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办公技巧4916怎么排(中信建投通信行业2023年度展望:聚焦产业数字化与国防信息化)
- 办公技巧
- 2023-07-11 17:06:23
- 0
文|武超则 阎贵成 孟东晖 刘永旭 曹添雨
展望2023年,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国家重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将为科技行业长期发展提供坚定的支撑。短期我们认为曙光初现,从更长周期维度来看,我们建议适当降低对于短期扰动因素的关注,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积极布局。
1、数字经济开启我国科技行业发展下半场,产业数字化领域需要重视。复盘美股科技股牛市,科技发展的规律遵循“芯片突破->终端普及->软件升级->网络迭代->设备发展->应用爆发”。我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包括数据价值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与数字化治理。我们建议围绕“四化”关注以下四个投资方向:数据价值化的重点是数据采集、清洗、确权、交易等,底层离不开云计算/云存储;数字产业化的重点是信创;产业数字化的重点是工业互联网;数字化治理的重点是信息安全。
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信息基础设施投资,移动通信、光纤覆盖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云计算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当下更应当关注数字经济浪潮下应用侧的投资机会。我们认为重点是产业数字化,包括工业互联网——5G全连接工厂与电力物联网。
2、电信运营商:数字经济典型参与者,经营持续向好,价值有望重估。2021年以来,电信运营商经营持续向好。作为数字经济的深度参与者,电信运营商的数据资源价值有待挖掘,产业数字化业务发展值得期待,云计算业务异军突起,估值有提升空间。
3、贯彻国家安全观,关注国防信息化领域无线通信、微波组件及卫星。近年来,地缘政治摩擦风险加剧,各国均加大对于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视程度。我国国防信息化建设有望提速,军工无线通信、雷达相关的微波组件以及卫星互联网产业均有望受益。我们建议重点关注军工无线通信、微波组件及卫星互联网公司。
4、风险提示:国际环境变化;疫情影响超预期;上游原材料紧缺及涨价影响超预期;信息化和数字化方面的需求和资本开支不及预期;军事通信、卫星互联网等领域订单落地不达预期等。
一、行业回顾
1.1 通信板块公司经营总体良好,电信运营商表现突出
通信板块2022年前三季度经营表现总体较好。2022年前三季度,A股通信板块(申万通信成分股,下同)合计实现营收1.70万亿元、归母净利润1506.5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81%、20.96%。如剔除影响较大个股(非经常损益导致业绩波动较大个股,ST凯乐、中天科技、高鸿股份、超讯通信、海能达、ST鹏博士),合计归母净利润1477.85亿元,同比增长14.27%。通信板块超六成公司营收实现同比增长,七成公司盈利状况改善。
2022Q1-Q3,通信板块毛利率为27.35%,同比下降0.30pct。我们认为,随着上游芯片供需改善,预计行业毛利率存在改善空间;期间费用率15.77%,同比下降0.91pct,其中管理费用率同比下降0.54pct,研发费用率同比提升0.44pct,销售费用率同比下降0.49pct,财务费用率同比下降0.33pct;净利率9.39%,同比提升0.84pct。如果剔除影响较大的6家公司后,通信板块2022Q1-Q3毛利率为27.53%,同比下降0.51pct;期间费用率为15.82%,同比下降1.02pct,其中管理费用率同比下降0.59pct,研发费用率同比提升0.43pct,销售费用率同比下降0.56pct,财务费用率同比下降0.29pct;净利率为9.45%,同比提升0.28pct。总体来看,表现平稳。
三大电信运营商营收均实现较快增长。2022Q1-Q3,三大电信运营商合计营收1.35万亿元(港股口径,下同),同比增长10.3%。其中,中国移动实现营收7235亿元,同比增长11.5%,中国电信实现营收3610亿元(A股口径为3578亿元),同比增长12.52%,中国联通实现营收2640亿元,同比增长8.0%。
三大电信运营商盈利状况持续改善,保持较快增速。2022Q1-Q3,三大运营商归母净利润合计1387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中国移动985亿元,同比增长13%;中国电信245亿元,同比增长5.2%,剔除去年出售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天翼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的一次性税后收益约14.16亿元后,同比增长12%;中国联通157亿元,同比增长21.2%,公司营收与归母净利润绝对值再创上市以来的同期最高水平。
5G迁转带动DOU及移动用户ARPU值提升。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移动手机上网DOU达到13.5GB/月/户,同比增长9.76%,移动用户ARPU达50.7元/月,同比增长1.20%;中国电信手机上网DOU达13.5GB/户/月,同比增长10.99%,移动用户ARPU值为45.5元/月,同比增长0.2%。
根据中信建投覆盖公司数据库,除电信运营商外,通信各子板块中,2022Q1-Q3营收同比增速前三位依次是:智能卡(51.59亿元,同比增长30.01%),物联网(254.21亿元,同比增长19.52%)、光器件/光模块(302.53亿元,同比增长17.25%)。2022Q1-Q3营收同比增速后三位依次是:北斗(109.41亿元,同比下降1.85%),IDC(186.88亿元,同比增长0.71%),线缆(835.05亿元,同比增长1.20%)。
2022Q1-Q3归母净利润表现突出的:智能卡(4.41亿元,同比增长284.06%),线缆(50.11亿元,同比增长104.55%,一是光纤光缆涨价后利润弹性显现,二是由于中天科技2021年高端通信计提大额减值),专网设备(14.25亿元,同增长95.15%)。2022Q1-Q3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后三位依次是:物联网(4.96亿元,同比下降56.38%)、通信增值服务(24.55亿元,同比下降23.98%)、智能控制器(12.12亿元,同比下降22.34%)。
、
1.2 通信行业指数表现较好,但机构持仓占比处于低位
今年通信行业指数持续震荡,但表现相对较好。截至12月9日,通信(申万)指数今年累计跌幅为11.19%,在申万29个一级行业中列第12位,跑赢申万计算机11.91pct、跑赢申万传媒14.62pct,跑赢申万电子22.00pct。其中,今年以来通信(申万)指数最低收盘点位出现在4月26日,较年初跌幅达到26.67%。当时,通信(申万)指数PE-TTM为25.93倍,处于近10年1.17%分位点。随着数字经济政策的不断催化,运营商的估值重塑逐步受到市场关注,以及通信行业内深度布局新能源业务的个股表现良好,通信行业指数表现较好。
基于各公司2022年盈利的Wind一致预测来计算板块估值,没一致预期的,若2021年净利润为正则假设与2021年持平,否则假设与2020年持平(2020年归母净利润为正时)或与2019年持平(2020年归母净利润为负时)。整体来看,2022年预期PE估值较低的板块是通信网络设备(14X)、智能控制器(22X),线缆(22X)、光器件/光模块(24X),较高的板块是通信配套服务(187X)、北斗(114X)、智能卡(76X)、无线天馈(41X)。
2022Q3,公募基金通信行业持仓市值450.79亿元,占比1.41%,与2022Q2的1.39%基本持平。北向资金持仓方面,截至2022年12月9日数据,2022Q3北向资金通信行业持仓市值193.65亿元,占比0.90%,相较于2022Q2的0.77%环比提升0.13pt。整体来看,公募基金及北向资金的通信行业持仓占比均处于历史低点。
2022Q3,通信行业公募基金持仓市值前十大依次为:中天科技、亨通光电、中国移动、亿联网络、中兴通讯、七一二、意华股份、华测导航、中瓷电子、中国电信,持仓市值占比通信行业公募基金持仓市值84.12%。中天科技、意华股份、中国移动、亿联网络、鼎通科技、亨通光电、中瓷电子、华测导航、七一二公募基金持仓占其流通股超过10%,分别为16.45%、16.24%、15.86%、15.49%、13.62%、12.21%、11.89%、10.77%、10.77%。
环比2022Q2,2022Q3通信行业公募基金持仓股份数量增加前五依次为永鼎股份、德生科技、平治信息、中瓷电子、东土科技,2022Q3通信行业公募基金持仓股份数量减少前五依次为中国联通、中天科技、中国电信、中兴通讯、七一二。特别说明:持股数量变化仅供参考,不同季度披露数据范围可能不同。
2022Q3,通信行业北向持仓市值前十大股依次为:中天科技、中国联通、中兴通讯、中际旭创、移远通信、亿联网络、亨通光电、中国移动、普天科技、烽火通信,其持仓市值占比通信行业北向资金持仓市值的86.36%。环比2022Q2,2022Q3通信行业北向资金持仓股份数量增加前五依次为中国联通、中兴通讯、共进股份、通鼎互联、光迅科技,北向资金持仓股份数量减少前五依次为中天科技、中际旭创、新易盛、亨通光电、高鸿股份。
二、市场展望
回顾2022年,国内科技行业发展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疫情反复、国际地缘冲突、美联储加息、美国进一步施压中国科技产业等,均对A股市场行情造成较大冲击。展望2023年,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国家重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安全将成为重要发展主线,将为科技行业长期发展提供坚定的支撑。短期我们认为曙光初现,从更长周期维度来看,我们建议适当降低对于短期扰动因素的关注,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积极布局。
2.1 电信运营商与云厂商资本开支可能回落,但不悲观
