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办公技巧 > 正文

到老师办公室拜访技巧(阶段勘误及补充—— 我母亲的系列故事之二十七)

  • 叁碗诸角 叁碗诸角
  • 办公技巧
  • 2023-09-05 02:49:09
  • 0

在传记或史论类文章发表后,发现文中某段叙述与事实不符或不确切的情况是难免的。好在一些长辈在阅读我的文章后,会给我指出文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他们的记忆给予指正,或提供补充信息和图片。因此,在连续写作《我母亲系列故事》的过程中,作者每隔一段时间,会进行一次勘误及补充。本文对此前发表的文章做以下三项更正和/或补充。

1、《辛亥革命史中一人——程德全》出版物原件的来历:

在十七篇文中,曾经提到曾外祖父程德全谢世后,黄炎培先生曾撰写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对程德全的一生做了介绍和评价,并提到小册子的来历为“原来由外婆收藏”。二姨和二姨夫看过后,电话告诉我这一说法是不准确的。二姨夫告诉我,其实,这本小册子原来是由政协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文史委员会的陈老师收藏的。这本小册子得来的过程也是一段故事,二姨和二姨夫给我做了详细介绍,我把两位长辈的讲述做了详细记录:

1981年二姨夫胡兆金从浙江省农科院调到浙江省萧山棉麻研究所工作,1984年起兼任萧山区三届15年政协常委,与当时担任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的陈志放老师很熟悉。此外,陈老师70年代与二姨同在一个工作队下乡,工作三年关系密切。因此他对二姨家的情况比较了解,知道二姨一家是程德全的晚辈。

有一天,二姨夫到陈老师的文史办公室拜访。那天见到二姨夫后,陈老师突然想起他保存了多年的黄炎培先生著作《辛亥革命史中之一人——程德全》,随即决定把这珍贵资料交给二姨夫,并表示此文物应赠予程家后人收藏。后来,陈老师还介绍清末浙江都督汤寿潜和清末江苏巡抚程德全在辛亥革命前交往的史实。也因陈老师之缘故,二姨一家与清末浙江督军汤寿潜的后人结识。汤寿潜是浙江萧山人,他的孙女汤丽凤曾陪同外婆、二姨和二姨夫到萧山进化镇汤寿潜故居和墓地去拜谒多次。直到现在二姨、二姨夫还和汤丽凤保持着联系。

二姨和二姨夫记得,黄炎培先生写的这本小册子复印了许多份,分别寄给姐姐程绪珂、程绪贤(我妈)、弟弟程绪光、程绪炳等多人。非常凑巧寄给我妈的一份是原件。后来,我妈将此原件转赠给我的大表哥程可行收藏,他是曾外祖父程德全的长曾孙。后来大表哥对原件破损的边缘进行了修复。

《辛亥革命史中之一人——程德全》发表在一本名叫做《人文月刊》的刊物上。为了弄清《人文月刊》是哪个机构印刷出版的,我进行了百度搜索考证。有关网络文献中,看了中华职业学校谢朴园先生的文章《泽被后世的人文情怀——黄炎培与鸿英图书馆》后,我感觉此文可信度大,理由是中华职业学校是黄炎培先生于1918年牵头创办的,而文章作者谢先生就职于该学校。关于《人文月刊》的来历,本文节选谢先生文中记述如下:

1924年7月,黄炎培与史量才马士杰等人发起创办了专门搜集史料、编辑图书杂志索引的人文类编辑出版机构甲子社。从甲子社成立起,即注重收藏过去和当时的重要报刊,编制报刊要目索引,以供参考。1930年甲子社编印出版以现代经济史料为中心的《人文月刊》和丛书,1931年甲子社第六届年会议决,改名人文社,设人文图书馆筹备处。《人文月刊》是全国首创的检索刊物。

最后,关于《辛亥革命史中之一人——程德全》一文的写作时间,我大表哥程可行先生做过查证。我大表哥是从黄炎培先生的日记中找到的相关信息,他提供的黄炎培日记摘抄如下:

238页

——1931年1月5日 星期— 至人文社。作《人文月刊》文《辛亥革命史中之一人——程德全》,未完。

286页

——1月13日 星期二 续草程德全文未完。

——1月15日 星期四 草程德全文未完。

——1月16日 星期五作《辛亥革命史中之一人——程德全》完。 以上日记摘抄说明《辛亥革命史中之一人——程德全》的写作完成于1931年1月16日,照此推算此文章很可能发表在1931年2月那一期《人文月刊》上。

本文再附《人文月刊》原件的照片两页,其一是《辛亥革命史中之一人——程德全》文章最后一页。注意这一页最后一句话“本文事实及文件,悉根据人文社所藏史料。作者附志”由此可见,黄炎培对于其撰写的《辛亥革命史中之一人——程德全》一文讲述的历史过程真实性是有把握的。其二是这一期《人文月刊》的封三。此页乃彼时商务印书馆的新处书单、即新书广告。正所谓管中窥豹,此页展示的书目反映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上海各界人士喜欢读哪些书;同时此页所载明的书籍价格亦是彼时物价在图书方面的体现,经济研究者亦可凭此推测彼时其他商品的价格。

