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办公技巧 > 正文

办公环境创意拍摄技巧论文(闫雁军:要像写博士论文一样,脚踏实地的干好工程)

  • 叁碗诸角 叁碗诸角
  • 办公技巧
  • 2023-08-31 01:55:17
  • 0

全文共3115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虽然做项目与研究课题写论文千差万别,但我认为要做好这两件事情是一样的,那就是都要脚踏实地去做。正如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征所说,作为一名工程师,既要写得来论文,又要干得了工程。”

我是闫雁军,今年39岁,2014年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同年进入上海建工七建集团,现任七建集团副总工程师第三工程公司副总经理张江科学之门项目经理

曾先后参与世博央企B03地块、中信大厦、董家渡金融城、张江科学之门等重大工程建设。八年来,从技术员到项目工程师再到项目经理,我始终坚守在项目一线磨砺、提升自己,不断赓续创新精神,践行上海建工人独有的工程师气质,并与项目团队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数项重大工程的建设任务。

8年奋战3个深基坑群项目

参加工作8年以来,我与深基坑群项目结下了“不解之缘”。

世博央企B03地块是我作为项目工程师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工作首站便是超深基坑群项目,让我倍感幸运,也感到沉甸甸的压力。

世博央企B03地块效果图

该项目局部挖深达25.2米,土方开挖总方量近260万立方米。

世博央企B03地块基坑分布

基坑群施工与单个基坑施工存在较大差别,尤其要考虑群坑施工的叠加效应影响,这些都不是我读博时涉及的内容。于是,我从围护总说明开始研究,学习围护细部节点,反复查阅《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以及涉及基坑施工的论文、课题,边学习,边实践。

我按照技术员的要求努力工作,白天去现场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晚上加班编制方案,并与设计院沟通图纸,优化方案和工艺,消化之后再与各个班组交底,再对比招投标与实际施工的不同,与经营一起策划项目效益……这样的工作状态非常充实也很有挑战。

面对这一难得的超大超深基坑群施工项目,我将超大规模地下空间开挖深基坑群在同步与交错施工条件下的特点与难点作为研究方向,结合现场实际,完成了《地下空间网格互通连通结构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项目》,并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此后,我担任项目经理又相继参与了董家渡金融城、张江“科学之门”两个深基坑群项目,过程中不断研究总结,积极创新实践,不仅确保了工程的顺利推进,也形成了许多宝贵的项目施工和技术管理经验成果,自身也得到了快速成长。

刚参加工作那会儿,身边不少同事和朋友总认为博士就应该坐在办公室搞搞科研、写写论文,甚至还打赌没几天我这个项目一线的“高学历”就会打退堂鼓。

虽然做项目与研究课题写论文千差万别,但我认为要做好这两件事情是一样的,那就是都要脚踏实地去做。我既然选择了,就会一直坚持下去,也始终坚信,付出总有回报,努力就会有收获。

以技术创新攻克施工难题

2016年我来到了董家渡金融城项目,身份从项目工程师转变成了一名项目经理,我时刻提醒自己,要更加全面地考虑问题,以更高的站位去做事情。

董家渡项目效果图

这个项目是上海中心城区一次性开发面积最大的超深基坑群,邻近黄浦江,项目总建筑面积达262551.5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145081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17470.5平方米,基坑开挖深度18.9~21.4米,属于深基坑大型工地,同时项目周边又有历史保护建筑与高端住宅,体量大,施工难度高。

我与项目团队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先后完成了超大深基坑群安全控制施工技术、深基坑群与周边复杂环境综合风险预测及评估技术、基坑周边重点建构筑物安全保护技术等课题研究,并形成了深基坑群及周边环境综合风险动态演变预测及评估的整套技术

董家渡金融城深基坑

为解决中心城区底板混凝土浇筑时间长、浇筑效率低、窝工现象严重的问题,我带领团队和土建、机械专家积极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与一线技工一起发明了装配式全回转混凝土浇筑设备

