较地看,方可知道该如何应对和如何追赶。进步与落后,成功与失败,往往是因为在看问题角度上存在特殊差异,改变这种特殊差异,求其同一,才有成功的把握。

四是拆开看

拆开看,需要有方法,不能随随便便地拆,要科学地拆,有规律地拆。拆开了,就能看得更加清晰。拆开了就知道有多少个零部件,多大小,多不多,少不少,健全不健全,发挥没发挥作用,一目了然,清清楚楚,全都明白。也能看到结构状态是啥样子,需不需要维修或者更换,需不需要调整和改造,心里有底了,就知道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去解决应当解决的问题。在写作中拆开看,就是要求执笔者对客观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无论是在成绩面前,或是问题当中,都要秉持客观公正。通过拆开分析,找到薄弱环节,准确把握情况,保持头脑清晰。

五是展开看

展开看,才能看得细致。就是要把问题摆在桌面上看,这样一目了然。就像是个大沙盘,是高是矮、是大是小,是宽是窄,里里外外,都能看得清楚。我们经常讲站在天安门上看中国,站在珠峰上看全球。烟台人经常说“要跳出烟台看烟台,自觉站在全省、全国范围内来审视、谋划、推动烟台的经济发展;还有一句就是“站在明天看今天”,就要用超前的眼光和标准审视、判断和谋划今天的发展,认认真真把握好今天,为明天的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以上说的,都与我们的工作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写作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抓住机遇,审视角度,才会产生有针对性、有效性的效果。

作者:隋福军,1955年10月出生,山东省乳山市诸往镇招民庄村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1974年9月参加工作,同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空军高射炮兵独立第五营战士、副班长、卫生员,空军地对空导弹第五营书记(党委秘书),空军地对空导弹第七团政治处组织干事、纪检干事,空军地对空导弹第五营指挥连政治指导员,空军防空混成第五旅政治部组织干事、纪检干事,空军防空混成第五旅教导队政治教导员,空军防空混成第五旅地空导弹兵第三十二营政治教导员,济南军区陆军第107医院政治协理员,济南军区后勤第十分部政治部干事、组织科长,济南军区后勤部某干休所副所长(副团职)等职。1997年8月转业后任烟台市政府经济贸易委员会机关专职书记、烟台市政府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机关专职书记、工会主任。社会兼职:烟台市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市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秘书科学联盟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中国写作学会公文写作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公文学研究所研究员,2013年7月被公文写作专委会聘为中国公文学家。2002年12月获得中国当代秘书贡献奖,2005年10月获得“中国当代秘书学家”称号。

自1978年始在《人民日报》《空军报》《解放军报》《前卫报》《科技日报》《散文选刊》《山东文学》《秘书工作》《办公室业务》《秘书》《应用写作》《写作》《秘书之友》《阅读与写作》等全国60余家报刊发表新闻、通讯、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纪实文学、调查报告、评论、政论、写作研究论文和摄影作品600余篇。出版了《党支部工作必备》《写作技巧与实践》《实用写作技法》等著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