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办公室盒饭技巧视频讲解(工地盒饭:平时世界里的美食之光)
- 办公技巧
- 2023-09-11 03:38:14
- 0
#头条创作挑战赛#
工地盒饭是继东北盒饭后的又一个流量王者,某音某书上探店、打卡的视频早已成为一碗碗精神粮食,喂饱了一个个混迹江湖打工人的内心。
自媒体上各式各样工地盒饭打卡视频
许多都市白领在感叹工地盒饭豪横的同时,都在吐槽自己的“盒饭”,一时间被文化撕裂形成自为营的两个圈子因为干饭问题展开了集体讨论。
一边是十几块钱好吃管饱的工地盒饭,一边是写字楼里又贵又不好吃的外卖,这两种天差地别的吃饭感受,让更多人看清了一个现象:原来在自己生活之外的平行世界里,还有这样一道美食之光。
这道美食之光,不仅温暖着底层打工人的胃和心,还反噬着都市白领的精神世界。
如今城市里的盒饭拥有了更多的款式,它们换上了精美的餐盒,配上了精致的餐食,也拥有了时髦的名头。
越来越精致的盒饭
在偌大的写字楼里,光鲜的上班族看似拥有无数的选择:楼下便利店里的速食便当,或是外面平台上的轻食沙拉套餐,午餐定食系列。
但是这些高端、健康名头下的却是30元左右的预制菜和70多元的定制菜。在好多城市午餐点外卖,100元左右是很正常的事情。
30元左右的午餐外卖基本上都是预制菜
关键是这100元你吃到的还都是所谓的“科技与狠活”:半凉的预制菜和封装好的酱料包,一点都没有烟火味道。在味同嚼蜡的咀嚼中,隔断里的打工人将吃饭视作一种必须干的工作,提不起兴趣,却又不干不行。
难怪许多大城市的社畜抱怨,月入2万却吃不起一顿体面的工作餐。
曾经,街边全是价格实惠,味道朴实的饭店。
如今,饭店装修的越来越高级,价钱越来越让我们无法负担。
细想想,有些食材真的配得上那些价格吗?未必。
明明十块钱就能吃到的营养和幸福,却要动辄花上百元才能得到。
我们买的不再是朴素的食物,而是浮夸,是一些表面上的好看。
踏踏实实的在外面吃一顿饭,在现在看来,竟然是这么的困难。
这就是表面光鲜打工人的真实写照。
正因为有如此巨大落差,那些都市白领隔着屏幕都在向往着工地盒饭。同样是搬砖的,我们的生活中为什么没有如此实惠的盒饭?
于是乎,各种自媒体平台上出现了铺天盖地的网红盒饭打卡视频,一个个网红摇身一变都成了吃播。在一个个短视频镜头下,工地旁的盒饭摊,现做现卖的各色菜品一字排开,冒着热气腾腾的香气,隔着屏幕都在流口水。
大块大块的红烧肉、溜肉段、溜丸子、锅包肉……30多个菜却只要十多块钱,然而最让白领受不了的是,这可是实打实的自助餐,自己用大勺子随便擓(kuǎi),技术好的能堆个小山,就这,盒饭老板还是笑呵呵地说你手艺高。
每次这些盒饭打卡视频更新,屏幕前的白领瞬间感觉自己手里的轻食贝果、至尊麻辣烫、日式料理都不香了。
再看看这些网红,他们一般都是对着镜头谈笑风生,有滋有味的品评着手里的盒饭。有的网红为了展示盒饭的量大,居然开始数起粉条、海带、玉米粒的数量。
然而与这些网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身后一群狼吞虎咽的建筑工人,他们没有闲心思细细品味,甚至连一个像样的桌子都没有,对这些打卡探店的网红总是流露出一丝丝冷漠。被迫入镜的他们总是抓紧时间猛扒拉饭菜,满足自己饥饿的身体才是当务之急。
这里我不想评判网红的行为,因为他们来吃盒饭只是为了猎奇,和那些为了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工人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是在这表象的背后,却有着一个刺眼的事实:其实饮食里也有屏障,将两个不同的群体遮挡在外。
互联网上对工地盒饭的吹捧未必是真的,但是很多人对吃饭难、吃饭贵的抱怨着实不假。
吃一直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但更严谨地说,吃什么,花多少钱吃才是最重要的。
曾经人们对于食物的性价比有一个天然的标尺,然而这种标尺却被物美价廉的工地盒饭打破了。
