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办公技巧 > 正文

办公室魔术小技巧有哪些(20年资深“扒手”现身Ted,现场演示如何一点点偷走你的注意力!)

  • 叁碗诸角 叁碗诸角
  • 办公技巧
  • 2023-09-08 18:28:03
  • 0

作者:Ian

“创业最前线”旗下媒体“科技最前线”原创出品

20年资深“扒手”现身Ted,现场演示操控一个注意力的强大力量!

“为什么我们明知魔术是假的,却每次都会惊诧万分?”

从心理学层面讲,这种惊喜感来源于理性与感性错位产生的落差,而这个落差越大,惊喜感就会越强烈。

魔术师们除了要想方设法增强这种落差外,还要让你意识不到这个过程,即使表演只有短短5秒,也一定是精心编排过的悬疑剧本。

下图中的这个男人叫阿波罗·罗宾斯( Apollo·Robbins ),他在Ted大会上连续演讲8分钟,全程未离开观众视线,最后在全场1350人毫无意识的情况下换掉了自己西服里面的衬衫。

而Ted大会现场,观众面面相觑:我们从头到尾一直都看着他,到底是什么时候脱掉衬衫的?

这段视频的原名叫“错误引导的艺术”,错误引导( misdirection )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比较陌生,但在魔术行业内却是人尽皆知。

从某个角度讲,错误引导是一切魔术能够实现的根基。

这项理论核心在于“将你的注意力,引导致错误的地方”,想要弄明白这个,我们必须先认识到大多数人对魔术的2个普遍误解:

第一,我们认为魔术师最关键的技能,是极快的手速以及强大的道具。

第二,魔术师做的每个动作、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为了“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看过任何一种魔术的人都知道,我们在观看表演时注意力是绝不可能被分散的,甚至为了寻找破绽,会更加专注于表演者的一举一动,即使魔术师的手再快,也不可能快过人的眼睛。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吃瓜群众的注意力,被引导去了错误的地方。

最基本的引导方式,就是魔术师们唠唠叨叨的嘴,他们会经常说:

“仔细看”

“看这里”

“确认一下这个东西没有什么问题”

“看我手里是空的”

他们还经常刻意地做出一些很显眼,很缓慢的“大动作”。

在传统魔术“球在哪个杯子”中,他们用自己的左手指右手,右手指着球,张开手心,翻转手背,把球放进其中一个杯子里,再拿着那个杯子在桌子上快速移动,最后再不经意的打个响指...

这时候通常你肾上腺素飙升,注意力高度集中,视线自然地跟着魔术师的引导,狠狠盯着错误的位置,而忽略了他的另一只手,桌子上的另一个杯子,甚至是一块你认为再寻常不过的垫布。

你以为一切变化都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其实就发生在你的“眼皮底下”。

美国近景魔术师泰斗 Dai vernon 说过一句话:"A large movement covers a small movement",中文意思是:“小的动作常掩盖于大的动作之中”。

除了一张能哔哔的嘴,以及各种引导性的“大动作”,还有魔术师在台上异常花哨的服装,奇形怪状的道具,都是为了把你的视线引到错误的地方。

除了“错误地看”,魔术师还要让你“错误地相信”。

“牌王格林”就是精通此道的大师,除了让你检查双手,他还经常在切牌洗牌时笨手笨脚,把牌弄得桌子到处都是,让观众误以为此时的牌已经彻底打乱了顺序,而事实是,大师手中的牌依旧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大变活人”,“大变飞机”,“人体分离”等等传统舞台魔术,其最难以克服的信任成本在于:观众心里明白这不可能,是违反常理的,所以就能推测出,这必然是通过某种强大的道具或技术去实现的。

这就失去了魔术最大的魅力:信以为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09年春晚中刘谦表演的“戒指入鸡蛋”,观众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件事客观并不成立,现实世界不会发生这样的事,进而推测这枚戒指一定事先就在除鸡蛋外的某个地方,兴趣全无。

