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办公技巧 > 正文

农田机械键盘办公技巧图(武汉00后“稻霸战队”玩出新花样:按按手机就种了1千多亩田)

  • 叁碗诸角 叁碗诸角
  • 办公技巧
  • 2023-07-12 16:54:48
  • 0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19日讯(记者李英波 余康庭)无人机空中“飞播”,“直播机”下地种田。一排排绿油油的秧苗,作业精度达到±2.5厘米。4月15日,武汉试点建设首家“智慧农场”,黄陂区六指街港湾永旺农机专业合作社2万亩稻田,正式开播。

无人化春播解放种田“老把式”

“00后”接班成种田主力军

农机手熟练地操作着一台台在天空盘旋的无人机。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自动规划路线,自动调整行进方向,机器播种起来更专业”,4月19日,长江日报记者前往永旺农机专业合作社智慧农场,发现往年“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桑蚕又插田”的春耕忙碌景象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十几位拿着手机,不停点击按键的农机手们。

智能插秧机进行插秧作业。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他们熟练地操作着一台台在天空盘旋的无人机,在田里穿梭的翻耕、旋耕、犁耕、平耕、插秧的无人农机。

每一阵轰鸣声过后,一株株绿油油的秧苗、稻种,恍如“眨眼间”,就在一片片水田里落户。

“智能插秧机应用了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我只用在手机APP上提前设置好出发点和转弯点,它就可以做到自动规划最优插秧路径、自动避障、调头和转弯等功能,省时省力,秧苗成活率基本达到100%。”农机手陶哲说。

“00后”陶哲是合作社15位农机手的“中心人物”。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作为合作社最年轻的“00后”,陶哲目前已是合作社15位农机手的“中心人物”。手机点开合作社智慧农业系统,从种子催芽育秧期,到分叶期、拔节期、抽穗扬花期、灌浆结实期,根据黄陂当地几十年来气候情况,陶哲按照系统提示,操作农机,就能按照时节,为稻田上水、旋耕、施肥、防治病虫害。他说,年轻不代表经验不足,“有了这套智慧农业系统,如同有了30年的种地经验。”

5分钟栽完一亩地

提前一个月春播“收工”

无人驾驶旋耕机正在进行耕地、翻地作业。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耕地无需用人、播种不弯腰、插秧不下田、田间灌溉自动化管理……作为全市的种粮大户,永旺农机专业合作社率先试点智慧农场示范建设,全面打造“无人农场”。

合作社负责人胡丹介绍,“无人农场”又叫智慧农场,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全流程无人化作业上,把作业人员从繁重的驾驶操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植保无人机进行飞播示范。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无人化’并不是完全无人作业,它是实现智慧农业的一种途径,包括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自动避障异况停车保安全、作物生产过程实时全监控、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全无人等五大特点,通过智能技术,来尽量代替以往人的劳动,减少高密集度的人工劳动。”

胡丹说,合作社目前流转的水稻种植面积2万亩,通过农业智能系统数据整合,分成394个地块,块块农田都有了“户口”,可以监测每个田块和每颗秧苗的酸碱度、降雨量、温度、风速等条件,进行精准补给,合理利用资源。如今,她只需每天到田间看一看农机耕作后的效果,再安排农机手进行智能化作业。

“往年春播时,合作社要发动周边六个村,上百号人下地栽秧抢农时,现在通过‘智慧农场’平台,插种田块四角定位后将数据输入遥控设备,工作人员按下启动键就能在田里自动插种秧苗,一台机器按照有效作业时间,5分钟能插种一亩地,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春播送上“第一桶金”

合作社节约人工近200万元

智慧化春耕现场。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黄陂区的地貌特征是三分半山,一分半水,五分田,是产粮的好地方。胡丹介绍,启动“智慧农场”建设后,合作社2万亩水稻,将通过全程自动化精准种管,节本增效,向“科技”要效益。“实施无人化春播,已为合作社送上了‘第一桶金’。”

据了解,今年合作社“无人化”春播的主力军,变成了15位农机手,大大节省了用工成本,“按往年一亩地用工费用100元计算,合作社今年仅用工费用一项,就已经节约了近200万元。”

胡丹介绍,不仅是用工成本,“无人化”播种将春耕效率大幅提升,从每年3月20日开始浸种,启动春耕,到育秧、插秧结束,所有秧苗归田,往年春耕要到6月底结束,今年时间将可提前一个月,预计5月中旬就能全部完成。

“今年合作社水稻,预计9月18日左右就能开始收割。这将有效避开武汉水稻在接穗的关键期,最怕的‘寒露风’高温天气,对水稻稳产非常有利。”

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处负责人胡利明介绍,通过“智慧农场”示范区建设,将为大农场解决劳动力成本高、生产管理粗放等问题,通过智能农机、测绘无人机、农业物联设备与智慧农业系统等全套智慧农业解决方案,对农场的农艺、农事、农资、农机进行科学管理。

智慧农机示范作业。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如系统捕捉到农田缺水信息时,操作者在手机功能键上一按,设在田垄上的水阀门就会自动打开补水。”胡利明说,“智慧农场”在进一步保障全市水稻高产增效的同时,也在探索解决“未来田地谁来种”等问题。

长江日报记者发现,在永旺农机专业合作社,一批“90后”“00后”农机手,正成为“种田”主力军。一批完全不会种田的年轻人,通过智慧农业系统指导,正被培养成掌握科学种田技巧的“新型职业种田人”。

随着智能系统对永旺专业农机合作社394个地块数据的累积,精准化种田程度会更高。

“现在的农机种田,就像是指挥‘变形金钢’打游戏。在学校里学习的计算机编程等技能,都能用在种田上。”陶哲说,希望有更多大学生来合作社,和他一起组建“武汉00后稻霸”战队。

【编辑:邓腊秀】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