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办公文字技巧(做人做事能力篇(之一):机关工作者如何提高文字综合能力)
- 办公技巧
- 2023-07-02 17:52:00
- 0
一、提高文字综合能力的重要意义
如何认识机关文字工作?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有的机关文字工作者说,机关文字工作不是人干的活,机关文字工作者干的不是人活。有的分管机关文字工作的领导说,机关文字工作一般人不愿意干,干得好的就不一般。前者侧重于说机关文字工作的艰苦性,后者侧重于说机关文字工作者的成长性,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讲的都只是一个方面。机关文字综合能力是机关干部的一项基本技能,而不是职业,就像开车、操作电脑原来是职业,现在变为技能一样。文字综合水平高低反映机关单位工作水平高低,文字综合质量影响机关单位工作质量,文风体现机关单位工作作风。一个能力强的机关工作者,必须是文字能力、办事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都比较强、比较全面的干部。机关单位工作包括很多方面,但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办文、办会、办事。机关工作者的能力体现在很多方面,但最主要的能力就是能说、能写、能干。可以说,文字综合工作是机关单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字综合能力是每一位机关工作者必备的重要能力。提高文字综合能力对提高机关单位工作质量和机关工作者的综合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
1.文字材料是对上请示汇报工作的重要手段。机关单位向上级请示汇报工作,经常性的、大量的是通过文字形式进行的。即便有些工作当面请示汇报,也需要准备文字材料。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哪个机关单位不需要请示汇报工作、不需要文字工作,只是文字量有多有少,文字工作的难度有大有小而已。
2.文字材料是对下指导推动工作的重要方式。机关单位指导推动工作,大多数时候要依靠文件或领导讲话,而无论是文件、通报、领导讲话,主要都是通过书面文字形式表达和体现的。乡镇以下指导推动工作很少需要文字,主要是面对面指导、安排、布置工作的机会很多,口头上讲一讲就等于工作部署了。从村到乡镇,再从乡镇到县,然后到市、省,越往上、行政级别越高,上级面对面指导推动下级工作的机会就越少。从现实角度讲,无论是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不可能经常当面部署、安排、指导工作。因此,作为上级机关单位,指导推动工作的主要手段是文字,用文字指导推动工作可以突破很多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由此可见,提高文字综合能力对于提高机关单位对下指导推动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文字材料是对中沟通交流信息的重要载体。机关单位与其他机关单位之间,大量信息交流、情况沟通、意见反馈等等,还有对外宣传,都是通过文字形式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字是工作协调、对外宣传的媒介,文字综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信息交流、对外宣传的效率和效果。
4.文字材料是对己促进成长进步的重要途径。一个机关工作者如果整天只满足于“跑跑腿”、“指指手”、“动动嘴”,忙于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却不愿“提提笔”,对日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不断摸索和掌握各项工作的内在规律,就难以成为复合型人才,就难以有一个大的发展。在充满竞争的机关单位通过写文章谋求自身发展依然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一是可以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单位各方面的工作信息资料最后都要汇集到综合部门,由文字工作者综合成各种文稿,文字综合部门最容易掌握全面情况,这是机关文字工作者的一大优势。二是可以成为领导的参谋助手。把自己的对策建议写进文稿之中,这就是为领导当参谋。文稿参谋是最重要的参谋。领导通过文稿了解你、认识你、信任你,从而让你的参谋助手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三是可以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个机关工作者从办事员成长为业务骨干直到走上领导岗位,期间文字工作自始至终都起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通过文字工作,可以熟悉工作情况、提升能力素质、磨砺精神毅力,这些都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素质。文字综合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对机关工作者尤其重要。要想成为站起来能说、坐下来能写、走出去能干的复合型人才,提高文字综合能力非常重要。写文字材料,有助于提高归纳提炼、逻辑思维、谋划创新能力,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个人的成长进步非常有好处。一个能写出有思想、有思路、有新意文章的人,就容易说出有观点、有深度、有见解的话,干起工作来就容易有条理、有轻重、有办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字工作可以成就一个人,是一个人成长进步的阶梯,是一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二、提高文字综合能力的必经境界
