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办公技巧 > 正文

暑期办公室面试技巧与方法(求职面试——瞄准热门职业,寻找最佳位置)

  • 叁碗诸角 叁碗诸角
  • 办公技巧
  • 2023-09-10 00:36:32
  • 0

误区1:对市场需求了解肤浅

现象透视

许多应届毕业大学生求职时,不对市场需求进行认真分析。面对广阔的人才市场,不知道哪些行业比较紧俏,哪些人才比较短缺,当然也不知道哪里需要自己。为了找到工作,每逢招聘会必定参加,将简历和求职信递交给那些自己都不了解的单位,然后毫无目的地去应聘。

小林是一所工科大学机械系毕业的学生,刚走出校门,小林和其他同学一样,满怀信心,踏上找工作的历程。

小林第一个去的是某大型公司。上午,他兴致勃勃地来到公司人事处,里面只有两个人在工作。

小林问:“请问联系工作,要找哪位同志?”

某中一位领导模样的先生客气地接待了小林,听完他介绍的情况,说:“你学的专业我们很急需,但不巧的是,我们单位正在搞体制改革,有很多人要重新安排工作,我们已经研究过了,今年不再招人,实在抱歉。”

小林又来到第二家单位——某塑料机械厂。这个厂的人事科让小林写了一份简历,然后告诉他:“你先回去,我们研究以后再给你答复。”

小林问:“请问什么时候能得到您们的答复?”

“我们最近正忙于工程师等职称评定工作,过一个月你再来吧。”

按照这种方法,小林又连续跑了七八家单位,但都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归。

专家评析

如果缺乏对市场需求的了解,求职者择业时往往比较盲目。虽然人才市场非常广阔,如果你毫无目的地走进去,一家一家地找,一家一家地问,就如海洋捕鱼作业,渔民不可能用一张大网把整个海洋的鱼网尽。

许多求职者在择业初期经常为“我要找什么工作”而困惑,而工作一段时间后又为“我是否需要改变工作”而迷茫。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对市场需求没有进行认真分析,求职时没有目标,盲目冲动,这样做成功率当然很低。

人才招聘会结束时会留下很多废弃袋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几乎都是求职者制作精美的简历。用人单位的招聘者面对众多的求职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产生了“视觉疲劳”,没有针对企业特色而具有特色的简历,根本难以打动招聘者的心。

因此,我们建议求职者在访问用人单位之前,最好先向用人单位寄去求职信,讲明自己的意图,并约好访问的时间;或者打个电话和用人单位建立一定的联系,预先了解一些情况,以便制定访问其他单位的计划。知道某些单位不要人后,可以集中精力访问其他的单位。

用人单位求贤若渴,同时更加渴望看到求职者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应聘者要很好地了解市场、了解行业、了解企业、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然后把自己具备的、又是招聘方需要的个人优势有针对性地提供给对方,这样的应聘才是“有的放矢”。

走出误区

求职者在求职时应当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在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这类人才的需求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这类工作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是否稳定?这类工作的发展空间如何?从事这类工作一段时间后自己的能力会不会有所提高?等等。面对复杂的就业市场,求职者只有做到以下两点,才能在求职时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了解就业政策,把握就业形势

求职择业不同于学习期间的实践,它是要找到一个具体的适合自己的职位,并能在这个职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所以大学毕业生求职前必须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就业的基本情况。我国社会飞速发展,经过四年学习的大学生在毕业时,社会需求和当年入学时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专业由热变冷,由“短线”变成了“长线”。还有些专业,虽在不断地调整和改造,却仍跟不上社会的变化和需求,因此大学生只有正确分析自己所处的求职地位,把握即将面临的就业形势,调整心理定位,进而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瞄准热门职业,寻找最佳位置

业内知名人力资源专家推测,以下职业在未来几年乃至十几年之内最受追捧。

——营销师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市场营销已经渗入到各种各样的企业,人们对市场营销的观念也将有更深的认识,所以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将继续看好,并有继续升温的可能。

——环境工程师

城市快速扩张...


——理财规划师

资料显示,预计2006年中国个人理财市场将增长到570亿美元,并且以每年10%至20%的速度增长。目前,一方面社会对金融理财的需求非常急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另一方面,理财产品明显捉襟见肘。理财师,尤其是能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专业理财建议,通过不断调整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保险、动产、不动产等各种金融产品组成的投资组合,设计合理的税务规划,满足居民长期的生活目标和财务目标的人才,更是难求。

——系统集成工程师

“十五”期间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预计电子信息产业仍将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产业前景十分广阔。目前,信息技术支持人才需求中排除技术故障、设备和顾客服务、硬件和软件安装以及配置更新和系统操作、监视与维修等四类人才最为短缺。此外,电子商务和互动媒体、数据库开发和软件工程方面的需求量也非常大。

——物流师

物流业是当代经济发展的热点,涵盖了国民经济中的海陆空交通、运输、仓储、采购、供应、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第三方物流、连锁销售、制造业以及与物流相关的众多行业。目前,我国物流人才供不应求。物流从业人员当中拥有大学学历以上的仅占21%。许多物流部门的管理人员是半路出家,很少受过专业的培训。

——注册会计师

目前,我国共有注册会计师7万多名。而根据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至少急需35万名注册会计师。就是在已具备从业资格的7万多名注册会计师中,被国际认可的不足15%。巨大的需求缺口,使注册会计师成为未来几年我国炙手可热的人才。

——管理咨询师

管理咨询师针对企业运用管理学的原理,进行从战略策划到战术运用的系列顾问活动,包括对企业CIS、人力资源、流程再造、组织结构设计、营销等方面进行策划并指导实施。专家指出,我国目前管理咨询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在未来10年中,我国管理咨询业的需求将以每年10倍的速度增加,到2010年中国管理咨询行业的有效需求总额将达到100亿美元。

——律师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取得律师资格的专职律师还不到2万人,平均每10万人口只有两名律师,而聘请律师的企业也只占全部企业的千分之几,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而目前,我国律师队伍中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短缺,从事国际性律师业务的专门知识和服务经验不足,在涉外法律服务市场的竞争力较弱。

——精算师

精算师是经过金融保险监管部门认可其从业资格的个人。凡是需要处理风险的领域,精算师都能发挥作用。与会计师、律师和医生等职业相比,精算师是一项人数不多、专业性更强的职业。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将会至少有60家国内保险公司和20家含外资的保险公司。而目前精算师的数量还远不能满足中国保险业的发展需要。

——医药销售、中西医师

全球现代医药技术产业继续呈高速增长态势,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医药产业新的国际竞争焦点。同时,人口的老龄化和人们生活的日益富裕,使医疗卫生成为21世纪初最赚钱的职业之一。

特别提示

了解就业市场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新闻媒介

一般综合性报纸开辟的“求职广场”、“求职指南”、“人才市场”等求职专栏,专门报纸如《人才市场报》、《职场指南》、《毕业生就业指导》等,新浪网、搜才网、智联招聘网、前程招聘网等,都有比较全面的招聘信息。

◆各地方人事部门、人才市场举办的各式各样的供需见面会及其所属网站

例如上海市人事局所在的金才网(www.21century.com)除了发布公共的人事信息和政策之外,还经常发布一些招聘职位和招聘会的信息。

◆高校或职业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及其所属网站

许多高校或者职业学校都设立就业指导中心,其所属网站会对市场需求作详细分析,并且发布价值较高的就业信息。

误区2:获取信息渠道单一

现象透视

有些求职者由于没有经验,求职方式以及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单一:有的只从亲戚或朋友口中获取信息;有的只从招聘会上获取信息;有的只从报纸上获取招聘信息,有的成天坐在电脑前从互联网上寻找信息……