2020年-2022年为国内5G建设投入的高峰期,2023年及之后可能进入下降区间。我们认为,未来5G网络将与4G网络长期共存,4G网络将优先承载城市低密度地区或郊区的个人基础流量,5G将作为城市高密度地区个人热点流量的补充以及政企用户行业专网的主要承载。在此思路之下,5G网络的覆盖更为追求“有的放矢”,叠加5G向6G的演进仍需要6-7年的时间,也就意味着电信运营商不会面临“3G到5G快速迭代、网络加速建设”的问题。所以,我们预计国内电信运营商的Capex在2022年基本达到高点,然后进入平稳期或下降期(不排除未来仍有提升的可能,但应该将与业务量的增长有关,也符合发展需求)。
电信运营商共建共享节省资本开支。5G建设由以往的三家运营商各建一张网变为四家运营商合建两张网。5G之外,4G网络也加速共建共享。截至2022年6月底,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已共建共享87万5G基站,且共建共享由5G拓展到4G,双方累计共享4G基站87万站,节省资本开支超2400亿元,运营开支255亿元/年。
2022年,三大电信运营商的资本开支小幅增长,结构从5G向云计算业务倾斜。2022年,三大运营商5G资本开支已经在下降,虽然总体资本开支仍小幅增长,但增量主要来自云计算业务等。
2022年国内5G新建基站数量超出预期。根据工信部数据,截至10月末国内5G基站总数达225万个,比上年末净增82.5万个。我们预计2022年国内5G新建基站数将超90万个,超出年初预期,但可能将达到5G建设周期的顶峰,其中以700M和900M等低频5G基站为主。2023年起,新建基站数量或逐步下降。虽然5G建设高峰可能已过,电信运营商资本开支2023年起可能将日渐平稳甚至会下降,但这不一定代表行业景气度一定下行。一方面,电信运营商可能将进一步加大云计算相关的投资;另一方面,电信运营商的总投资可能下降,但其中预计工程建设投资下降更明显,设备投资在云计算加码背景下,可能仍有增加,且毛利率仍可提升。
北美云厂商资本开支增速有所放缓,国内传统云厂商资本开支持续低迷。2022Q3,北美四家云厂商的资本开支总计393.12亿美元,同比增长20.3%。其中,亚马逊的资本开支为164亿美元,Meta的资本开支为93.75亿美元,谷歌的资本开支为72.76亿美元,微软的资本开支为62.83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4%、117.4%、6.7%、8.14%。2022Q3,国内云厂商腾讯和阿里的资本开支总计133.34亿元,同比下降32.5%,其中腾讯的资本开支为23.77亿元,同比下降66.3%;阿里的资本开支为109.57亿元,同比下降13.7%。北美四家云厂商中,Meta预计2023年资本开支的指引为340-390亿美元,中值同比增长约12.3%,其余三家均未给出2023年资本开支的指引。考虑到北美衰退预期及裁员潮,我们预计北美四家云厂商2023年资本开支的增速可能将趋于平稳,不排除收缩可能,而国内传统云厂商由于云计算业务增速明显下降,其资本开支2023年预计仍将维持低位。
为代表的国资云计算公司正在不断加大投资;二是随着国内数字经济发展,算力与存储需求仍将不断增长,这将拉动国内云计算需求回升,进而带动投资增长;三是衰退后将迎来复苏,北美云投资也有望再次回升。
2.2 以数字经济为主线,关注产业数字化与国防信息化
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明确“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强调发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我们认为,数字经济作为新发展主线,一方面将推动科技产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将强化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1、数字经济开启我国科技行业发展的下半场,产业数字化需要重视。
通过复盘美股科技行业与两轮科技股牛市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在底层硬件技术突破、智能终端普及、网络设施完善后,有望带来上层应用生态繁荣,相关公司的股价表现也遵循此投资逻辑。当下,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信息基础设施投资,移动通信、光纤覆盖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云计算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因此当下更应当关注数字经济浪潮下应用侧的投资机会。应用侧既包括消费互联网应用,也包括产业互联网应用,我们认为当下产业互联网,尤其是产业数字化值得尤为关注。此外,关键技术的自立自强也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包括数据价值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与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数字化治理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保障。我们认为,数据价值化的重点是数据采集、清洗、确权、交易等,底层离不开云计算/云存储;数字产业化的重点是信创;产业数字化的重点是工业互联网;数字化治理的重点是信息安全。值得注意的是,电信运营商作为数字经济的深度参与方,拥有庞大且极具价值的数据资源,拥有覆盖完善的算网基础设施,并深度服务产业数字化与数字化治理,值得重视。
2、复杂国际环境下,关注大安全背景下的国防信息化领域投资机会。
近年来地缘政治摩擦风险加剧,各国均加大对于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视程度,但更多是从国防军事建设的角度出发。与此不同的是,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的中美两国,对于国家安全的内涵界定则更为丰富,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本质上是维护其“领导者”地位,我国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归根结底是为了自身发展、民族复兴,实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围绕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布局,将为中国式现代化走得更稳创造更多战略空间。我们认为,国家安全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中与科技行业相关的重点在于保障供应链安全与国防安全,包括信创、关键科技领域国产替代、国防信息化建设等,其中国防信息化建设与通信行业也高度相关,建议重点关注军工通信领域。
三、投资建议
3.1数字经济开启我国科技行业发展下半场,产业数字化领域需要重视
3.1.1 从美国科技股牛市复盘看科技产业发展与投资规律
美股30年回顾:牛长熊短,科技引领。回顾美股市场过去30年的发展历史,期间经历了两次科技股浪潮,第一阶段为1995年-2000年,在半导体、系统软件、ICT设备等行业的带动下标普500信息技术指数从99点(95年1月3日)上涨至988点(00年3月27日),累计涨幅达898%,第二阶段为2009年至2021年12月27日,在云计算、综合软件等行业驱动下,标普500信息技术指数由242点上涨至3107点,累计涨幅达1183%。总结来看,科技发展的规律遵循“芯片突破->终端普及->软件升级->网络迭代->设备发展->应用爆发”。
3.1.1.1 美股第一轮科技股牛市(1995-2000年)
芯片侧:CPU商用。半导体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微处理器的发展为PC时代的来临奠定了基础。英特尔1971 年发布第一款微处理器4004,设计者是泰德·霍夫。4004 包含 2000 多个晶体管,运行频率为108Hz,这个单独的芯片几乎拥有与 1945 年问世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ENIAC 一样的运算能力。次年,英特尔推出微处理器8008,8008频率为200Khz,集成晶体管数量为3500个。1974年,英特尔推出功能更强大的8080处理器,其性能超出8008 10倍,集成晶体管数量达6000,运行频率为2MHz,每秒可执行29万条指令。
终端侧:以PC为代表的个人终端快速发展。1975年,美国计算机爱好者爱德华·罗伯茨(E.Roberts)基于英特尔8080设计了出了第一台微型计算机Altair 8800,从此拉开了个人电脑的序幕。而真正使个人PC商业化的则是IBM公司,1981年,IBM公司推出个人PC IBM 5150,其使用英特尔8088微处理器,微软MS-DOS操作系统,凭借这个产品,IBM 立刻获得商业市场认可,《时代》杂志将其评为1982年的“年度机器”。IBM PC 对整个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IBM还研发了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软件,使个人电脑逐步应用到办公领域。
软件侧:处理器性能的突破及个人PC的普及带来系统软件市场的繁荣,微软等崛起。自1971年第一款处理器4004诞生以来,微处理器性能以摩尔定律的规律快速迭代。1980年后,IBM、苹果、德州仪器等相继发布了多款PC产品,PC市场迅速扩张。1980年,全球PC市场规模约72万台/年,到1983年达到了492万台/年,而1986年则进一步上升到900万台/年,到80年代末,美国的中产阶层家庭已基本普及了电脑。个人PC的普及为系统软件的爆发奠定了基础,微软从1981-1990年陆续推出了MS-DOS1.0、Windows1.0-3.0。进入90年代后,伴随着英特尔奔腾处理器芯片的推出(1993年),1995年微软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Win95操作系统,该系统优化了人机交互界面,实现“桌面”这一概念,同时引入各类程序图标,IE、回收站以及“开始”菜单,从而使人机交互界面更加友好。从英特尔与微软的营收增速来看,亦呈现了芯片突破带动软件升级这一规律。
网络侧:克林顿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战略”,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1992年,参议员、前任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提出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法案。1993年9月,克林顿美国政府宣布实施一项新的高科技计划―“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NII),计划投资4000亿美元,用20年时间,逐步将电信光缆铺设到所有家庭用户,使所有的美国人方便地共享海量的信息资源(该项计划约2007年完成)。
