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办公技巧 > 正文

广通物流文员办公技巧知识(隋朝(一):一分钟了解隋朝那些事儿)

  • 叁碗诸角 叁碗诸角
  • 办公技巧
  • 2023-09-07 13:22:55
  • 0

终于到隋朝了,开心激动~

隋朝:581-619年

隋朝短短三十八年,对于中华帝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来讲可谓弹指一挥间。

然而,站在大历史的角度来讲,这个短命王朝完成的工作量却不可小觑,沿袭下来的多种制度更是影响深远。

一、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字那罗延,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隋朝开国皇帝(581年~604年在位),北周随国公杨忠的儿子,自称东汉太尉杨震后代。

西魏时期,他起家京兆郡功曹,册封成纪县公。

北周建立,他授小宫伯,进封大兴郡公。

北周武帝宇文邕继位,他出任随州刺史,袭封随国公。北周宣帝时期,他担任上柱国、大司马、左丞相,位望日隆。

大定元年(581年),他接受北周静帝禅让,即位为帝,改元开皇。

隋文帝即位后,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改革,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适合于南北统一国家,实行三省六部制、州县两级行政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隋文帝多次减税,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稳定经济发展。

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平定南陈,统一南北。对周边少数民族,隋文帝采取了军事防御和政治招抚政策,有效处理了民族矛盾,尊称“圣人可汗”。

开皇年间,隋朝疆域辽阔,人口700余万户,史称开皇之治。在位晚期,隋文帝猜忌杀害功臣,改立晋王杨广为太子,埋下了亡国祸根。

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病逝,享年六十四岁,庙号高祖,谥号为文,安葬于泰陵。

1.1、关陇集团:北魏以来

“关陇集团”,是部分学者提出的一个说法,将北魏时期主要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或称为六盘山)周围的门阀军事势力称之为“关陇集团”。

北魏为了保障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的安全,在沿边地区也就是河北北部、内蒙古南部建立了六个军镇,合称六镇(武川镇就是其中之一)。

初期六镇将士大部分是鲜卑贵族,还有一部分是汉人豪强,但后期汉人逐步成为主体。

公元533年(永熙二年),关中大行台贺拔岳接受了北魏孝武帝的密令,开始对抗高欢,并率部整合关陇地区的军事力量。

这批军事贵族以贺拔岳旧部为班底,定居关中,胡汉杂糅,文武合一,互相通婚。

到西魏时,完善了府兵制,在府兵的顶端设置八柱国、十二大将军。

在当时战火纷飞的状态下,西魏是军政合一的,这八柱国、十二大将军都是出将入相,不光是军队的统帅,同时也是国家的领导核心,还是当时关中地区最显赫的二十大家族,各方面都处于社会的顶端。

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这个集团,其中,西魏、北周和唐朝的始祖都曾是八柱国之一,而隋朝的始祖曾是十二大将军之一。

1.2、隋国公杨忠:西魏及北周

隋太祖杨忠(507年~568年),字揜[yǎn]于 ,小名奴奴,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 ,北魏到北周时期名将,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隋文帝杨坚之父。

杨忠俊美魁梧,武艺高强,见识广博,颇有将帅之略。

北魏时期,跟随太原王尔朱荣、大都督独孤信征战四方,护送孝武帝元修迁都长安,得到丞相宇文泰重用,参与潼关之战和破沙苑之战,大败南梁军队,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为陈留郡公,带兵攻破江陵,灭亡梁朝。

北周建立后,拜小宗伯,镇守蒲坂[bǎn],迎接司马消难归顺,多次打败齐军,拜大司空、柱国大将军,封随国公,不肯依附太师宇文护,出任泾州总管。

天和三年(568年),杨忠去世,享年六十二岁,朝廷追赠太保、同州刺史,谥号为桓。嫡长子杨坚建立隋朝后,追谥武元皇帝,庙号太祖。

1.3、周宣帝:578-580年

北周宣帝宇文赟[yūn](559年-580年),字乾伯,北周武帝宇文邕长子,北周第四代皇帝。

宣政元年(578年),武帝去世,遗诏太子宇文赟袭统大宝。

宇文赟即位后,沉湎酒色,又大肆装饰宫殿,且滥施刑罚,经常派亲信监视大臣言行,北周国势日渐衰落。

大象二年五月己酉(580年6月22日),宣帝因享乐过度有疾,禅位后次年去世,时年22岁。次年,杨坚废静帝(宇文衍)自立,改国号为隋,北周灭亡。

1.4、北周静帝:579-581年

周静帝(即宇文阐[chǎn])(573年-581年),原名宇文衍,南北朝时期北周末代皇帝,鲜卑族人,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孙子、北周宣帝宇文赟的长子,母为朱满月。

