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办公技巧 > 正文

办公室遁地技巧教学视频(百米高空提千钧、汽车开过一线天、医生也能起高楼,工地“女汉子”登天遁地有绝技)

  • 叁碗诸角 叁碗诸角
  • 办公技巧
  • 2023-09-10 11:37:01
  • 0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6日讯 提起建筑工地,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挥汗如雨的男性建筑工人。

如今,建筑领域里出现越来越多的女性建设者——90后的女司机能爬上140米高的塔吊,“自如”操控几十吨的建筑材料,精准传递;80后飒爽女项目经理,让男同事也“心服口服”;70后的美女项目经理,带领几十名男同事下到深基坑查看桩基质量。

她们“上天入地”,勇敢与细心兼备,巾帼不让须眉;她们靓丽的身影,也成为工地上的一道“风景线”。

90后女塔吊司机在140米的高空“上班”

张晓燕每次上班需要从地面攀爬至60米高的塔吊驾驶室。 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下钩!”“停!”“一档摆臂!”……伴随着地面上“信号工”的指令,巨大的塔吊精准地将建筑材料运到工地指定位置。

中建星光城项目20号楼140米高的塔吊司机操控室,窄窄的只能容下一人,这里便是90后女塔吊司机张晓燕每天工作的“小天地”,别看她年龄小,已是“驾龄”9年的老司机。

张晓燕是来自四川的90后,驾龄已有9年。 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驾驶座坐垫上有个花朵形软垫,左手边一瓶水、右边挂条粉丝毛巾,看不见的地方还有条小毯子,通过张晓燕的随手拍,记者看到,高空的塔吊操控室被这位四川妹子打理得挺温馨。

从地下看塔吊司机室,记者有点晕。楼梯特别陡,没有台阶,和普通的梯子一样,往上爬恐高,下来时更容易腿抖,但张晓燕戴上手套,几分钟蹭蹭就爬上去了,姿势特别娴熟,每一脚都稳稳地踩在梯级上。

克服恐高,是女塔吊司机的必修课。

“第一次去塔吊上班我也哭过,上去时不看下边倒还好,下来时,扶着梯子倒退着下来,必须看梯级,半途我吓得都不敢动,边哭边爬下来的。”

140米的高空,如果内急怎么办?记者脑子里突然冒出这个问题。

张晓燕很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所以我们上班之前尽量不喝水,工作时也尽量小口喝水,避免上厕所。”否则,重新在塔吊斜梯上爬个来回,严重消耗体力。

高空作业,最怕刮风下雨。

张晓燕说,天气预报有五六级以上大风,塔吊司机就休息,但就怕遇到临时变天被困在上面。有次,原本晴空万里,午后突然天色变暗,乌云密布下起大雨,工地紧急停工。地面同事通知她赶紧下来,张晓燕果断关掉驾驶室内的所有电源,打开门麻溜地爬下去,一阵大雨袭来,下来时浑身都淋湿了。“幸亏速度快,再多等一会雨大风大,可能就困住了。”

中建三局三公司机电负责人叶松长期与塔吊司机打交道,“女塔吊司机们特别细心,她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塔吊台和地面有对讲机,可地面上稍微吼一嗓子,上百米高空的女司机们都听得见,“听力特别灵敏。”

“一个人在高空太安静了,下面的声音,一般都跟指令有关,我们也就特别关注,久而久之大部分都听得清了。”张晓燕说道。

十几吨重的材料,嗖嗖地就吊起来运输到指定位置,塔吊司机的高空作业看似“挺威风”的,其实都是“低头族”。张晓燕说,房子一天天“长高”,塔吊司机的“盲区”就越来越多,看不见的地方操控,还得依靠经验。塔吊司机站起来向下看是常事,所以颈椎多多少少都不太好。

“工地上每栋房子至少有一个塔吊,这栋房子几乎所有建筑材料,全部都由一个塔吊司机来完成。”中建三局三公司项目经理张旭感叹,从开工到建成,只要天气影响不大,塔吊司机都得上班,女同志干这一行,特别辛苦,挺佩服她们的。

张晓燕所在的工地不远处有条美食街,晚上加班等待指令的间隙时间里,她坐在高空静静地往下看,热闹的小吃街上灯火通明、人来人往,心里特别羡慕。“自从做了塔吊司机,逛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让男同事都“服气”的80后飒爽女项目经理

反复查看图纸是陈敏的日常。 通讯员朱梦瑾 摄

项目经理相当于工地上的总管家,负责施工中的大小事务之外,还得八面玲珑地对外协调方方面面,这个位置上,一般很少由女性担当。

80后武汉姑娘陈敏是武汉光谷建设投资公司第三项目部项目经理,2010年进入公司以来,先后担任过24个建设项目的项目代表。

每次对外协调时,对方见到她,总习惯性地纳闷,“女项目经理能干好项目吗?”实际上,作为部门里冲锋在项目一线的唯一的女性,男同事们对她都挺“服气”。

别人说女人方向感不强,她是例外。最早的道路工程,基本都建在农田、荷塘、山坳坳里,男同事们还拿着手机导航,她已经用脑子快速记下周围环境,甚至周边几条村路都门儿清。以至于每次上级领导去实地检查,点名要她带队。“可能每次我带过去,走的路又快又离项目现场最近。”

