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办公常用ps技巧(公考言语理解如何提高正确率?教你几个技巧4个模块逐步突破)
- 办公技巧
- 2023-08-06 16:35:26
- 0
言语是有瓶颈期的,当言语凭语感答题时候,既浪费时间,准确率还不高。所以题主需要反思是不是有这样的问题。而且有的题型是有着典型的做题技巧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是可以稳步提升的,所以在行测模块中是容易得分的模块。我展开来说
第一节 词语填空
词语填空难度相对较大,题目较多,方法非常灵活。因此,需要掌握必要的做法方法,遇到争议题目时,要果断选出答案。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常用技巧。
一、主语法
例子:从而又__________出新的问题和灵感。(答案为A)
A.激发 B.萌生 C.诞生 D.迸发
这个例子是“主语法”的典型用法。空是动词,修饰问题和灵感,明显“激发灵感”是咱们平常的搭配用法,这类似于咱们平时的语感,但千万要想清楚,绝不是语感那么简单。准确的说应该是汉语习惯性的主谓宾连接使用方法。这个考点是最直接,最好用的方法,考场上优先使用。
上面举了例子也说了重要性,下面讲一下具体的操作方法吧。拿到题之后,不要从文章头开始看,首先看空所在位置,找出空直接修饰的主语宾语。就如例题,修饰的是灵感。找到主宾之后,根据主语的特点,选出与之搭配使用的选项,或者排除掉不能与之搭配的错误选项。这个方法很好操作,速度也最快,可以说是提高速度最容易上手的方法。
切记:要有足够的理由排除或者选用,模棱两可的暂时保留。
当然,主语法还有很多延伸的用法,我做题的过程中,发现有好的题目,就会分享给同学们的啊!
把上面完整的例题贴出来:
例子:没有无用的知识,只有还没派上用场的知识。人们往往觉得既然用不上,何必为那些_______的东西浪费时间。可他们_______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知识是关于世间万物的信息,获得一种知识相当于多了一个看世界的角度,从这个角度看过去,一些原有的认识会发生改变,从而又_________出新的问题和灵感。
填入划横线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细枝末节 忽略 激发
B. 繁文缛节 掩盖 萌生
C. 零零星星 忘记 诞生
D. 杂乱无章 淡化 迸发
参考答案:A
第三空已经讲解了,第一空也是能用主语法排除错误答案的。空的主语是“东西”,而“浪费时间”修饰东西,所以空要表现出浪费时间,而C、D不可以,这就体现出利用主语法排除错误答案的用法了。
二、关联主语法
例题:古人行文简略,优秀的作品常常“字不虚设”,阅读者决定不予深究的地方,有可能正是作者用心良苦之所在。因此我们阅读时不宜有所偏,应该像作家写作这些文章时那样“_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孜孜不倦 B.精益求精
C.字斟句酌 D.心无旁骛
参考答案:C
我就结合着这道题分享一下经验吧。所谓“关联主语法”就是指先寻找两个有关联的主语,通过一个主语的特点,关联得出另一个主语的特点,从而选出对应答案。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步:找出空对应的主语A,无法从这个主语A的特点直接选出答案;
第二步:发现题干其他位置的主语B等于主语A;
第三步:找到主语B的特点,将主语A、B建立对应;
第四步:通过建立的对应选出答案。
就这道题而言:
第一步:空对应主语为“文章”,不能得出空的答案;
第二步:首句中“优秀的作品”与“文章”就是关联的两个主语,讲的是一个东西。
第三步:“优秀的作品”是“字不虚设”,所有“文章”也应该是“字不虚设”。
第四步:答案一定是“字不虚设”的同意转换,对应的就是“字斟句酌”。
我的感悟:关联主语在考试中经常出现,找到主题后,要绷着一根弦,寻找是否前后文出现过有关联的主语,从而建立联系。这个考点较为隐蔽,所以难度相对大一点。
再给一道例题,可以感悟下,就不具体解释了,看你能不能找出来关联主语啊。
例题:对互联网企业来讲,从用户那里收集到的信息主要包括消费习惯、行为特征、个人数据等。企业可以通过收集这些信息去开展大数据分析,进一步挖掘用户的潜在消费能力和更________的价值,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具________的服务。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市场化 独创性 B.多元化 针对性
C.智能化 实用性 D.规模化 多样性
参考答案:B
三、解释关系
言语中经常运用到五大关系,具体包括:解释关系,转折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因果关系。
这里讲解下解释关系。