设备侧: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战略”同期网络设备商龙头思科公司收入从3.4亿美元提升至189亿美元。
应用侧:信息高速公路战略提出后,美国互联网普及率由1992年的1.72%提升至2002年的58%。
回顾美股第一轮科技股牛市,首先是CPU芯片的突破使得PC终端能够商业化,PC的普及又带动了系统软件市场的爆发。PC的发展推动了互联网的需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了网络设备市场的繁荣。因此,美股第一轮牛市中半导体、系统软件、网络设备是科技板块中表现最优的三个板块。从指数涨跌幅也得到印证,我们以1995年1月3日为基数,计算1995年-2002年间的各科技板块的涨跌幅,可以发现上涨启动顺序:半导体指数->系统软件指数->通信设备指数->无线通信指数->超级综合应用软件指数;从相对涨幅来看:半导体指数(最高相对涨幅达1086%)->系统软件指数(最高相对涨幅达1041%)->通信设备指数(最高相对涨幅达821%)->无线通信指数(最高相对涨幅达719%)->超级综合应用软件指数(最高相对涨幅为283%)。
3.1.1.2 美股第二轮科技股牛市(2009年-2021年)
芯片侧:从CPU到GPU,从计算到AI,英伟达一骑绝尘。CPU和GPU在算力支撑上有明显的区别,CPU有复杂的逻辑控制和优化电路,而GPU有众多结构相对简单的计算单元和超长流水线。CPU可以解一个方程组,GPU则可以同时进行大量的加减乘除运算,这种区别使得GPU更适合人工智能相关产品对大规模并行计算的需求。2000年,CPU仍是学界依赖的算力提供方,但由于CPU在架构上的局限,计算支持单元有限,算力释放不彻底,学者和工程师开始尝试寻求通用计算(GPGPU)下的算力支持。2006年,英伟达在GPGPU框架下推出Tesla架构,并在第二年推出CUDA系列编程环境,借助CUDA可以大大降低用GPU做通用计算的难度,为后续AI算力支撑打下基础。2012年,Alex Krizhevsky借助英伟达的GPU成功训练出了深度卷积神经网络AlexNet,优秀的算力支撑让众多AI学者开始以CUDA为第一选择,也进一步导致人工智能业界认可英伟达在AI的地位。随后与IBM、Facebook、ARM等公司展开合作,以深度学习、机器学习、训练神经网络等为方向,加快AI芯片开发工作。截至目前,英伟达GPU是全球大规模AI商用芯片提供商之一。
终端侧:从 PC 到手机,智能手机出货量快速增长,手机端取代 PC 端成为人们上网的主要方式,苹果公司 异军突起。2010 年韩美日等国相继宣布 4G 商用,同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大增 74%(增速提高约 60pp),使 用手机上网的人也逐渐增加,根据 statcounter 分析全球数亿网页的接入方式占比,移动端接入占比从 2009 年的 1.09%增长至 2017 年的 54.09%,首次超过桌面端占比。手机逐渐成为人们主要的上网方式。
软件侧:云计算爆发,IT上云大势所趋。云计算采用虚拟化技术大幅提高服务器、存储的利用率,具有弹性配置、按需服务、价格低廉、运维简单等优势。在2006年8月9日,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在搜索引擎大会首次提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随后亚马逊AWS 发布3款云计算产品EC2 (弹性计算机云)、S3(简单存储服务)、SQS(简单队列服务),将所有的 IT 基础设施都分化成了最小的单元,开发者可以自由选择这些单元,拉开了云计算商用的序幕。2008 年,谷歌与微软也相继发布了自己的云计算产品Google App Engine、Windows Azure Platform。此后,IBM、Oracle 相继推出自己的云平台,云计算开始兴起。
网络侧:固定网络走向移动通信,4G/5G引领移动互联网潮流。2010年12月5日,美国Verizon正式推出了LTE商用服务,成为美国第一家4G运营商。2018年12月,美国AT&T宣布开启5G网络部署。
设备侧: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巨头加大投资,设备商受益。以互联网与云计算投资为例,北美互联网及云巨头资本开支一路上扬,亚马逊、微软、谷歌、脸书(META)四家云厂商的资本开支从2013年的178.5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1274.76亿美元,复合增速达27.9%,这也带动了服务器(约占总投资33%)、存储(约占总投资6%)、网络与安全(交换机、光模块、路由器、光纤、连接器、防火墙等,约占总投资9%)产业链的繁荣。
应用端:电子商务与移动互联网繁荣发展,IT上云比例不断提升。以IT上云为例,企业上云意愿逐步提高,云计算市场规模持续较快增长。根据Gartner数据,2021年以laaS、PaaS、SaaS为代表的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达3307亿美元,增速32.5%,预计2022年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将增至4052亿美元,同比增长22.5%。
云计算业务也为微软与亚马逊打开新的增长曲线。2019Q2,微软智能云部门收入达114亿美元,首次超过办公软件部门收入,2021年微软云计算部门收入达677.84亿美元,同比增长27.3%。亚马逊2014-2021年AWS收入从44.64亿美元增长至622.02亿美元,复合增速达44.9%。云计算也受到了华尔街的追捧,2009年至今,微软股价最大涨幅达到2118%,亚马逊最大涨幅一度达6759%(也与电子商务繁荣有关)。
美股第二轮科技股牛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互联网普及,4G商用,智能手机加速渗透,给移动互联网应用爆发奠定了基础,应用爆发又带来硬件升级迭代的需求(如人工智能场景要求硬件从CPU向GPU切换)。在第一轮牛市中表现较差的商业软件板块,在第二轮牛市中强势上涨,主要受益于电脑及网络在办公中的普及,企业纷纷开启信息化转型。此外,互联网巨头对云基础设施的投资使整个产业链受益。我们以2009年1月2日为基数,计算2009年至今(截至2022年12月8日)各科技板块的涨跌幅,可以发现上涨启动顺序:纳斯达克互联网指数->半导体指数->综合应用软件指数->系统软件指数->通信设备指数;从相对涨幅来看:纳斯达克互联网指数(最高相对涨幅达1832%)->综合应用软件指数(最高相对涨幅达1376%)->系统软件指数(最高相对涨幅1262%)->半导体指数(最高相对涨幅达1148%)->通信设备指数(最高相对涨幅达312%)。
3.1.2 重视应用领域,关注数字经济浪潮下的产业数字化投资机会
3.1.2.1 中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秉承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原则,为数字经济打牢基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2020年,中国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上的固定资产投资从2161亿元增长至约9367亿元,复合增速约15.8%。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也带来了国内移动通信、宽带连接、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的繁荣。
移动网络:我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5G网络。1G-4G技术主要由欧美国家主导,我国移动网络建设慢于欧美主流国家。5G时代,我国实现了赶超。2019年6月,工信部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移动通信业进入5G时代,到2019年底,我国5G基站数就超过了13万个,2020年底达到71.8万个,2021年底进一步攀升到142.5万个。截至2022年10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25万个,占全球60%以上。5G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地市、县城城区和87%的乡镇镇区,5G用户数达4.55亿,占全球70%以上。
宽带中国——中国版“信息高速公路”。2011年,时任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宽带中国战略”。2013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服务便捷、高速畅通、技术先进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固定宽带用户达到4亿户,家庭普及率达到70%,光纤网络覆盖城市家庭,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超过98%,并采用多种技术方式向有条件的自然村延伸。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50Mbps和12Mbps,50%的城市家庭用户达到100Mbps,发达城市部分家庭用户可达1Gbps,互联网网民规模达到11亿,宽带应用服务水平和应用能力大幅提升。从实际建设情况来看,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2021年我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5488万公里,同比增长6.2%,2010-2021年我国光缆长度年复合增速达16.8%,且骨干传输正向超高速大容量演进,已全面建成覆盖全国的单波100Gbps骨干网络。目前,骨干网传输速率进入200Gbps时代,400Gbps传输系统已经在部分城市开展试点。截至2022年10月,全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10.6亿个,FTTH/O端口达到10.13亿个,占比提升至95.6%。截至10月末,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 PON端口数达1327万个。