公文写作是常事,但写好则是难事。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写作抬高到了极致。我认为,对公文写作,既犯不着看得那么高深,但也不能太随意。我的体会是,无论新手、老手,还是高手,大都需要经历“写不长”、“写不短”、“可长短”这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寻门而入,写文章“写不长”。写材料的新手大多处于这种境界。这里的“写不长”,是指难以下笔,或者寥寥数语,便无话可写。南宋大诗人陆游在《九月一日夜读诗稿走笔作歌》中,自述诗歌创作发展之路,承认“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诗人回顾早先学着写诗,没有真切的心得、体验,不免在前辈大家那里乞讨零碎润饰自己的诗篇。诗坛大家对成才过程的回顾总结,充分揭示了“实践出人才”这一成长规律。诗坛大家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写不长”可能因为我们还是新手,也可能因为我们对要写的东西很陌生。如何从新手变成老手,由陌生变得熟悉?答案只有一个,那便是实践,这是文字工作者成长和成功的唯一选择。这个阶段就好像过去厨师行业里的学徒,初入行时完全是“门外汉”,只能从最基础的刀功、火候、翻锅、装盘学起,在老厨师的引领下一步步迈入职业厨师之门。
第二种境界是:入门而迷,写文章“写不短”。写材料的老手大多处于这种境界。这里的“写不短”,是指难于取舍,或长篇大论而人云亦云。计算机“复制”和“粘贴”好似两把免费的手术刀,让“克隆”无限普及;互联网则如同一间大教室,让素不相识的人们可以相互抄袭。于是,基层上报的资料,“百度”出来的文档,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感觉这也新鲜,那也精辟,统统都重要,难以取舍。取龙头、连牛肚、截狗腿、添蛇尾,一番“剪辑”,来个“大杂烩”,洋洋洒洒成千上万字的“作品”便出炉了。更有甚者,连下载的回车符和超链接都保留着,这种“四不象”文稿,可谓名副其实的“伪原创”。南宋诗人戴复古在《论诗十绝》中说做诗 “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意思是说,应该让诗句从我的肺腑中发出,切忌跟在别人的脚后走。极力主张写作要有个性,反对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仰人鼻息。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答刘正夫书》中指出:“师其意,不师其辞。”认为可以效仿别人的文意,但不能完全模仿别人的文辞。金代著名文学家元好问感叹“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呼吁写作应该倡导创新,自抒性情,纵横挥洒,如果随人俯仰,亦步亦趋,一味模仿他人,就太可怜了。这个阶段就好像当初学习厨艺的幼稚学徒,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已经成为会煮家常菜、“大杂烩”,但厨艺不精,菜的色香味形不全的初级厨师。
第三种境界是:破门而出,写文章“可长短”。 写材料的高手大多处于这种境界。这里的“可长短”,即可长可短,是指精于剪裁,或善于谋篇布局而旁征博引。南宋大诗人陆游在《九月一日夜读诗稿走笔作歌》中,通过回顾自己历经的生活锤炼和岁月积淀,终于领悟到写诗词“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的艰辛与奔放。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对诗词的炼字造句,就像织女所用的织机和织出的带有云纹图案的锦缎一样,剪裁得当,不是寻常的刀尺所能做到的。他用一个巧妙而美丽的比喻,形容作家如果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高超的写作技巧,自然就会挥洒自如,写出浑然天成的诗文来,决非凡人刀尺所能剪裁。这两句话启示我们,要写出好的文章,既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解决“没东西可写”的问题;又要有高超的写作技巧,解决“有东西不会写”的问题。从写作技巧来说,一篇文章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材料的恰当安排,该浓墨重彩就要不惜笔墨,该言简意赅就要惜墨如金。那么,怎样才能写出详略得当而独具魅力的文章呢?就是在写主要内容时,要细致入微,充分生动,力求具体、充实、完整;在写次内容时,要寥寥几笔,清楚明了,不拖泥带水,这样就能够写出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长短适宜的好文章。这个阶段就好像一位历练多年、技艺超群的大厨,即使抛开菜谱也能烹制出精致可口、绝世无双的美食佳肴,甚至将他人废弃的边角食材点石成金,制成稀世名菜,那么,这位大厨距离传说中的“厨神”还远吗?