例题:我们怎么就不能________呢?一辆随处可骑的共享单车,方便价廉,不用担心丢失损毁,你的责任仅是用完放好,多好的事情啊,怎么就不能在朗朗乾坤之下健康成长呢?我们年轻时说好了要做共产主义接班人,五六十年过去了,连个共享单车都不能容,眼看着单车一方面泛滥成灾,另一方面又共享不成。城市里堆积如山的单车不能________,浪费了大量的公共资源,还污染了环境,加剧了人文环境的恶化。
A. 共襄盛举 物尽其用
B. 凝心聚力 善始善终
C. 守望相助 各得其所
D. 同舟共济 物有所值
参考答案:A
第二空就是解释关系的具体应用,“浪费了大量的公共资源”具体解释“不能________”,所以与“物尽其用”相对应,可以直接选择A了,这道题方法用选择正确,也就10秒不到就能做出来,是提高速度的好方法。
具体的操作方法:
第一步:直接看空,切记不要从头看起。
第二步:看空后面的内容,是否可以直接解释空的详细含义。
第三步:依靠解释关系,选择对应的选项或排除不对应的错误选项。
解释关系的具体原理:这和咱们平时说话是一个道理,在抛出一个论点之后,往往紧接着论述原因。写文章也是这个道理。
操作要点:直接看空,在空后找对应。
注意:前面讲过的主语法是优先于解释关系的。大家做的时候,要克服以往从头看的习惯,那样会减慢速度。
这样的题有很多很多,我多列出两个题目吧,大家看一看能否加快做题速度。
例题:国际经济大环境如此________,贸然进行投资选择,风险不言而喻。巴菲特说过:“钱就如同呼吸一样,需24小时运作。”在资产价格出现泡沫、政策方向不甚明朗、经济结构面临剧烈转变的时候,都应该让钱来次________,以控制风险,静观趋势走向。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扑朔迷离 深呼吸
B.形势险峻 急转弯
C.虚无缥缈 稳着陆
D.凶多吉少 硬着陆
参考答案:A
提示:一空可用解释关系找对应。
例题:现在全世界的人口一共70亿,扣除中国的13亿人,剩下都是外国人,而我国平均每人每年给每一位外国人做三件半衣服、三双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晋江的品牌……________中国第二产业在 ________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大而不强,还缺少核心技术。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显然 规模上
B.当然 数量上
C.固然 宏观上
D.虽然 技术上
参考答案:A
提示:第二空可用解释关系。
四、转折关系
五、并列关系
六、递进关系
七、因果关系
第二节 主旨题
文段阅读中,除了语句填充题,排序题,下文题,细节题,剩下的都是主旨题。不要区分意图判断、文段概括等类型,他们技巧都是相同的,没那么多时间判断类型!
一、主旨题文段分类
平时生活中,讲话的目的无非有三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主旨题文段也分为这三种,以出现频率排序的话,怎么办>为什么>是什么。基本是什么的题目很少出,大多数都会出怎么办。所以在掌握技巧的时候,以怎么办题型为主,为什么题型为辅。
特别强调一下,看到材料之后,不用特别区分材料类型,依据句子特点自然就能判断文段类型了,这个地方在后面说。
典型“怎么办”文段:事实上,延期偿债不仅无助于真正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大多数情况下反而是埋下了威力更为巨大的“定时炸弹”,一旦“借新还旧”成为地方政府的常规做法,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有鉴于此,中央政府应及时采取强更手段,制止地方政府继续大唱“拖字诀”;有关部委也应积极考虑借助资本市场消化地方政府公共债务,以债务证券化等方式引入民间资本,化解债务风险;地方政府也应适当削减其经济建设职能,实现财权、事权对等,从根本上消除负债过度的生存土壤。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说明地方政府偿还债务的常规做法
B. 强调中央政府在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上的指导作用
C. 分析限制地方政府延期偿债的原因
D. 论述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有效手段
参考答案:D
文段分析:
第一句是典型的问题分析和危害性分析,运用并列手法,因果假设手法,是“为什么”层次。
第二句是“怎么办”层次。
考点:“有鉴于此”这个超级信号词要引起注意,在考试的时候,看到这种类似于总结类的词,前面文段都不用看了,直接看后面对策。这句话采用并列手法,提出3个并列对策。并列对策需要综合总结选出答案,选择D。
总结:这题考点,并列、对策两个技巧。多说一句,大家总说申论难写,这段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语言生动,逻辑词运用得当,两个层次分界明显。同学们可以仿写一下!申论能达到这层次的话,应该水平就够了。