专家评析

如果获取信息的渠道太单一,信息就不会很多,当然就业的机会也就少了。有些求职者到了会场一看,有几家企业正在招聘员工,但之前他却不知道这家企业急需人才,结果准备不充分,没有切中企业招聘要求的重点,失败而归。对于主考官而言,一个对本企业没有丝毫认识的人,他们是绝对不会录取的。

随着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求职择业信息浩如烟海,信息更迭变化在转眼之间,谁都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容易地去获取和甄别就业资源。以往单靠邮寄简历然后就在房间里等待就业通知的信息搜索模式已经过时了。所以求职者必须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发潜在的资源而不是贻误良机。

走出误区

在求职过程中,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下面介绍几种:

◆上门搜集

有关研究表明,漫无目的地随便把个人简历邮寄给用人单位,这种方法成功率最低。但是,直接上门,叩响每个令你感兴趣的工厂或公司的门,无论他们是否有空缺职位,询问他们是否想要雇用一名像你这样的职员,是否有你完全能胜任的职位,这种方法的成功率将成倍地提高。

◆报刊、杂志和图书馆

你应该尽可能多地查阅有关报纸和专业刊物,尤其是你所申请行业或公司所在地区内的报刊杂志。从这些报刊杂志上,你可以以解公司的名称、总经理的名字、公司员工人数、公司内部机构设置、公司代表性商品以及将来发展前景等等。

◆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获

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专门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毕业生获取求职信息的主要渠道。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办公室和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同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用人单位保持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而且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及常年合作联系,已形成网络或稳定的关系。

◆传播媒体

传播媒介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涉及面广,信息传播也很及时。许多用人单位通过新闻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电话等,介绍企业现状、发展前景及人才需求,从而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源。

◆各类就业市场

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格局和模式早已为大家所熟悉,然而不少人跑了多次都空手而归,因此视为畏途。其实就业市场的信息量是很大的,只要你把握好机会,将会大有收获。就业市场拥有大量的职业需求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职业供求分析以及预测信息、最新的劳动就业政策法规、岗位空缺信息、职业培训信息,以及其他就业市场信息。

◆社会关系

一般来说,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亲戚;父辈的同学、同事及朋友;邻居和周围的熟人;以前或现在的老师;校友;其他求职者等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老师能够利用老同学、自己的学生、科研伙伴、协作单位等关系,获得具有针对性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老师筛选可靠性较强,而且与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所学专业较为一致,对于毕业生求职择业是非常有利的。

此外,校友是近似于老师的非正式求职信息的提供者,其提供的信息最大的特点是比较接近本校、本专业,尤其是近几年毕业的校友有求职择业的体会,有对求职信息获取、处理、应用的经验,他们提供的信息比一般纯粹的求职信息更有参考价值和利用价值。毕业生还可充分利用实习、社会实践、校友回校等机会与校友多接触,用种种办法结识校友,并把自己适时介绍给他们,以此得到其帮助。

◆互联网

网上求职的特点是信息流量大,更新快,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交流便捷迅速。它的缺点是目前通过网上招聘和求职不十分普及,只为少部分人或少部分单位所用,这包括一些从事信息产业的公司和三资企业。这些单位宁愿相信从网上招聘来的人才素质更高一些。因此网上人才交流毕竟代表着人才市场的未来和方向。作为求职者,上网求职只是时间问题,将来势在必行。

特别提示

一般的大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触,就是实行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之后,自由度加大了,而难度也加大了,自由择业的代价是更辛苦的奔波,而很多时候这些辛苦的奔波往往徒劳无功。怎样才能减少信息搜索中的盲目行为呢?最好是先环顾四方,不要舍近求远。如院系所办公室、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以及周边学校的就业信息。

误区3:对用人单位的情况一无所知

现象透视

很多大学毕业生应聘时非常随意。在一次招聘会上,一家化妆品公司的招聘主管让应聘者说出几款该公司代理的品牌名字,没想到求职者一个都答不出来。这位招聘主管说:“对公司这么陌生,在求职前不去了解该公司,很难想像他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所规划。这样不负责的人,我们肯定不会录用。”

专家评析

求职者在面试前对应聘单位进行调查研究,是获取有用信息的必要和有效的手段。对应聘单位不了解,会造成你在面试过程中心里没底,处处被动。面试有一个重要的评价要素,就是求职动机。如果主考官问:“你对我们单位了解吗?”对于这样的问题,回答绝不仅仅是个技巧问题,并且也没有什么标准的答案。如果你没有进行过调查研究,你的回答很可能不着边际,你可能自以为回答得很得体、很巧妙,而实际上却答非所问。面试过程中,你回答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根据,从客观实际出发,这个客观实际就是指应聘单位的具体情况,离开这一点,你的回答就失去了根基,你的成功也就失去了保障。

求职者对所要应聘的单位进行调查研究,会减少应聘的盲目性,从而减少被录用以后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差,也有利于今后顺利开展工作和职业生涯的设计和开发。求职动机不单是主考官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求职者必须注意的问题。求职者必须对自己的求职动机有明确的认识,而这种明确的认识必须建立在可靠的信息基础上,因此你必须了解应聘单位和职位尽可能多的情况。

不少求职者凭一时冲动,被录用以后才感到大失所望,经常抱怨待遇低,发展机会少,工作乏味、单调,人际关系难以协调,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如果在事前经过调查研究,一般都是可以发现的,如果你在了解了实际存在的问题以后仍然坚持自己的选择,那么你就不会在将来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从而能更快地面对现实,适应单位的环境,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走出误区

了解你所要选择的用人单位,是求职过程中比较关键的一环,因为求职者会以自己的价值观去选择用人单位,而用人单位也会以其需要来决定是否录用应聘者。所以在求职之前,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将会使你获得一些至关重要的信息。

要了解用人单位,首先要了解其基本情况,否则,你便无法深入用人单位的内部,无法与未来的业主沟通展现你负责、敬业的精神。如果你打算进入一家企业单位,你就要对下面几项作一些了解。

◆行业的前途

企业的发展前途是与行业的前途息息相关的,整体行业状况不景气,也必将对企业造成影响,如果不对行业的状况进行分析研究,那么就谈不上企业的未来发展。

◆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地位

必须掌握在同行业中这个企业是处于主导地位还是处于中游或者下游地位。

◆企业业绩的推移

对企业近几年的经营状况、销售业绩及利润情况进行考察,从中可以看出企业的成长情况。

◆地理位置

应聘人员求职时,往往对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视,很多人甚至把它作为择业的首要条件。就全国范围来说,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在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是东南沿海开发区,还是西北待开发区;是在城镇还是乡村,是在内地还是在边远地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择业因素。因为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不相平衡的,因此,应聘者在择业时应了解清楚企业的地理位置。

◆企业规模

职工人数、固定资产以及每年的销售业绩,通过这些调查后,这个企业的基本规模就心中有数了。

◆企业的资产情况

要了解企业的资产内容。如公司的不动产情况、公司的工厂、公司所持有的其他产业情况,公司在金融部门的贷款的担保能力等等。

◆企业的变革

比如公司始建于哪年,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时间,公司的主要股东成员,董事会的组成等,这对于了解公司的历史是十分必要的。