大成元年(579年),宇文阐受宣帝内禅即位,时年七岁。

次年,宣帝崩。

刘昉郑译决定以杨坚为辅政大臣(后李德林提议下成为大丞相)。

大象三年(581年)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至此北周灭亡,隋朝建立。

杨坚封宇文阐为介国公,食邑一万户,车服礼乐仍按北周天子的旧制,上书皇帝不称为表,皇帝回复不称诏。虽有这样的规定,实际上未能实行。

五月壬申日(《隋书》作五月辛未日 ),杨坚又暗中派人害死介公宇文阐,时年九岁,后表示大为震惊,发布死讯,隆重祭悼,谥为静皇帝,葬在恭陵。

1.5、尉迟迥[jiǒng]之乱:580年

尉迟迥之乱指的是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尉迟迥等北周老臣因不满杨坚夺权而发动的军事行动,当时,司马消难王谦也起兵相应尉迟迥。

尉迟迥、司马消难、王谦职务都是总管,他们所发动的叛乱被称为“三总管之乱”。

后来,韦孝宽率军攻克尉迟迥的大本营邺城。到此,尉迟迥之乱被韦孝宽率军平定。平定尉迟迥之乱前后,司马消难与王谦已经兵败。

平定尉迟迥之乱后,杨坚迫使北周皇帝禅让,建立隋朝

1.6、独孤伽罗:581-602年

独孤伽罗(544年-602年9月15日),复姓独孤,字伽罗河南洛阳人,隋朝第一任皇后,北周大司马独孤信的七女。

独孤伽罗十四岁时嫁给大将军杨忠嫡长子杨坚。

父亲政争失败被杀,家道中落,独孤伽罗对外低调谦恭,对内夫妻恩爱,育有十个儿女,她辅助杨坚建功立业。

隋朝开国后,她被册封皇后。

独孤伽罗通晓经史,信仰佛学,参预朝政,对于“开皇之治”功不可没,她与杨坚并称“二圣”。晚年,独孤伽罗主导罢黜宰相高颎、废黜太子杨勇,支持晋王杨广,引发史学界争议。

仁寿二年,独孤伽罗去世,时年五十九岁,追号“妙善菩萨”。

她被安葬于泰陵,谥号为献,史称“文献皇后”。

1.7、司马消难:581年

司马消难,字道融,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北周外戚大臣,西晋南阳王司马模之后,北齐尚书令司马子如之子。

司马消难自幼聪惠,微涉经史,起家著作佐郎,礼爱宾客,拜驸马都尉、光禄卿,出为北豫州刺史。担心奸臣陷害,司马消难逃亡北周,授大将军,封为荥阳郡公、其女司马令姬,选为北周静帝宇文衍皇后,迁交州总管。

隋国公杨坚准备篡位时,司马消难起兵反抗,失败后流亡陈朝,受封车骑将军、司空、随郡公。

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之战时,司马消难兵败归降,黯然去世。

二、开皇之治:581-600年

开皇之治,是指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在北周的基础上开创的政治稳固、社会安定、民生富庶、文化繁荣的盛世局面。

北周建德六年(577),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统一北方,结束了自东西魏分裂以来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使人民免受战争苦难,得以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从而促进了整个北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广泛交流和发展,为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开皇之治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北周大象三年(581)二月甲子日,杨坚受北周静帝宇文阐禅让,即皇帝位,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

隋朝开皇年间,隋文帝逐步统一了历经数百年分裂的中国,结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鲜卑化政策,将被改成鲜卑姓的汉人大臣以及府兵将士,恢复汉姓。

另外,隋朝在选官上,废除九品中正制,设立分科考试制度选拔官员。

在官僚制度上,采用五省六曹制,后改称五省六部制,被唐朝所仿效。隋文帝建立了一整套规模庞大、组织完备的官僚机构,并且励精图治,崇尚节俭,发展生产,对社会各个领域进行一系列改革,对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起了积极的作用。

因此,全国安宁,编户大增,仓储丰实,南北民众得以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繁荣景象,史家称之为“开皇之治”。