作为“城市拓荒者”,开车走荒地,水塘、田埂都是常事,长此以往,陈敏练出一手让男同事自愧不如的好车技。

有次去森林大道金鸡山工地,车子开到山路边,道路仅容一车通过,男司机有点犯怵,“过不过得去?”本来在车上处理工作,听说退回去找别的路,可能要花大半个小时绕一圈。她主动请缨“让我来!”一车子的男将目瞪口呆看着她稳稳地把车开过去,纷纷竖起大拇指,“敏姐厉害!”陈敏笑道,其实无非就是胆大心细,常常走这类路,车技就练出来了。

出生在江汉路的陈敏,是典型的“武汉女将”性格,大方直率利索。搞工程“一抹带十杂”,性格之中的那点“乐天”让她处理压力更游刃有余。

全长18公里的森林大道(三环线-武鄂高速)工程,是连接武昌光谷鄂州间的一条城市交通主干道和景观大道。森林大道下穿武九铁路是影响整个工程进度的重要环节,铁路架空顶进采用箱涵法的施工,单个箱涵宽22米,重达4300吨,如此庞然大物在工地顶进施工,且不能影响上部铁路轨道变形,要求极高。作为项目经理,陈敏几乎每天蹲守在施工现场上。

左幅箱涵顶进时,恰逢武汉2018年年底持续的雨雪天气,近2万方的出土作业如果不能按时完成,必将影响到左幅箱涵顶进,甚至可能给铁路春运带来安全隐患。陈敏承担巨大压力的时候,仍然保持着自信和乐观,每天早早来到工地,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带着施工和监理单位反复研究排水和出土方案,给团队打气,随时做好施工准备。

天遂人愿,趁两次雨雪天气间隙,项目部抢抓时间施工,24小时连续作业。最终,整个下穿武九铁路左右箱涵全部结构预制及顶进工作及时完成,为全线贯通提供有力保障。

陈敏开玩笑说,天天泡在工地上也好,生活上挺省钱的!

一年烫一次头发,或者干脆几年烫一次,因为长期扎马尾戴安全帽,再美的发型也是徒劳;漂亮的长裙子、细高跟鞋,已经很多年都没买过了,买了也没机会穿;稍微有时间,都是陪孩子陪家人,少逛街也节约“银子”。

T恤、牛仔裤、扎马尾,多年如一日的飒爽形象,陈敏也习惯了,“还挺舒服自在,现在胖了,儿子的衣服我也能穿穿”。

跨界美女成为临床学科和建筑施工之间的“翻译官”

陈子瑞(中)与同事在工地现场巡视项目建设进展。 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乌黑的长卷发,轮廓分明的脸庞,高挑的身材,说话时总是带着淡淡的笑意;简单的外套加牛仔裤、平底鞋,站在工地上,70后女项目经理陈子瑞在人群中也十分打眼,她的高颜值和糙汉子扎堆的工地现场形成反差。

陈子瑞学医出身,转行医院基建部门已有十年,别看她温温柔柔的样子,可干起工地上的活儿,毫不逊色于男同事。

刚转到基建办时,一大堆专业名词听得她云里雾里。奉行“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的工作信条,她自费报名到武汉城建学校周末班“进修”,除了寒暑假,周末雷打不动全天去上课,一上就是三年。渐渐地,她也成为“半个专家”。

2019年,陈子瑞被委任为协和医院西院门诊医技综合楼项目负责人,相当于工地的建设方“项目经理”。

协和医院基建部副主任陈子瑞。 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以前主要是负责项目报批、审批等前期工作,这次自己挑大梁,压力很大。”她决心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做好临床学科和建筑设计、建筑施工之间的“翻译官”。

有别于其他的民用住宅,医疗建筑主要原则是最大程度方便患者,由于各临床科室诊治病种不同,诊疗过程差异大,每个科室需要针对功能进行个性化设计。设计、施工如果对医院功能、医疗流程不了解,投用后容易出现偏差,需要像陈子瑞这样“跨界人才”院方项目经理做“翻译”。

打个比方,设计耳鼻喉科时,每个单科的检查间要包含在科室内,否则病人要跑去别的区域做检查;医院外科全麻手术后,病人必须经术后恢复室观察半小时以上,待病情稳定后送返病房,因此手术室外要设置充足的复苏室。

项目经理还要积极了解新的医疗器械升级换代,比如最新核磁共振设备,比原来的设备小,空间能节省出两三个平方米。“别小看这点位置,好好利用不浪费,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走进陈子瑞的办公室,房间内整齐有序,办公桌上除了电脑、打印机,就是大摞的文件,一本厚厚的《武汉建筑市场行为指南》都翻得发旧了,只有大红色的养生壶,才隐约透露些女性的特质。男性为主的项目经理的岗位上,如何协调工作与家庭的关系,是陈子瑞这样的职业女性面临的难题。

“很多人眼中,我作为甲方的项目负责人,指挥别人干活就行了;实际上,工地上每件事情都要全盘掌控,不会因为是女性就放松要求。”

医院刚开始打桩基时,处于建设关键期,三个月的时间,她每天待在工地上,每天爬下15米多深的基坑查看进展,一步也不敢离开。在医院工作的丈夫有点心疼她,“怎么这么忙?要注意劳逸结合。”

提起儿子,陈子瑞脸上止不住的笑意,“他读书自觉,从小到大都没让我操过什么心。”她希望自己能给孩子做出表率,对工作认真负责且专注的态度,也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社会贡献力量。

(长江日报记者龚萍 通讯员方向 朱梦瑾)

【编辑:丁翾】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