◆企业的特色

企业的特色是一个企业的专门武器,没有特色的企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甚至可能会逐渐被淘汰出局的。

◆工作强度

不同的岗位工作需要不同的劳动强度。有的在体力上要求高,比如一线工人,有的脑力劳动强度大,比如新产品开发研制部门;有的对两者均有要求,比如建筑设计人员和教师等。求职者在择业时应了解清楚你所应聘职位的工作强度。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加以考虑。

◆经营方针和经营理念

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经营理念是一个企业的精髓部分,它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的精神支柱。

◆将来性

进行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的企业代表着我国企业发展的趋势,要了解经营者如何考虑企业的未来发展,是否在进行上市的准备。因为整个单位的发展前途如何将直接影响和决定个人发展的前途。

◆企业的体制

是家族性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员工的士气是否高涨,公司老总是什么样的人,需要应聘者进行调查了解。

◆物质待遇

物质待遇主要是指工资收入、奖金数额等以及住房条件、医疗福利、失业保险等等。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员工的经济收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工资福利待遇拉开了距离,有的甚至相当悬殊。一般来说,涉外单位、中外合资、独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工资待遇较高,但工作节奏快,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且有一定风险,医疗、住房等要求自己解决。在一般的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中工作,工资待遇较低,多是按国家统一规定的标准制定的,但是相对稳定,并且工资、福利、失业救济、退休金、住房等有保障或可以帮助解决。

总之,对具体的企业和应聘岗位要做具体的了解,权衡后作出抉择。一般来说,你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

◆职业介绍电话信息台

在北京,电信部门等单位开办电话咨询业务中,有一项业务就是职业介绍,提供职业供给信息。如果希望节省自己四处寻求新单位或参加劳务交流大会所耽搁的时间,也可以拨通北京职业介绍电话信息台1601155,这里采用电脑操作,你拨通电话说明自己求职的工种、地域、专兼职等等条件后,操作员即马上为你在一分钟内检索出数家符合你需要的单位,并将联系人电话告诉你,你可以马上与机关单位联系应聘事宜。也可以到信息台去填好表格将自己的求职意向存入电脑,等待用人单位的选择。

◆与用人单位人事部门直接取得联系

一般说来,这种联系的前提条件是择业者有比较明确的职业定向性,即很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去这个单位,去这个单位做什么类型的工作。联系可以采用打电话、发信函或直接前往单位面谈的方式。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自己首先把问题想明白,表达清楚。为了给用人单位留下最初的好印象,打电话或面谈前最好准备个提纲,自己想了解该单位的哪些情况;如果自己很想从事的专业或工作不要人,那么相关的专业或其它工作需要不需要人等等。总之,这种方式可以更直接、更具体地了解职业供给信息。

◆去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咨询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各级各类的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应运而生。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人才交流中心”、“就业咨询服务中心”、“职业介绍所”、“劳务市场”等等。择业者可直接前往了解职业供求信息,接受咨询帮助。

职业介绍是就业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在国家宏观调控指导下,运用市场调节手段,通过为劳动力供求双方沟通联系和提供服务实现就业的一种形式。为了适应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向选择和劳动力流动的需要,全国各地陆续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职业介绍机构。

◆街头广告话招工

当人们在车站等车时,常常可以从广告栏中发现许多招工、招聘信息。同样,当人们漫步街头,也会看到四处张贴的各种招工、招聘启示。入夜,更有色彩斑斓的霓虹灯广告牌,也会传递招工信息。总之,招工信息就在你身边,不要让它悄悄溜走。

◆实地经济调查

亲自走访调查你想申请工作的公司,也是获得求职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走访时,你要把自己设想为一名专程采访的记者,你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千方百计地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你感兴趣的种种信息。

你的调查首先从公司办公大楼的门厅开始。注意观察一下公司工作人员和公司决策人员的着装。许多公司对职员的着装都有着不成文的规定。面谈时,应使你的衣着尽量符合公司职员的着装标准,与环境协调一致。

至于如何进入公司内部探听信息,要动些脑筋。可先询问公司接待人员,请求与公司公共关系或人才中心主管人员会晤,或索要公司年度报告、产品目录之类的广告宣传品。一般来说,这些部门的人员,比起公司的秘书和行政助理要容易接触得多,不像他们那样守口如瓶。在谈话中,你可以请他们介绍一些最近曾记载有关该公司情况的报刊杂志,索要一份公司电话簿的影印本。这在秘书、行政助理或接待人员那里是得不到的,他们往往戒备森严,而公关部和人才中心的工作人员常能满足你的要求。这样,你就有机会把公司各部门主管人员的姓名、职衔和办公室分机号记下来。别忘了公司的人事部门,许多公司的人事部门一般不会将来访的人员拒之门外,你可以向他们询问公司目前是否有招聘项目。

◆学校主管部门或就业指导机构

对于毕业生分配工作,各院校都有相应的主管部门或相应的就业指导机构,一般是由学生工作处和毕业生分配办具体负责。他们所提供的就业信息,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明显的优势,他们的消息来源渠道主要是主管部门和各毕业生分配调剂中心,以及各用人单位,主要是纵向,所以消息准确、可靠,而且相当适时,所以成功率高。

◆各类型的“供需见面会”

这种场合是专门为“双向选择”而设立的。由于用人单位有明确的招聘意向,所以其现实可能性是显而易见的。假如双方“一拍即合”,当然就省事了。但在见面的同时,一般需要给对方提供个人简历。不过,由于各用人单位和各毕业生的“双向选择”是同时进行的,所以也很可能会出现失之交臂的结果。

◆择业指导书

择业指导书大多是为大学毕业生就业专门写的,通过专业方向的介绍说明该专业毕业生适合到何种单位工作,然后按省市序列列出这些单位的名称和地址。便于查找,便于联系。

当然,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收集就业信息。之所以要广泛收集就业信息,目的是为了开阔就业视野,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通过打工、实习、兼职或试用的直接经验,获得某种职业的准确信息

如果不是亲身体验,你从道听途说中得到的有关某种职业的信息常常是不准确的,带有许多他人主观加工的色彩,带有传媒的“包装”。俗话说,经验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打工、实习、兼职或试用的直接经验,获得有关某种职业的准确信息,是非常必要的。否则,你对新的职业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很容易跌进“机会陷阱”;同样,你也许会发现,其实你特别适合从事一种你从未期望过的职业。

特别提示

求职者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时,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单位选择、职位选择而服务;为面试取得成功而服务;为以后融入企业而服务。

误区4:忽视招聘单位的骗局

现象透视

现象一

刚从学校毕业的王刚通过中介介绍来到一家公司应聘。但令他奇怪的是,公司负责人对他的简历、学历看都没看,而只是让他支付230元的报名费,并承诺只要报名就可上岗。然而,当王刚付清费用之后,却被告知没有通过面试,这时他才感到自己上当受骗了。

现象二

小李在报纸上看到一家公司的招聘广告,以优越条件招聘“编辑和记者”。小李精心设计了一份简历寄给那家公司。两天后,小李收到面试通知。面试时发现这是一家广告公司,只是代理几家报社的信息版面。小李于是提出只做纯粹的编辑工作,不拉业务。公司负责人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上班以后,小李才发现所有的业务员名片是都印着“编辑”或“记者”的头衔。自己联系不到业务,没有提成,做纯粹的文字编辑工作只能拿到可怜的底薪。勉强干了一个月,小李便离天这家公司,又去为工作而奔波了。