2.1、十六卫:隋初

十六卫制度,是卫府制的高级阶段,是隋唐府兵制的结晶。

卫府制的建立,是北周武帝隋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它将禁兵和府兵系统融合为一。

这种卫既是府兵的基层组织──军府的领导机构,也是掌管京城宿卫的机构。

2.2、唐长安城:582年

唐长安城,以隋大兴城为基础,是隋唐两朝的首都、京师。

唐长安城初名京城,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称西京(俗称长安城,亦曰京城)唐肃宗元年(756年)称上都。此外,唐长安城在唐代也被称为“上京、天都、上都、天京”。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规划布局最为规范化的一座都城

其营建制度规划布局的特点是规模空前、创设皇城、三城层环、六坡利用、布局对称、街衢宽阔、坊里齐整、形制划一、渠水纵横、绿荫蔽城、郊环祀坛。象天设都,依据天象星辰位置布局都城中宫城、皇城与郭城众坊里,体现着天人合一与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

唐长安城是按照中国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城市由外郭城、皇城和宫城、禁苑、坊市组成,有2市108坊,面积约87.27平方公里(唐代新建大明宫),城内百业兴旺、宫殿参差毗邻,最多时人口近100万,显示出古代中国民居建筑规划设计的高超水平。

唐朝末年这里被后梁太祖朱温下令拆毁,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城区、东郊、南郊(大部分)和西郊(小部分)等大片地带。

1996年,唐长安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3、广通渠:583年

广通渠,又名富民渠永通渠,是隋唐大运河的组成部分之一,西起隋大兴城,东至潼关黄河,长三百余里,始建于开皇四年(584年),太子左庶子宇文恺设计,苏孝慈郭衍督建,三月而通。

2.4、开皇律:583年

《开皇律》,隋文帝在位时期制定颁行的法律,共12篇500条。

其重新确定了五刑八议、十恶制度,为后朝法典相继沿用,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开皇律》是隋代第一部成文法典,在篇章体例和基本内容诸方面总结和发展了以往各朝代的立法经验,为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唐律提供了直接蓝本,成为后世立法的模板。

《开皇律》代表了隋朝立法的最高成就,是法制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部成文法典。

2.5、大索貌阅:583年

“大索貌阅”,是隋朝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中一项用以整顿户籍和赋役的措施。

隋初,农民隐漏户口、诈老诈小的现象极为严重,直接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和对劳动力的控制。

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隋文帝于开皇五年(585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

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三、五省六曹制:隋初

五省六曹制是中国隋朝年间所实行的中央官制。

隋代初年设五省六曹制,五省为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和内侍省。

秘书省掌书籍历法;

内侍省为宫廷之宦官机关,两省较少涉及国家政务,实际的中枢机关为内史、门下、尚书三省。

尚书省下设吏部、度支礼部、兵部、都官、工部六曹。后来度支曹改称户部,都官曹那称刑部,六曹也改称六部,名为五省六部制。

唐代初年,仿效隋朝之五省六曹制,并确立三省六部制。

3.1、度支

度支是中代中国掌管财赋的支调的官。

三国曹魏设有度支都尉、度支校尉与度支中郞将。

魏文帝设度支尚书寺,晋晋与南北朝皆沿用之。隋初亦沿用之。开皇三年改为民部,是为六部尚书之一。唐初改民部为户部,下有度支郎中。宋代,度支使与户部使、盐铁使,总领全国财赋,合称三司使

3.2、内侍省

内侍省是中国官制中侍奉皇帝生活起居的机构,其成员主要是由宦官所组成。

南北朝时,北齐置中侍中省和长秋寺。隋朝时改称内侍省,后改长秋监。唐朝初年,改回内侍省。宋朝时称内侍省。元朝、明朝设其它机构替代,清朝时设置内务府。

3.3、刑部

刑部,是中国古代隋以后官制中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一个司法部门,主管刑罚,但其在每个不同的朝代中职责范围相差甚大。

受中国文化影响,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也设有刑部,其长官为刑部尚书。至朝鲜王朝时期,改称刑曹,长官改称刑曹判书。越南古代亦设有刑部的机构。

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都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

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将刑部改称法部,刑部之称遂撤。

3.4、中书省

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之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

汉朝始设,曹魏改称中书监,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

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三省六部制),为中央最高政府机关。唐宋以中书令为长官,任首席宰相。以中书侍郎为副长官,为固定编制的宰相。以中书舍人为核心官职,掌管省内机枢政务。