董家渡-装配式全回转混凝土浇筑设备

董家渡项目夜间奋战

在董家渡金融城多达13次的底板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项目部充分发挥了搅拌站夜间混凝土供应量充足的优势,节约浇筑时间40%,同时也节省了混凝土泵送费用,大大降低了成本。

董家渡项目承办安全月应急演练活动项目团队合影

在此基础上,我们与工程研究总院、项目部的研发人员一起,结合智能化物料管控系统、自动称重系统等科技手段,在国内首次实现混凝土物流全过程数字化管理新华网人民网均进行了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董家渡-基于BIM的智能物料管控系统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发表论文8篇,申请专利12项,并获得上海土木科技进步奖,我本人也有幸被评为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

28天完成上海最高双子塔筑底

2020年6月至今,我带领团队奋战在张江中区56-01、57-01地块项目,项目包含的张江“科学之门”西塔高320米,是上海目前在建的最高双子塔之一。

张江科学之门效果图

项目建设情况备受各方关注,面对工期紧、施工难度大、技术挑战多等特点,围绕项目“既快又好”的建设目标,我与团队成员及建设各方群策群力,认真做好工期策划、方案优化及资源配置等工作,让项目以“建工速度”节节攀升。

记忆犹新的是,项目大底板的攻坚阶段,正好碰到2020年进博会前夕,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需完成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5.2万方土外运,近千根大直径桩头截除,5300吨近20皮钢筋绑扎,3.8米厚底板、2.5万方混凝土浇筑。

大底板施工

我率领团队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组织60名管理人员两班坚守,动员上千名工人24小时交替作业,13台汽车吊、2台塔吊昼夜不歇,最终历时28天在进博会前顺利完成项目筑底任务。

张江科学之门项目核心筒出零

320米的超高层项目建设,对我和团队来说都是第一次,我们边学边做,不断研究摸索,大胆创新。

为解决在250米高空核心筒板墙斜收分3.8米,钢平台无法爬升的难题,我们创新采用斜板墙局部加固后做、钢平台退台的方案,并创新提出内爬塔吊在核心筒开口部位的加固方案,成功解决了塔吊爬升对板墙局部稳定性和承载力的影响。

塔楼斜收分施工工况

在项目团队上下共同努力下,实现了整个核心筒以平均每天一米,最快2.5天/层的速度攀升,在2021年一个自然年内,如期完成了320米塔楼核心筒的封顶。

业主方领导动容地对我们说:“上海建工作为城市建设的排头兵,绝对是好样的,永远值得信赖!”听到这句话,我倍感自豪与光荣。

打造共同成长的精英项目团队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群人的努力则有无限的可能。作为项目经理兼项目党支部书记,我一直思考如何带好团队,如何打造一个协同奋战、每个人都积极发挥作用的精英团队。

在实际工作中,我根据项目成员的特点,注重发挥“老法师”“传、帮、带”的作用,激发年轻人的创造力和锐气,给年轻人多压担子,不断提升“新老结合”的工作成效。

从董家渡金融城项目开始,我就有意识的组建项目技术攻关小组,培养青年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小组的“尖刀”作用,集中优势力量去解决“急、难、险”的问题,并将实践经验做法形成课题成果,团队成员人均至少发表2篇论文,并有5项专利申请。

在一项又一项重大工程建设的磨砺下,团队成员得到了快速成长,在各自条线和岗位上都能够独当一面,目前,已有1人成为工程公司工程总监,2名硕士研究生成为了公司业务骨干,并培养了5名项目工程师,3名工程公司条线科长。

团队青年有数人获得过建工集团科技进步奖、建工集团十大青年“期望奖”、建工集团先进科技工作者。项目团队和项目党支部分别获得建工集团先进集体、建工先进基层党组织、十佳党支部建设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为上海建工人,不管身处何地,什么职位,只有不忘初心传承企业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思悟践,砥砺奋进服务企业发展,方能担得起企业交给我们这一代建工人的使命。

我将继续努力,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带领团队赓续创新精神,勇往直前,以打造更多精品工程为使命,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海建工官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