现象三

一些单位在试用期即将结束时,便会找出各种借口,告诉求职者不能胜任该项工作。求职者不仅交了培训费,而且白白干了好长时间。在试用期内,单位几乎不支付酬薪,理由是单位提供了让你学习技术的机会。

现象四

郑先生、马小姐、王小姐都去应聘一家广告公司的文案人员。广告公司的负责人在面试之后又提出笔试的要求。笔试题目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广告行业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为某项活动创作一个方案”。三人答完笔试题后,公司负责人告诉他们回去等待通知。结果三人都未被录用,他们的创作方案却被公司采纳了。

专家评析

以上几种情况正是黑心单位最常用的欺骗手法。

这些公司在招聘时常常不查看任何学历证明,甚至不安排任何面试,而只是要求求职者支付诸如信息费、报名费、登记费、资料费、推荐费、注册费等等名目繁多的费用。一些中介和用人单位甚至联手“创造”出子虚乌有的岗位,作为骗取钱财的“工具”。如果有应聘者前往,就不仅要在中介公司支付介绍费,到公司进行“面试”或被“录用”时还要缴纳报名费、手续费等等。而当用人单位和中介公司装满了自己的“钱袋”之后,就会找出各种理由将应聘者“辞掉”。

当然,还有些单位虚张声势,打着招聘的幌子,以笔试考核能力的方法,骗取求职者的劳动成果。

近年来,由于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有些人求职心切,对招聘信息盲目相信。而黑心单位往往就利用这一点,设置种种陷阱引诱求职者上当。这些骗术的花样层出不穷,令人防不胜防,受害者们不但没有找到工作,还为此赔了许多冤枉钱。为了防止上当受骗,求职者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火眼金睛”,不要轻信他人的“花言巧语”。

走出误区

为了避免掉入招聘单位的骗局,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招聘广告的篇幅

众所周知,报刊广告以刊登的面积计价收费,电视电台广告则按播出时间收费,所以我们可以从招聘广告篇幅的大小和时间长短来了解正在招聘的企业是否有实力。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甚至能够包下报纸的整个版面招聘人才,这样的企业当然不可能存在骗人的嫌疑,可以大胆地应聘。但是对一些小广告尤其是遮遮掩掩于报刊墙边角落的则说明这很可能是一家新公司,或者没有什么实力,甚至就是一场骗局,求职者最好谨慎一些。

◆招聘广告的内容

有很多公司为了吸引更多的应聘者,会去刻意修饰职位,或者在广告里附加“急聘”、“诚招”等字眼,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求职者,去应聘的时候也应小心谨慎。甚至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在一些报纸上有的公司名字天天出现,长年累月急聘人才,求职者去应聘时需要加倍小心。

◆认真对待用人单位的收费行为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条,很多公司设下骗局的最终目的就是骗财,他们往往会巧立各种名目让应聘者上当:签约押金、体检费、培训费、保证金、工装费等。这些费用在正式签约之前都是不合理的收费项目,求职者不能因为签约的兴奋和急切而轻易支付这些费用。

特别提示

求职者在应聘时一定要有防人之心。有些不法分子在报纸上刊登招聘信息,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招聘信息本是诱饵,他们的目的不在于招聘人才,而是诱使应聘者递上个人资料,然后假冒他人身份到银行申办信用卡,最后拿着卡进行疯狂透支消费。因此,求职者千万不要心存“撒大网捞大鱼”的心理,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应聘,对自身资料要加强保密。

误区5:不重视劳动合同

现象透视

现象一

某高校研究生邓刚,先与北京某科研所签约,但未将协议书交回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不久,另一所科研所到学校招毕业生,通过辅导员推荐,该单位热情邀请邓刚免费到单位去实地考察。在邓刚同意的基础上,单位为其安排好岗位,并正式签订三方协议。随后,邓刚又报考了另一单位的博士研究生,该单位的许多科研项目正缺人手;邓刚通过了博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后来,三方用人单位同时找到学校。且均出示了正式协议,此事被反映至上级主管部门,最后,该毕业生在交纳了两笔违约金之后,才走上了攻读博士研究生之路。

现象二

小赵通过老乡的介绍,来到深圳一家私营工厂打工。参加工作4个月后,在一次工作时由于机器出现故障,小赵的左手被卡在机器里。工厂老板将其送到附近一家小医院。由于医疗水平所限,小赵的左手未能保住,造成终身残疾。此后小赵一直不能正常工作,也没有固定工资。

当年春节放假的时候,工厂老板拿出1500元钱和一张火车票,要小赵回老家,其它的就一概不负责了。小赵提出,自己是为工厂干活受伤的,现在失去了劳动能力,回老家生活非常困难,2000元太少了,希望能多给些。

经过多次商讨,工厂老板只同意给4000元钱,并威胁小赵双方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找谁也没用”,再不拿钱走人,就要找人把他轰走。

小赵非常气愤,在老乡的帮助下向法院提起诉讼,最终法院判决私营工厂的老板给予赵合理赔偿。

专家评析

俗话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尤其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求职者到处都是,如果你不按时签约,很可能会错过一次良机。尤其重要的是,如果你不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一旦遇到上述案例中小赵的情况,将很难保证自身的利益。

签约意外着双方都要受到法律制约,因此,要认真对待,如果你由于着急而匆忙签约,之后才感到这份工作并不适合自己,这样不但对用人单位不利,而且还会给自己带来损失。

大学毕业生就业虽然面临着多种选择,但也要慎重考虑,否则就可能延误其他毕业生就业,打乱用人单位的招聘计划,损坏学校的名誉,最后还得自己花钱交纳违约金。

上述两种现象都是由于不重视劳动合同而造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核心,工作中的各方面事宜,都会在劳动合同中得以体现,劳动关系从建立到消亡都是受劳动合同制约的,劳动关系的发生过程也就是权利与义务的发生过程,而劳动关系的终结也是以劳动合同终止及解除为标志,作为劳动关系的核心,求职者必须重视劳动合同的管理。

走出误区

求职者在刚到一个单位时,往往有一至三个月的试用期。而有的外企公司在录用员工时,常以试用期为由不给办理合法用工手续,这样做可以给公司省些钱,员工也觉得省事,但这属于非法用工,会产生许多纠纷。我国劳动法规定,试用期指劳动关系还处于非正式状态,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是否合格进行考核,也是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要求进行了解的期限试用期满,被试用者即成为正式职工。我国劳动法中还规定,试用期是劳动合同的法定可备条款,对初次就业或再就业时改变劳动岗位或工种的劳动者,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其工作岗位或工种没有发生变化的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只能试用一次。试用期一般三个月,最长不超过半年。

试用期虽是劳动关系不正式的状态,但鉴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关系已经形成,只是这种关系不稳定。用人单位已在使用劳动者的劳动力创造经济价值,劳动者也已从用人单位领取工资,所以用人单位应承担劳动者的有关福利及社会保险。因此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外商办事处应为试用期内员工办理合法手续,如果不办理,则外商办事处与劳动者都处于非法用工状态,一旦被工商局查获将处以罚款,当用人单位或是劳动者的利益被侵害时,都将无法以正当程序申请权利。

例如曾有一家办事处录用一名新员工,想试用他一段时间,所以没有给他办手续,几个星期后该员工在与公司商谈工资时产生分歧,该员工一气之下将公司一份重要文件拿走以要挟公司。由于此种劳动关系属非法,所以雇佣双方都无法通过正常手段解决。虽然此事最终通过当地外国企业服务总公司得到了解决,但用人双方都应吸取教训,不要图小利而引来不应发生的纠纷。因此,外商办事处应尽快为新员工办理合法用工手续,被录用的新员工也应提醒办事处为其办理手续。