是不是很像咱们给文段补充分论点?实际就是这么回事,回忆一下申论大作文,就是这样写的。
典型“为什么”文段:大学发展遇到的困难是可以理解的:知识成倍增长,新学科不断出现,旧学科依然存在,学校的扩大趋势不可阻挡,因此大学变得更难管理,足以耗尽管理者的聪明才智。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大多数管理者是从教育者中挑选出来的,由于缺乏管理方面的训练,很可能陷入可悲的境地。他们因学术经历而被任命,之后却再没有时间来思考学术问题。学校的扩大要求他们不遗余力地寻求资金等各种支持发展的资源,他们在为保持发展自己的研究中心而奋斗时,也越来越深地卷入了筹集资金和事务的苦役。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大学扩张的主客观因素B.大学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C.大学管理者陷入困境的原因D.选拔大学管理者的最佳途径
参考答案:C
文段分析:
第一句:问题分析,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可以理解为“是什么”。
第二句:原因分析,提出宏观原因。
第三句与第四句:影响分析,阐述对管理者造成的恶劣影响。
做题思路:尾句出现“他们”,上一句又出现“他们”,所以要往前面找到指代的主体,而且看到尾句是影响,所以往前找对策或原因。倒数第三句出现主体“管理者”,而且是原因分析,所以同义转换,选C。
考点:连续指代主体,影响效果往前找,两个方法。
引申:这题同样是申论的绝佳例子。在分析坏处的时候,大家也可以这样写啊,问题-原因-影响,一个分论点文段秒成,而且逻辑层次清晰,语言流畅。
典型“是什么”文段:我国古代对于公文的保密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据史书记载,太史令将“图法”(即国家的重要典志、档案)“宫藏”;商朝设立守藏史这一官职,专门负责保管政府公务文书和典册;周朝继承商朝传统,将文书正本收藏于天府——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档案机构。到了秦朝时,在文书上玺印封缄,在传递过程中使用“封泥”已是普遍的一种做法。到了东汉时期,办公文件保密用的“封泥”竟然成为把守关隘的比喻词,《后汉书·隗嚣传》中有一段话:“(王)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说明守关如封泥,应小心翼翼,不得有一丝疏漏。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
A.历代公文有保密方法
B.“封泥”一词的演变过程
C.档案储存方法的演变
D.史书对文书保存方法的记载
参考答案:A
文段分析:
这段文段四句话,都是“是什么”层次,这个还是很容易判断的,没有明显对策、原因和影响。
做题思路:这种题根据篇幅概括就可以了。唯独恶心的就是,前面一直讲讲“公文保密”,尾句引入新定义“封泥”来干扰大家,这时就依据篇幅来判断就行了。
考点:篇幅(仅适用于“是什么”层次的材料)。
小结:分析了三种材料形式,而且引出了很多方法,包括:对策、并列、指代主体、影响效果往前找、篇幅五个方法。当然,后面会详细找例题分析方法的。
二、“是什么”类型题目知识点
“是什么”类型的主旨题在言语中比较少,难度很高,占用时间长,但知识点很单一,就是“篇幅”一个考点。下面我结合两道例题具体说明一下怎么判断一道题是否是“是什么”类型,以及篇幅这个考点的具体用法。
例题:我国古代对于公文的保密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据史书记载,太史令将“图法”(即国家的重要典志、档案)“宫藏”;商朝设立守藏史这一官职,专门负责保管政府公务文书和典册;周朝继承商朝传统,将文书正本收藏于天府——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档案机构。到了秦朝时,在文书上玺印封缄,在传递过程中使用“封泥”已是普遍的一种做法。到了东汉时期,办公文件保密用的“封泥”竟然成为把守关隘的比喻词,《后汉书·隗嚣传》中有一段话:“(王)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说明守关如封泥,应小心翼翼,不得有一丝疏漏。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
A.历代公文有保密方法
B.“封泥”一词的演变过程
C.档案储存方法的演变
D.史书对文书保存方法的记载
参考答案:A
我的经验:这道题的具体做法在前面已经讲过了。我分析一下怎么判断题型。拿道题之后,先看尾句,明显是介绍事情的,没有任何对策做法,这时再看首句,也是介绍事情,好吧,那就是“是什么”题型。遇到这样的题型,没有什么简便方法,需要略读全文,根据篇幅轻重来选择答案。就像这道题,尾句独立于前面,所以把前面的语句总结提炼就可以了。