《人文月刊》第24页《辛亥革命史中之一人——程德全》一文最后一页

《人文月刊》封三

2、1959年同一日拍摄的两张照片

接下来,我再补一张我妈和关姨在清华大学的一张合影照片。这张照片是1959年她俩在毕业之前的某日拍摄的。我曾经在第二十篇文的最后部分,展示过一张我妈在第二教室楼门前的留影。在我的记忆里,还有一张我妈和关姨在操场上的站姿合影,但在我写二十篇文时这张合影怎么也找不到。奇怪的是前几天,在一个移动硬盘中找到了这张照片。我发现,这张照片中我妈的穿着,和我妈在第二教室楼前留影那张中的完全一样。

我找关姨看了两张照片后,她说“太好了,你找着了这张照片!还记得那天出去照相,我们起的特别早。我那上衣是你妈妈的,你妈妈说穿这件上衣吧,是我妈新给我做的,特别好。那天我就是穿你妈这件衣服照相来着,照完相我就给还给她了。那件衣服的料子好,样式好,就是特别好看。真是难得啊,哎呀,太好了。这张照片为什么特别吸引眼球呢?因为那天的阳光特别好,我们两个的视线呢,又把那阳光衬托的特别好。所以看了这张照片就是觉得特别有朝气!这张合影和第二教室楼你妈单人那一张都是你周叔叔拍的。”

1959年毕业季我妈在清华二教楼留影

同一日关姨和我妈在操场上迎着朝阳合影

3、1954年8月15日的光明日报

前些天关冀华姨给我了两张1954年8月15日光明日报中当年大学发榜版面的复印件,她说这复印件是李大京阿姨从北京图书馆找到后复印的。后来李大京阿姨送给了一份复印件给关冀华姨。

1954年8月15日光明日报第5版面

我从上面这张报纸中分别找到了关冀华阿姨、我妈(程绪贤)和李大京阿姨的名字。以下两截图中,用红色方框标出了关冀华(截图1)、程绪贤和李大京(截图2)三人的名字。关姨和我妈在清华大学机械制造和工具制造类200名录取新生名单内,李大京阿姨在建筑类和市政工程类195名录取新生名单内。

截图1

截图2

4、2002年合影中的李大京阿姨

本文最后补充的内容是关于李大京阿姨的。事情是这样的,第二十二篇《一段短暂的快乐时光》文中有“关姨还回忆说李大京阿姨曾经在育英贝满合唱团做过后勤工作,但她不唱歌。”和 “后来有一天,她又在街上救助流浪猫,结果被汽车撞死了。”这两条信息。但我还想了解李大京阿姨最后几年更多的信息,为此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询问了育英贝满合唱团的钢琴伴奏师黄佩莹教授。

没想到,黄阿姨真的提供了我好几张有李大京阿姨的合影,还给我讲解了和照片有关的故事。黄阿姨回信写道“我曾和李大京在一个爬山队(育英贝满同学)里活动,时间是1998-2004年,那时候每周都去香山颐和园、有时还去北海以及北京国际雕塑公园。你妈妈不在这个爬山队里。2004年以后就没有和她(李大京)有合影了。李大京性格开朗、直爽,我们相处得很好,大家都挺喜欢她的。但当时不知她和你母亲的关系。”

下面这张照片拍摄于北海公园,照片中除了李大京阿姨,合唱团的温玉泽叔叔和黄佩莹阿姨夫妇以及许慧珍阿姨三人是我妈经常提到的。照片中,右至左:许慧珍、李大京、石仲明、温玉泽、黄佩莹、孟宪华

育英贝满爬山队北海公园合影

下面这张照片拍摄于颐和园,人最齐。照片中人物排列顺序为:最后排章鸣陶,倒数二排(左至右):黄佩莹、秦元生、倒数三排(左至右):陈庭、石仲明、许慧珍,第一排(左至右)李大京、郭秉钧、熊琦华、温玉泽、王光耀。女士中除了李大京、熊琦华是贝满1954届的,其他都是1955届的;男士除了章鸣陶是育英1953届的,其他都是1955届的。

育英贝满爬山队颐和园合影

在香山的半山腰有一座小亭子,育英贝满爬山队的朋友们将这个小亭子命名为“贝育亭”,贝育二字的寓意为贝满中学和育英中学。下面这张合影拍摄于香山“贝育亭”,左至右:许慧珍、黄佩莹、李大京、秦元生、陈庭。

爬山队香山“贝育亭”合影

2007年贝育亭远眺

非常感谢黄佩莹阿姨,让我能看到李大京阿姨老年时的样子。虽然李大京阿姨一生坎坷,让人欣慰的是,她退休后的那些年,得到了老同学们的陪伴。人间既有悲剧也有喜剧,有幸度尽劫波重见天日的人,也总能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从黄佩莹阿姨的叙述中还可以判断出,李大京阿姨很可能2004年因车祸去世。

自今年(2023年)四月开始以我妈这一生的经历为素材尝试散文写作后,我感到自己是在拼接一幅我妈一辈子经历的长卷。虽然这幅画卷的主轴是我母亲的个人经历,然而画卷每一段都涉及不同的人物,以及他(她)的故事,有的画面会因记录的缺失而形成斑驳。在写作中我最高兴的事,是从某个长辈亲友或某个平辈亲友那里,得到一段可以证实的、和我妈有关的历史事实,亦或是得到一张或几张老照片以及照片提供者叙说的历史记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