在求职过程中,应聘者首先要做的是摆好自己的心态,无论怎么样,我们的同学中间总有一些先找到工作,总有一些同学会找到很好的工作,我们一定要摆正心态,考虑好自己选择工作的各项标准;认真地、专心地去找工作,相信只要我们的态度端正,一定可以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如果应聘者顺利地通过了招聘单位的考试、面试和考验期,用人单位会先发一份接受函,上面一般会注明在某日之前与公司签订就业协议,过期则接受函作废。应聘者应该按约定的日期做出决定,或者至少打电话到用人单位,了解和讲明相关情况。

多重选择是可以的,但要遵守法合同,如果为了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而多方签约,简就是违约,要受到处罚,简直是自寻烦恼。

特别提示

在签约前,应聘者要全面考察用人单位的经营状况,不要贸然接受对方的面试、签约要求。在知彼知己的情况下,才考虑签约事宜。

误区6:经不起老板的“高薪”诱惑

现象透视

韩先生到一家企业应聘时,负责招聘的人事经理告诉他年薪8万元,并且答应企业很快就要设立一个新的部门,这个部门由他来领导。韩先生觉得非常满意,马上来到这家企业,满怀信心地大干起来。可是半年过去了,成立新部门的事情根本不见动静,韩先生只能在一个并不适合自己特长的部门混日子,每月拿到的薪水只有2000元,韩先生后悔不迭。

专家评析

韩先生所遇到的情况,其实是老板所设的一个圈套。有些用人单位为了拢络人才,在招聘、面谈时,往往说得振振有词,薪酬比其他公司高出几倍,仿佛这份高薪水马上就唾手可得。可到了发薪水时,却又以效益不佳、工作表现不满意等借口,使原先的承诺大打折扣。

比别人高出一大截的薪水,的确让人心动不已。这既是对个人成绩、能力的充分肯定,也是激励自己前进的巨大动力。可是,高薪的得来就那么容易吗?高薪的承诺能够实现吗?求职路上的人们必须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高薪有时真的会成为用人单位招聘的条件。真正合格的人才难以寻觅,这是每家用人单位都明白的道理。而巨大的人才缺口又急需填补,情急之下,一些用人单位便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歪招,假高薪就是其中之一。

走出误区

当你在求职的路上遇到“高薪”时,一定要记得睁大眼睛,做到“五看”。千万不要陷入老板的圈套。

◆看单位的实力

衡量单位的实力如何,可以从其注册资本、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入手。只有实力真正雄厚的单位,才会不惜千金纳贤才。

◆看行业特点

高薪并不是每行的从业人员都能得到的,行业特点是影响薪资水平的重要因素。如果以每月5000元的薪水招聘一名高级程序员,那不足为奇;而要以这个数目招聘一名文员,那就会让人生疑了。

◆看高薪的条件

不要一看到那长长的数字马上就热血沸腾,要知道高薪往往与高条件挂钩。有的单位就以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为条件,一旦求职者上了钩,等到克扣工资的时候就可以为所欲为。要对高薪的条件具体分析,看是否有不实的地方,看条件是否能够达到。

◆看同类人员的薪资水平

其他同类从业人员的薪资水平是极有价值的参考,如果所谓的高薪与同类从业人员相差悬殊,那就务必要提高警惕了。

◆看自己的价值

仔细审视自己,对自己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评价,看一看自己是否真的能够胜任将来的工作,能否应对各种难题和挑战。也就是说,要看自己是否真的值这个价钱。倘若对自己信心不足,最好还是退而结网,及时充电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特别提示

◆小心年薪有猫腻

初入人才市场找工作的朋友,千万别被一些公司打出的“年薪××万”的招牌所迷惑、吸引。一些公司惯用的伎俩就是年终前一两个月,巧立名目突击裁人,让你有苦难言,无处申冤。因此如果你不是特别优秀人才,在工薪待遇上就不要抱幻想,而应正视现实,低调处理。

◆小心承诺有猫腻

“高薪诚聘,年薪××万”,“包吃包住,立即上岗”,“工作轻松,待遇一流”……翻开报纸,许多企业在招聘广告上做的承诺都会让求职者怦然心动,心驰神往。在此,想提醒广大求职者,千万别头脑发热,由于空口无凭,很多承诺都藏有猫腻,盲目轻信只会让自己吃苦头。

◆小心薪金猫腻

通常在求职者的询问下,老板会给你一个含糊的月薪数字,然而在月底兑付时多半会给你“一刀”,或称你工作量不饱和,或工作失误,或要扣除你伙食费,总之想扣你钱何患无辞,你不服却苦于拿不出正式合同,只好自认倒霉。

◆小心押金猫腻

一些私企在招聘时往往要求职者交付数额不等的押金或风险金(实际上这属典型的违法行为),并许诺事后退还押金,这又大多是镜中月、水中花,想退还几乎不可能,一来要达到其条件比登天还难,二来解释权归老板,砧板上的肉怎抵得过老板那把利刃。

◆小心试用猫腻

很多私企都规定员工有3~6个月的试用期,转正后待遇可大幅上升,可最后“试用”多变为“实用”,将你沦为“义务工”,一旦试用结束便炒你鱿鱼。

◆小心岗位猫腻

“说是招经理,让你发小报”,“岗位是财务,工作在车间”,这是许多老板玩岗位猫腻给你,待你发觉上当,就会陷入两难境地。

◆小心福利猫腻

一些老板口头上给求职者提供的福利承诺格外让人眼红,如包吃包住、免费培训、每天工作8小时、提供劳保福利、年终发红包等,而实际上要兑现这些福利又有许多限定,要想实现,比登天还难。

误区7:对“应聘职位”理解不深刻

现象透视

不少求职者并不知道某个职位的职责分工是什么,只会从字面上去理解。一家公司“营业服务部”下属的商品企划室招聘人才,结果许多大学生看到“服务”二字,就以为是做服务工作,因此不去应聘。而当公司把“服务”两字去掉后,马上就有很多人投简历。

专家评析

职位就是你在这份工作上的位置,包括职称、待遇、义务与职责。这些因素决定了你是否满意这个职位。

但是如果你将找工作的策略建立在某一种独特的职位上,那就大错特错了。在不同的公司,同一种职称可能代表不同类型的工作。不管你怎么样做,不要在一开始就把自己定在某一职位上。

一家知名企业的人事主管告诫求职者,如果对职位不明白可以询问用人单位,不要单从字面上去片面理解,这样很可能会走许多弯路,或者错过一个好机会。

有的面试者在面试中高谈阔论,尽显风流,却“名落孙山”。有的面试者在面试中规规矩矩,不显山露水,却“金榜题名”。可能你觉得后一种表现过于平稳,然而,稳重却恰恰是此工作岗位最需要的一个素质。

大部分求职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主考官经常会问他们:你对你要应聘的职位了解吗?你为什么要应聘这个职位?假如你被录用后,将如何开展工作呢?