例题:英国科学家宣称,已找到了一种替代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方法,而无需借助任何空间技术。研究发现,激光能够限制并冷却放置于真空条件下的原子,将温度降至绝对零度以上的百万分之一度。在这样的温度下,原子对地球的磁性和重力领域的变化极度敏感。研究者利用这些成果,可以在一台小型装置上限制原子,研究它们的波动,从而定位其运动,并准确查明它们的所在位置。此时,其踪迹定位工作会交由一个仅有1米长的装置来完成,关键在于如何把它打造成微缩装置,以便将其安装在智能手机之中。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 )
A.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革新
B.激光在科技创新中的新用途
C.新定位系统在前沿领域的应用
D.利用原子进行定位的原理
参考答案:D
我的分析思路:
首先看尾句,还是挺有迷惑性的,“关键在于”容易引导咱们认为尾句是重点,但是有一个“它”这个指代词,往前找什么是“它”,前面还有一个指代词“其”,还要往前找,前面一直在谈原子定位原理。所以根据篇幅,就选D了。这题好就好在,答案没有设置尾句的同意转换,我觉得是降低难度了。这题是“是什么”题目与“连续指代词”结合在一起考的。
三、“为什么”“怎么办”类型题目知识点
这里才是主旨题最普遍使用的技巧,前面“是什么”类型的题毕竟少,多数都是“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题型。
首先明确做题顺序:先看尾句,当尾句无观点时,再从头看起。所以顺序应该是:尾句-答案-从头看,这是最常用的顺序。注意,当尾句出现例子的时候,看尾句前一句,这点后面再说。
怎么判断尾句是否有观点?这块是重工之重。有这么几个方法:转折、并列、递进、因果、指代、语气词、对策(我暂且成为7大关键点吧)。当有7大关键点出现的时候,就可以知道尾句是主旨句了,找到主旨句的核心主谓宾,对应答案判断就行了,其实很简单的。
总结做题步骤:
第一步:尾句找7大关键点。
第二步:若有7大关键点,则再找核心主谓宾。
第三步:用核心主谓宾排除或选择答案。
第四步:若尾句没有7大关键点,则从头找7大关键点。
例题1:指代例子(2017国考36题)
在城镇化初、中期,美国奉行自由经济理论,市场机制起主要作用,联邦政府调控手段薄弱,导致过度效区化,造成城镇发展规划结构性失衡、城市无序扩张蔓延、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对此,在城镇化后期,美国政府逐步加大调控力度,通过立法和行政干预,加强了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布局,逐步重视环境保护,特别是上世纪90 年代美国政府提出的“精明增长”运动,对城镇化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段文字给我们启示是:
A.政府应该对城镇化发展施行规划与干预
B.政府要重视推进城镇化与农村的均衡发展
C.生态环境是城镇化进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
D.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方能取得成效
参考答案:A
我的分析:
第一步:看尾句,找7大关键点。原文出现“对此”,此就是指代前文内容了,后面有明显做法“通过立法和行政干预”,明显前文可能是原因、问题、影响等,反正已经全被此代替了,所以前面通通不要看。
第二步:找一下尾句的主谓宾,后面出现了做法 效果,主体是政府。
第三步:看答案,A就是同义转换,主体政府和做法都出现了。
PS:尾句出现做法的时候,一定优先选做法,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答案最先选。当出现7大关键点的时候,很多时候都能猜测到前文的内容,此时就不要在看前文了。
例题2:对策 语气词例子(2017国考39题)
自明清以来,大众对于国史最熟悉的段落,大概是“三国”,这主要得力于罗贯中所写的史传文学《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据实指陈,非属臆造”,但题材取舍、人物描写,故事演绎则广纳传说和野史素材,并借助艺术虚构。在受众那里,《三国演义》经常被当作三国信史,故清代史家章学诚称其“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往为之惑乱”。这种“惑乱”,就是信史与史传文学两者间的矛盾性给读者带来的困惑。“文”与“史”固然不可分家,但又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取代。一旦以“文”代“史”,便会导致“惑乱”。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A.人们应避免落入以“文”代“史”的窠臼