元朝时中书省设中书令为最高长官,其下设中书丞相,总掌全国之政。

明朝以左右丞相为中书省长官,统辖六部,洪武十三年废除。

中书省作为正规的宰相机构,掌管制令决策,是中央最高权力机关,其长官中书令是制度规定的首席宰相。中书令不常设时,副长官中书侍郎即为首席宰相。

南北朝、唐朝中后期及宋朝,中书舍人是中书省的实际长官,行使宰相权力。

现代行政区划的“省”,即来源于元朝中书省设于各地的派出机构“行中书省”。

元朝以中书省总理天下政务,又于各路设置行中书省,分掌地方政务,归属于中书省管辖,行中书省管辖的区域即省级行政区划的雏形。

中书省为中央政府,行中书省为省级政府。

3.5、门下省

门下省,是中国从隋朝和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一省,负责审查国家的重要诏令,高丽王朝亦有设置。

唐高宗时曾一度改称东台,武则天时称鸾台,唐玄宗时一度称黄门省

门下省是中央政权体系中的三省之一,主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

除门下省以外,还有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的中书省,以及负责执行国家重要政令的尚书省。

其中,中书省和门下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则为执行机构。

门下省长官在隋朝称为纳言,唐朝改叫侍中,门下侍郎副之。门下省内设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拾遗等官,掌规谏。

3.6、兵部

兵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

其长官为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

兵部又称夏官、武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

受中国文化影响,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也设有兵部,其长官为兵部尚书。至朝鲜王朝时期,改称兵曹,长官改称兵曹判书。

越南古代亦设有兵部的机构。

3.7、尚书省

尚书省,为官僚机构。

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

尚书省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隋唐对三省加以厘定,形成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三省制,尚书省也最终发展成形。

3.8、工部

工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

其长官为工部尚书。

受中国文化影响,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也设有工部,其长官为工部尚书。

至朝鲜王朝时期,改称工曹,长官改称工曹判书。越南古代亦设有工部的机构。

相当于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下属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交通运输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水利部之和。

3.9、礼部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南北朝北周时开始设立,相当于今日的教育部、外交部,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民委。

礼部在《周礼》中相当于春官,其长官礼部尚书,有时以“大宗伯”为代称。

受中国文化影响,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也设有礼部,其首长为礼部尚书。

至朝鲜王朝时期,礼部改称礼曹,首长改称礼曹判书。

越南古代亦设有礼部的机构。

3.10、秘书省

秘书省,又名兰台麟台,秘书监源设于东汉桓帝,属太常寺,三国曹魏时曾属少府,西晋初裁撤,西晋末复置秘书寺,南朝梁后改为省,置监、丞等官。

唐代秘书省领太史、著作二局,曾改称兰台、麟台;北宋经籍图书归秘阁,秘书仅掌祭祀祝版。宋神宗元丰改制后,秘书省职事恢复。元代并入翰林国史院,明代因之归属翰林院。

为六省(实际上有六省,三省只是权力核心)之一,工作性质是管理皇家图书馆,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

秘书省内设秘书监(皇家图书馆馆长,从三品)一人,秘书少监(副长官,又名兰台侍郎,从四品)二人,秘书丞一人,秘书郎四人、校书郎八人、正字四人,主事一人,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典书四人、楷书十人、亭长六人、掌固八人、熟纸匠十人、装潢匠十人、笔匠六人等共八十八人。

3.11、吏部

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

东汉始置吏曹,改自尚书常侍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

“吏”指文职官员,多是“官吏”齐称,相等于现代的文职公务员。

吏部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唐朝前期主持科举考试,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将主试权转礼部管辖。唐朝中期,尚书省职权为诸使职侵夺,本部对于官员的任免权力也日渐削弱。

长官称吏部尚书,置吏部侍郎二人,一度曾改称司列、天官、文部,旋复旧,后代相沿不改。

唯宋代使职盛行,吏部职务为审官院、东西铨所掌,吏部尚书亦不治本部事。

受中国文化影响,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也设有吏部,其首长为吏部尚书。

至朝鲜王朝时期,改称吏曹,首长改称吏曹判书。

越南古代亦设有吏部的机构。

今天就先到这吧,明日我们继续整理隋朝与突厥之战,以及赵州桥、科举制等,明天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