假如你所应聘的职位本来就要求循规蹈矩、照章办事,你却大谈标新立异、时尚前卫,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你熟悉职务的性质,你将会成为强有力的求职者。这就要求你尽可能通过图书研究以及个人接触来了解工作的性质、职务、责任以及这些职务在整个公司机构上所扮演的角色。其次,你必须考虑预期的薪水。你可以从政府的研究报告、报纸广告、专业协会或者一些书籍中找出某项特殊职务所应得的薪水范围。你也可以通过图书馆馆员的帮助来获得这些资料。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为某项特殊职务做好一切准备绝对是正确的。但是,你千万不可将自己局限在某项特殊职务上,而忽略对其他职务的考虑。就业顾问沈女士曾向一位愿意到某大学教授会计课程的求职者提出纠正。这位求职者在面谈时一味强调自己在会计方面的特殊专长,却忽略自己也有能力教授其他商业方面的课程。所以,在面谈前,除了熟悉公司及职务性质以外,还应该充分展现自己在各方面的特长。

走出误区

在面试前,求职者一定要尽可能多地获得目标职位的各种信息,以做到在面试中有的放矢。

目标职位的各种信息包括工作的性质、中心职能和职责、对工作人员的知识素质结构、能力素质结构、心理素质结构的要求等等。下面就常见职位的特点与要求作一简单介绍。

◆科研类职位

科研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其看重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教育职位

教育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应聘者在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上,还应具备甘为人梯、为人师表的良好品质,广博的知识积累,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

◆医疗卫生类职位

应聘医疗卫生单位的基本条件是:接受过医科院校的专门培训,并取得合格的成绩,具有良好的医疗作风、正确分析和诊断病情的逻辑思维能力、精确细致的动手能力和坚定果断的心理素质。

◆文化新闻类职位

应聘者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组织活动能力,熟悉语法、修辞、逻辑等基础知识和有关的专业知识,能讲标准的普通话等等。

◆工程技术类职位

工程技术类职位要求应聘者在相关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具备筹划、论证、设计、组织实施以及解决各种工程技术实际间题的能力,要求工作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

◆管理类职位

管理类职位要求应聘者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通晓有关的专业政策,并具有相应的工作协调能力,社交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认真负责,依法办事,坚持原则,严以律己,讲究实效。

特别提示

为了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就必须进行调查研究。面试前对应聘职位进行调查研究,是获取有用信息的必要的和有效的手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此同样适用。

误区8:错误选择“黑职介”

现象透视

现象一

冯小姐在一家中介的信息栏上看见招聘文秘的启事,月薪1800元,便向中介所打电话进行咨询。接电话者自称是中介所的负责人,告诉冯小姐职位空缺,她可以去试一试。

冯小姐到了中介所之后,负责人让她交纳200元中介费。冯小姐觉得中介费有些多,露出犹豫的表情。中介所负责人拍着胸脯说,如果这家不行,可以再给她推荐其他公司,直到找到工作为止。冯小姐信以为真,交了200元中介费,之后来到招聘文员的公司。公司对冯小姐进行了简单的面试,然后让她回去等消息。等了两个多星期,公司告诉她考试结果没有出来,让她继续等待。又过了两个星期,公司告诉她不符合条件。

冯小姐只好又找到那家中介所。中介所负责人热情地接待了她,并拿出资料,又给她推荐一家公司。经过面试,冯小姐又经过长达20多天的等待,又得知没有被录取。当冯小姐第三次找到中介所时,负责人还是很热情地接待了她,但告诉冯小姐没有新的空缺职位,让她再等等。

遥遥无期的“等待”让冯小姐非常郁闷,但是她又找不出理由和中介公司理论,最后只好作罢。

现象二

小彭是一位在校大学生,暑假期间打算找一份兼职工作,一家中介公司给他提供了一个家教的岗位。当时承诺每小时60元,小彭觉得工作轻松、报酬高,便交了50元中介费和30元建档费。之后,跟随中介公司的一位员工到了雇主的家中。雇主对小彭作了简单询问之后,便叫他回家等电话,一个月过去了却怎么也没有消息。小彭去找中介公司退钱,中介却一口咬定“已经提供了就业信息”,拒绝退钱。

专家评析

黑中介既想骗钱又想用合理的理由来摆脱求职者的追究,当然会把骗局做得更加完备细致。从服务关系的建立到自动解除的过程中,黑中介们都把每一个环节做得“无懈可击”,要么叫你回家等消息直到服务到期,要么上岗几天就被辞退,更有甚者干脆拿着信息单找不着用人单位。不论怎样,其结果总是中介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让求职者欲哭无泪。

近年来,以提供虚假信息为诱饵,骗取登记手续费甚至进行恶意欺诈的黑职介迅速抬头并肆意泛滥起来,尽管政府有关部门对劳务黑职介喊打之声不绝,整治行动频频,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黑职介不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愈演愈烈。

黑职介的滋生蔓延,不仅扰乱了劳务市场的经济秩序,破坏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还直接危害求职者的合法利益,影响社会安定,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黑职介是一个社会顽症,其生命力似乎异常顽强,野草难斩,孽根难除。究其根源:一是投入成本少。黑职介基本上是租一间10平方左右的临街房,装上一部电话,摆上两张桌子,几把椅子和一叠厚厚的登记簿,贴出一张张招聘信息,一个非法职业介绍所就这样开张了。除了租房的费用外,其余的投入聊聊无几。二是利润回报大。开一家黑职介只需几百块钱的投入,而这些黑职介动辄向求职者收取近百元的报名费和中介费。三是打击力度弱。黑职介的“游击战术”使执法部门的努力付诸东流。当接到求职者投诉举报后,工商部门只能想方设法为举报者讨回被骗的费用,如果黑职介事先溜走或暂时关门,执法部门对他们往往是束手无策。执法人员一走,他们照常营业。四是违法成本低。黑职介涉嫌诈骗,但凡是上当受骗的求职者多数只是被骗几百元钱,从数额上构不成诈骗罪,即使是采取强制措施,暂扣物品的附加值非常低廉,当下达处罚决定书后,老板早已人走楼空,逃之夭夭。

走出误区

求职者最好通过政府开办的职业介绍机构或者知名的营利性中介机构求职。如果是营利性的职业介绍机构,一定要同时具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和《职业介绍许可证》或《人才中介服务许可证》、《税务登记证》、《收费许可证》等证照。求职者在面试之前,最好提前了解一下应聘公司的资质和规模。如果发现其规模很小,就需要加以小心。

如果中介公司要收风险金、抵押金、保险金等项目费用均属违法,求职者可拒交。

如果你想通过职业介绍中心找一份工作,一定要提高警惕,防止落入黑中介的陷阱。具体来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查看职介机构是否亮证亮照经营;

2.看清收费项目和标准是否明码标价;

3.与职业中介机构订立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4.谨慎对待职介机构的口头承诺,要求其把口头承诺写在合同上;

5.如果需支付费用,一定要索取发票或收据,并留意发票上财务专用章的单位名称与公司实际名称是否一致。

特别提示

如果通过职业介绍机构求职成功以后,按《劳动法》规定应立即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不得以试用期为由拒签,求职者应保留一份劳动合同,以便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误区9:掉入网络招聘的陷阱

现象透视

现象一

大学毕业生小杨在某网站上得到一份面试机会,在面试单位要求交300元材料费的时候小杨毫不犹豫地掏了钱包,因为他觉得该单位看上去比较正规。

出乎小杨意料的是,在交了300元之后,他一直没有接到上班的通知。当小杨第二次去了面试的地点之后才发现那家公司已经人去楼空。无奈之下,小杨只好去找当时求职的那家网站,却被告知该网站只负责登载招聘广告,不负责确认用人单位的真伪。甚至网站的工作人员还问小杨:“你的文凭、年龄、工作经历等基本情况我们不是也无法确认吗?”