B.“文史分家”是评价史传文学的重要标准
C.史传文学的生命力在于适度的史学真实性
D.史传文学是文学性与史学价值的对立统一
参考答案:A
我的分析:
第一步:看尾句,找7大关键点。原文出现“一旦……便会导致“惑乱””,前面是一个对策,后面有明显的感情倾向,仔细体会的话,“一旦”也有指代的意思,说明前文就是这个做法。
第二步:找到主谓宾,就是以“文”代“史”。
第三步:看答案,用找到的主谓宾直接对应答案,仅有A是符合的。
补充一下:像这种出现一个对策,后面有很明显的贬义的语气倾向,选答案就选这个对策的对立面就行了。
例题3:并列例子(2016联考32题)
秦汉四百年间,政治与文化相互推动,形成互补机制,其效应是:统一被认为是合理的、正常的,分裂则被认为是违理的、反常的。秦汉文化造成的这一定势,深刻地影响了此后两千年的中国历史。国家统一,使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与力度加强;而整合后的一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反过来增加政治一统。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政治与文化存在紧密联系
B.秦汉文化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C.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
D.国家统一的前提是文化的一统整合
参考答案:A
我的分析:
第一步:看尾句,找7大关键点。原文出现分号(注意,特殊符号很重要!),所以是并列关系。
第二步:出现并列的时候,找在两个并列中都出现的关键主谓宾。这题都出现的就是“国家政治统一”和“一统文化”。
第三步:利用主谓宾可排除BC。这是需要注意了,只要原文出现并列,那出题人必然设置片面的答案,也就是仅仅说两个并列中一个观点的含义,D就是这样子的,所以选择A。
补充一下:并列结构,必然会设置片面答案。
第三节 文章阅读
文章阅读题在国考和部分省考中出现,往往在很多同学眼中是一个坎,做的慢,错的多。有一个好朋友和我说做5道题要10分钟,可想而知对整个行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宏观做题顺序
首先,宏观的来讲,一定是先看问题,再文段。带着问题来做,这是最重要的。
二、做题技巧
题目有以下几种。
微观细节题(1类),就是问一句话,一个词的意思。
宏观细节题(2类),涉及到多个位置的细节,有时候变态的题甚至在文章多个位置出现。
主旨题(3类),问作者意图或者标题啥的。
面对这样三类问题,肯定不能从前往后做的!咱们要先做1类,再做2类,最后做3类。因为1类问题做完之后,对文章有大概的把握了,那么2类就好找了,2类找完,结合尾段主旨,3类也能做了。
最后,如何阅读文段。结合上面一段话,题目在哪里,咱们就读哪里,利用问题关键词定位! 这里要特殊说明一下,尾段比较特殊,一般主旨都会用到尾段,所以要通读尾段!
上面把基本的宏观方向说完了,补充一点吧,文段阅读一般都是“精准、就近”对应的,咱们要在问题原话出现的最近位置找答案,不像片段阅读那么复杂的,这就体现“就近”的原则!
利用上面步骤,由小到大的做,会加快速度的。
三、例题
题目:近段时间,一个“才子”、一个“佳人”陆续成为朋友圈里的刷屏人物。前者是赵雷,一位民谣歌手,凭着一首《成都》,在湖南卫视节目《歌手》中甫一登台,就拿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后者是武亦姝,一名中学生,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一鸣惊人,成功问鼎。一个现代、一个传统,两人的“意外火爆”,看似不搭边,其实,这背后或有着相似奥秘。
撇开《成都》的曲调不说,它的词本身就是一首诗歌。“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昨夜的酒。让我依依不舍的,不止你的温柔……分别总是在九月,回忆是思念的愁”,抑扬顿挫的韵律、画面十足的文字,就像冬日的一缕阳光,给我们带来温暖而沉静的安抚。网友在安静听完这首歌后感慨:“成都因为赵雷的《成都》更加成都。”话虽绕,却点出了《成都》火的缘由。
同样,武亦姝的火,也不仅仅因为她的外表和气质,更是她身上浸润的深厚文化底蕴对集体记忆的唤醒。从“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再到“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武亦姝用舞台上的惊艳表现,唤醒了无数观众共同的文化记忆。很多人或许在忙碌的生活中,早已经忘记了诗词的意义,但蓦然回首,却发现那些纯洁心灵、净化灵魂的传统文化,就隐藏在心灵深处。
