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办公技巧 > 正文

办公室合影技巧(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静态管理下的上海韧劲儿)

  • 叁碗诸角 叁碗诸角
  • 办公技巧
  • 2023-07-07 12:14:20
  • 0

4月7日晚,我和同事抵达上海虹桥火车站,随即投入抗疫报道。

上海是拥有大约25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疫情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在这里,我感受到了静态管理下的上海韧劲儿。

↑“静态”管理之下,上海乍浦路桥和外白渡桥少了往日的车流(4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

我曾经参加2020年初武汉抗疫报道,这次参加上海抗疫报道,我对选题的选择、切入的角度、细节的把握,有了新的认识。

聚焦值守金融人

疫情下值守在金融岗位的人们是什么样的状态?他们如何在陆家嘴鳞次栉比的大厦中值守?带着这些问题,我首先采访了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市场部。

进入重点防控单位采访拍摄,除了需要准备24小时内的核酸阴性证明、采访证件、健康码绿码,还需要穿着防护服、戴上N95口罩和眼罩。

为了拍摄到职员们自然生动的画面,我在拍摄前尽可能多地去观察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一段时间接触后,采访对象放松下来,也逐渐习惯了我这个身穿“大白”、手举相机的外来人员。我用镜头记录了他们工作、休闲、洗衣、健身及在“宿舍”内同家人视频通话的情景,形成了稿件《疫情中值守岗位的金融人》。

↑这是记者在封闭管理期间拍摄的工商银行上海分行金融市场部坚守岗位的部分员工的住处。员工们将会议室、更衣间临时改成单人宿舍用于休息(拼版照片,4月14日摄)。

↑4月14日,工商银行上海分行金融市场部市场营销科科长黄硕喆(左)在空闲时做起了俯卧撑。

↑工商银行上海分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李日(前左)和同事们在办公室内合影(4月14日摄)。

为值守的金融业务人员提供保障的是辛苦的后勤保障人员。在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后勤服务中心,我和同事采访了后勤保障“三人小组”。

采购生活物资、组织核酸检测、进行环境消杀……事无巨细。有他们在,尽管条件有限,但大家的心“稳了”。

↑4月21日,在后勤服务小组指挥下,工作人员在位于上海外滩的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营业部入口处对配送的生活物资进行消杀。

↑后勤保障小组成员薛锋以5升装的桶装水作为自己锻炼的“器械”(4月20日摄)。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后勤服务中心主管韩皓在大楼内一处空旷的位置吃午饭(4月20日摄)。

记录基层暖心事

在这样的历史时刻,凡人微光值得被记录和传播。

我采访了为被困运输船家接力传递外卖订单、纾解困境的码头管理者;每天电话不停、解决各类民生难题的基层民警;千里驰援上海协助消杀的救援队;活跃在全市范围内的快递小哥;负责医废、涉疫垃圾处置的工作者……这些普通人的故事构筑成了宏大抗疫图景的一部分。

↑4月10日,在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门口接处警情时,周誉又接到临近辖区派出所打来的协查电话。

↑一位快递小哥在上海市黄浦区兴安路为居民送货(4月28日摄)。

↑4月30日,上海环境集团工作人员在上海市仁济医院南院区(新冠定点医院)收集医废。

↑4月11日,杨浦区海保码头工作人员在作业区帮忙转运订单货物。当日,因封控措施被困码头的船主张同华向商家订购了食物,但因为码头的防疫规定无法交接,了解情况后,码头管理者与配送人员接力,将订单货物送到张同华手中。

↑4月13日,驰援上海的兰州山河救援志愿服务队来到黄浦区疫情严重的多个小区,对居民楼进行消杀。

↑4月26日,工作人员在上海市黄浦区四川中路480号采样点为居民进行核酸筛查。当日,上海市对所有的封控、管控和防范区域内人员进行全员核酸筛查。

这座城市的人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每个人都有故事。

我能记录的只是大时代的点滴,胜利的希望源于每个人的坚守。

↑4月30日,走出医院准备回家时,小华(前中)和姐姐、妈妈(右一)一起回身向护送他们出院的医护人员挥手道别。当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部院区(新冠定点医院)收治的3岁重症新冠患者小华(化名)出院。

↑4月24日,由方舱医院返回的村民王女士走入村中家门口的小路。当日起,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镇联勤村村民陆续从隔离点回家。

策划:兰红光

统筹: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李贺

编辑:张岩、蔡湘鑫、尹栋逊、王南

来源: 新华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