现象二

柳萍相貌出众,上大学时是公认的“校花”。毕业后柳萍听说某航空公司网上招聘“空姐”,于是按要求寄去自己的资料和艺术照,半个月后,复试通知没等到,却在该网站上看到自己的照片被命名为“某性感少女玉照”,点击率高达数万次。

现象三

某同学在一招聘网站上看到沿海某省重点高中招教师,填写自己的详细资料后一星期,开始频繁收到莫名其妙的短信和邮件,原来是非法网站以招聘为幌子,骗取网民详细资料后出售给中介公司牟利。

现象四

姬先生在网上求职,填写简历时,为确保用人单位能随时联系到自己,他把家里的电话也给填了上去。没过几天,姬先生的父亲就收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说姬先生被汽车撞伤了,住院需要三万元手术费。姬先生的父母吓坏了,慌慌张张去筹钱。当时,家里只有两万元存款,父亲便向亲戚求助。亲戚一听,觉得事有蹊跷,就问姬先生的父亲是否给儿子打过电话?姬先生的父亲这时才醒悟过来,马上给儿子打电话。儿子说自己好端端的,没出什么事。姬先生后来雯,都怪自己不慎重,把家里的电话也写了上去,招来不法之徒,让家人虚惊一场。

现象五

一天,杜先生在网上浏览招聘网页时,看到广州市某科技发展公司招聘职员、月薪3600元的信息,于是拨通了招聘信息上公布的电话号码。一位姓苏的经理询问了他的一些基本情况后,认为基本符合公司的要求,便要他在一周内带简历和2500元到某宾馆面试,并反复强调:招聘名额不多,不要错过机会。苏经理的话让杜先生非常激动,他连父母、朋友也没告诉,第二天清晨便收拾妥当,赶去面试了。

当天下午4点钟左右,杜先生在电话里约好的宾馆接受了该公司苏经理的面试。晚上7点钟左右,苏经理请他和另外3名应聘者吃饭,并且告诉他们:你们被公司录用了,饭后送你们到办事处接受五天封闭式培训,然后到公司上班,月薪3600元。大约晚上10点30分左右,他们被带至一栋楼内。苏经理说,为不影响培训,从现在起不许与任何人联系,并拿走了他们的手机。

从第二天开始,杜先生和那3位也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接受了苏经理的培训,全是有关网络连锁营销的内容,苏经理说公司的业务就是通过网络开展营销。培训结束后,苏经理要他们先交1800元买一套公司的化妆品,说他们的工作就是通过电话联系,建立营销网络,推销公司的化妆品,进入公司网络的人越多,他的收入越高。

杜先生这时才明白过来,他们全是被骗来搞传销的。于是几个人悄悄商量如何脱身,却被分开两处,日夜被监视。直到后来公安机关得到群众举报,杜先生等人才被解救出来。

专家评析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求职者开始倾向于网上求职,网上求职到底有哪些好处呢?

◆招聘信息丰富全面,查询方便快捷

对于求职者来说,网络上的招聘信息比报纸上多得多访问较大的招聘网站,可以随时查询上万条信息,并且所有的工作类别和要求都很清楚地挂在上面。更重要的是网上求职信息动态性强,随时不断更新,保证了每条招聘信息都是准确的。

◆联系方便,费用低廉

求职者为了赶一个招聘会,费九牛二虎之力赶去,面对人山人海的求职者,摩肩接踵,好不容易来到摊位前,递上简历,甚至说不上几句话就被挤开了……而网上求职可以免除往返劳顿之苦,不出家门,轻点鼠标,就可以找到相关网站,任你浏览网页,一条条令人怦然心动的招聘信息就在眼前跳动。你也可以把自己的求职信息在网上发布,将会有更多的招聘人浏览求职者通过网上递送个人简历,快捷又省钱。

由于网络招聘、应聘方便、快捷,确实吸引了许多人,不少网站还免费开设了招聘求职栏目,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并不是每个网站都具有人才中介资格,由于一些网站把关不严,甚至出现一些用人单位在网上招聘挂羊头卖狗肉、泄露求职者隐私的现象。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非法传销活动出现多元化的特点,利用网络的进行假招聘已成为传销组织越来越盛行的“拉人头”手段。所拉的人除了农民,失业、无业人员外,不少大学生因求职心切也被传销组织欺骗,其中刚毕业的大学生占了相当的比例,有的甚至是在校大学生。

现在一些大学生求职心切,可是却缺乏社会经验,因而对虚假的网络招聘缺乏足够的警惕和分辨能力,所以轻易成为传销组织者的“目标”,他们在网络上以“好工作”、“高收入”等极富诱惑性的宣传进行假招聘,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很容易被诱惑上当,有的甚至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走出误区

很多公司或不法分子常常会利用求职者急于求成的心态,以及网络求职的便利,把“黑手”伸向了网络招聘,面对网络求职陷阱,求职者应“多管齐下”,将受骗上当的风险降到最低。

◆选择可靠的网站

即选择可靠的招聘网站。对于求职者来说,应尽量选择大型、专业、知名的人才网站进行浏览、注册,因为这些正规的网站对招聘单位都经过审核,信息可信性相对较高。而且正规的人才网站会对个人简历的重要信息如联系方式、电子邮件、家庭住址等做一定程度的保密处理,只有向网站提供合法资质证明的招聘单位才能看到,但非正规的网站就不一定是这样了。

◆鉴别真假信息

有些公司不止采用一种招聘方式,在网站、报纸、人才市场同时进行招聘,一般这类招聘的规模大,比较可信。而虚假招聘信息一般有以下特点:招聘单位联系地址不详细或根本不留;联系电话为手机、小灵通,没有固定电话;招聘条件非常低,工资待遇异常高;以各种理由收取求职者费用;以公司手续正在办理中为由不出据相关资质证明。这些招聘信息,很可能是虚假的,求职者要慎之又慎。

◆小心填写简历

网上求职个人应当按照网上提供的简历模板将个人详细情况填写在相应的位置,不要将重要个人信息留在不该填写的位置。尤其,在填写简历时,不要忽略个人简历的公开程度,尽量不要使自己的个人简历处于无条件公开的状态,这样会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

◆面试时注意防骗

首先,注意面试场地,正规招聘单位一般都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若网上的单位将面试地点选在宾馆等临时租借来的场地,要高度注意,谨防上当受骗。其次,面试时间和地点若面试安排在晚上,为保证人身安全,可以和单位商量改到白天的工作时间,尽量不要晚上赴约,特别是女学生。若要求到外地或很偏远的地方面试,在对招聘单位没有详细了解的情况下,不要贸然行动,否则,如果在外地受骗,所遭遇的困境会更麻烦。

另外,在面试之前,应多方面、多渠道地了解公司情况及背景,看看公司是否正规,业务是否合法,单位是否拥有合法有效的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证,是否有不良记录等。在出门前,一定要给家人或亲朋好友留下要去招聘单位的详细地址和联系电话(包括固定电话),以备查用。

如果你试图上网寻找一份理想的工作,还要避免网络求职过程中经常犯的以下错误:

◆毫无目标地四处张贴简历

在尽可能多的地方张贴简历,看起来似乎是个很聪明的举动,因为毕竟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用人单位的注意。但是,在某些网上求职服务站点上,任何人都可以随意浏览简历库。如果你是准备跳槽的求职者,这样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你最好把张贴简历的范围限制在招聘人员需要密码才能浏览简历的站点,以及一些在招聘单位查询简历详情之前,必须得到简历主人首肯的站点。最好只在那些有密码保护的网站应征空缺,并小心翼翼地限制私人资料的公开范围。