云计算虽与美国仍有差距,但近年来快速增长。2009 年阿里云成立,成为国内最早布局云计算的企业,2010 年华为正式公布云计算战略,同年腾讯在内部立项研究云计算,2012 年中国电信正式发布天翼云计算战略、品 牌及解决方案。2016 年起,巨头持续加大云计算投入,以阿里巴巴为例,其 2016 年资本开支突破 100 亿元, 2017 年达 230 亿元,2018 年达 443 亿元,连续三年高速增长。中国的云计算市场也迎来快速发展,2021 年全 球公有云市场规模 3307 亿美元,同比增长 32.5%,国内公有云达 2181 亿元,同比增长 70.8%,增速显著高于全 球。对标中国和美国的龙头云厂商,2021 年阿里云收入为 724 亿元,同期 AWS 收入为 622 亿美元,阿里云收 入仅为 AWS 的约五分之一;从市场份额来看,2021 年 AWS 全球云计算 IaaS 市场份额为 38.92%,阿里云仅为 9.55%,阿里云市场份额仅为 AWS 的约四分之一。美国和中国为全球 IT 和互联网的两极,中国云计算起步虽晚 于美国,但发展更快,且具备和美国相当体量的 IT 和互联网环境,中国有望成为全球云计算发展的第二极。
复盘美股两轮科技股牛市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在芯片技术突破、智能终端普及、网络设施完善后,则有望带来上层应用生态繁荣,相关公司的股价表现也遵循此投资逻辑。当下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信息基础设施投资,移动通信、光纤覆盖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云计算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因此当下更应当关注数字经济浪潮下应用侧的投资机会,但在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中,我们建议更重视产业互联网,即产业数字化。
3.1.2.2 数字经济涉及范围广,建议围绕政策定义中的四个方向寻找投资机会
当前广泛认可的数字经济定义源自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通过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即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中国信通院最开始提出数字经济应划分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部分。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的基础部分,也即信息通信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四个子行业;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融合部分,是传统产业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生产数量和效率提升,其新增产出构成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中国信通院在“两化”基础上增加了数据价值化和数字化治理,形成了数字经济的 “四化框架”。
数字经济范围广泛,建议围绕政策重点着力点寻找投资方向。数字经济包括数据价值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与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数字化治理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保障。总书记在《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中提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发改委《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提出加快深化产业数字化转型,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构建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制度规则,统筹推进全国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推动网络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等要求。因此,我们建议围绕“四化”关注以下四个投资方向:数据价值化的重点是数据采集、清洗、确权、交易等,底层离不开云计算/云存储;数字产业化的重点是信创;产业数字化的重点是工业互联网;数字化治理的重点是信息安全。值得注意的是,电信运营商作为数字经济的深度参与方,拥有庞大且极具价值的数据资源,拥有覆盖完善的算网基础设施,并深度服务产业数字化与数字化治理,值得重视。
3.1.3 工业互联网:5G全连接工厂与电力物联网发展提速,助力实现新型工业化
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2025年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要达到45%,较2020年提升30.3pp。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是一项综合指标,包括设备上云、业务上云、工业APP应用与创新、边云协同、大数据挖掘应用。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系统全方位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新型业态与应用模式,是工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已经成为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支撑。根据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规模达到4.1万亿元,同比增长14.53%,2017年至2021年复合增速为 11.73%。同时,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规模占GDP的比重逐年增长,2021年达到3.58%,预计2022年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规模将达到4.45万亿元,同比增长8.67%,占GDP比重将上升至3.64%。
根据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发布的《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3.0》,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包括基础共性、网络、边缘计算、平台、安全、应用等六大部分。其中,网络是基础,平台是中枢,安全是保障,边缘计算是重要支撑,应用需要面对行业的具体需求。根据工业互联网落地应用的具体形式,我们认为工业互联网产业链可以分为三层,分别是设备层、网络层、云层。其中,设备层主要包含各类数据采集终端(传感器、监控设备)、机床、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等智能工业设备;网络层提供数据接入服务(有线接入/无线接入);云层则包含云基础设施(IaaS)、工业互联网平台(PaaS)、工业应用(SaaS)。此外,工业安全是工业互联网健康发展的保障,涉及设备安全、网络安全、平台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等5个方面,贯穿工业互联网产业链所有环节。
工业互联网产业链涉及范围较广,设备层环节主要面向对现有工业生产设备的升级改造,网络层是实现数据采集传输的关键环节,也是工业互联网应用落地的先导环节,云层中的IaaS、PaaS和SaaS处于不同行业发展阶段,IaaS层已经较为成熟,PaaS层处于行业发展的起步阶段,SaaS层中的传统工业软件具有较大国产替代空间,而工业软件的云化过程仍处于早期,当前可以重点关注智能化单点应用。
网络是工业互联网的基础。工业互联网网络连接,涉及了工厂内外的多要素、多主体间的不同技术领域,影响范围大,可选技术多。从工业互联网连接框架来看,包括工厂内网络和工厂外网络。工厂内网络用于连接工厂内的各种要素,包括人员、机器、材料、环境等,通过工厂内网络,与企业数据中心及应用服务器互联,支撑工厂内的业务应用;工厂外网络用于连接智能工厂、分支机构、上下游协作企业、工业云数据中心、智能产品与用户等主体。工业互联网根据接入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有线与无线,有线占主导,无线作为补充。有线通信技术方面,主要有单对双绞线以太网、工业PON、TSN、DetNet等,产品涉及工控交换机、工业网关等。目前工业无线网络,主要用于工厂内部信息化、设备信息采集及部分非实时控制等目的,采用Wi-Fi、ZigBee、WirelessHART、4G/5G等技术,产品涉及通信模组等。目前产业界在探讨打造5G全连接工厂。
5G全连接工厂是充分利用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建或改造产线、车间、工厂等生产现场形成的工业互联网先进工厂,目的在于利用5G技术打通IT和OT,帮助企业解决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实现提质、降本、增效、绿色、安全发展。根据工信部发布的《5G全连接工厂建设指南》,5G全连接工厂具备生产单元广泛连接、信息(IT)运营(OT)深度融合、数据要素充分利用、创新应用高效赋能四大特征。
根据《5G全连接工厂建设白皮书》,5G全连接工厂的建设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含5G网络建设、工业网络互通、边缘计算部署、业务系统建设等;二是厂区现场升级,主要包含现场装备网络化改造、IT-OT应用融合化部署、生产服务智能化升级等;三是关键环节应用,主要包含研发设计应用、生产运行应用、检测监测应用、仓储物流应用、运营管理应用等;四是网络安全防护,主要包含安全防护能力升级、安全管理水平提升。5G网络在工厂内主要有虚拟专网、混合专网、独立专网等三种建设部署方式。
