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办公技巧 > 正文

办公设备保密管理技巧(居家办公需谨慎 保密意识要树牢)

  • 叁碗诸角 叁碗诸角
  • 办公技巧
  • 2023-09-05 23:49:29
  • 0

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

公司立即启动疫情防控预案

进入居家办公状态

移动办公变得触手可及

越来越多的员工会通过微信

等软件处理日常工作

不容忽视的是

由微信办公导致的泄密风险

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

微信办公泄密有哪些情形

日常使用微信办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起了解下吧~

01 四大微信办公泄密行为

1、违规遮盖密级标志,扫描或手机翻拍涉密文件,并发至微信工作群。

2、在微信私人聊天页面、微信群、朋友圈和其他社交媒体上传输、发布不利于国家利益及集团利益、公司利益的信息。

3、在未报本单位保密工作机构备案的情况下,以单位名义开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公众号等宣传平台。

4、微信群成员在群里发布不利于国家、集团及企业利益的信息,群主不及时制止,不履行微信群保密管理责任。

02 日常使用微信办公,要保持安全意识

1、加强个人保密意识,正确认识泄露国家秘密、企业秘密的危害,提升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

2、在可控范围内组建微信工作群,工作群或一对一微信交流时,传播内容需为周知性的一般信息,禁止传播一切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以及个人信息。

3、不宜在微信朋友圈透露过多个人信息和工作情况以免被窃取情报人员列为目标对象。

03 几起典型案例

1.领导交办致泄密

2017年10月,某县司法局从机要局领取4份涉密电报后,交给跟班学习的刘某。因当时为“十一”长假期间,刘某便将4份文件报头拍照后发至司法局工作微信群,并请示局长何某如何处理,何某在群里说电报内容不是很清楚,让刘某把文件内容发到群里告知大家。随后刘某将文件内容全文拍照后上传至群中。

本案是属于领导干部要求、安排或指令当事人违规利用微信发送涉密信息的情形,反映出个别领导干部保密意识不强、保密常识匮乏。部分案件中,单位负责人明确指示下级把涉密文件发到工作微信群,安排相关工作并提出具体要求,全然不顾国家秘密的安全,给单位的保密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2、微信群交办涉密工作,泄密只在顷刻间

2020年5月,某县教体局从机要渠道收到省委有关专项工作组下发的1份秘密级文件后,该局局长批示传达至各学校落实,办公室借调人员胡某为尽快落实文件精神,将文件全文拍照并发布至各学校校长微信工作群。某校校长张某未经查看即将文件照片转发至该校教师工作群,文件立即被群成员多次转发,迅速在数十个微信群传播,造成泄密。案件发生后,胡某、张某均被给予党纪政务处分。

3、“点对点”传递涉密文件,盲目轻信酿苦果

2019年3月,某县公安局辅警武某被选入该县某热点案件专案组协助工作,兴奋之余,在微信聊天时向好友程某称其掌握该案实际情况。在程某的再三打听下,武某将该案件汇报材料的主要内容拍照后发给程某,并嘱咐程某切勿外传。程某收到后,为显示自己有公安机关“人脉”,又转发给朋友肖某,同样嘱咐肖某勿传给他人。但案件当事人系肖某亲戚,肖某立即向其透露了公安机关办案情况。案件发生后,武某被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文件传输助手”导文件,为图方便留隐患

2020年9月,保密检查发现,某部属单位干部马某使用的非涉密计算机违规存储3份机密级文件。经查,2018年10月,马某为方便起草材料,擅自将涉案文件拍照并制成PDF文档后,通过微信“文件传输助手”导入涉案计算机使用,材料起草完成后,又立即删除了手机和计算机桌面上的文件文档。马某自认为“神不知鬼不觉”,但殊不知该文档已被微信电脑客户端自动备份到文件夹中。案件发生后,马某被给予党纪政务处分。

04 微信办公泄密的应对之道

从技术角度看,使用微信办公与使用其他即时通讯软件办公没有本质区别。无论微信也好,QQ也罢,只是提供功能与应用,它们本身无法对涉密信息作出有效识别和区分。

微信办公导致泄密问题并不在于微信本身,而在于机关单位保密管理松懈、干部职工保密意识淡漠。具体来说,既表现在对涉案文件或信息等泄密源头管控不力,使得当事人能够违规将其导入微信等外部系统,也表现在对干部职工的保密法律法规、防护知识技能教育培训不够,致使部分当事人对使用微信办公存在着模糊认识。

针对近年来微信办公泄密案件数量不断攀升的态势,机关单位有必要开展专项保密教育,让干部职工普遍认识到微信办公的开放性质,普及信息与网络管理保密知识技能,并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是原则上不提倡使用微信办公,因工作特殊、确有需要的,可以在控制范围内组建工作群,交流内容严格限定为周知性的一般信息,禁止传播一切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以及个人信息;

二是禁止涉密人员使用微信办公,将涉密载体流程管理与智能手机使用管理结合起来,从源头上消除涉密文件数字化的隐患;

三是把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层层传导到每一个人,干部职工不仅要保证自己不使用微信传密,发现此类情况还要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内容来源:保密观、安全保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