◆把简历贴在附件里发给用人单位

由于计算机病毒的流行,招聘单位最不愿意打开的就是电子邮件的附件。他们希望求职者把简历直接贴到信的正文或申请表的后面。而且有许多求职站点都提供表格,所以你可以把简历贴在填完的表格后直接“寄”出。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格式,申请表中必须包括能反映工作经验和技能,以及列在职位空缺表中的关键字眼。大多数用人单位利用专门的招聘软件搜索关键词,根据这些字出现的频率确定简历排名的前后。如果招聘方指明接收简历的渠道,那么你在投递过程中一定要操作无误。

◆同时在一家公司应聘数个职位

应聘者同时应聘数个职位,很容易让招聘方觉得应聘者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所以应聘者要小心,不要在同一个站点应聘同一个公司里的数个职位。你越专注于某个职位,给公司的感觉就越认真。千万别忘了只应聘你真正感兴趣的那份工作。

◆把所有的“鸡蛋”放进网络这一个“篮子”里

别把网络作为惟一选择,在利用网络的同时,求职者也应充分利用传统求职方式。

特别提示

求职者通过网络找工作时,对待陌生的电话(包括通知面试的电话和其它陌生询问电话)不要回答太多个人问题,一有可疑情况应立即报警。对于通知面试的电话,一定要对公司的地址及面试地址进行核实,以辨别是否“黑心单位”。

误区10:梦想跨入“明星”行列

现象透视

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刚刚大学毕业的周艳心情非常烦闷。这天下午,周艳正在街上漫无目的地闲逛,一个小伙子走到她跟前,神秘地说:“小姐,我是某某文化公司的业务代表。给我一分钟时间,你的一生将由此改变。我们公司正在招临时演员拍广告,你的形象非常适合这个角色。”

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是周艳一生中最大的梦想。听了小伙子的话,周艳觉得机会来了:“能够赚钱,又能够成为广告明星,何乐不为呢?”于是她就跟着小伙子来到一座写字楼的办公室。

接待周艳的是一位自称姓武的女士,她不停地游说,称目前公司正在筹拍一个复读机的平面广告,周艳的形象非常适合。周小姐经不起诱惑,当时就与对方签订了委托合同。按照合同规定,周艳从楼下的自动取款机取出2500元钱,用于武女士所说的“提供专业的形象设计及包装,平面广告、影视表演等全方位技能培训”。

第二天,周艳接到武女士的电话,称公司正在拍一部电视剧,还缺一名配角,这个机会让她顶上。周艳接完电话后兴冲冲地赶往约好的地点,在一位“导演”的指挥下,胡乱拍了几张照片。

又过了几天,武女士又给周艳打电话,称有个香水广告商看了她的照片后,觉得她的形象非常适合,希望能商谈拍摄事宜。武女士称这次的香水广告将在20天内拍完,酬薪高达9万元,拍完当天付给一半,两星期后再支付剩下的酬薪。周艳又一次满怀希望地在“模特使用协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交给公司前期制作费12000元,对方让她3天后再去拍MTV。

3天时间转瞬即逝,周艳如约来到写字楼的那家公司,赫然发现公司门上贴着一张公告:“本公司全体人员出去拍外景一周!”周艳感到十分不解:“一个正规的公司怎么可能全体出动拍外景呢?”她开始感觉有些不安,满腹狐疑地离开了。

一个星期后,周艳再次来到这家公司,大门仍然紧锁着。随后她从大厦管理处了解到,该公司已连续两个月没缴房租和水电费了。情急之下,周艳接连拨打了武女士留给她的电话,但对方手机已经处于关机状态。直到此时,周艳才恍然大悟——她被骗了!

专家评析

周艳小姐的经历绝不是个别现象,在一些大城市,由于梦想成为明星而上当受骗者屡见不鲜。其实这是一种新型合同欺诈行为,骗子大多以电话招揽和街头马路上瞄准“猎物”巧言骗取信任的形式,引诱那些急于找份工作又做着“明星梦”的少女主动找上门来应聘,而当应聘人交了定金、签了合同后便没了下文。

从在求职者的角度来讲,让“星探”相中是成名的一条捷径。一旦在这种商业选秀活动中脱颖而出,便会平步青云,迅速走红成为明星大腕,从而带来滚滚财源,摇身变为款哥、款姐,彻底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这远非在职场上摸爬滚打可比拟,也顺便圆了自己的明星梦。难怪有些找工作的少女面对“星探”抛来的“绣球”,都分外惊喜,丧失了起码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周艳,她与那家公司签订的委托合同中,约定由周艳交付巨额制作费是不合理的,因为按照委托合同的法律关系,这种费用一般是事成之后才给付的,如果在事前就要求给付对方费用,就已经是一种经济合同,而非委托合同。另外,所谓的“模特使用协议书”是对劳务报酬的一种约定,这种协议书的界定应该非常清晰。公司与周艳签订的拍摄香水广告协议书中,拍摄广告时间、地点和内容都没有注明,也没有香水广告的内容附件,明显有违常理。

在“星探”的鼓吹下,往往慷慨解囊,幻想着有朝一日被包装成明星,于是不知不觉陷入了“星探”精心设置的陷阱。一些无照经营的星探公司正是利用一些少女的这种心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大肆骗取所谓的推广费和形象设计费。待被骗者醒悟过来,他们早就溜之大吉,令上当受骗的少女投诉无门。

走出误区

由于青春期女孩富于想象,对周围人和事反应十分敏感,喜欢通过和别人比较来获得自我认知。因此经常在媒介中出现的影星、歌星、时装模特等形象及其特殊地位所展示出的优越感很容易使其成为女生追求的“职业形象”。

那些骗子正是抓住了少女的这种心理,才一步步设下圈套,让思想单纯的求职者乖乖地掏出腰包。

一般来说,诱使梦想当明星的少男少女上当受骗的“影视文化公司”会采取以下步骤:

第一步:用假名在繁华地段租办公室,开设模特经纪公司或文化传播公司。

第二步:派出“星探”上街物色“猎物”,用拍广告片或影视剧当明星的幌子游说。

第三步:目标动心后,诱骗其签下合同,并缴纳签约费用。之后谎称有广告或剧组相中目标,继续骗钱。

第四步:收到签约费后,公司关门,工作人员手机停机,一走了之。

其实,正规影视公司一般都是在影视艺术学校寻找合适的人选,或者通过选美、选秀这样的活动物色,并不会在大街上挑选。非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成为平面模特的机会并不多。绝大多数杂志一般都需要专业的模特,并不会让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人去做平面模特,而且杂志模特的行价也不高,一般都在300元左右。因此我们奉劝那些沉迷于“明星梦”的男女,求职应当充分考虑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而不应仅凭漂亮的脸蛋,就想一步登天,梦想一夜之间大红大紫。

特别提示

正规的娱乐公司在发掘有潜质的演员时,通常会邀请其前往试镜,很少需要支付费用,甚至还会支付酬金给试镜者。试镜时一般是不用脱衣的,而是留下求职者的生活照和艺术照,至多为其现拍几张面部表情的特征照片。因此胸怀“明星梦”的年轻男女需要加倍小心,时刻谨记保护自身安全和隐私安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