三、提高文字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应当充分认识到,提高机关单位文字综合水平,是摆在大家面前的共同责任,从机关单位领导到每一位普通干部,都要高度重视,都要付出艰苦努力。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叹:在履行职责时,最烦恼的莫过于动笔完成高质量的各种文字材料。那么,如何才能尽快提高文字综合能力呢? 通过总结写作实践经验,我觉得,用好“123”这个密码,是快速提高文字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1”,就是把握好“抄”这一个捷径。一位知名教授在介绍他写文章的秘诀时说:“参考一篇文章写一篇文章是抄袭,参考三篇文章写一篇文章是模仿,参考十篇文章写一篇文章是创造。”做文字工作的人常说这样一句话,“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会抄不会抄”。这些说的都是“抄”的学问。这里所说的“抄”不是抄袭,因为抄袭是全抄。这里所说的“会抄”,就是指已经掌握了抄的技术,能够抄出特色、抄出新意、抄出个性、抄出水平。抄有三个层次:小抄者形似,中抄者神似,大抄者不似。小抄就是不单一的引用,立意之初,也许结构未明,那就不妨引用一下别人的结构,用别人的结构来装入自己的内容;写作之初,也许内容未全面,那就不妨引用别人的观点或语言,这就是一种局部引用,也是一种局部创新。中抄就是大范围的参考,写一篇文章时,文体参考甲种形式,结构参考乙类骨架,内容参考丙的精华,语言参考丁的精彩,甲、乙、丙、丁优化组合,是它又非它,这就是一种大范围的参考,也是一种大范围的创新。大抄就是看不见的模仿,我们常说高手材料出手快,其实是他材料积累丰厚,能够迅速进行文体变换而已,一个材料写出来,这次用了,等到周期性的工作再周而复始时,就可能改写后还能再用;工作汇报写出来了,还可以改写成新闻报道、工作信息再进行发表;领导讲话起草好后,或许可以改写成工作经验再用,这种改写的过程、文体变换的过程就是一种全新的创造,这种素质就是一种高深的功夫。
“2”,就是把握好“吃苦、悟性”这两个条件。著名导演张艺谋说过这样一段话,“关于成功,我自己的总结是勤奋和悟性。从同时代的人来看,我不是一个敏锐者,不是一个天资聪慧的人。念小学中学时候,我是好学生,是那种特努力的好学生,靠努力来弥补才华的不足。今天我看很多导演要比我聪明,那我只有勤奋。第二是要有悟性,所谓悟性,就是在电影上能举一反三,在社会上接触的各种信息,可以转化为你对于电影的想象力。”这说明,肯吃苦和有悟性是一个人能够成功的两个必要条件。要快速提高文字综合能力,我觉得,也离不开吃苦和悟性这两个必要条件。吃苦是提高文字综合能力的基础,但光靠吃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悟性,悟性才是提高文字综合能力的关键。吃苦是指经受得住艰苦,就是要多学、多看、多听、多问、多写、多改。悟性是指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悟性来源于勤学习、勤思考、勤观察、勤积累、勤实践、勤总结。
“3”,就是把握好“起步、发展、超越”这三个阶段。提高文字综合能力,决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好高骛远,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像一个人要经历出生、成长、成熟这个过程一样,提高文字综合能力也要经历起步、发展、超越这三个阶段。把握好起步、发展、超越这三个阶段的关键,在于学会模仿、借鉴、创新这三种方法。
第一个阶段:起步阶段——注重模仿,学会“照葫芦画瓢”。人类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是人类学习的基本方法,是创新发展的基础。提高文字综合能力也是如此,模仿是不可逾越的基本阶段。其实,初学公文写作的过程就是“机械”模仿,“照葫芦画瓢”的过程。公文写作与其他写作相比较,更适合模仿,它不像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有法”而“无法”,“有体”而“无体”。公文具有规定的格式、约定俗成的模式、文体的模式化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于初学公文写作的人来说,是比较容易模仿的。要跨入起步阶段,注重模仿,学会“照葫芦画瓢”,就必须切实做到“两个注重”:一要注重把握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熟悉概念,了解各类公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和特点;第二个环节是懂得文体,掌握各类公文文体的写作基本模式,学会套用;第三个环节是把握要领,抓住公文写作要领,达到写什么像什么;第四个环节是多看范文,在范文的引导下,进一步熟悉写作模式,把握写作要领;第五个环节是分析点评,找出范文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以更好地学习借鉴。二要注重运用四种方式。一是“填充法”。许多机关常用公文,其格式和要素是固定的,只要把相关内容填充进去就可以了。如写会议通知,只要在何名称、何议题,在何时、何地召开,何人参加,应做何准备,何机关、何时发出通知等位置上填上相应的内容,通知就起草完毕了。二是“听录法”。