而近几年,大家更爱看的魔术类型从舞台魔术转到近景魔术,再到各种街头魔术,这种转变并非是因为魔术技巧产生了多大变化,而是因为街头魔术师,会用最简单的道具,最简短的流程和最常规的动作,仍然给你一个最不可思议的结果,让你不得不相信眼前所见。

其实,我们只是错误地相信了这种形式不可能作弊,仅此而已。

错误引导并非魔术师的专属技能,它的底层逻辑是心理学及脑科学的范畴,即:利用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去达到目的。

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窗口是五感,而五感正在专注的对象,就是我们的注意力,但遗憾的是普通人的大脑处理信息速度并不快,五感很少能够同时专注在多件不同的事情上。

所以我们的注意力就自然存在一些优先级,比如:

1、我们会更注意动的物体和发出声音的物体

这个很好解释,只要是触发了不止一个感官进入工作的东西,都更容易被我们注意到。

2、我们会更容易忽略经常看到的东西

人的眼睛从睁开的那一刻,就一直可以看到自己的鼻子,但我们却很少能意识到。又或者此时此刻,你是否还记得电脑或手机桌面图标里,最右下角的那个是什么?

3、比起常规事件,我们会更容易注意到非常规事件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当我们在办公室专心工作,会突然听到很远的地方有人在谈论你,根本原因不是他们说话太大声,而是“被人议论”这件事。

在办公室这个场景里,是极其敏感的事情,大脑会一直在潜意识中对此类信息保持高度紧张。

除此之外,我们的注意力还会受到引导人的行为影响,比如我们正在跟一个人交谈:

我们会看他正在看的方向;

以及他的脸、身子面对的方向;

而当他在看你的时候,你也会看他。

注意力会“被控制”这件事,既然是大脑的底层逻辑,就无法违背,但我们可以做的是,时刻看清自己此时所处的位置,甚至转换角色,反客为主。

当我们处于“引导者”时,要善于掌控对方的注意力。

比如,演讲或面试中时刻关注听讲人的反馈,眼神是否从看着你,变成了四处游离,肢体是否出现一些细微的小动作,如果有则说明你已经丧失了对方的注意力,应及时调整内容或想办法拉回对方的注意。

另外,当你想传达给对方一个信息时,你只需要准确流利的表达,而如果想让人相信一件事,就需要更有力的语气和更坚定的眼神,类似这样的目标感营造,在商业谈判中尤为重要。

同理,对于一部出色的影视作品,最重要的是“观众入戏”,抛开剧本的影响,演员要通过自己的语气,表情,动作,眼神让观众与演员达到心灵的同步。

作为“引导者”,想得到听众的注意,先要懂得自己入戏,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事情,又如何让别人相信?

就像一个出色的魔术师通常在戏法完成后,会发出和观众一样的惊叹表情,而不是表现出:我动了手脚,理所当然是这个结果。

当我们被迫处于“被引导者”时,要学会规避潜在的风险。

商场打折的商标,最醒目的一定是折扣价,而不是保质期。一款酸奶包装,最明显的一定是有益菌数量,而不是热量的高低。

年初支付宝的一次线上活动,用户参与活动时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同意了”支付宝获取用户信息的协议。

仅仅是一个图标或者按钮的错误引导,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操控你的行为。

一样是利用错误引导,很多电脑软件卸载前都会向你无数次确认“是否卸载”,目的就是引导你在最终卸载之前,改变主意。

类似这样的“引导性按钮”数不胜数,你看到的是一个极其醒目的“同意xxx条款”按钮,而在极不起眼的角落里,也一定会有个“跳过”或者“不同意”。

同理,在谈判中若想不被对方“掌控”,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可以概括:不要听对方在说什么,而要听他没有说什么。

这就是错误引导的艺术,阿波罗·罗宾斯为了验证这种大脑行为,在亲朋好友身上做了20年的“小偷小摸”实验。

也许这种推敲的方式有待商榷,但亦正亦邪的东西,总会让人过分着迷,也通常容易被我们忽视其中的力量。而注意力的强大之处就在于:

它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现实世界。

罗宾斯在演讲的最后问现场观众:“如果你可以控制一个人的注意力,你会用它做什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