其实,不管是打动人心的民谣,还是古典雅致的诗词,流淌于其间的,正是“雅文化”的血液。古典诗词,自不用说。不少民谣,也正是雅文化的血液。古典诗词,自不用说。不少民谣,也正是因为其历经打磨后,刻画出人生的百态,引发大家的共鸣,由此才成为“爆款”。
1.第一段中加点的这指代的是( )
A. 赵雷与武亦姝的才情
B. “看似不搭边”
C. “意外火爆”
D. 赵雷与武亦姝的佳绩
2.在作者看来,第二段中网友的那句话想表达的是( )
A. 成都能给你更多安抚感的温暖之城
B. 《成都》一炮打红是成都更加广为人知
C. 《成都》唱出了关于城市和情感的共同心曲
D. 《成都》因为一首歌而更令人向往和眷恋
3.文中引用歌词、诗词的最主要作用是( )
A. 表达作者对所引用诗歌诗词的由衷喜爱
B. 唤起读者关于城市和诗词的集体记忆
C. 丰富表现手法以增益该文的韵律之美
D. 证明歌词的诗化和武亦姝的腹有诗书
4.根据文意,赵雷、武亦姝“火爆”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们对于诗词的感情偏好
B. “雅文化”引起了情感共振
C. 民谣和诗词都朗朗上口
D. 两档电视节目极具观赏性
5.最适合做这篇短文标题的是( )
A. 赵雷和武亦姝火了,“玄机”何在?
B. 《成都》与诗词:戳中泪点和嗨点
C. 一首歌,一座城;一首诗,一份情怀
D. 人的心灵需要有意义的文化来滋养
参考答案:C、C、B、B、A
我的思路:先读问题,区分类型。1、2、3题是微观细节题,4、5题是主旨题。先做1、2、3这三个题。
第一题:这个很好定位。但是注意“精准就近”原则,找最近的对应,文章阅读千万别多想!直接往“这”的前面看,找到“意外火爆”。绝对和片段阅读不一样,很简单粗暴。这样也省时间。选C。
第二题:定位到原文“网友的话”位置。就近找。“网友的话”就是段尾句,所以往前一句找一下,有“给我们带来温暖而沉静的安抚”,同义转换就是C。
第三题:定位到原文,由于前面“网友的话”一段已经考过了,所以先定位第三段歌词的后面,紧接着后半句就是答案喽,也就是“唤醒了无数观众共同的文化记忆”,选择B。
第四题与第五题是主旨题,按照我的思路,先通读一下尾段,就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了,没必要多说了。第四题选B,第五题选A。
总结一下:按照这种方法,至少可以少读一般的材料,不出意外的话,4分钟就差不多了。别的也按照这种思路做就行。
第四节 分析错误答案如何设置
通过分析答案的设置规律,可以更深入的掌握知识考点,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错误!以一道言语主旨题为例。
例子:秦汉四百年间,政治与文化相互推动,形成互补机制,其效应是:统一被认为是合理的、正常的,分裂则被认为是违理的、反常的。秦汉文化造成的这一定势,深刻地影响了此后两千年的中国历史。国家统一,使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与力度加强;而整合后的一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反过来增加政治一统。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政治与文化存在紧密联系
B.秦汉文化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C.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
D.国家统一的前提是文化的一统整合
参考答案:A
正常的做题思路:先看尾句,属于并列关系。出现并列关系的时候,要看前文是否存在总结性句子,发现前文是一个例子,所以尾句就是观点。并列的两句话需要总结共同主体选择答案,自然A最恰当。
错误答案的设置规律:
B:发现是例子转述。
C、D:分别是并列关系两句话单独的意思。
通过分析错误答案,我们就知道,例子不是重点,并列关系不能片面概括。而出题人自然是了解考生的心里的,所以偏偏从这两个考点设置错误答案,是不是很有趣?
因为时间紧张,伤其五指不如断其三指。小拿、建议小伙伴特别是没有系统复习的小伙伴,在备考时预期全面铺开不如先着重分析性价比高的模块。综合申论与行测,所有模块的学习效果和性价比如下:申论小题>行测逻辑>行测资料>申论大作文总分论点>行测言语>行测数量>行测常识。特别是申论,你付出3个月时间冲击行测,未必能提高5分,但是申论却能提高15分。所以,多宠幸一下申论吧。
本文由 京廊文化根据互联网搜索查询后整理发布,旨在分享有价值的内容,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不参与任何商业性质行为,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部分文章如未署名作者来源请联系我们及时备注,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链接: /bangong/9871.html