要求执笔者认真听有关人员在会议上的研究讨论发言,并将有关情况记录整理成文,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反映研究讨论的真实情况和领导意图。如写会议纪要,只要如实地反映会议内容,不能离开会议实际内容搞再创作,不能搞人为的拔高、深化和填平补齐。否则,就会失去其内容的客观真实性,违反纪实的要求。三是“搬用法”。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政策提法相对稳定,在一个时期内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把它搬过来使用就行了,不必苦费心思另写一套。四是“临摹法”。在写作常用公文时,可以把上级、同级的同类文书找出来,从主题、结构、材料、风格、思路中去效仿。仔细看一看怎样开头,如何结尾,怎样选材,如何叙述。因为这类文书的指导思想、体裁结构和表达方法等都差不多,只要对现有的材料按照新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情况,突出自己的特点和重点,攻克主要的弱点,重新进行调整组合就可以了。善于模仿一流的范文进行写作练习,找出窍门,既能节约上路时间,又能从中悟出写作真谛。
第二个阶段:发展阶段——注重借鉴,学会“照猫画虎”。 如果说,“照葫芦画瓢”是初级模仿,那么“照猫画虎”就是高级模仿,也就是借鉴。如果一味“照葫芦画瓢”,离开“葫芦”连“瓢”都画不出来,就没有领悟到写作的真谛。小平同志说过:“不懂得用笔杆子,这个领导本身就是很有缺陷的。写文章也不是很困难,主要是要意思好。”这里所说的“意思好”,是告诉我们写作的本身是在介绍自己在工作实践中的真知灼见,将自己的思想反映出来,传播出去,而思想是“画”不出来的。这里所说的借鉴,就是进行局部创新,学会对现有的材料按照新的要求,重新改造、调整、组合使用,着力在出观点、选材料、定结构、用语言上下功夫,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提炼和升华自己的思想上狠下功夫。要跨入发展阶段,注重借鉴,学会“照猫画虎”,就必须切实做到“八个多”:一要多学。多学习写作理论,坚持带着实践中的问题去学习掌握写作理论,把写作理论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做到边学边写。多学习中央、省、市领导同志有关机构编制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省、市有关文件,学习上级编办对机构编制工作的指示和要求,学习机构编制工作的一系列法规政策,掌握其精神实质,真正做到真懂、会用。二要多看。实践证明,有些同志虽然一开始的基础和条件都差不多,但经过一两年就拉开了距离,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看他是否善于学习和借鉴别人的写作技巧。要多看多读别人的好文章,从中学习借鉴写作技能,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比如多看多读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党委的工作方法》、《才溪乡调查》、《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多看多读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就会从中受到不少的启发。要多看、多研究经领导修改过的文稿,逐行逐段、 逐字逐句地进行认真对照分析,认真体会领导修改每一处的目的和用意,真正搞清楚领导为什么这么改,自己那样写为什么不行,从中受到启发和教益,避免下次再犯类似的错误。三要多听。坚持在写作实践中勤拜师、勤请教,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文稿,加快提高自己的公文写作技巧和水平,特别是要善于在自己认为写作成功时,虚心求教,欢迎别人对自己的作品“横挑鼻子竖挑眼”,力求写出高质量的文稿。四要多问。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真实情况,了解基层干部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了解基层工作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掌握大量鲜活的、具体的、生动的第一手资料,以增强文稿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五要多搜。充分利用网络来搜集相关的资料,收集自己想了解的信息,开阔写材料的思路。如果接受撰写一篇以前从没写过的材料,手头又没有参考资料,就可以从网络上借鉴类似的题材,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但不能照搬照抄,而是要把资料作为比较、鉴别的参照系,取其当中的成功和高明之处,产生比原始资料更新的思想飞跃,写出超越资料本身的高质量材料,这样就达到了积累和运用资料的新境界。六要多思。在起草文稿时,要端正态度,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如何学习借鉴别人的写作技巧。如果我们使出浑身解数,使出十二分劲去思考,到最后能有七八成的成功就已经很不错了;相反,如果我们只投入七八分精力去思考,那么这个文稿肯定写不好。