虚拟专网是基于电信运营商的5G公网,利用切片技术,为企业提供网络质量定制化、与其它用户业务逻辑隔离的专用通道服务。该网络部署方式成本较低,但用户信息和数据流量的安全性取决于网络切片能力,低时延保障取决于边缘云的部署位置,适用于对没有物理专用要求、成本较为敏感的用户。混合专网是将原有在电信运营商5G核心网侧的用户面功能(UPF)和多接入边缘计算(MEC)等功能下沉至企业内,供企业专用。该网络部署方式因建设成本适中,可满足业务数据不出企业的要求,是当前较为广泛采用的5G网络部署方式。独立专网是企业自建一张物理专用的5G网络,包括接入网、承载网、核心网等5G网络端到端基础设施,与公网隔离,只承载企业业务的专用网络。该网络部署方式可以保障数据不出企业、企业对网络有更多的自主管理能力等,但建设成本高、频谱利用率低、产业链成熟度低,建议仅对安全隔离性、网络性能有极高需求的特殊条件用户探索适用。独立5G专网可使用专有频段建设,也可使用电信运营商现有频段建设,只是专站专用。
工业网络互通则需要5G网络与工厂现有网络及工业设备进行互联互通,接入与互联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包含通过5G工业网关接入、通过5G CPE接入、5G设备直接连接。5G工业网关接入方式:不做任何改变,只是在网关处由原有的工业网关更改为5G工业网关,从而接入5G网络,该模式适用于在工厂边缘侧对于数据有汇聚、处理需求,作为边缘网关的应用场景。5G CPE接入方式:将原有网络接入到5G CPE中,从而接入5G网络,适用于移动、旋转类设备。5G设备直接连接:工业设备内置5G工业通信模组。
近日,发改委《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强调要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行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智能制造工程,推动建设5G全连接工厂。在2022年11月召开的2022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工信部宣布中国商飞获全国第一张企业5G专网的频率许可,用于在其工厂进行5G连接。我们认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及5G全连接工厂的建设将给5G基站设备商、工业交换机/网关、工业通信模组、工业软件提供商等带来增量需求,建议关注工业互联网及5G全连接工厂相关产业链,如5G基站设备商、工业交换机/网关厂商(三旺通信、映翰通、东土科技等),通信模组厂商(移远通信、广和通等),工业信息化提供商(宝信软件等)。
数字电网发展是落实国家数字经济产业数字化的重要一环。根据中电联数据,2021年全国电网完成投资4916亿元,同比增长0.4%。2022年,国家电网计划全年电网基本设施投资5012亿元,首次突破5000亿元,创历史新高,南方电网预计将投入超1000亿元。十四五期间,国网与南网计划电网投资总额分别为2.23万亿元、6200亿元,其中数字化/智能化是重点投资方向,而PLC电力载波通信发展有望提速,双模招标已启动。
电力物联网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电力载波通信(PLC)有望较快发展。电力物联网是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将有效整合通信基础设施资源和电力系统基础设施资源,提高电力系统信息化水平,改善电力系统现有基础设施利用效率,为电网发、输、变、配、用电等环节提供重要技术支撑。电力载波通信(PLC)是电力物联网特有的通信方式,是利用现有电力线、通过载波方式将模拟或数字信号进行高速传输的技术。中长期来看,电力载波通信的应用场景将从用电信息采集向智能配网拓展,连接节点有望从6-7亿只电能表拓展到数十亿个配网设备,包括各级开关、智能物联锁具、随器计量、分布式电源、有序充电桩等,市场空间大幅提升。短期来看,电力载波通信将从“单模”向“双模”升级,批量供货即将开启,竞争格局有望重塑。
双模电力载波通信模块招标已启动,批量出货有望开始。国内用电信息采集本地通信技术从窄带电力载波通信(2009-2017)向宽带电力载波(2018至2022)演进,即将走向“宽带电力载波 无线双模”通信。相比单独的电力线载波通信和无线通信技术(单模通信技术),双模通信模式融合了有线和无线两种通信技术优势,极大地解决现有单模通信模式下的局限性,在电力线因故障断开时也可以进行停电上报或远程开关,为电力载波通信在配网环节的应用打下基础。目前,国家电网与双模通信技术相关的《双模通信互联互通技术规范》(Q/GDW12087)已通过审批,国网下属20余个省网公司均已开始双模载波通信模块招标,我们预计渗透率已达到较高水平,2023年有望全面切换双模。同时,近期部分电力载波通信芯片厂商已通过国网电科院双模产品互联互通测试,有望正式开始批量供货,带动相关公司业绩提速。
技术迭代影响电力载波通信芯片行业格局,有望迎来再平衡。历史上,电力载波通信芯片行业头部集中明显,第一大供应商智芯微份额显著高于其它公司,此外海思也占有较高份额,两者合计份额接近80%。2021年,头部厂商因晶圆厂断供或产能限制等问题,竞争力下降,出货情况不佳。2022年,头部厂商在双模电力载波通信产品方面的性能及竞争力也在面临挑战,我们认为竞争格局有望再平衡,对于智芯微与海思之外的其它厂商有望分享更多的市场红利。建议关注:威胜信息、力合微、鼎信通讯、创耀科技、东软载波等。
3.2 电信运营商:数字经济典型参与者,经营持续向好,价值有望重估
3.2.1 电信运营商经营持续向好,移动用户ARPU值企稳回升
2019年来随着提速降费政策放松、竞争理性,运营商经营明显改善。在资费降幅收窄,DOU保持增长背景下,移动用户ARPU值企稳提升。2022年10月,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5G套餐用户数分别为5.72亿户、2.57亿户、2.05亿户,渗透率约为58.72%、65.08%、59%。5G用户DOU、ARPU值高于整体移动用户水平。如中国移动2022H1 5G用户ARPU值为85元,DOU 21.5GB,而全部移动用户ARPU为52.3元,DOU 13.5GB。因此随着用户向5G迁转,对ARPU值拉动仍将持续,我们预计运营商未来2-3年移动ARPU值仍或持续提升。
3.2.2 电信运营商深度参与数字经济“四化”建设,或扭转被管道化局面
如果说电信运营商在消费互联网时代,主要基于卖数据流量盈利,基本被管道化,那么到了产业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基于独有优势,有望抓住产业数字化的潮流,避免被管道化,进而实现逆袭。
在3G/4G时代,电信运营商承担了网络基建的重任,但流量爆发红利被以互联网为代表的OTT厂商拿走,运营商陷入“流量爆增但利润不增”的尴尬境地。我们认为,5G时代,电信运营商有望凭借云网融合、客户关系良好、渠道覆盖完善、安全可信、资金实力雄厚等优势,拓宽生态体系、扩大业务范围,通过向政企客户提供多样化、定制化、全面化的数字化转型综合解决方案来增加收入、提升盈利能力。
运营商B端业务的发展尚处初期阶段,商业模式仍在探索,目前来看电信运营商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管道模式,即基于自己的“网络管道”能力,提供差异化的网络连接服务。不同行业对于网络的时延、覆盖要求不同,如无人驾驶要求网络时延低于10ms、无人机测绘等要求网络覆盖在数公里高空。面对客户的不同需求,三大运营商均可提供5G专网服务。我们根据电信运营商参与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四种模式:一是用户全部自建(包含基站与核心网),仅向运营商租用频谱资源,这种模式下建设方既可以是运营商也可以是设备商等其它第三方;二是用户向运营商租用基站,自建核心网;三是运营商提供基站与核心网中的控制面功能,将用户面下沉至客户侧;四是采用虚拟专网的形式,即公网专用,基于网络切片技术,根据不同业务应用对用户数、QoS、带宽的要求,将物理网络切成多张相互独立的逻辑网络,为企业端提供虚拟专网服务。5G专网在收费模式上也更加灵活,从现在的探索案例来看,运营商有推出BAF多量纲商业模式(“基础网络(Basic) 增值功能(Advanced) 个性化服务组合(Flexible)”),以支持针对行业客户需求的灵活定制。
二是集成模式,即成为综合业务提供商,为政企客户提供完整解方案。除了网络连接服务外,电信运营商还可以向政企客户提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全套服务,相当于承接项目总包。例如,对于某些垂直行业,如制造业,当前的制造业企业面临着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的挑战,电信运营商可以依靠服务提供商的优势以及强大的IT能力,为工业企业提供包括工厂内外连接和数字中台在内的整套解决方案。
三是业务与平台运营模式,即打造业务平台,提供业务运营等服务。在提供软硬件集成服务的同时,电信运营商还可以基于自身云平台能力提供运营服务,例如电信运营商在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项目中不仅可以充当项目的建设方,还可以是项目后期的运营方。
在“管道模式”下,运营商收费主要是基于所提供的网络服务,依靠网络切片等技术,运营商的收费模式更加灵活,可根据所提供网络性能的不同收取不同的费用;在“集成模式”下,运营商不仅提供网络服务,还可为客户提供包括勘测、咨询、设计、软硬件采购开发等在内的端到端服务;在“业务与平台运营模式”下,运营商在提供集成服务的基础上,还能参与到客户后期的运营,收入来源也不只是网络费用与集成施工费,还可包括增值服务费。以电力行业为例,可按降本增效的收益进行分成,如智慧路灯监控业务按节电收益分成。
电信运营商在数据价值化与数字化治理也有望发挥重要作用。运营商本身具备丰富的数据资源,三大运营商移动用户超16亿户、家庭用户超5亿户,以及还有大量的政企客户,这些客户将产生大量的数据,经过确权、标记、脱敏后有望进入数据要素市场交易,中国联通2022年大数据收入有望达到40亿元。此外,电信运营商加码安全业务投入,可能在数字化治理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中国移动控股安全类公司,中国电信打造云堤安全平台,中国联通明确将“大安全”作为主责主业,勇当“网络安全现代产业链链长”。
3.2.3 电信运营商政企业务快速发展,云计算业务异军突起
2022H1,中国移动实现政企市场收入911亿元,同比增长24.6%;中国电信实现产业数字化收入589亿元,同比增长19%;中国联通实现产业互联网收入369亿元,同比增长31.8%。。云计算方面,2022H1三大运营商云业务均实现翻番增长,中国移动移动云收入234亿元,同比增长103.6%;中国电信天翼云收入281亿元,同比增长100.8%;中国联通联通云实现收入187亿元,同比增长143.2%。