原来当每顿饭剥离了社会功能,回归食物本质时,是可以做到如此廉价又好吃的。
回头再看看那些跑去工地打卡的网红,以及赶着饭点去抢饭的大学生,他们想表达的只不过是一种“苦于平价美食久矣”的情绪。
小红书上跟工人“抢饭”吃的大学生
对于在写字楼里的白领来说,短视频里的盒饭犹如一道桥梁,让他们知道在其生活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平行世界,在这里,盒饭这个略显“古老”的食物形式,一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其实这两个世界并非绝对的平行,在手机屏幕里火爆的工地盒饭,如今在一线城市CBD高楼下依然存在,而且依然火爆。
来来往往为其买单的,是附近施工的工人、保洁、外卖员或过路的卡车司机。
对于这些盒饭,坐在格子间的白领,虽然确实饱受合成肉和预制菜之苦,但也不会长时间吃。
重油、重辣的味道其实并不算太好,偶尔吃一顿还可以,但多吃几顿就发现,从事轻体力的人根本消化不了过多的热量,最终这些热量将会成为久坐后形成的肚子。
正因如此那些白领也只能在网上表达一下羡慕之情,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永远不是低价盒饭的受众者。
在这里我想套用一个不太恰当的理论,1979年法国社会理论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了《区分》的理论,他特别提出了“资产阶级更讲究、视饮食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工人阶级喜欢直接提供能量的餐食”的社会学理论。
这里将资产阶级换成城市白领更符合中国国情。
那些工人们靠卖力气挣钱,工作强度大、消耗又快,便宜管饱才是他们的刚需。于是重油、重辣、开胃下饭的川菜和湘菜,成了工地盒饭里的硬通货。
顺着工地盒饭内在文化注脚发掘,一个更真实、粗犷的工地宇宙,在这里纤毫毕现。
吃这些十元多的盒饭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普普通通的建筑工人。
对于他们来说,工地盒饭好不好吃、会不会腻、甚至健不健康,也许真的没那么重要。食不饱,力不足,才是他们最为关心的。
有饭盒吃就等于有活干,不失业,这是一件幸福的事,一个廉价的盒饭就是打工人安全感的来源。
他们的生活也许狼狈辛酸,午休太累就直接睡地上,晚上也只能住在锤子电钻叮叮咣咣响的铁皮房,忍受厂区太阳落山后就进入黑暗的荒凉……
他们的世界里已经饱受了太多的体力折磨,是根本不会为一顿盒饭花费太多心思。也许只有吃饭才能让肉体和精神得到片刻的享受,不断增强的饱腹感,让大脑分泌的多巴胺暂时麻痹了支离破碎的内心。
对于大多数工地的“搬砖人”来说,天天干着高强度、重体力的工作,所剩不多的剩余时间被压榨的几近干枯,此时唯有埋头干饭才是干属于自己的最惬意的时光。
吃饭的时候会让人感到快乐,暂时忘掉所有的不愉快,吃饱的时候还会给人一种满足感。
当吃饱喝足的时候,会油然生出一种自信,原来生活也没有那么糟糕。
只可惜,这种快感实在太短。
最后我想说,在城市的隐藏角落里,在远离高楼大厦的城市边缘地区,一直存在着一个平行世界。在这里廉价盒饭一直存在,它们都是最底层人的美食之光,这一束微弱的光芒却一直在照亮着他们的生活。
本文由 京廊文化根据互联网搜索查询后整理发布,旨在分享有价值的内容,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不参与任何商业性质行为,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部分文章如未署名作者来源请联系我们及时备注,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链接: /bangong/35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