要用心去思考文章写作的技巧,在落笔前,先把事情想清楚,理出一个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设计合理完整的逻辑框架,寻找几个支撑点,收集有关资料,形成文稿的提纲;在落笔时,认真思考文稿的字法、句法、文法,注重语言的锤炼,一字一句地斟酌,使文字准确、简洁、鲜明、易懂,力求平实中见精彩、自然中有韵味。七要多写。读十篇不如写一篇。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对于提高文字综合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只要在写作实践上反复摸索,反复练习,不断积累经验,写作水平就一定能够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提高。练习可以先易后难,对照优秀的、成功的文稿,模仿着写,这样文字综合水平就能提高得更快一些。公文写作必须遵循“由小到大、从简到繁、由少到多、由粗到细”的规律,逐步实现写作能力由低到高、写作内容由简到繁、写作范围由微观到宏观的转变,这是每个从事文字工作的同志都必须经历的写作过程。刚从事公文写作的同志,最好从写“豆腐块”、“火柴盒”开始,先写一些简短的公文或其他小文章,比如起草有关通知、简讯、请示、批复等难度不大的公文。一般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基本能掌握其写作要领。接下来,就可以开始写一些难度稍大些的信息、情况反映、会议纪要、计划等,经过两三年的磨练摔打,就会打下较好的公文写作基础。在有了一定公文写作基础并站稳了脚跟后,就可以写工作报告、总结、意见、决定、领导讲话、典型经验等难度较大的公文材料了。八要多改。文稿起草出来,要反复修改。做文字工作的人有一句常说的话,那就是“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过:“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曹雪芹在写《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时,先后对其进行大的修改就有五次。他曾说“字字吟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正因为他下了如此大的工夫,才有了现在的红学,才有一代又一代的大家去研究、去挖掘,甚至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研究。毛主席在起草《反对自由主义》这篇讲稿时,憋在延安的窑洞里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反复修改推敲不下数十遍,才成就了这个经典名篇;在写《论联合政府》时,前后修改了20多次。还有,毛泽东写《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前后修改了一年多才公开发表。正因为这样,这篇讲话虽然时过70多年了,但仍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芒。“为无产阶级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二为”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经过几十年实践证明都是非常正确的。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伟人名人这种对文章进行反复推敲修改的精益求精精神,在起草每一篇文稿的过程中,都要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尽量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疏忽和瑕疵,力求观点正确、论据有力、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整洁干净,力求文稿逐步接近完美,力求写出精品力作。修改文稿要巧用“加减乘除法”,“加”就是加字,丰富和完善表达不充分、写的不全面、有遗漏残缺的地方;“减”就是减字,删除重复、离题、多余的“赘肉”;“乘”就是扩充,产生新的思想或观点后,进行由此及彼、由偏变全的延伸式再创作;“除”就是提炼,整合意思相近、内容相仿、观点相同的部分,围绕共同的主题提取精华,去除雷同的东西。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无论是文稿起草人员、文稿审核的科局负责人,还是文稿把关的领导,都要增强责任心,牢固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体现责任”、细节体现水平”、“细节体现形象”、“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意识,坚决摒弃“差不多、过得去、能凑合”的敷衍标准,养成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在修改文稿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认真、再认真,细心、细心、再细心,对文稿逐段、逐句、逐字地进行反复推敲和精雕细琢,尽职尽责把文稿修改好,通过修改文稿使认识由浅而深,使材料由粗而精,使结构由疏而密,使语言由繁而简,最终形成一篇高质量的文章。