中国云计算市场格局正发生显著变化。阿里云作为国内公有云份额第一的厂商,云计算收入增速明显下降。2021年,阿里云(自然年,非财年,下同)收入为723.58亿元,同比增长29.7%,2022年前三季度收入为574.13亿元,同比增长8.7%,特别是2022Q3阿里云收入增速进一步降至3.75%,而2020年及之前可以超过50%。形成显著对比的是:虽然阿里云降速,但2021年中国公有云市场同比增长近71%,IDC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同比增长34.7%。因此,中国公有云市场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如电信运营商2022年云计算收入增速均有望超100%。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1年天翼云、移动云分别位列中国公有云市场第2、5位,市场份额为14%、8.4%,同比提升0.7pct、1.2pct,我们预计2022年运营商云计算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
我们认为,市场对于电信运营商的云计算业务仍认知不足。第一、市场认为电信运营商的云业务可能包含了IDC、专线收入,或者包含不少转售、集成业务。对此,我们认为,电信运营商云计算业务不包含IDC、专线业务收入,三项业务是分别统计的;此外,作为多云接入的一部分,确实会有一些转售,但占比预计较低,而集成类业务,运营商有单独项目统计,我们认为只有与私有云强相关的一些集成类业务可能才统计入云计算。第三方咨询机构IDC在统计市场份额时,会对各个云厂商公布的云计算收入进行客观分析,剔除掉一些集成、转售业务收入,从IDC 2021年公布的公有云IaaS PaaS市场份额来看,2021H1、2021H2阿里云占比分别为37.9%、36.7%;天翼云占比分别为8.3%、8.9%,即阿里云与天翼云市场份额占比约为4:1。从两家公司披露的财报数据来看,2021年阿里云收入724亿元,中国电信行业云收入为213亿元,收入比约为3.4:1,可以看出电信运营商对外披露的云计算业务的收入口径还是可以与第三方云计算公司对标的。我们预计,2022年天翼云、移动云、联通云收入将分别达到580、492、326亿元,同比增速约107.9%、103.3%、100%,特别是天翼云,预计明年将跻身国内云计算TOP2,还有望冲市场第一。我们确实应重新审视其云计算的价值及估值。
3.3 贯彻国家安全观,关注国防信息化领域无线通信、微波组件及卫星
3.3.1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近年来,地缘政治摩擦风险加剧。2022年2月,俄乌冲突全面爆发,目前仍处于僵持状态,在两国冲突可能长期化态势下,对于全球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造成持续冲击。
在此背景下,各国均加大对于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视程度。2021年7月,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新版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并对外发布;2022年4月,日本自民党安全保障调查会通过对修改《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建议草案,提议在五年内将防卫费占GDP的比例提高至2%;2022年9月,德国联邦国防部长就国家安全战略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应加强军事作用,在国防方面投入更多,永久性地将GDP的2%用于国防建设;2022年11月,法国总统马克龙提议制定一项新的国家战略理论,需要加强军事能力,以便在“世界秩序的破裂”中保护法国的主权。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对于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更多是从国防军事建设的角度出发,与此不同的是,作为世界前两大的经济体的中美两国,对于国家安全的内涵界定则更为丰富,但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本质上是维护其“领导者”地位。2022年10月,美国白宫发布《2022年国家安全战略》,表述了美国政府将如何利用“决定性的十年”促进美国重要利益,战略制胜其假定的地缘政治竞争对手。美国所制定的国家安全战略,从加强美军现代化建设、深化“国际伙伴”关系、维护“领导者”地位等多角度出发建立,最终目的是强化符合美国利益的发展方式,并在全球经济、关键技术和战略领域维护其“领导地位”。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原所长陈凤英表示,突出国家安全,归根结底是为了自身发展、民族复兴,中国式现代化。
我们认为,总体国家安全的内涵丰富,与科技行业相关的重点包括信创、关键科技领域国产替代、国防信息化建设等,其中国防信息化建设与通信行业也高度相关,建议重点关注军工通信与卫星互联网领域。
3.3.2 国防信息化建设大势所趋,军工通信逆周期投资属性凸显
习主席在二十大报告中对我国军队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报告提到: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必须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坚持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坚持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战略能力,有效履行新时代人民军队使命任务。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人民军队打赢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的发展,全球国际环境日益复杂,我国对国防军工建设工作的要求也逐步转变。我们预计未来我国国防预算仍将实现稳定增长,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随着实战化练兵的不断深入,军方对于武器装备采购与维护的需求有望不断扩大,客观上对于国防预算增长提出了硬性要求。我国国防预算占GDP比重相对固定,GDP的稳定增长将带动国防预算绝对额保持稳步上升趋势。此外,美国在国防预算上持续大力投入或直接导致全球国防支出呈现增长态势。在军方需求提升的内部因素与世界国防支出较快增长的外部因素影响下,未来几年我国国防预算支出或将继续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势头,逆周期投资属性凸显。
我国军费中的武器装备费占比稳步提升,国防信息化市场广阔。我国军费主要由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和装备费三部分组成。根据《新时代的中国国防》,装备费的占比稳步提升,从2010年的33.2%提升到2017年的41.1%,彰显了武器装备对国防实力的重要性。军工信息化是武器装备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军队建设基本实现机械化,但信息化目标尚未实现,因此“十四五”规划将国防信息化建设列为重点发展对象。根据智研咨询数据,预计到2025年军工信息化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462亿元,2020-2025的CAGR为6.7%。
全球范围来看,美国占据C4ISR市场规模的40%左右。C4ISR作为国防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全球市场规模逐步增长。根据Markets and Markets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C4ISR市场规模将达到1194亿美元。美军从越战时期开始探索国防信息化建设,并在海湾战争中验证了阶段性建设成果。此后,美军提出了一系列信息化战争理论,将先进电子设备应用于其主战武器装备中,实现了不同武器平台和跨军种信息的互联互通,军队编制也相应做出了重大调整,美军整体作战能力由此得到跨越式提升。未来,其它国家也将不断加大国防信息化的投入。
目前,相较于美军信息化程度70%以上的情况,我军信息化程度仍然较低,因此信息化将是我军未来相当长时间的建设重点。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军发展规划: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在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的条件下,未来国防信息化装备的采购支出占比将显著提升,军工通信领域作为国防信息化的核心领域,投入也有望持续加大。具体来看,军工通信主要包括军事无线通信设备、军事雷达、军事卫星应用等领域。
3.3.3 军事无线通信设备:向联合作战和提升带宽趋势演进
依据不同通信保障范围,军事通信网络分为战略通信网络和战役(战术)通信网络。战略通信网目的是保障统帅部、各军兵种、各大军区、军事基地和战略武器基地之间的战略指挥,通信网的中枢是统帅部的指挥所。战略通信网的特点是提供长途、定点的通信保障,以短波(无线)、光缆(有线)等为主要通信手段,可使用散射通信和卫星通信作为辅助手段,具有方向性好、传播范围广、传播过程稳定等特点。战役(战术)通信网是战役军团、战术兵团和指挥单位之间提供通信保障,主要架构包括地域通信网、战斗无线电网、卫星通信网、升空平台通信网等。总体上,战役(战术)通信网的服务场景具有环境复杂、易受干扰等特点,需要应用频带更宽、传输性能更强、超低时延的通信手段,目前以短波、超短波、微波(宽带)等无线通信手段为主。
战役(战术)通信中广泛使用的短波、超短波、微波通信各自承担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短波适用于远距离无线电广播及电话电报通信、无线电传真、应急抗灾通信等;超短波对电离层的穿透力强,且频带较宽,应用于传送电视、调频广播、雷达等业务;微波传播性能稳定,传输带宽更宽,属于宽带通信方式,广泛用于定点及移动通信(军用4G)进行视频、图像传输等方面。短波、超短波、微波(宽带)等无线通信系统包含不同类型的通信设备。其中,短波通信装备主要包括短波电台、天线、中继设备、遥控和网控设备、数传设备等;超短波通信装备主要包括超短波电台、数据链电台、数据处理终端等设备;微波通信装备主要包括微波电台终端、中继设备、基站设备等。此外,卫星通信也是战术(战役)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军事无线通信行业有三大发展趋势:
一是数据链系统加速应用,实现信息共享与协同作战。现代战争“先敌发现、先敌打击”的条件在于信息优势,即作战过程中获得和保持比敌方更全面、更准确的态势感知能力,如军机飞行员可以拥有动态的空中态势图,包括敌我位置、航速航向等情况,并与地面作战单位实现信息共享、协同作战。利用数据链通信,在武器平台间实时交互协同信息,实现信息协同、干扰协同、航迹协同、火力协同等战术协同任务,从而形成打击优势。数据链系统主要由信号传输设备和数字数据处理设备两部分构成,实现信号收发和处理加密等功能。
二是军事通信网络的带宽不断提升。现代作战的复杂战场情况要求军事通信网络传输更多数据量以支撑信息获取和作战指挥。美军从沙漠风暴、科索沃战争以及多次陆军战斗演习中的经验总结发现,传统的战术通信系统主要是窄带通信,支持话音、小数据文件和短文本信息的传输,通信速率相对较低,难以在复杂战场情况下取得信息优势。当前的战场环境要求指挥者需要依靠视频、图像、远程交互式战场操作系统及分布式数据库等工具进行战场态势感知和作战指挥,将对战术通信系统的通信容量、信息安全、移动性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21世纪初是美军联合战术通信建设期,哈里斯充分受益。2001-2010财年,伴随着Link-16战术数据链系统的推广应用,美国各军种大量采购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其中就包括哈里斯公司的代表产品“猎鹰”系列战术无线电台。2002-2010年,哈里斯公司射频业务营收由2.58亿美元增加至20.67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9.69%,此项业务占营业收入比重从13.77%提升至39.71%,成为在此阶段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我国当前的军事无线通信设备行业可类比美军21世纪初期。美军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加速军队信息化建设,自21世纪初开始大规模采购联合战术通信系统装备,军事无线通信设备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20年为我军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年,当前军事通信装备已广泛应用,但渗透率较低,同时在联合战术通信、军用宽带通信等系统建设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当前我国军事无线通信设备行业与美国21世纪初期相似,参照哈里斯的发展历程,预计未来几年国内军事无线通信设备行业及相关公司有望进入快速发展期,相关公司的业绩兑现也值得期待。在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军事无线通信设备领域主要参与者有七一二、上海瀚讯、海格通信、烽火电子等,非上市公司主要有中电熊猫、中原电子和中电科10所等。
3.3.4 军事雷达:相控阵雷达渗透率提升,微波组件是重要环节
雷达是国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我国军事雷达市场规模可能将达到573亿元,其中相控阵雷达的比例将有所提升。根据立鼎产业研究网数据,2019年我国军事雷达市场规模达到309亿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可达573亿元。根据 Forecast International统计,全球相控阵雷达2010年至2019年的总销售额占雷达销售额的比例约为25.68%。相控阵雷达凭借其独特优势,将逐渐替代传统机械雷达,成为目前雷达技术的主流发展趋势。在国防信息化战略下,预计2025年我国相控阵雷达销售金额占雷达销售金额的比例将大幅提高。
雷达具有发现目标远、测定目标坐标速度快、全天候使用等特点,因此在警戒、引导、武器控制、侦察、航行保障、气象观测、敌我识别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是现代战争中一种重要的电子技术装备。
有源相控阵凭借多方面优势,已经成为雷达的主要发展趋势。当前,有源相控阵雷达凭借其作用距离长、抗干扰能力强、多功能、多目标能力强、可靠性高等优势,正逐渐替代机械扫描雷达和无源相控阵雷达成为主流,并加速替代单一功能雷达,向多功能有源相控阵雷达方向发展。例如,有源相控阵雷达导引头将成为弹载武器的倍增器。防空雷达方面,采用相控阵雷达是新一代多通道防空系统的重要特点,是现代恶劣的空中威胁对防空系统提出的必然要求。在卫星领域中无论是空间段还是用户终端,大量的产品采用相控阵模式。
微波组件用于实现微波信号的频率、功率、相位等各种变换,广泛用于雷达、通信、电子对抗等领域。雷达包括各类军用雷达、气象雷达、空管雷达、汽车毫米波雷达等;通信设备包括军用通信设备、民用通信设备,其中民用通信主要包括基站及手机等移动通信终端;电子对抗主要是包括军用无线电侦察、电子干扰等装备。
微波电路指处理微波信号的电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可处理电信号的频率较低,而微波毫米波频率较高。因此,在无线信号接收环节,天线所接收的微波毫米波信号须经高频前端电路(一般包含保护电路、低噪声放大电路、增益控制电路等)及下变频电路转换为中频信号后,再进行数字信号处理与分析计算;在信号发射环节,由基带信号电路所生成的中频基带信号需经上变频电路转换为微波毫米波信号,并经功放放大后通过天线发射。微波电路包括各种功能的微波部件及组件,如放大器、开关等有源电路,功分器、滤波器、衰减器等无源电路,以及频率源等多功能电路组件。微波电路形式分为波导立体电路、单片集成电路和微波混合集成电路。
国内微波组件供应商较为分散,除第一梯队的国博电子(原中国电科五十五所微系统事业部)和国基北方(中国电科十三所)外,其余供应商营收规模较小。近年来,民营企业依靠特色技术和低成本优势占据部分市场、且较快发展,相关公司包括盛路通信、铖昌科技、臻镭科技、雷电微力、天箭科技、新劲刚等。
3.3.5 军事卫星应用: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有望提速
2021年11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表示将加强卫星通信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推动高轨卫星与中低轨卫星协调发展。通信从地面走向天空,卫星互联网将随着技术逐步成熟,作为地面通信的重要补充,与地面网络融合发展。根据全球互联网统计信息数据显示,全球仍有约31.8亿人口没有被互联网覆盖,主要是因为地广人稀,建立地面通信设施性价比不高。对此,卫星通信就很有优势,低轨卫星的广域覆盖能力强,覆盖偏远地区性价比更高。此外,如高铁、航空、自动驾驶等“动中通”领域,卫星通信的优势也更大。我们预计在后5G时代,卫星通信将与地面通信融合,将成为主流的通信方式之一。
当前,全球发布低轨卫星星座建设计划的公司近30家,包括SpaceX、亚马逊等,政府参与也较多。美国政府加强对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美国军方是“星链”计划的早期投资人,并在2019年提供2.15亿美元专项经费支持基于商业航天的军用高速互联网计划。2019年8月,FCC简化小卫星发射许可流程以确保小卫星运营商能够加速获得频率许可。2018年7月,普京将“球体”(Sphere)计划列入国家航天专项计划,对标OneWeb和Starlink,要求在2028年前完成部署,该计划融合了“马拉松”低轨物联网、“赛艇”互联网接入卫星、“信使”通信卫星、GLONASS导航卫星、对地观测卫星等系统,打造通导遥一体化的低轨卫星集群。
卫星轨道和频谱资源具有排他性和时效性,卫星星座建设存在明显的“先发优势”,SpaceX申请了大量低轨资源,已进入加速部署星群阶段。截至2022年12月,SpaceX“星链”升空卫星总数约3500颗,全球用户已经超过40万,被批准在至少36个不同的国家运营。2022年12月1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批准“星链”项目部署至多7500颗第二代卫星。NASA预测,按照现有发展速度,70年后低轨道碎片密度将达到临界值,业界预计最终全球低轨卫星星座不会超过5个,未来将形成寡头垄断格局。
l排他性:根据国际电信联盟制定的《无线电规则》,地球同步轨道只有一条,各国之间公平分配,而其他轨道需要各国按照“先登先占”的原则协调分配。
l时效性:根据国际电信联盟规定,运营商须在2年内发射10%的卫星,5年内发射50%,7年内全部部署完成,若未按时达到要求则被视为放弃相应的资源所有权。
若目前全球低轨卫星星座项目均得以实施,未来5年将会有约5万颗卫星入轨,其中SpaceX已申请占据约4.2万颗卫星的轨道资源,近地轨道将进入拥挤状态。同时,频谱资源中能够单独使用、实现全球覆盖的L、S、C频段资源几乎殆尽,Ku、Ka频段已经开始被大量使用,Q/V频段也已经被巨头企业提前布局,而星座之间需要留出一定频率间隔防止相互干扰,协调难度较大。因此,目前低轨卫星星座的主要参与方势必加速卫星发射进程,锁定轨道和频谱资源,竞争将愈加激烈。我们认为,目前国内卫星互联网与国外的产业发展进度相比差距较大,SpaceX的加速发展抢占了卫星轨道和频谱资源,预计会推动国内卫星互联网发展提速。
低轨卫星星座建设具有重要的国防战略意义,从美国政府和军方积极参与低轨卫星网络布局来看,其具有明显的战略意图。2019年底,美国空军C-12侦察机使用“星链”数据下行速度达到610兆/秒,是美军现行通信标准5兆/秒速度的102倍。2022年12月2日,SpaceX公司宣布成立了一个名为“星盾”的新业务部门,目标客户是美国国家安全机构和五角大楼,将利用近地轨道上的“星链”卫星星座满足美国国防和情报机构日益增长的需求,“星盾”宣传的多种先进功能可能需要依托于第二代“星链”卫星才能实现,而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已经批准“星链”项目部署最多7500颗第二代卫星。低轨卫星通信网络系统具有高弹性和冗余性、抗毁能力强的特点,可以成为“非合作环境”中构建军用通信网络的重要补充力量,若美国巨型低轨卫星网络部署完成并用于国防领域,将对美军战场实时信息交互和指挥控制能力有极大提升,或将彻底改变国防信息化发展模式。
我国“天地一体网络空间”工程有序推进,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星座建设有望提速。2016年,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构建“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重大工程项目,航天科技、航天科工和中电科集团分别推出“鸿雁”系统、“虹云”工程和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项目,目前均已发射首颗试验星。不仅如此,以银河航天为代表的创业公司也相继推出低轨卫星星座计划。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卫星互联网作为通信基础设施,属于国家新基建的范畴,也体现出国家对卫星互联网的战略重视。2021年4月底,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国内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工作有望加速推进。
从产业链来看,卫星互联网主要分为:卫星制造及地面配套、卫星发射(火箭制造等)、终端应用等。其中,前期以卫星制造、火箭制造、地面关口站为主,主要靠前期投资拉动,终端应用侧则偏后周期,预计需要卫星互联网建设完成投入运营时,终端及应用才会迎来较快发展,短期我们建议重点关注卫星及火箭制造环节,相关公司包括铖昌科技(射频芯片)、臻镭科技(电源芯片)、海格通信(系统终端)、创意信息(通信载荷)等。
四、推荐标的
宝信软件:公司在IDC、工业互联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IDC核心区域资源储备丰富,依托战略客户需求积极进行产业布局,智慧制造和智慧城市业务规模快速提升,并向各行业领域进行横向扩张,未来业绩较快增长可期。公司自主研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xIn³Plat连续获选工信部评选的双跨平台,作为国内工业互联网行业的第一梯队平台型企业,公司相关业务未来或将充分获益于企业上云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加速发展。风险提示:IDC项目建设交付进度、已交付IDC项目上电进度不及预期;钢铁数字化需求、工业互联网客户扩展情况不及预期等。
盛路通信:公司传统主业为通信天线业务,通过收购进入汽车电子和军工电子等领域。2020年公司剥离经营状况不佳的汽车电子业务,剥离事项的负面影响在2021年全部了结后,公司聚焦军工电子和民用通信两大业务板块。2022年上半年,公司经营出现拐点,第三季度业绩环比继续提升,经营发展向上趋势已经确立,公司未来发展和业绩较快释放值得期待。风险提示:军工订单落地不达预期;军工电子产能扩张节奏不及预期;通信天线市场需求下滑、竞争激烈导致毛利率快速下滑等。
威胜信息:公司聚焦电力物联网和城市物联网,产品覆盖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其中,网络层的通信网关、通信模块等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公司近期拟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总金额1.5亿元-3.0亿元,回购价格不超过30元/股(含)。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影响毛利率;电网投资规模及进度不及预期;双模载波通信模块出货不及预期等。
力合微:公司是国内电力载波通信芯片主要供应商之一,技术能力领先,载波通信模块营收占比约80%。公司双模通信芯片已通过国网检测,作为率先获得双模产品检测报告的厂商,份额有望提升。公司拟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债券,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3.8亿元,拟用于智慧光伏及电池智慧管理PLC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智能家居多模通信网关及智能设备PLC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等。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影响毛利率;电网投资不及预期;双模载波通信模块出货不及预期等。
中国电信:公司抓住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契机,发挥云网融合优势,加快移动、宽带、智慧家庭等用户的规模拓展与IDC、云计算等产业数字化业务的发展。尤其是云计算业务,经过十年发展,成为全球电信运营商公有云IaaS市场第一名。此外,运营商之间的竞争趋于理性,叠加5G普及带来业务量的提升,公司经营向好的势头有望持续。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云计算等发展不及预期;提速降费力度加码;经营恢复不及预期等。
中国移动:随着流量资费降幅可控、5G带来DOU较快增长、个人端增值业务的拓展,公司移动用户ARPU值稳中有升,公司预期2022年仍可实现稳健增长。我们预计未来公司移动用户ARPU具有持续回升的可能性,个人市场有望持续向好。数字经济时代,公司有望抓住机会实现政企业务快速增长。未来公司折旧与摊销额的占收比将降低。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政企业务发展不及预期;提速降费力度加码;业绩不及预期等。
中国联通:数字经济时代,公司加大与战略投资者之间合作,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业务,勇当网络安全现代产业链链长。基本面来看,公司移动用户ARPU保持稳定,个人移动市场企稳向好。此外,共建共享带来资本开支的节省,这将带来折旧与摊销额的减少。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政企业务发展不及预期;提速降费力度加码;管理层变化经营策略调整等。
铖昌科技:公司是微波毫米波模拟相控阵T/R芯片供应商,提供基于GaN、GaAs和硅基工艺的系列化产品及解决方案,产品主要包含功率放大器芯片、低噪声放大器芯片、模拟波束赋形芯片及相控阵用无源器件等,主要应用于军用相控阵雷达,主要客户为国内军工雷达天线核心供应商,配套关系稳定。公司目前星载产品占比较高,同时积极布局地面、机载、弹载、车载等产品,未来非星载收入占比有望提升。公司在相控阵T/R芯片领域已具有较为突出的实力,与配套军工单位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行业内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此外卫星互联网射频芯片份额领先。风险提示:军品采购和招标节奏不及预期;卫星互联网发展不及预期;地面、机载等拓展存在不确定性;竞争加剧等。
迪普科技:公司系精品型网络安全厂商,产品覆盖各类应用场景,产品力优秀,在高端防火墙领域竞争力与华为、新华三相当,负载均衡产品可实现对F5替代。公司不断布局安全检测、安全服务、数据安全等新兴领域,有望带动公司未来进一步发展。公司聚焦价值客户,主要涉及电信运营商、金融客户,该类客户属于网安领域优质客户,支出相对稳定。风险提示:政府网络安全开支不及预期;竞争加剧使毛利率下滑;新业务拓展不及预期等。
锐捷网络:公司是国内领先的ICT设备供应商,业绩较快增长。公司的主要产品交换机、WiFi6和云桌面等产品在国内常年保持市占率前三的位置,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得益于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和公司较强的产品竞争力,公司未来有望充分享受市场红利,一方面份额有望提升,另一方面产品线有望进一步丰富,业绩有望进一步提升。风险提示:5G、固网宽带及数据中心建设不及预期;进口芯片依赖程度高;税收优惠依赖程度高;国际环境变化、全球疫情影响等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等。
1、国际环境变化,影响科技企业供应链安全与业绩。当前国际形势依然较为严峻,美国等可能会进一步在科技领域设置更多进出口限制,影响我国科技行业的供应链安全,进而导致相关领域及公司发展受阻。
2、疫情影响超预期。疫情的发展对于公司的生产销售活动都会造成一定程度影响,虽然目前疫情防控政策总体在放松,但如果未来疫情形势加剧,将会影响公司正常生产和交付,导致收入及增速不及预期。
3、上游原材料紧缺及涨价影响超预期。如果上游主要原材料由于需求猛增、疫情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出现短缺或者价格上涨超出预期的情况,则会导致公司无法顺利购买所需原材料进行生产活动,或导致生产成本大幅提升,盈利能力显著下降。
4、信息化和数字化方面的需求和资本开支不及预期。数字经济发展重点依靠企业在信息化和数字化方面的资本开支投入,如果未来整体资本开支情况不及预期,可能导致行业发展需求不足,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行业发展增速放缓,相关企业业绩增长低于预期。
5、军事通信、卫星互联网等领域订单落地不达预期。军工产品具有比较明确的“以销定产”属性,在下游客户给出订单后,公司组织生产交付工作,但军工订单落地节奏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如果订单落地节奏放缓,公司在生产交付以及后续确认收入方面的工作将会延迟,对公司业绩表现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
6、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发展不及预期。如果宏观经济承压,可能影响工业互联网及云计算的市场需求。
本文由 京廊文化根据互联网搜索查询后整理发布,旨在分享有价值的内容,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不参与任何商业性质行为,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部分文章如未署名作者来源请联系我们及时备注,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链接: /bangong/8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