第三个阶段:超越阶段——注重创新,学会“无虎画虎”。 发展阶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人是要穷其一生的精力,努力而为之。但我们要力求更上一层楼,就要跨入超越阶段,丢弃模仿,学会“无虎画虎”,积极推陈出新。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人闲居时,不可一刻无古人;落笔时,不可一刻有古人。平居有古人,而学力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这是一种较高的写作境界。别人看不到的,你可以看到;别人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你能率先说出来。这种对事物的独特认识和驾驭能力,就是悟性,进入了这种境界,写作就会收到心想事成的效果,就会写什么创造什么,这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要跨入超越阶段,注重创新,学会“无虎画虎”,就必须切实做到“三个善于”:一要善于总结。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是突破量的积累,产生质的飞跃的过程。首先,要从自己的成功之处总结。积极探寻自身的成功奥秘,积累宝贵的经验,指导今后写作向深层次发展。其次,要从自身的失败之处总结。失败是成功之母,聪明的人不会犯两次同样的错误。要善于总结和吸取自己在公文写作中失败的教训,克服不足,从而不走错路、少走弯路,多出精品,少出甚至不出次品。第三,要从别人的成败中总结。总结自己成败是主要方面,但仅局限于总结自己成败是不够的,还必须善于总结和借鉴他人成败的经验与教训,开阔自己的视野,以灵活自如地驾驭各种公文的写作。通过步步总结“悟”出真知,不断深化对公文写作的规律性认识,掌握更多的公文写作新技巧。二要善于实干。公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光靠写是很难突破的,必须干中有写,写中有干,因为公文写作与具体工作紧密相连,干好具体工作是写好公文的前提,写好公文又是干好具体工作的反映。一些工作能力强,平时善于研究问题的干部,一开始不会写,但却很快学会写了,写得一般化的同志很快就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来。相反,如果脱离工作实际,尽管付出很大的努力,想了很多点子,但写作水平还是提高不了。这是因为工作能力强的同志,在工作遇到问题后,能立即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剖,认真思考这是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什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是公文写作离不开的“三步曲”。所以我们要在干中写、写中干,学会在干中把握大局、抓住问题、拿出对策,在写中深化对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将工作实践成果转化为写作内容,使干工作与写文章融为一体,实现工作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同步提高,从而得心应手地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来。三要善于创新。公文写作可以说是一种制作式写作,入门并不难,难就难在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从我们日常写的文稿中可以发现思维定势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简单思维、惯性思维和经验思维。简单思维就是只一味地遵守条条框框,惯性思维就是在写作中按照从己、从众和传统习惯方式进行,经验思维就是只凭直接经验来进行写作活动。这样就很难形成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文稿。要打破简单思维、惯性思维、经验思维的思维定势,培养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全局思维、创新思维、理性思维,强化“文章不新誓不休”的创新意识,把创新当作一种写作习惯,做到立意新,给人以有益的启迪;体式新,突破传统“套路”,不拘于一章一法;观点新,总结提炼出对全局工作有指导意义的观点和看法,让人从中得到启示;语言新,用富有个性、富有行业特点、富有地方特色、富有时代精神的语言,全面提高文稿的创新性、思想性和指导性。
本文由 京廊文化根据互联网搜索查询后整理发布,旨在分享有价值的内容,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不参与任何商业性质行为,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部分文章如未署名作者来源请联系我们及时备注,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链接: /bangong/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